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涼山深處 彝族月琴聲悠悠

2020-12-16 四川日報

大涼山深處 彝族月琴聲悠悠

阿體說日和阿魯克古的月琴讓孩子們著迷。

    □本報記者 陳四四/文 肖雨楊/圖
    日前,記者見到阿體說日和阿魯克古時,他倆正坐在美姑縣城外一個山坡上彈奏月琴,身邊圍著一群小孩子,聽得十分入迷。
    30歲的阿體說日和56歲的阿魯克古都是美姑縣人,多年來,他們致力於彝族傳統樂器月琴的傳承發展,不僅搜集了200多首彝族民歌並整理成樂譜,還開辦起4個月琴班。今年,他們準備將月琴班開到省內更多地方,要讓這個始自唐代的民族傳統樂器代代傳承下去。
自小聽著月琴聲長大
    阿體說日家族十幾代人彈唱月琴,傳統的民歌和樂曲一代代流傳下來。8歲開始,阿體說日跟著爸爸學月琴。那時,他還抱不住月琴,就把月琴放在地上跪著彈奏。放學回家去放羊,羊群在山坡上吃草,他就坐在草地上邊彈邊唱。到11歲時,他學會彈唱第一首完整月琴樂曲《叮叮月琴》,這是一首很古老的彝族民歌。
    到涼山民族師範學校讀書後,阿體說日開始學習通俗唱法,並喜歡上玩吉他。畢業到美姑縣薩庫鄉中心校工作後,他還保持著每個假期到成都、廣州等地玩吉他的習慣。
    2007年寒假,阿體說日在上海新天地一家酒吧看見幾個德國人在玩搖滾樂。一時興起,他唱了兩首彝族民歌,沒想到大受歡迎。第二晚,他帶上月琴去「切磋」,月琴引起眾人好奇。阿體說日決心要讓更多人了解月琴,就找到在美姑縣城關小學任教的阿魯克古,向他學習月琴與民歌。
    阿魯克古9歲已經學會彈唱月琴。1977年,阿魯克古到峨普片區阿尼村布希古小學教書時,每天晚上跟村裡的老人學唱民歌、學彈傳統樂器。不僅學會很多傳統民歌,還學會口咬豎笛、木葉、馬布等彝族傳統樂器。
    自阿體說日跟隨阿魯克古學習後,兩人開始走上傳承月琴的道路。
設計製作四弦月琴
    「月琴不是彝族獨有的樂器,但不同地方的月琴有所不同。」阿體說日告訴記者,月琴是從唐代樂器阮演變而來,然後流傳到了各民族、各地區。在清末,已有人發現彝族的月琴保留著阮最完整的形式和聲音。
    最古老的月琴是兩弦琴,後來發展出三弦琴。它們都只能彈奏傳統的五聲音階,不能彈奏「發」和「西」兩個音。當遇到樂曲中有「發」和「西」時,就只能跳躍變調,聽起來不協調。阿體說日和阿魯克古將兩弦琴和三弦琴對比時發現,可以把兩弦琴和三弦琴的音頻製作到同一把月琴上,這樣的四弦琴就能彈奏出七聲音階,「發」和「西」不再成問題。於是,他倆到上海民族樂器廠訂做四弦月琴。他們設計的月琴製作出來後,校驗音頻的音樂師連連讚嘆。
    有了四弦月琴,兩人如虎添翼,每到假期,就四處演出,不僅在各縣鄉鎮山村,還到西昌、貴陽、成都等地。他倆還與幾位年輕人一起成立了巴普街樂隊,將搖滾樂和民樂結合起來。
免費開辦月琴班
    如何讓更多的彝族人學會彈唱月琴?2011年,他們想出了免費辦月琴班的辦法。這個消息在美姑縣城傳出後,前來報名學習的人很多。
    阿體說日從最基本的手法、指法教起,然後再慢慢傳授一些樂曲,如《美姑調》、《雷波調》等,均是彝族古老的月琴樂曲。如今,「美姑班」有30多名學生已學會彈一兩首月琴樂曲。
    逐漸地,他們兩人又在樂山市峨邊縣、馬邊縣和涼山州昭覺縣免費辦班。如今,4個班共有學生160多個,年齡最大的30多歲,最小的6歲。每周上課3次,阿體說日和阿魯克古都有自己的工作,為了保證教學,他倆每周輪流到各班上一次課,其餘時間由輔導老師指導學生練習。
    今年,他們還準備在涼山州雷波縣、金陽縣和布拖縣辦班。目前,阿體說日在思索遠程視頻教學的辦法,或者採用錄像教材。
    為了讓傳統月琴樂曲能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阿體說日試著將樂曲整理成樂譜記錄下來。如今,他已經搜集傳統民歌和樂曲200多首,並整理成樂譜。阿魯克古則發現,不會唱傳統民歌就彈不好月琴。他在傳授中將月琴和民歌結合起來,讓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四川有個大涼山!走進大涼山深處的彝族人家,古老而貧窮的地方
    四川有個大涼山!走進大涼山深處的彝族人家,古老而貧窮的地方在四川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彝族居住地:大涼山。在川滇交界處,六萬多平方公裡的面積,幾乎都是山區。這裡居住著230萬的彝族同胞,他們多數人常年生活在海拔2000-3000米的高山上。
  • 貴州黔西:十年匠心制彝族月琴
    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彝族退休幹部安榮發,10年的時間裡,精心製作了100餘把月琴。由於他製作的彝族月琴做工精美,音色清脆悅耳,他的虎頭月琴被省市民族文化館、博物館等單位永久性收藏。圖為2020年4月16日,安榮發在給月琴安裝琴弦。(羅興祥攝/光明圖片)
  • 2019年大涼山彝族年攝影紀實花絮—庫斯
    彝族新年曆時3天。頭夜叫「覺羅基」,過年的第一天叫「庫斯」,即為新年的意思。這一天的主要內容是祭祖。早晨雞叫之後,全村要宰殺年豬。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機」。2011年5月23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申報的「彝族年」入選國務院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蔡徐坤成都學彝族月琴 未來創作將融入傳統音樂元素
    蔡徐坤與賈史帥波以及兩位彝族小朋友合影。 鍾欣 攝中新網成都11月29日電 (記者 徐楊禕)29日,人氣歌手蔡徐坤現身咪咕音樂舉辦的「音樂能量之旅」活動現場,與四川彝族民族音樂人賈史帥波展開了一場跨越流行與傳統的音樂交流。
  • 2019,我在大涼山過彝族年
    彝族年,彝語稱為「庫斯」,「庫」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大小涼山彝族傳統的祭祀兼慶賀性節日。彝族年是彝族的一個重要節日。從古到今,彝族對過年十分重視,也很熱鬧。彝族年為3天。彝族年的頭夜叫「覺羅基」,過年第一天叫「庫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機」。
  • 林中草,山間泉,還有彝族山歌,這個大涼山的「飛雞」場不簡單!
    林中草,山間泉,還有彝族山歌,這個大涼山的「飛雞」場不簡單!在四川大涼山腹地布拖縣城東邊一片茂密的楊樹林5000多隻雞在彝族傳統音樂聲中時而騰空而起時而悠閒地踱步啄食點擊播放 GIF 1.0M這片養雞場是布拖縣比聰中藥材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一部分它的主人是一位名叫阿俄比聰的彝族青年
  • 四川大涼山彝族人民60年變遷記錄
    (經典中國輝煌60年)從奴隸社會躍向現代社會——  四川大涼山彝族人民60年變遷記錄  新華網成都9月17日電 (記者苑堅 餘裡)八百裡大涼山下,有一座世界上唯一反映奴隸社會形態的專題博物館--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
  • 英國駐重慶總領事館總領事史雲森與彝族群眾共奏《留客歌》
    11月18日,正在西昌出席2020中國西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的英國駐重慶總領事館總領事史雲森蒞臨本次戲劇節主要演出場地之一「火把廣場」參觀考察。大涼山國際戲劇節運營單位涼山文旅集團相關負責人陪同。當天上午,史雲森一行在火把廣場參觀了古彝一條街、民藝店、非遺工坊、文創好禮店、阿斯牛牛農夫店等各具特色的文旅產品展示空間以及阿惹妞實景劇場、中國彝族音樂產業基地等文化藝術創作演出空間。在參觀彝族漆器、彝族傳統服飾等極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後,對彝族文化產生了濃烈的興趣,他詳細詢問並了解了彝族的歷史起源、畢摩文化、古彝文等內容。
  • 最美彝族列車長:開在大涼山中的鏗鏘玫瑰
    阿西阿呷,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客運段5633/5634次「小慢車」的彝族列車長。這一朵索瑪花開在大涼山格外燦爛和耀眼,是彝族旅客的貼心人。  最美鐵路人,點讚平凡崗位。正因為「人民鐵路為人民」的服務理念,才有了開往大涼山的幸福列車。老百姓體驗美好便利的背後折射出更多像阿西阿呷的鐵路人付出的汗水和努力,新時代需要這樣的鐵路榜樣!  開行「小慢車」,湧現責任擔當。成昆鐵路開通運營後,不斷穿梭在大涼山裡的「小慢車」,承載著當地彝族旅客出行、經商、上學的願望,這趟車也因此成為他們的致富車、運輸車、希望車和校車。
  • 大涼山彝族兒童愛心班緊急求助
    大涼山彝族兒童愛心班緊急求助毒品和愛滋病威脅少數民族兒童生存彝族是中國西南最主要的少數民族之一,而涼山彝族是彝族中最大的一個支系,人口有2百多萬,分布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及其周邊地區。首創「愛心班」 圓百名孤兒上學夢為了全方面的救助孤兒的學習、健康和心理成長,四川大涼山彝族婦女兒童發展中心首創了「愛心班」救助模式。
  • 伴著月琴口弦圍著「火塘」跳舞 「火把節」帶小朋友感受彝族風情
    穿著彝族傳統服飾,伴著彝族月琴、口弦的美妙樂音,圍著「火塘」翩翩起舞……近日,上海兒童藝術劇場攜手涼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團、五彩雲霞歌舞團推出的民族文化歌舞系列展演《寶貝愛中華》第三期《彝族專場》在劇場隆重上演。
  • 阿西阿呷:彝族列車長23載堅守大涼山
    她是大涼山裡美麗的索瑪花,她是「新時代•鐵路榜樣」,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客運段5633/5634次「小慢車」彝族列車長阿西阿呷。索瑪花開大涼山彝族旅客貼心人成昆鐵路開通運營後,「小慢車」不斷穿梭在大涼山裡,已運行近半個世紀,承載著當地彝族旅客出行、經商、上學的願望,成為他們的致富車、運輸車、希望車、校車。
  • 走進神秘的大涼山,探尋彝族人印記
    ▲在大涼山買的彝族耳環,漂亮吧~但是,每一次將要出發前,都被現實打敗了。上周休年假,我帶著團隊中的姑娘們,自駕去了趟神秘的大涼山。,對彝族文化有了透徹了解。也去西昌古城、喜德縣找尋了彝族人的印記。▲玩蜂蛹的彝族小女孩這一路,有太多精彩見聞和趣事,後續我們會全部剪輯出來,分享給大家,一起深度了解神秘的大涼山。
  • 首屆彝族女子班教師:我看見 一個個女孩走進課堂走出大涼山
    1991年,為了解決基礎教育薄弱、重男輕女的問題,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東山鄉,開辦了大涼山首個「女子班」,金洪英成為第一屆女子班老師。一組《國家相冊》的老照片,勾勒出女子班舊時模樣。時光荏苒,黑板從掛牆上木板,升級迭代為電子觸控螢幕,曾經的女子班學生,接過了老師的教鞭,傳承改變學生命運的鑰匙。
  • 首屆彝族女子班教師:我看見 一個個女孩走進課堂走出大涼山|涼山...
    1991年,為了解決基礎教育薄弱、重男輕女的問題,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東山鄉,開辦了大涼山首個「女子班」,金洪英成為第一屆女子班老師。一組《國家相冊》的老照片,勾勒出女子班舊時模樣。時光荏苒,黑板從掛牆上木板,升級迭代為電子觸控螢幕,曾經的女子班學生,接過了老師的教鞭,傳承改變學生命運的鑰匙。
  • 民族文化傳承人「月琴王子」彭銀髮
    他出生在永善縣伍寨彝族苗族鄉的一個彝族聚居村寨,父輩也是從事月琴表演的民間藝人,因覺得這個職業辛苦,難以成就大器,不願子承父業,也就不願意教授。可是經歷了月琴胎教,呱呱墜地開始就耳濡目染,彭銀髮血液骨子裡種下了月琴基因。五、六歲就成天抱起月琴玩,不知不覺就能彈出點調子了,村子裡的鄉親對他父親說:「你兒子有月琴天賦,好好培養有前途。」父母不僅不採納親友建議,反而回家罵他:「好好讀書,不準學月琴!」
  • 蔡徐坤成都學彝族月琴 身體力行帶領粉絲助力公益
    Yes娛樂11月30日綜合報導 11月29日下午,創作歌手蔡徐坤現身中國網絡視聽大會系列活動「音樂能量之旅」活動現場,與四川彝族民族音樂人賈史帥波展開了一場跨越流行與傳統的音樂交流。交流會中,蔡徐坤認真觀看了由賈史帥波與彝族小朋友共同帶來的彝族音樂表演。彝族小朋友們現場清唱了民族歌曲,動人的歌聲和富有特色的曲調讓大家沉浸其中,也讓蔡徐坤對這場中華傳統音樂文化推廣活動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與感觸。
  • 大涼山深處,雲霧山中出美女,美女之鄉美姑縣
    大涼山深處,雲霧山中出美女,美女之鄉美姑縣;因縣境有大渡河支流美姑河(卑水)得名,美姑系彝語地中心之意,彝語全稱為利木美姑、利木莫古或源自境內之林木莫古村;因古時是羅羅斯宣慰司宣慰使安家(彝族稱利利紫莫)的領地得名;又說美姑系莫古的諧音,意為親熱;另說美姑系莫古的音變或彝漢譯寫,屍體成堆的中央之意。
  • 深深的大涼山深深的民族情
    深深的大涼山深深的民族情 《彝海結盟》熱播背後的拍攝故事 涼山各族人民全力支持《彝海結盟》拍攝  除了再現崢嶸歲月中紅軍長徵的艱苦過程,實際上在《彝海結盟》這部劇中,對於彝族的文化產業走向全國,更是一次難得的展現機會。該劇的拍攝也彌補了涼山州至今沒有一部全面、完整反映涼山風土人情、歷史變遷的電視劇的空白。  王偉民介紹,「彝海結盟」的傳奇故事,在大小涼山已傳頌了整整80年。
  • 阿魯阿卓傳播彝族文化 為新專輯赴四川涼山採風
    中新網11月29日電 近日,為籌備新專輯的青年歌手阿魯阿卓,特地趕在彝族人最盛大的節日「彝族年」之際,奔赴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進行實地採風。  熱情鄉親「以歌會友」  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和昭覺是彝族人文特色最為濃厚的兩個地方,阿魯阿卓一行採風的目的地,就在這裡。  在這個國內最大的彝族聚居地,阿魯阿卓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知道阿魯阿卓要來,熱情的鄉親拿出招待貴賓的規格,當場「殺豬」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