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有個大涼山!走進大涼山深處的彝族人家,古老而貧窮的地方

2020-12-15 藏客故事

四川有個大涼山!走進大涼山深處的彝族人家,古老而貧窮的地方

在四川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彝族居住地:大涼山。在川滇交界處,六萬多平方公裡的面積,幾乎都是山區。這裡居住著230萬的彝族同胞,他們多數人常年生活在海拔2000-3000米的高山上。

涼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彝族,千百年來一直都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可是,涼山彝族也是國家級貧困區,一些農村貧困與落後讓人觸目驚心。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走進大涼山深處的彝族人家去看看,這是一個古老而又貧窮的地方。

老人和孩子是村裡的長住人口,圖為:一位老人在村口馱著孫子,指著遠方。或許這是他孩子出去打工的方向。

圖為:大涼山的村口坐著三個人在路邊聊天。

圖為:一位拾破爛的老人。

圖為:一個身負背簍的孩子,眸子裡透出幾多無奈和苦楚!童年本該是美好的,但這片山區的孩子們卻早早的承擔起了生活重擔。

圖為:大涼山彝族殺豬現場,當地富人殺肥豬,而窮人就殺小豬。

圖為:上學的路上,上學的路雖泥濘坎坷,卻無法阻擋;腳上的鞋舊又髒,卻承載著希望!

圖為:一位飽經風霜的彝族老大爺,留著一頭近2米的長髮。

圖為:孩子們和家長正在互相排練和看節目。

圖為:一個幼小的身軀背著一大捆稻草走在大人後面,看著她稚嫩的臉龐,內心不由得一陣酸楚。大千世界,環境不同,條件不一,生活境遇也不盡相同。他們稚嫩的肩頭承受了太多的艱辛與磨難。

相關焦點

  • 大涼山落後貧窮的現狀並不可怕
    實事求是地說,在我國貧窮落後的地區不僅有四川大涼山,其實,還有很多地方。  據中國日報網8月4日報導,一個多月前,新華社記者範敏達曾深入大涼山,近距離接觸了許多如苦依五木般的孩子,他用圖文的形式,記錄下了「不幸中依然保持純真、貧窮中依然渴望學習」的孩子群像。今天,推薦一篇小學作文,一篇世界上最悲傷的小學作文。文章的作者名叫苦依五木(筆名柳彝),一個來自大涼山的小學四年級彝族小姑娘。
  • 四川大涼山小女孩寫下「最悲傷的作文」
    央廣網成都8月4日(記者劉濤)消息,這兩天,一組四川涼山孩子求學的照片觸動人心。這組照片記錄下了貧困的大涼山深處孩子們求學的艱辛。其中四年級的彝族學生苦依伍木一篇題為《淚》的作文,讓很多網友讀完後忍不住流下了眼淚,這篇作為也被稱為「世界上最悲傷的作文」。
  • 一百年前的四川涼山彝族人的生活:深山裡非常閉塞,貧窮而淳樸
    6、一百年前德國人鏡頭裡的四川大涼山彝族人,住在深山裡非常閉塞,貧窮而淳樸一百年前德國人鏡頭裡的四川大涼山彝族人,住在深山裡非常閉塞,貧窮而淳樸一百年前德國人鏡頭裡的四川大涼山彝族人,住在深山裡非常閉塞,貧窮而淳樸一百年前德國人鏡頭裡的四川大涼山彝族人
  • 四川大涼山有多窮?人畜混居7歲娃從沒洗過澡(圖)
    ▲貧窮深處的孩子們。  本組圖片均為陳地攝四川大涼山,這幾天因一篇被稱為「世界上最悲傷的作文」——《淚》,再次引人矚目。一直以來,貧苦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給外界留下的最深印象之一,貧窮、吸毒、愛滋等殘酷字眼揮之不去。
  • 走進大涼山,「最窮的地方」是啥樣
    一直以來,貧苦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給外界留下的最深印象之一,貧窮、吸毒、愛滋等殘酷字眼揮之不去。「大涼山」對於多數人來說也許就是陌生又熟悉的「另一個存在」。真實的現狀往往是複雜的,需要長期的、整體的觀察。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只有5年,扶貧進入「啃硬骨頭」攻堅階段。新華社記者數次深入大涼山,直面讓人動容的貧困,調研成因和脫貧對策
  • 大涼山為什麼這麼窮?四川大涼山貧困原因分析
    >  數年前,時任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代理縣長的曲木伍牛曾寫過一篇調查報告《涼山彝族地區貧困問題研究——貧困現狀及其特點》。制度的變遷使涼山彝族人人平等,但經濟社會的發展並不能象政治變革那樣在一夜之間可以完成。  自然災害頻發  四川涼州的彝族孩子  涼山州位於川滇交界處,總人口470萬,彝族佔半數以上,境內6萬餘平方公裡幾乎都是山地,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交通閉塞、生態環境惡劣,州轄17個縣市中有11個為國家級貧困縣。
  • 大涼山為什麼那麼貧窮?
    大涼山一直是一個飽受爭議的地方:全國最窮的地方、吸毒最多的地方、少數民族聚集地......本回答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探討:1. 地理位置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的3個自治州之一,首府西昌市。解釋以下就是大涼山是西南山脈腹地,緊緊挨著成都平原,在歷史上涼山也是一個比較出名的地方。不僅僅因為這裡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處,也因為涼山自古就是通往雲南和東南亞的重要通道、「南方絲綢之路」的重鎮。不過即使地理位置最重要,也無法改變大涼山與外界的隔絕。
  • 四川大涼山彝族人民60年變遷記錄
    (經典中國輝煌60年)從奴隸社會躍向現代社會——  四川大涼山彝族人民60年變遷記錄  新華網成都9月17日電 (記者苑堅 餘裡)八百裡大涼山下,有一座世界上唯一反映奴隸社會形態的專題博物館--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
  • 走進神秘的大涼山,探尋彝族人印記
    一直以來,我都有一個夢想,做個背包客,去流浪,用雙腳丈量每一寸土地,收集每一個與我有交集的陌生人的故事,將一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等年老的時候,躺在床上慢慢回憶。▲在大涼山買的彝族耳環,漂亮吧~但是,每一次將要出發前,都被現實打敗了。
  • 大涼山彝族女孩寫「世界上最悲傷作文」 讀完讓人心疼(圖)
    文章的作者名叫苦依五木(筆名柳彝),一個來自大涼山的小學四年級彝族小姑娘。  一個多月前,新華社記者範敏達曾深入大涼山,近距離接觸了許多如苦依五木般的孩子,他用圖文的形式,記錄下了「不幸中依然保持純真、貧窮中依然渴望學習」的孩子群像。
  • 大涼山深處 彝族月琴聲悠悠
    大涼山深處 彝族月琴聲悠悠 阿體說日和阿魯克古的月琴讓孩子們著迷。    30歲的阿體說日和56歲的阿魯克古都是美姑縣人,多年來,他們致力於彝族傳統樂器月琴的傳承發展,不僅搜集了200多首彝族民歌並整理成樂譜,還開辦起4個月琴班。今年,他們準備將月琴班開到省內更多地方,要讓這個始自唐代的民族傳統樂器代代傳承下去。自小聽著月琴聲長大    阿體說日家族十幾代人彈唱月琴,傳統的民歌和樂曲一代代流傳下來。8歲開始,阿體說日跟著爸爸學月琴。
  • 四川大涼山到底怎麼樣,看看這個鄉鎮,也許你就明白了
    最近,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傳出好消息,曾經因為學齡兒童上學,村民出村需要通過翻越800米高的懸崖的懸崖村,已經整體搬遷到縣城集中安置點的新家,走出「懸崖村」,走向新天地,值得祝賀,但是,在大涼山深處,向懸崖村的情況還有多少?看看這個鄉鎮,也許就明白了。
  • 2019年大涼山彝族年攝影紀實花絮—庫斯
    我們此次一行8人,秉持著精品小團的出行原則,繼往開來,在大涼山這片沃土上,盡情的抒發著我們心中的那份愛!愛源自於內心深處的純真,源自於對事物的熱愛,源自於對大涼山的尊敬....彝族年是彝族最隆重的節日,就如同漢族的春節,是彝族民間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家人團聚走親訪友的時機。
  • 大山的女兒/大涼山彝族女孩格爾金石
    2019年11月22日,彝族傳統新年。
  • 大涼山為什麼難扶貧?
    為什麼對於貧窮的彝族人來說,勤勞帶不來改變,我來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視角,從歷史和地理來說。大涼山現在所謂的家支文化,其實是奴隸制度的殘留。在很早以前,整個彝族分為各個茲莫,可以理解為土司。茲莫是最高統治者,下轄數個諾合,也就是現在說的家支。諾合的統治者就是黑彝貴族,統治著下面的奴隸,也就是娃。
  • 大涼山的人們現在怎麼樣了?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彝域,有很多朋友可能不會讀「彝」這個字,因為這個字在我們常用的詞語中很少出現,這個字讀彝(yi),也會有很多朋友看到這個字便會想起我的民族彝族。是的,我是一個彝族人,所以我叫彝域,為什麼叫彝域呢?因為我想把彝族人的生活習俗,傳統文化,還有各種趣事,以文字的方式,與大家一起分享。
  • 資深攝影團,進軍大涼山
    現在你就有機會去探索這個神秘的地方一個資深攝影團,資深領隊帶路你確定要錯過這次機會?馬湖中心有一龜形小島,名金龜島。島上有全國唯一的彝族寺廟——孟獲殿。今天行程預計4個小時左右,到達西昌拍攝「攀西明珠」邛海溼地公園,邛海,一個被稱為「海」的湖。溼地內種植有1080種各類珍貴樹種,罕見的瀕植物—桫蘿,栽種了60餘種沉水植物-浮葉植物-挺水植物-溼生喬木-陸生喬木合理配置的自然生態立體景觀和生態屏障。
  • 2019,我在大涼山過彝族年
    彝族年像漢族的春節一樣,是一年中最喜氣,最令人嚮往的節日。彝族年有很多傳統的規矩,主要有:過年前一個月,就準備好一壇蕎麥甘酒。過年前三天,各戶人家都要劈夠過年三天燒的柴禾,備夠吃的米麵、鹽巴、豆花等。在過年前一天上午,每戶人家把屋內外、院子周圍打掃乾淨,以表示除舊迎新。同時,每家在門口前放一堆柴禾,以便過年時點火薰煙。據說,這是象徵迎接祖先回來過年。
  • 四川大涼山:
    大涼山自古以來就是通往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通道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北上時,在會理舉行了永垂青史的會理會議,並在冕寧與當地彝族首領歃血為盟。大涼山位於涼山彝族自治州內。涼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大涼山位於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處,幅員面積6萬餘平方公裡,總人口473.04萬人,境內有漢、彝、藏、蒙古、納西等10多個世居民族。全州轄1市16縣,其中木裡為藏族自治縣。首府西昌市位於成昆鐵路中段,自古以來就是通往雲南和東南亞的「南方絲綢之路」的重鎮。
  • 翻越山梁,就像翻越了一個世紀 | 大涼山紀行
    在大涼山深處的峽谷中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密道、被人忘卻的民族遺風,還有蔚為壯觀的地理奇蹟,通過故事這塊彝族世代居住的土地上發生的一切都如此貼近,不需遙望。大涼山總給人一種遙遠的感覺,這裡是國內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只有在這裡,能看到遍布街巷的彝族古文字,傳統和現代依然在這裡激蕩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