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火把節是最具有魅力的節日之 民一,享有「中國民族風情第一節」、「東方狂歡夜」的美譽。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民族特徵的節日:火把節,古時又稱星回節。有的學者認為,火把節的起源與人們對火的崇拜有關,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驅蟲除害,保護莊稼生長。火把節期間,各村寨以幹松木和松明子紮成大火把豎立寨中,各家門前豎起小火把,入夜點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時人們手持小型火把繞行田間、住宅一周,將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間地角;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周圍彈唱、跳舞,徹夜不息。節日期間,還有賽馬、鬥牛、射箭、摔跤、拔河、蕩鞦韆等娛樂活動,並開設貿易集市。
自漢唐起至今,彝族的火把節已襲一千多年。傳統的彝族火把節連續舉辦三天。
第一天是「都載」,意思是迎火。主要是殺牲祭祖,各家團聚進餐,傍晚後打火把遊照田間。
第二天是節日的高潮,熱鬧而隆重,稱為「都格」,意思是頌火、贊火。大早,村村寨寨男女老幼穿上節日盛裝,成群結隊,從四面八方匯聚到火把節集會地,參與或觀看摔跤、寨馬、鬥牛、鬥羊、鬥雞等民間體育競技活動。同時,彈口弦、彈月琴、吹馬布、吹葫蘆笙、吹豎笛、唱山歌情歌。浩大的「朵樂荷」歌舞場面吸引著千萬人的目光,姑娘們一手撐黃傘,一手與人相牽繞圍場走圈,歌聲蕩漾。
第三天被稱為「都沙」,意思是送火。各家聚到一處焚燒邪惡的地方,將火把拆開,焚燒雞翅毛、股骨等,象徵焚毀邪惡妖魔,祝家人平安吉祥。
彝族火把節歷史悠久,群眾基礎廣泛,覆蓋面廣,影響深遠。火把節充分體現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一是彝族傳統文化中最具有標誌性的象徵符號之一,也是彝族傳統音樂、舞蹈、詩歌、飲食、服飾、農耕、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