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著月琴口弦圍著「火塘」跳舞 「火把節」帶小朋友感受彝族風情

2020-12-16 新民晚報

穿著彝族傳統服飾,伴著彝族月琴、口弦的美妙樂音,圍著「火塘」翩翩起舞……近日,上海兒童藝術劇場攜手涼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團、五彩雲霞歌舞團推出的民族文化歌舞系列展演《寶貝愛中華》第三期《彝族專場》在劇場隆重上演。彝族最真實的生活場景空運「複製」到了劇場,小觀眾們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早早來到「大鯨魚」,體驗「火把節」的熱鬧歡騰,身臨其境感受彝族風情。

當晚,一段彝族特有的原生態高腔演唱作為引子率先拉開了專場演出的序幕。非遺民俗展演《大美彝風》將極富特點的彝族服飾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展現,服飾文化的背後是彝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體現。

女子群舞《月光下的朵樂荷》再現了彝族眾多傳統節日中民族特色最為濃鬱的「火把節」。彝族姑娘們手撐金黃色的油傘,身穿節日的盛裝,手牽彩巾,圍繞著火把場邊走邊唱,一人領唱領舞,眾人重複應和,極富現場感染力。《彝族器樂聯奏》則展示了彝族民間傳統樂器豎笛、月琴和口弦這三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彝族人悠久的器樂歷史和獨特的器樂文化呈現在觀眾的面前。整臺演出以彝族歌舞為主,其中不乏有問鼎中國舞蹈最高獎項「荷花獎」的金獎作品,整場節目內容精華薈萃,含金量頗豐。

圖說:身著傳統民族服裝的表演者們(官方圖)

《寶貝愛中華》邀請了舞蹈家黃豆豆擔任該系列演出的藝術總監和主持人,演出的過程中,黃豆豆為孩子們現場演示舞蹈動作並講解其民族特色。

作為上海兒童藝術劇場2018年度全新策劃的系列演出,《寶貝愛中華》已經成功推出了蒙古族專場和朝鮮族專場。該系列展演融舞臺表演、民俗導賞、服飾器樂展示和教育工作坊等為一體,用孩子們易於接受的「打開方式」全方位展現中國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原汁原味地呈現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讓孩子們了解並親近少數民族文化。

上海兒童藝術劇場總經理梁曉霞表示:「我國的少數民族能歌善舞,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我們希望以歌舞為載體,用適合孩子們的方式,帶他們走近和了解這些少數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從小建立起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正是秉持了這一節目策劃的理念,孩子們能夠看懂並理解看似遙遠陌生的少數民族文化,使得《寶貝愛中華》系列展演成為廣受滬上家庭歡迎的親子綜藝類演出,為劇場創造了很好的節目口碑。據悉,明年該系列展演還將繼續推出其他少數民族專場演出和相關主題活動。(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相關焦點

  • 彝族火把節民族風情濃
    彝族火把節民族風情濃     農曆六月廿四的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節日。    火把節的由來雖有多種說法,但其本源當與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關係,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驅蟲除害,保護莊稼生長。火把節在涼山彝語中稱為「都則」即「祭火」的意思。    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第一天為迎火。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豬,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婦女還要趕製蕎饃,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團圓飯,一起圍著火塘喝自釀的酒,吃坨坨肉,共同分享歡樂和幸福。
  • 「中國民族風情第一節、東方狂歡夜」——彝族火把節
    彝族火把節是所有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彝族聚居地區。每年農曆6月24的火把節,可以說是彝族最為隆重、盛大、富有濃鬱民族特色的一個節日。(傳說)火把節的傳說故事甚多。從此,每年的這天,彝族人民家家戶戶點燃火把以示紀念,相沿成習,遂為火把節。(習俗)彝族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每一天都有固定而獨特的儀式,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迎火、贊火、送火」三部曲。火把節第一天為「都載」,意為迎火。
  • 蔡徐坤成都學彝族月琴 未來創作將融入傳統音樂元素
    蔡徐坤與賈史帥波以及兩位彝族小朋友合影。 鍾欣 攝中新網成都11月29日電 (記者 徐楊禕)29日,人氣歌手蔡徐坤現身咪咕音樂舉辦的「音樂能量之旅」活動現場,與四川彝族民族音樂人賈史帥波展開了一場跨越流行與傳統的音樂交流。
  • 雲南彝族火把節舉辦時間地點
    很多人到過雲南,去了雲南的很多地方,可是卻沒有參加過雲南少數民族的節日,沒有感受過雲南本地少數民族風俗特色文化。很多少數民族是不過年的,他們傳統的節日就好比我們的春節一樣熱鬧。小編今天就來帶你走進彝族少數民族,讓你了解彝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節日。彝族火把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在雲南去這兩個地方都可以見到,雲南民族村和石林縣。
  • 彝族火把節傳統美食,你吃過麼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六舉行,節期二三天。彝族火把節是六月二十四舉行,節期三天,每到火把節期,雲南楚雄機關事業單位多放假,讓職工和彝族同胞們歡度楚雄彝族火把節。
  • 擅長歌舞的彝族,他們的火把節是如何傳承至今的?
    彝族火把節是最具有魅力的節日之 民一,享有「中國民族風情第一節」、「東方狂歡夜」的美譽。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民族特徵的節日:火把節,古時又稱星回節。有的學者認為,火把節的起源與人們對火的崇拜有關,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驅蟲除害,保護莊稼生長。火把節期間,各村寨以幹松木和松明子紮成大火把豎立寨中,各家門前豎起小火把,入夜點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時人們手持小型火把繞行田間、住宅一周,將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間地角;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周圍彈唱、跳舞,徹夜不息。節日期間,還有賽馬、鬥牛、射箭、摔跤、拔河、蕩鞦韆等娛樂活動,並開設貿易集市。
  • 雲南臨滄彝族火把節,美麗的火焰狂歡
    相傳天上的恩梯古茲(彝族神話故事中的天神)派嘍羅到凡間收苛捐雜稅被殺後,為了報復,放出害蟲到凡間禍害人們,而凡間的人們毫不妥協,在農曆6月24日這天相邀用火把焚燒害蟲,戰勝了天神,於是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 大涼山深處 彝族月琴聲悠悠
    30歲的阿體說日和56歲的阿魯克古都是美姑縣人,多年來,他們致力於彝族傳統樂器月琴的傳承發展,不僅搜集了200多首彝族民歌並整理成樂譜,還開辦起4個月琴班。今年,他們準備將月琴班開到省內更多地方,要讓這個始自唐代的民族傳統樂器代代傳承下去。自小聽著月琴聲長大    阿體說日家族十幾代人彈唱月琴,傳統的民歌和樂曲一代代流傳下來。8歲開始,阿體說日跟著爸爸學月琴。
  • 舒建新筆下的小涼山彝族風情
    越往山上走植被越茂盛櫟樹、松樹、沿途還有一片片大樹杜鵑迎風盛開,紅紅的在萬綠叢中煞是動人,難怪彝族人把它奉為彝族最美的花呢,很多樹並不高但很粗壯。這真是小涼山彝族高雅氣質與完美的服飾於一身的女人,太完美了,我打量她,飾品都是用純銀打造,手腕上的銀鐲也有年代了,年輕時她個頭、身材一定不低,一排潔白整齊的牙齒,面部的輪廓線條非常清晰,這讓我一下子想到周思聰先生筆下的涼山彝族形象,人物面部刻畫精確、深厚、傳神,再配上簡約的衣著服飾,用墨用筆同蒼涼的自然山水融為一體的創作精品,堪稱水墨人物的典範,面對面的寫生創作最能感受體會到的是藝術家與寫生人物心靈的碰撞
  • 海坪彝族火把節,數萬人相約來「玩火」!
    8月13日,水城縣2020年海坪彝族火把節在野玉海山地旅遊度假區海坪彝族風情小鎮點火狂歡  當天,隨著「迎賓儀式」的舉行活動正式拉開序幕,布摩隊、嗩吶隊、攔門酒等獨具彝家傳統禮儀,隆重迎接前來參加本屆火把節及系列活動的貴賓、嘉賓們。
  • 彝族火把節的來歷,你知道嗎?
    火把節是彝族人民特有的傳統佳節,自漢唐起,已沿襲一千多年。火把節一般於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歷時三天。有關火把節起源的記載和傳說有數十種,內容豐富,優美動人。其中較為普遍的幾種說法是:一、相傳天上的恩梯古茲(彝族神話中的天神)派嘍羅到凡間危害眾生和莊稼,人們在支格阿魯(彝族神話中的英雄)率領下毫不畏懼,在農曆6月24日這天用火把焚燒了害蟲,戰勝了天神,於是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代代相傳。
  • 貴州黔西:十年匠心制彝族月琴
    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彝族退休幹部安榮發,10年的時間裡,精心製作了100餘把月琴。由於他製作的彝族月琴做工精美,音色清脆悅耳,他的虎頭月琴被省市民族文化館、博物館等單位永久性收藏。圖為2020年4月16日,安榮發在給月琴安裝琴弦。(羅興祥攝/光明圖片)
  • 貴州屋脊韭菜坪下的「狂歡夜」赫章彝族火把節舉行
    夜幕降臨,莊嚴的取火儀式開始了,人們緊握手中的聖火,長長的火龍伴隨著古樸、莊嚴的彝族音樂從不同的方向湧進廣場。寬敞的廣場裡燃起了熊熊的三堆篝火,燦爛的火焰在夜裡明豔動人,照亮了夜空。人們手拉著手,圍著篝火盡情感受火把節的激情與狂歡。
  • 傳承彝族風俗:鹽邊縣彝族火把節的由來
    在中國同樣有這樣的節日,每年,巨大的遊行隊伍身著各類少數民族服裝,舞蹈、歡唱、一片歡聲笑語圍繞在熊熊燃燒的火堆旁,這就是四川省鹽邊縣當地被稱為「東方的狂歡夜」充滿彝族風俗與本土風情的傳統節日——火把節。
  • 蔡徐坤成都學彝族月琴 身體力行帶領粉絲助力公益
    Yes娛樂11月30日綜合報導 11月29日下午,創作歌手蔡徐坤現身中國網絡視聽大會系列活動「音樂能量之旅」活動現場,與四川彝族民族音樂人賈史帥波展開了一場跨越流行與傳統的音樂交流。交流會中,蔡徐坤認真觀看了由賈史帥波與彝族小朋友共同帶來的彝族音樂表演。彝族小朋友們現場清唱了民族歌曲,動人的歌聲和富有特色的曲調讓大家沉浸其中,也讓蔡徐坤對這場中華傳統音樂文化推廣活動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與感觸。
  • 彝族人永不熄滅的火塘
    火塘,是彝族人的靈魂,彝族人對待火塘的態度是非常嚴肅的,火塘的鍋莊石或三腳架,不能用腳去踩,更不能往火塘裡吐唾沫,燒烤不潔之物,並禁忌在火塘邊裸露身體。
  • 臺灣少數民族貴州體驗彝族「火把節」
    臺灣少數民族貴州體驗彝族「火把節」 2017-07-18 10:10楊道軍 攝   中新網大方7月18日電(羅興 周子燁)「2017年大方彝族火把節」17日至19日在貴州省大方縣宣慰府舉行。吸引了包括臺灣泰雅族、臺灣太魯閣族同胞在內的數萬名海內外遊客入黔觀光體驗。  「火把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彝族創造了火的歷史、火的文化,成為中國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彝族人的火塘(文/陳國林)
    火塘少數民族多數都有要數彝族最為普遍彝族是典型的「火「民族彝族多數居住於山區或半山區及高寒山區居住環境早晚氣溫相差較大千百年來生活起居離不開火火塘土或石塊鑲嵌而成一米見方置於堂屋正中上有鐵三角架或三塊支鍋石火塘
  • 驕傲| 彝族非遺文化大揭秘,厲害了我的涼山!
    涼山彝族火把節,是彝族太陽曆的第二個星回節,在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火把節是彝族眾多傳統節日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場面最壯觀、參與人數最多、民族特色最為濃鬱的盛大節日。「朵樂荷」由來歷史久遠,涼山彝族傳說中「朵樂荷」最早是在狩獵時代,男人們打獵歸來,圍著火堆,婦女們跳舞相悅。這畫面極似青海大通出土彩陶盆上的舞人圖,那裡正是彝族源自的古氐羌之地。
  • 2019涼山彝族傳統火把節到來 熱情「火把季」等你來狂歡
    今年火把節期間,西昌、布拖、昭覺、普格、美姑、喜德、會東、寧南等縣市,都將舉辦豐富多彩的彝族傳統火把節民俗活動,熱情涼山歡迎遊客前來「玩火」狂歡。火把節上的朵洛荷 胡仲平 攝今年西昌·涼山彝族傳統火把節,主會場為洛古波鄉火把廣場,分會場為大箐鄉詩歌小鎮、四合鄉火把廣場舉辦。三個分會場狂歡夜的主題分別是「星落人間,火舞彝寨」「清涼夏日·邛池流星」「永不落幕的火把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