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體說日和阿魯克古的月琴讓孩子們著迷。
□本報記者 陳四四/文 肖雨楊/圖
日前,記者見到阿體說日和阿魯克古時,他倆正坐在美姑縣城外一個山坡上彈奏月琴,身邊圍著一群小孩子,聽得十分入迷。
30歲的阿體說日和56歲的阿魯克古都是美姑縣人,多年來,他們致力於彝族傳統樂器月琴的傳承發展,不僅搜集了200多首彝族民歌並整理成樂譜,還開辦起4個月琴班。今年,他們準備將月琴班開到省內更多地方,要讓這個始自唐代的民族傳統樂器代代傳承下去。
自小聽著月琴聲長大
阿體說日家族十幾代人彈唱月琴,傳統的民歌和樂曲一代代流傳下來。8歲開始,阿體說日跟著爸爸學月琴。那時,他還抱不住月琴,就把月琴放在地上跪著彈奏。放學回家去放羊,羊群在山坡上吃草,他就坐在草地上邊彈邊唱。到11歲時,他學會彈唱第一首完整月琴樂曲《叮叮月琴》,這是一首很古老的彝族民歌。
到涼山民族師範學校讀書後,阿體說日開始學習通俗唱法,並喜歡上玩吉他。畢業到美姑縣薩庫鄉中心校工作後,他還保持著每個假期到成都、廣州等地玩吉他的習慣。
2007年寒假,阿體說日在上海新天地一家酒吧看見幾個德國人在玩搖滾樂。一時興起,他唱了兩首彝族民歌,沒想到大受歡迎。第二晚,他帶上月琴去「切磋」,月琴引起眾人好奇。阿體說日決心要讓更多人了解月琴,就找到在美姑縣城關小學任教的阿魯克古,向他學習月琴與民歌。
阿魯克古9歲已經學會彈唱月琴。1977年,阿魯克古到峨普片區阿尼村布希古小學教書時,每天晚上跟村裡的老人學唱民歌、學彈傳統樂器。不僅學會很多傳統民歌,還學會口咬豎笛、木葉、馬布等彝族傳統樂器。
自阿體說日跟隨阿魯克古學習後,兩人開始走上傳承月琴的道路。
設計製作四弦月琴
「月琴不是彝族獨有的樂器,但不同地方的月琴有所不同。」阿體說日告訴記者,月琴是從唐代樂器阮演變而來,然後流傳到了各民族、各地區。在清末,已有人發現彝族的月琴保留著阮最完整的形式和聲音。
最古老的月琴是兩弦琴,後來發展出三弦琴。它們都只能彈奏傳統的五聲音階,不能彈奏「發」和「西」兩個音。當遇到樂曲中有「發」和「西」時,就只能跳躍變調,聽起來不協調。阿體說日和阿魯克古將兩弦琴和三弦琴對比時發現,可以把兩弦琴和三弦琴的音頻製作到同一把月琴上,這樣的四弦琴就能彈奏出七聲音階,「發」和「西」不再成問題。於是,他倆到上海民族樂器廠訂做四弦月琴。他們設計的月琴製作出來後,校驗音頻的音樂師連連讚嘆。
有了四弦月琴,兩人如虎添翼,每到假期,就四處演出,不僅在各縣鄉鎮山村,還到西昌、貴陽、成都等地。他倆還與幾位年輕人一起成立了巴普街樂隊,將搖滾樂和民樂結合起來。
免費開辦月琴班
如何讓更多的彝族人學會彈唱月琴?2011年,他們想出了免費辦月琴班的辦法。這個消息在美姑縣城傳出後,前來報名學習的人很多。
阿體說日從最基本的手法、指法教起,然後再慢慢傳授一些樂曲,如《美姑調》、《雷波調》等,均是彝族古老的月琴樂曲。如今,「美姑班」有30多名學生已學會彈一兩首月琴樂曲。
逐漸地,他們兩人又在樂山市峨邊縣、馬邊縣和涼山州昭覺縣免費辦班。如今,4個班共有學生160多個,年齡最大的30多歲,最小的6歲。每周上課3次,阿體說日和阿魯克古都有自己的工作,為了保證教學,他倆每周輪流到各班上一次課,其餘時間由輔導老師指導學生練習。
今年,他們還準備在涼山州雷波縣、金陽縣和布拖縣辦班。目前,阿體說日在思索遠程視頻教學的辦法,或者採用錄像教材。
為了讓傳統月琴樂曲能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阿體說日試著將樂曲整理成樂譜記錄下來。如今,他已經搜集傳統民歌和樂曲200多首,並整理成樂譜。阿魯克古則發現,不會唱傳統民歌就彈不好月琴。他在傳授中將月琴和民歌結合起來,讓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