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百家號問絲歷史說。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我們通常會在大廈門前看到一些雕塑。說到雕塑,就不得不提起彝族的雕塑了,那麼彝族雕塑有何過人之處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雕塑是雕、刻、塑三種製作方法的總稱,以各種可塑的(如黏土等)或可雕可刻的(如金、石、木等)材料,製作出各種具有實在體積的形象。一般分為圓雕和浮雕兩大類。彝族雕塑主要有木雕、石雕和泥塑三種類型。彝族雕塑多以獅子、虎或貓為對象,這些動物在彝族文化中均有驅邪護寨的作用。整體來看,彝族雕塑做工簡潔粗獷,而造型古樸大方。彝族木雕主要反映在彝族建築的門、窗、梁、柱以及陳設用品等中,內容大多為日月星辰、花草鳥魚和龍鳳鹿獐等代表吉祥如意的動植物,木雕,簡而不俗、繁而不亂,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除建築木雕外,楚雄彝族的木雕吞口較具特色,其中雙柏縣的彝族木雕面具粗獷豪放,具有濃厚的原始美。彝族石雕以龍、虎、羊、獅和神像為主要內容,需要強調的是雲南彌勒縣高甸彝村山神廟供奉著的彝族六祖石像,這不但是彝族石雕文化的代表,更是彝族祖先崇拜文化的直觀體現。另外祿豐縣黑井鎮「毗盧閣」院內的金童和玉女石雕,以及附近和尚墓留存的8尊石雕和尚像,另外山中的1尊女龍王石雕像也很有代表性。祿豐縣黑井古鎮石牌坊,古建築內的石獅、石凳以及古鎮山後妙光大和尚墓前的石雕神像等也都極具代表性。
彝族工藝美術有刺繡、擀氈、銀飾、漆器和剪紙等。彝族的刺繡包括服裝、鞋子、鞋墊、枕頭挎包以及其他各種飾品。刺繡是彝族婦女對生活的表達方式,承載她們各種美好的願景。彝族刺繡的方法很多,有插針繡、平繡、打子、纏針、鎖扣等。彝族刺繡一般以黑、藍和白布打底,設色繁簡不一。挑花和穿花圖案的刺繡,以象形的花鳥魚蟲居多,幾何圖案次之,大多採用二方連續的圖案或花邊,其中有散點式、波浪式、垂直式及各種結合式。彝族服飾刺繡圖案常被裝飾在服裝上容易磨損的部位,如託肩、衣襟、袖口、肘部、下擺和褲腳等處。作為遊牧文化的重要體現,擀氈工藝一直是彝族服飾製作的一個重要內容。
彝族傳統的紡織原料主要是羊毛和麻,尤以羊毛為主。彝族傳統的毛紡工藝包括羊毛紡織和擀氈兩個內容。羊毛紡織包括紡紗和織布兩道工序,其中紡紗又包括羊毛的初加工(淨毛、採毛和彈毛)、紡紗、紡線等工序,當紡線完成後就可以在羊毛織布機上進行編織了。擀氈是彝族一項古老工藝,歷史至遲可追溯到東晉,在昭通後海子考古發現的東晉太元年間(385—394年)的霍承嗣墓的壁畫中就有彝族先民著披氈的形象。「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關於彝族披氈的記錄,可知彝人在東晉時期業已掌握擀氈技術。」
擀氈通常要經過十個工序,即鬆散、潔淨羊毛,用彈弓在竹蓆上將羊毛彈絨,將羊毛鋪放在擀氈簾上,將羊毛壓平、粘接成氈,翻羊毛,擀壓,晾曬、染色,壓夾,陰乾。對於彝族人而言,銀飾是高貴和美麗的象徵,也是驅邪護體、祈福通神的吉祥物。彝族男女老少都在使用銀飾,但以年輕女性的銀飾最為豐富多彩。作為衣飾的重要內容,銀飾主要反映在上半身的頭部、頸部、肩部、腰部和手部。彝族銀飾的鍛造技法精湛,造型變化無窮,紋飾意趣盎然。銀飾品通常由銀珠、銀泡、銀花和銀片通過勾連穿插、左纏右繞構成。
這時候的銀珠銀泡等就相當於彝族銀飾文化的文字,勾連穿插等工藝相當於文字的組合,具體的銀飾則成了語言表達,承載著不同區域彝族人宗教信仰、民俗傳說、族群記憶、倫理規範和情感追求。從造型來看,「北部方言區的銀飾多裝飾變形,造型飽滿;東部方言區的銀飾多取涓秀造型;中部、南部、西部方言區的銀飾造型變化最大,寫實的造型比較多見」。彝族是一個農牧民族,牧的特點決定了生活的流動性,其生產生活要具有便於攜帶、經久耐用、不易破碎的特點,彝族漆器就是在這樣的需求下產生的。
彝族漆器可分為餐具、酒具、馬具、宗教用具和兵器等二十多種,至今還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區使用。根據漆器材料的不同,彝族漆器的胎料質地可分為木胎、皮胎、竹胎、角胎、竹木胎和皮木胎等六種,其中尤以木胎和皮胎居多,角胎和混合胎次之,竹胎使用得最少。彝族漆器的造型特點是古樸厚重,紋飾特點則自然寫實,多為花鳥魚蟲、山河日月等日常生活中所見所聞的東西,紋樣大體可分為自然紋樣、動植物紋樣、生產生活紋樣等三大類。在實踐中又以動物紋樣最多,植物紋樣次之。
彝族漆器的圖案可分為單一紋樣、連續紋樣和單元紋樣三類。而色彩則多採用彝族人最喜愛的紅、黃、黑三原色,紅色代表熱情,黃色代表光明,黑色代表端莊。彝族剪紙多用於服飾刺繡紋樣、布藝貼花及部分宗教祭祀活動中。彝族的民間剪紙種類很多,形式多樣,風格或粗獷或簡約,裝飾性很強。
小編覺得,雕刻是一門學問很深的藝術,彝族的木雕其藝術精髓則更上一層樓,木頭雖然比泥土好塑性一些,但是這也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琢磨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親自體驗過木雕呢?歡迎談一談你的感受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