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第四屆日本新片展在上海天山電影院開幕。日本最新人物傳記片《北齋》作為開幕電影在上海首映。
電影《北齋》展示了日本江戶時代天才畫師、《神奈川沖浪裏》的作者葛飾北齋的傳奇一生,同時也展示了這位浮世繪大師所處歷史時期的日本民俗風情。影片由橋本一執導,柳樂優彌、田中泯主演。
「日本新片展在中日電影行業間搭建起一座溝通、相聚的橋梁,增進了中日兩國的友誼。」上海市電影局局長高韻斐在開幕式上說。
其名作是 配合日本旅遊業
葛飾北齋(1760年10月31日-1849年5月10日),本名中島時太郎,1760年生於江戶(現東京),是日本江戶時代後期的浮世繪師,日本化政文化的代表人物。
北齋生於江戶東郊的葛飾村,後成為御用磨鏡師的養子。少年時在出租店當學徒工,以四處奔走送書為業。業餘學畫插圖,曾就學於勝川春章、俵屋宗理等畫師。19歲開始發表作品,畢生留下的作品據推定約三萬五千幅。
傳說葛飾北齋一生遷居了93次,有著廣泛的生活經歷,所以他的繪畫天地非常廣闊,題材十分豐富,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無所不畫,尤其擅長描繪日本秀麗的山川景色和人民的勞動生活與愛好。他既善工筆,又善寫意。他既從勝川春章那裡學來了以工筆細緻地描繪人物的技巧,又從俵屋宗理那裡學來了重彩渲染花草等自然景物的功力。
1826年,為了配合當時的日本內地旅遊業的發展,也因為個人對富士山的情有獨鍾,北齋以富士山不同角度的樣貌為題材,創作了系列風景畫《富嶽三十六景》,並憑此名聲遠揚。該系列中以《凱風快晴》和《神奈川沖浪裏》最為知名。女兒葛飾應為作為父親的助手,同樣是知名浮世繪畫家。
雖然一生中作了無數的名畫,名聲響亮,葛飾大師卻是一個謙卑踏實的人。在他74歲那年,葛飾惋惜自己缺乏繪畫天賦。在《富嶽百景·初編》裡,他說:「說實在的,我70歲之前所畫過的東西都不怎麼樣,也不值得一提。我想,我還得繼續努力,才能在100歲的時候畫出一些比較了不起的東西。」遺憾的是,葛飾大師沒活過百歲,卒於88歲高齡。
2000年,美國雜誌《生活》把葛飾北齋列入「百位世界千禧名人」,讚揚他一生都在力求進步,想辦法讓自己的畫更加完美的精神。
北齋是 一個地道的中國迷
魯迅先生在1934年給日本友人山本初枝的書簡裡寫道:「關於日本的浮世繪師,我年輕時喜歡的是北齋,現在則喜歡廣重,其次則為歌麿的人物。」接著他又說,「不過依我看,適合中國人一般眼光的,恐怕還是北齋。」
中國元素在日本江戶時代(1614—1868)是無所不在的。它們為葛飾北齋提供了繪畫媒介、風格基調以及用以吸引觀眾的主題和內容。但是對這時期大多數日本人來說,中國仍然是想像中的世界,是遙遠的古代文化和智慧的源泉。
葛飾北齋喜歡《西遊記》和《水滸傳》。因為喜歡,故而為其繪製了大量插圖,印成《繪本西遊記》《新編水滸畫傳》。在此過程中,葛飾北齋不斷吸收古今中國畫的藝術長處,在創作神奈川沖浪裏前,葛飾北齋已經學習中國畫六十年……
北齋筆下的龍無論從筆墨、形象還是構圖,皆與宋代畫龍名家之作一脈相傳,尤其與南宋陳容(號所翁)近似,皆有「三停九似」一致的特徵,且龍頭回首俯望,雙目瞪天,鬚髮噴張,鷹爪虎掌,龍體迴旋,飛升上天。這與陳容《九龍圖卷》中被一股急湍水流推向巨大漩渦的巨龍幾乎異曲同工。
鍾馗是中國古代打鬼驅邪的善神,其形象形成於魏晉,隋唐之際隨著遣唐使傳至日本。在日本,紅色鍾馗被認為是可以用以闢邪除魔、祛除天花疾病的神。1846年冬至1847年新年,江戶地區爆發大規模的天花疫病,北齋的《紅鐘馗圖》就是創作於此時,意為保護主人免遭天花傳染。與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描述的鐘馗形象「其大者戴帽,衣藍裳,袒一臂,鞹雙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後擘而啖之」,極為相近。
浮世繪 對歐洲畫壇影響深遠
葛飾北齋一生改號頻繁多達30回。對於藝術家來說,每次更換名號都是意味著進入人生的新階段。如1801年第一次以「畫狂人」為號;1805年以「畫狂老人」為號;1813年名號改「戴鬥」;1834年,起用號「卍」(意為「一切」),直至生命最後時刻仍在使用。
當然,據說也是因為他為生活所迫。每當他用一個名號繪製作品得到認可後,就把自己的名號轉讓給他人,以換取一筆轉讓費用。實際上,北齋一生清貧,而且飽經磨難:青年顛沛流離,中年喪妻,兒子寄養於他人,長女、次女皆因病早逝,晚年一場火災毀掉了他數十年的畫稿和資料。
「浮世」本意是指人的生死輪迴和人世的虛無縹緲,後用來指代「塵世」「俗世」。十七世紀日本作家淺井了意在其著作《浮世物語》中,首次提到了「浮世」這個詞。文中寫道:「活在當下,盡情享受月光、白雪、櫻花和鮮紅的楓葉,縱情歌唱,暢飲清酒,忘卻現實的困擾,擺脫眼前的煩擾,不再灰心沮喪,就像一隻空心的南瓜,漂浮於涓涓細流中。這就是所謂的『浮世』」。
浮世繪是日本江戶時期描繪生活、風景、風俗的版畫。它契合當時民眾的需求,取材多以人們熱衷的娛樂生活和文化潮流為內容。浮世繪版畫製作精美,色彩絢爛,鮮活地反映出了當時的風土人情和世俗文化,以其獨特的藝術性縱橫日本封建時代的最後時光。
日本浮世繪的繪畫風格對後來的歐洲畫壇影響很大,法國人對日本的浮世繪尤為迷戀,梵·高、莫奈、德加、馬奈、畢卡索和馬蒂斯等繪畫大師都有自己崇拜的日本畫家。
梵·高可能是那個時代畫家中受浮世繪影響最深的人,他1885年到安特衛普時開始接觸浮世繪,在臨摹過多幅浮世繪作品後,將浮世繪的元素融入了之後自己的許多作品中,例如名作《星夜》中的渦捲圖案即被認為參考了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他甚至在《唐基老爹》中的背景裡,畫出了有許多浮世繪的畫作。
(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