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一項古老工藝:擀氈,彝族銀飾承載著不同區域彝族人的追求

2020-12-15 問絲歷史說

歡迎來到百家號問絲歷史說。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我們通常會在大廈門前看到一些雕塑。說到雕塑,就不得不提起彝族的雕塑了,那麼彝族雕塑有何過人之處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雕塑是雕、刻、塑三種製作方法的總稱,以各種可塑的(如黏土等)或可雕可刻的(如金、石、木等)材料,製作出各種具有實在體積的形象。一般分為圓雕和浮雕兩大類。彝族雕塑主要有木雕、石雕和泥塑三種類型。彝族雕塑多以獅子、虎或貓為對象,這些動物在彝族文化中均有驅邪護寨的作用。整體來看,彝族雕塑做工簡潔粗獷,而造型古樸大方。彝族木雕主要反映在彝族建築的門、窗、梁、柱以及陳設用品等中,內容大多為日月星辰、花草鳥魚和龍鳳鹿獐等代表吉祥如意的動植物,木雕,簡而不俗、繁而不亂,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除建築木雕外,楚雄彝族的木雕吞口較具特色,其中雙柏縣的彝族木雕面具粗獷豪放,具有濃厚的原始美。彝族石雕以龍、虎、羊、獅和神像為主要內容,需要強調的是雲南彌勒縣高甸彝村山神廟供奉著的彝族六祖石像,這不但是彝族石雕文化的代表,更是彝族祖先崇拜文化的直觀體現。另外祿豐縣黑井鎮「毗盧閣」院內的金童和玉女石雕,以及附近和尚墓留存的8尊石雕和尚像,另外山中的1尊女龍王石雕像也很有代表性。祿豐縣黑井古鎮石牌坊,古建築內的石獅、石凳以及古鎮山後妙光大和尚墓前的石雕神像等也都極具代表性。

彝族工藝美術有刺繡、擀氈、銀飾、漆器和剪紙等。彝族的刺繡包括服裝、鞋子、鞋墊、枕頭挎包以及其他各種飾品。刺繡是彝族婦女對生活的表達方式,承載她們各種美好的願景。彝族刺繡的方法很多,有插針繡、平繡、打子、纏針、鎖扣等。彝族刺繡一般以黑、藍和白布打底,設色繁簡不一。挑花和穿花圖案的刺繡,以象形的花鳥魚蟲居多,幾何圖案次之,大多採用二方連續的圖案或花邊,其中有散點式、波浪式、垂直式及各種結合式。彝族服飾刺繡圖案常被裝飾在服裝上容易磨損的部位,如託肩、衣襟、袖口、肘部、下擺和褲腳等處。作為遊牧文化的重要體現,擀氈工藝一直是彝族服飾製作的一個重要內容。

彝族傳統的紡織原料主要是羊毛和麻,尤以羊毛為主。彝族傳統的毛紡工藝包括羊毛紡織和擀氈兩個內容。羊毛紡織包括紡紗和織布兩道工序,其中紡紗又包括羊毛的初加工(淨毛、採毛和彈毛)、紡紗、紡線等工序,當紡線完成後就可以在羊毛織布機上進行編織了。擀氈是彝族一項古老工藝,歷史至遲可追溯到東晉,在昭通後海子考古發現的東晉太元年間(385—394年)的霍承嗣墓的壁畫中就有彝族先民著披氈的形象。「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關於彝族披氈的記錄,可知彝人在東晉時期業已掌握擀氈技術。」

擀氈通常要經過十個工序,即鬆散、潔淨羊毛,用彈弓在竹蓆上將羊毛彈絨,將羊毛鋪放在擀氈簾上,將羊毛壓平、粘接成氈,翻羊毛,擀壓,晾曬、染色,壓夾,陰乾。對於彝族人而言,銀飾是高貴和美麗的象徵,也是驅邪護體、祈福通神的吉祥物。彝族男女老少都在使用銀飾,但以年輕女性的銀飾最為豐富多彩。作為衣飾的重要內容,銀飾主要反映在上半身的頭部、頸部、肩部、腰部和手部。彝族銀飾的鍛造技法精湛,造型變化無窮,紋飾意趣盎然。銀飾品通常由銀珠、銀泡、銀花和銀片通過勾連穿插、左纏右繞構成。

這時候的銀珠銀泡等就相當於彝族銀飾文化的文字,勾連穿插等工藝相當於文字的組合,具體的銀飾則成了語言表達,承載著不同區域彝族人宗教信仰、民俗傳說、族群記憶、倫理規範和情感追求。從造型來看,「北部方言區的銀飾多裝飾變形,造型飽滿;東部方言區的銀飾多取涓秀造型;中部、南部、西部方言區的銀飾造型變化最大,寫實的造型比較多見」。彝族是一個農牧民族,牧的特點決定了生活的流動性,其生產生活要具有便於攜帶、經久耐用、不易破碎的特點,彝族漆器就是在這樣的需求下產生的。

彝族漆器可分為餐具、酒具、馬具、宗教用具和兵器等二十多種,至今還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區使用。根據漆器材料的不同,彝族漆器的胎料質地可分為木胎、皮胎、竹胎、角胎、竹木胎和皮木胎等六種,其中尤以木胎和皮胎居多,角胎和混合胎次之,竹胎使用得最少。彝族漆器的造型特點是古樸厚重,紋飾特點則自然寫實,多為花鳥魚蟲、山河日月等日常生活中所見所聞的東西,紋樣大體可分為自然紋樣、動植物紋樣、生產生活紋樣等三大類。在實踐中又以動物紋樣最多,植物紋樣次之。

彝族漆器的圖案可分為單一紋樣、連續紋樣和單元紋樣三類。而色彩則多採用彝族人最喜愛的紅、黃、黑三原色,紅色代表熱情,黃色代表光明,黑色代表端莊。彝族剪紙多用於服飾刺繡紋樣、布藝貼花及部分宗教祭祀活動中。彝族的民間剪紙種類很多,形式多樣,風格或粗獷或簡約,裝飾性很強。

小編覺得,雕刻是一門學問很深的藝術,彝族的木雕其藝術精髓則更上一層樓,木頭雖然比泥土好塑性一些,但是這也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琢磨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親自體驗過木雕呢?歡迎談一談你的感受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大涼山彝族新娘結婚,一套銀飾價值10萬元,網友:再不說涼山窮了
    四川涼山一帶,一直給人以貧窮的印象,獨特高寒的地理特徵讓當地村民經濟不夠發達。但是彝族尚銀,在女孩子出嫁的時候,一套銀飾披掛起來,卻足以驚豔所有人。彝族人一直把銀飾品一直都被視為美麗和富有的象徵,涼山一帶的彝族新娘,頭上、胸前都披掛銀飾,穿戴起來顯得雍容華貴,嫵媚無比。
  • 札札機杼聲 濃濃彝族情 ——赫章有位彝族繡娘,憑本事傳承彝族文化
    據了解,珠市鄉是赫章縣唯一的一個彝族鄉,張志倩從小就在彝族文化的包圍中長大,這讓她意識到,借彝族服飾的窗口傳承彝族文化使命。「當時模特一穿上後,很多人都圍了過來,知名度一下就打開了,大家都很喜歡。」張志倩笑著說。
  • 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有哪些節日,彝族節日
    彝族節日九:白芝姑「蕎年節」在永仁縣的深山野嶺中,有個叫白芝姑的高寒彝族村寨。每年農曆四月第一個屬龍日,當地彝族百姓都要舉行盛大的活動,俗稱「蕎年節」。白芝姑屬永仁縣猛虎鄉麼苴地村委會,地處金沙江畔彝山腹地。也許是由於遷徙路線或時間的不同,白芝姑彝族分成了不同的支系,節日習俗也各具特色。
  • 走近彝族 認識彝俗
    主要聚集在楚雄、紅河、涼山、畢節、六盤水和安順等地的高原與沿海丘陵之間,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一)民族概況彝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諾蘇、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稱。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
  • 民族文化|涼山圖鑑系列之 彝族服飾
    涼山圖鑑彝族服飾涼山,一片神奇的土地,一幅壯麗的山水畫卷,一個絢麗的文化瑰寶,一席舌尖上的饕餮盛宴,讓每一個親臨涼山的人都歡享盛宴。涼山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豐富的彝族文化在這裡呈現出鮮明的特點,獨特的風俗人情在這裡保存下來。彝族,是一個把自己的文化穿戴在身上的民族,多姿多彩的彝族服飾展示著彝族古老的民族文化,訴說著彝族悠悠的歷史歲月。彝族先民為世人留下的彝族服飾文化藝術,保持了濃鬱的民族文化傳統和特色,體現了彝族人民獨特的審美心理與文化習俗,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寶貴財富。
  • 彝族傳統節日:火把節——追求光明的象徵
    有一個最古老的傳說是:很古的時候,勤勞的彝家迎來了一個金色的秋天。眼看就要豐收了,可是天王恩澤古茲不願讓彝族人民過好日子,就派十大力來彝山把所有莊稼都踏壞了。彝族人民滿腔憤怒,從群眾中走出一個名叫包聰的小夥子要跟十大力比高低。包聰脫下羊皮領褂亮出鋼筋鐵臂,大步衝過去抓住十大力的脖子不放。摔跤比武持續了三天三夜,最後包聰勝利了,十大力灰溜溜地低下頭變成了一座禿山。
  • 走進大涼山深處的彝族人家,古老而貧窮的地方
    走進大涼山深處的彝族人家,古老而貧窮的地方在四川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彝族居住地:大涼山。在川滇交界處,六萬多平方公裡的面積,幾乎都是山區。這裡居住著230萬的彝族同胞,他們多數人常年生活在海拔2000-3000米的高山上。涼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彝族,千百年來一直都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 彝族音樂文化的結晶——彝族四腔
    彝族四腔同五三腔、海菜腔、山藥腔一起,被譽為「滇南彝族四大聲腔」,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等彝族聚居的地方
  • 臨滄市永德縣彝族俐侎人的「東方情人節」
    在中國眾多的少數民族中,彝族,是我國第六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不同的支系有不同的文化和語言,而在臨滄市永德縣,有這樣一支神秘的彝族支系,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整個族群只有26000多人,是雲南省獨有的一個族群,他們就是永德縣的彝族俐侎人
  •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各縣(市)名片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各縣(市)名片西昌市——中國洋蔥之鄉、中國花木之鄉、中國冬草莓之鄉、全國糧食大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現代菸草農業示範市、國家蔬菜產業重點縣、國家奶牛標準化示範縣、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德昌縣—
  • 彝族十月太陽曆廣場
    彝族十月太陽曆文化廣場  東方網記者黃麗春楚雄報導:到了楚雄,不能不提彝族以及彝族十月太陽曆。彝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支系眾多,歷來有「六祖分支」之說。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全國兩個「彝族自治州」之一,在楚雄州69萬彝族人口中,其支系就多達13個。在楚雄市郊有一個中國彝族十月太陽曆文化園,薈萃了滇、川、黔、桂四省(區)彝族文化的所有精華。  彝族文化中最能代表這個民族先進性的就是十月太陽曆。智慧的彝族先人利用「立杆測日影」的方式來觀測太陽的運動規律。
  • 涼山多對彝族新人婚紗照走紅網絡,論保護彝族服飾文化的重要性(多圖)
    新郎木乃七斤是涼山州甘洛縣人,一直在北京從事音樂方面工作,還曾參加過快樂男聲等比賽。新娘沈悅是涼山州越西縣人,在西昌工作。今年初,他們到峇里島拍攝婚紗照,與其他新人不同,這組照片裡,兩人都身著傳統彝族服飾,漫步在峇里島石廟前,十指相扣幸福凝望。 「我們都是彝族,很喜歡我們的彝族服飾,所以拍結婚照時,就決定拍攝一組穿著我們傳統民族服飾的照片。」
  • 破譯彝族十月太陽曆「密碼」
    雲南祿豐縣高峰鄉的向天墳依山而建,規模宏大。 資料圖片   在我國西南彝族聚居的地方,保留著許多向天墳。據說,這裡是畢摩觀象和祭天的場所。  為了解開這些謎團,2010年,央視《走遍中國》欄目組來到了子午鎮。原子午鎮文化站站長楊天才從小就生活在子午鎮,他說:「聽老人說,這些充滿了神秘色彩的東西,是白彝墳。白彝,是彝族的一支。」過去,楊天才曾見過有人挖墳裡的東西。「石頭搬起來,裡頭就有一個陶罐。陶罐上有一個蓋子。陶罐裡面有一些骨灰和燒不爛的骨片。」
  • 盤點彝族村寨建築文化特色,全面了解真正彝族文化
    民族建築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彝族民居從建築到居住,都不是單純的物質建構和使用過程,它包羅了彝族的世界觀和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創造,它是彝族文化的綜合產物,同時也是彝族古老文化的縮影。一、彝族村寨命名方式四川涼山彝族村寨命名方式有一定的規律性,特色較為鮮明。
  • 探訪南詔國最後的彝族部落
    由於語言上的障礙,我們不能順利地溝通,但從她們的語言和神情中,能夠讓我感受到她們對手工藝的熱愛以及對外地遊客的熱情。後來她們想要送我一雙繡花鞋,但我拒絕了。我深知在她們沒什麼收入來源的情況下,一雙繡花鞋對她們來說意味著什麼。現在很多地方都找不到這種一針一線縫製的手工鞋,更何況是有著特殊意義的繡花鞋呢?
  • 中國有個民族叫彝族,雲南彝族家常菜介紹
    快來看看彝族文字的魅力吧,小編編輯在下面了,彝語諺語,想要讀音的評論區評論,等你。「彝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時代(約公元前2570~2550年,參見本百科詞條「三皇五帝年表」),這麼長遠的發展呢,彝族分支特別多大約有六個分支,各個大分支還有小分支,所以彝族特色不一列如服飾不統一多種多樣等等。但是火一樣的民族是彝族,這是統一的。
  • 【今日彝族年】
    彝族年,彝語稱為「庫斯」,「庫」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大小涼山彝族傳統的祭祀兼慶賀性節日。
  • 宜賓市屏山彝族同胞歡度2021年彝族新年
    12月4日,屏山縣街道上一支歡快的巡遊隊伍吸引了居民們的眼球,他們穿著美麗的彝族服裝,佩戴著獨具特色的首飾,舉著火把,撐著油紙傘,跳著專屬於他們的舞蹈,向每一個路過的人說上一句:庫斯木撒!子莫格尼!!「庫斯木撒,子莫格尼!
  • 彝族飲食 彝族特色菜風味血大腸很獨特!
    餐廳裡必點的彝族特色菜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每天這食物是一定少不了的,如果是美味的食物那一定是最棒不過的了,世界上好吃的東西說上十天都說不完。那麼趣歷史小編就要帶你去彝族文化看看彝族美味的特色菜。彝族坨坨肉:坨坨肉是彝族人逢年過節及招待貴客的招牌菜,其肉為30市斤以下以非現代飼料餵養而成的小豬為原料,輔以彝族特有的香料、佐料稍加加工而成。其肉塊碩大,一般呈正方形,故稱「坨坨肉」,入口化渣,肥而不膩,口感細嫩,充分體現了彝族人「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放性情。烤小豬:烤小豬,是一道彝族獨具特色的風味菜。
  • 傳承彝族風俗:鹽邊縣彝族火把節的由來
    在中國同樣有這樣的節日,每年,巨大的遊行隊伍身著各類少數民族服裝,舞蹈、歡唱、一片歡聲笑語圍繞在熊熊燃燒的火堆旁,這就是四川省鹽邊縣當地被稱為「東方的狂歡夜」充滿彝族風俗與本土風情的傳統節日——火把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