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彝族傳統服飾,伴著彝族月琴、口弦的美妙樂音,圍著「火塘」翩翩起舞……近日,上海兒童藝術劇場攜手涼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團、五彩雲霞歌舞團推出的民族文化歌舞系列展演《寶貝愛中華》第三期《彝族專場》在劇場隆重上演。彝族最真實的生活場景空運「複製」到了劇場,小觀眾們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早早來到「大鯨魚」,體驗「火把節」的熱鬧歡騰,身臨其境感受彝族風情。
當晚,一段彝族特有的原生態高腔演唱作為引子率先拉開了專場演出的序幕。非遺民俗展演《大美彝風》將極富特點的彝族服飾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展現,服飾文化的背後是彝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體現。
女子群舞《月光下的朵樂荷》再現了彝族眾多傳統節日中民族特色最為濃鬱的「火把節」。彝族姑娘們手撐金黃色的油傘,身穿節日的盛裝,手牽彩巾,圍繞著火把場邊走邊唱,一人領唱領舞,眾人重複應和,極富現場感染力。《彝族器樂聯奏》則展示了彝族民間傳統樂器豎笛、月琴和口弦這三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彝族人悠久的器樂歷史和獨特的器樂文化呈現在觀眾的面前。整臺演出以彝族歌舞為主,其中不乏有問鼎中國舞蹈最高獎項「荷花獎」的金獎作品,整場節目內容精華薈萃,含金量頗豐。
圖說:身著傳統民族服裝的表演者們(官方圖)
《寶貝愛中華》邀請了舞蹈家黃豆豆擔任該系列演出的藝術總監和主持人,演出的過程中,黃豆豆為孩子們現場演示舞蹈動作並講解其民族特色。
作為上海兒童藝術劇場2018年度全新策劃的系列演出,《寶貝愛中華》已經成功推出了蒙古族專場和朝鮮族專場。該系列展演融舞臺表演、民俗導賞、服飾器樂展示和教育工作坊等為一體,用孩子們易於接受的「打開方式」全方位展現中國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原汁原味地呈現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讓孩子們了解並親近少數民族文化。
上海兒童藝術劇場總經理梁曉霞表示:「我國的少數民族能歌善舞,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我們希望以歌舞為載體,用適合孩子們的方式,帶他們走近和了解這些少數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從小建立起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正是秉持了這一節目策劃的理念,孩子們能夠看懂並理解看似遙遠陌生的少數民族文化,使得《寶貝愛中華》系列展演成為廣受滬上家庭歡迎的親子綜藝類演出,為劇場創造了很好的節目口碑。據悉,明年該系列展演還將繼續推出其他少數民族專場演出和相關主題活動。(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