東交民巷全長1552米,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在近代,這裡曾是著名的使館區,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先後有英、法、俄、日、美、德、比在此設立使館,並更名為使館街。
元朝時候,東交民巷和西交民巷是連在一起的一條胡同,名字叫江米巷。由於當時這條胡同有元代控制的漕運米糧進京稅務所和海關,因而成為南糧北運咽喉要地,所以稱江米巷。
明朝時修建棋盤界,將原來的江米巷截成為東江米巷和西江米巷。並在東江米巷設六部中的禮部以及鴻臚寺和會館接待來自安南、朝鮮、蒙古、朝鮮四個藩屬國的使節。
清朝時曾在此修建迎賓館供外國使臣臨時居住。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後,根據《天津條約》這裡開始設立了英、美、法、德等11國使館,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這裡爆發,外國僑民和公使以及教堂都成了義和團攻擊的對象。這年的5月底,第一批八國聯軍約400人進駐東交民巷並修築防衛工事。6月20日,德國公使向清兵挑釁被擊斃,這一事件直接導致了中外衝突的升級。義和團和部分清軍開始攻打東交民巷各國使館,先後攻下了奧、比、意、荷、法使館。雖經浴血奮戰,但由於敵我的武器懸殊、清軍後期消極應戰及與列強討價還價等,致使義和團傷亡慘重,最終未能全部攻佔東交民巷。
1901年清政府和列強們籤訂了《辛丑條約》,根據規定東江民巷改名為使館街,成為由各個使館自行管理的使館區,清政府在這條街上的衙署,僅保留吏、戶、禮三部和宗人府。隨後陸續出現了美國花旗銀行、日本正金銀行、英國滙豐銀行等,外資銀行,還開辦了法國郵局、醫院等設施。
一座座歷史建築訴說著這段屈辱的歷史,今天行走北京將陪您一起看看現在的東交民巷的老建築。
英國使館舊址,位於醇親王府內。東長安街14號,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英國使館大門一座,二層凱旋門形式,灰磚砌築,牆面有水平凹線裝飾劃分,中部設水平腰線裝飾。
英國使館舊址
英國使館舊址
花旗銀行舊址,位於東交民巷36號,坐南朝北,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磚石結構,建於1914年,正面以四根愛奧尼花崗石簷柱承託兩層前廊,頂簷正中飾有一個圓形徽志,樓體造型古樸厚重,現在為北京警察博物館。
花旗銀行舊址
花旗銀行舊址
俄羅斯使館舊址,1731年, 俄羅斯傳教士在這裡修建了東正教堂,俄傳教士長期獲準在此居留。此外俄羅斯使團的官員和經商人也經常在此居住。故有「俄羅斯館」。1861年俄羅斯將原來的俄羅斯館改建,在北京東交民巷正式設立俄國使館。1901年《辛丑條約》籤訂後,整個東交民巷地區成為獨立的列國使館群,俄國使館藉機擴張和兼併了原使館附近的太醫院、欽天監、以及兵部和工部署衙的一部分,使使館面積擴大一百畝。建國後這裡成為最高人民法院所在地。
俄國使館大門
俄國使館大門
荷蘭使館舊址,1873年,荷蘭公使館在東交民巷設立。公使館位置在巾帽胡同,佔有原怡賢親王祠,西界在兵部街之南的東側,東界與俄道勝銀行相鄰。荷蘭使館大門主體比兩側圍牆稍向前凸,門洞以上是三角山牆,頂端處為圓弧形,與使館內官邸入口上部造型相呼應。大門洞上覆扁平弧形磚拱,拱中央是白色龍門石,其上為石雕裝飾。拱腳處兩側立石倚柱,為塔斯幹柱式,整個大門由紅色清水磚砌築,門洞內側裝有金屬花飾大門。
荷蘭使館舊址
荷蘭使館舊址
荷蘭使館主樓
日本使館舊址,位於正義路2號。這地界原為清朝肅親王府,順治年建,歷代肅親王以此為邸,清末最後一任肅親王就是愛新覺羅·善耆,他的女兒中出來了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金碧輝,另外一個名字川島芳子。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淪為日本使館,現在為北京市政府(舊址)。
日本使館舊址
日本使館舊址
日本公使館舊址,是東交民巷上最早的建築物,也是這一地區在19世紀建造的建築物中唯一保留下來的。
義大利使館舊址,建於1901年,大門兩側為四坡頂的方形門房。主樓為歐洲古典風格,地上二層,地下一層,大門作三間拱形門廊,頂上帶女兒牆。院內小樓為教堂、官邸建築。現在為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
義大利使館舊址
義大利使館舊址
義大利使館舊址
正金銀行舊址,1880年創辦於日本橫濱,宣統二年(1910年)興建了這座正金銀行北京支行大樓。建築為磚石結構,地上2層,地下1層。在西側門洞左壁嵌有1910奠基石。轉角為三層弧形塔樓,頂部冠以半圓形穹頂。現在為中國法院博物館。
法國郵政局,位於東交民巷19號,是一排平房,建於1910年。建築主體為磚木結構的西洋建築形式,灰磚清水牆,建築簷部用連續的三角山花裝飾女兒牆。
法國郵政局舊址
法國郵政局舊址
法國使館舊址,法國使館為1903年設立。《辛丑條約》籤訂後擴建。使館大門用磚做出壁柱和拱券,形似巴黎凱旋門,門前放置中國石獅。這裡曾經住過高崗和中國人民熟悉的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
法國使館舊址
奧匈使館舊址,建於1910年。使館大門風格與主樓一致,主體為三間,下有基座,現在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
法國兵營舊址,位於臺基廠三號。現在是北京總工會。正對大門已經不是原來兵營建築。原兵營大門為單拱券凱旋門式的變體,兩側為窄而高的柱墩,扁壁柱柱身為磚砌重塊石式,簷部之上以方錐形頂。
比利時使館舊址,始建於同治五年(1886年)。大門用紅磚砌築,石材鑲邊裝飾,門洞為石砌圓拱,立於兩側石墩上。三角形山牆呈四級階梯形,底部兩側和頂部以石砌小尖塔裝飾,山牆中央鑲嵌比使館石匾牌。現存建築有使館辦公樓和四棟官邸。辦公樓坐北朝南,官邸分列東西兩側,中央為大片綠地。綠地中央有一大水池。現在為紫金賓館。
比利時使館舊址
比利時使館舊址
辦公主樓一號樓為長方形,平面尺寸為長41.50、寬19.85米。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磚石結構。東北與西北端各有一配房凸出。原建築首層門廳南端東西兩側為外廊,各向北環繞與東西兩側配房相連,後將外廊砌磚牆並開半圓大窗,形成兩側外凸的單層實體,其上仍為二層室外平臺,形成側面建築體量的複雜體型。
六國飯店舊址,正義路南口路東,現改建為華風賓館。六國飯店由英國人1905年建造,英、美、法、德、日、俄六國合資,故名六國飯店。是當時北京最高的洋樓,達官貴人的聚會場所。不過,真正讓它聲名遠揚的,還是它所擁有的「政治特權」,連治安都是由六國軍警憲兵輪值。六國飯店很快成為中外各界要人云集之所。各色人等在這裡或勾兌權力,或潛伏、狩獵、刺探……1928年,日本女間諜川島芳子便是在六國飯店的舞會上結識張作霖的副官,誘使他透露出張作霖回東北的確切時間。日軍才得以在皇姑屯設下埋伏,將張作霖炸死在自己的地盤上。1945年日本投降,這裡是美國軍官駐地。1949年4月北平國共和談等。
現在,照片上的「六國飯店」已經找不到了,附近的華風賓館據說曾是六國飯店的一部分,作為外交部招待所使用。可惜的是,1988年一場大火,燒毀了賓館的老式木地板、樓梯和門窗。火災後,經過重建和裝修,當年的風貌和氣派已經全然不見了。
東郊民巷教堂,又名聖米厄爾教堂,是一座建於1901年的兩層哥德式建築,創建者是法國傳教士高司鐸。其正門上方精美的天使造像聞名。堂內有三十根圓柱支撐。
聖米厄爾教堂
聖米厄爾教堂
國際俱樂部舊址,原是為東交民巷使館洋人們休息、娛樂、社交的場所。國際俱樂部舊址,主體建築坐東朝西,二層磚木結構。
國際俱樂部舊址
在臺基廠頭條,有這樣一個牌子,赫德路,赫德是何許人也?
赫德路路牌
原來因清末稅務司署設此,英國人赫德長期擔任總稅務司,故名。在中國近代史上,這個英國人赫德,佔據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他是的中國海關的真正創立者,同時開創了中國現代郵政和海務等事業。他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著晚清政府的經濟命脈,又是中國和英國、法國、葡萄牙等國多次重大談判的外交代表。
最為奇特的是,赫德在腐朽的舊帝國制度中,破除了舊式衙門中存在的腐敗現象,創造出清朝唯一高效廉潔的衙門,被認為是「世界行政管理史上的奇蹟之一」。
1901年,赫德預言,用不了半個世紀,中國必將是一個獨立的強國,果然被他說中了。1949年1月北平迎來和平解放。10月1日,在旁邊的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開國大典。
一塊不顯眼的路牌記錄著一個時代的滄桑與變遷,走在東交民巷的街道,你可以感受到每一步都是歷史,讓人感慨、反思,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