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報記者 鄭瑞洋
連江縣地處福建省東部沿海,與臺灣、馬祖列島一衣帶水,是祖國大陸與馬祖距離最近的地方,歷來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通、商緣相連。
「兩岸要應通盡通」「要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為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對臺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連江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大力落實中央、省市惠及臺胞臺企措施,努力建成「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
從「5天5夜」到「25分鐘」
距離更近了
「自古以來,連江黃岐稱裡山,馬祖稱外山,中間海灣稱為馬祖澳,馬祖澳兩岸一水相連,同胞血肉相親。從過去的5天5夜,到如今的25分鐘,兩地更近了。」黃岐鎮黨委書記黃端明講了一個「回家的故事」。
上世紀80年代,兩岸民眾只能在海上交往,黃岐漁民林大伯與分離30多年的馬祖胞弟在海上相逢,兄弟倆抱頭痛哭。到了1988年,兩岸關係趨緩,連江籍馬祖鄉親首次組團回鄉探親。
「可在那時,馬祖鄉親回連江探親,要5天5夜——從馬祖坐飛機到臺灣本島,再到日本,然後到香港、上海,最後到福州,可謂漫漫長途。」黃端明介紹,2015年,「黃岐—馬祖」航線開通,成為兩岸最短客運航線。至此,兩地回家之路只需25分鐘。如今,這條航線累計輸送兩岸旅客約20萬人次,被臺胞親切地稱為「海上巴士」。
「這些年,黃岐與馬祖走得越來越近,已融入了一日生活圈。」黃端明舉了3個生動例子:兩地距離最近——4.8海裡,打個盹就到了;兩地關係最親——馬祖有不少黃岐新娘,她們早上探親,晚上回家;經貿合作最深——黃岐有很多「馬祖販」,而馬祖70%的日常用品由黃岐供應。
從「蔣氏父女」到「振漁1號」
關係更親了
近年來,連江馬祖在旅遊合作、經貿往來、民俗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情誼也越來越深。
2019年5月,深遠海機械化養殖平臺——「振漁1號」在連江定海灣啟用,成為「海上福州」建設的一大成果。「振漁1號」的運營企業是臺企福州力美水產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元信是臺灣人,總經理許福安是連江人。
「我們就像一家人,合作十分愉快。」許福安說,20年來,他們從加工一條魚起步,做到了研發、養殖、加工、出口等一整條產業鏈,產品暢銷海內外。「這是閩臺合作的一個典範啊!」來此參觀的一名臺灣專家說。
像這樣的典範不少。早在1992年,連江籍臺商蔣啟弼就回到故土,投資建設連江。27年來,蔣氏父女在兩岸之間架起一座友誼之橋:建起國際聞名的福州溫泉高爾夫球場,地盡其利;蓋成連江首個電梯大樓,貨暢其流;設立連江又溪獎學金,人盡其才。
「小至企業,大至國家,國強才能民富,這需要每一個鄉人、國人,為家鄉、為國家努力。」如今,蔣佩琪接過父親的接力棒,擔任福州市臺胞投資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積極拓寬兩岸的友誼之橋。
從「連江論壇」到「向馬祖供水」
融合更快了
2019年伊始,連江專門成立了「連馬率先融合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陸續開展「連馬」新春座談會、「連馬」兩地職工技術交流會、馬祖率團走訪連江、連江率團走訪馬祖等多場交流活動。
2019年3月21日,以「兩岸一家親,連馬促融合」為主題的「連江論壇」暨海峽兩岸(連江)融合發展交流會在連江縣舉行。兩岸知名專家學者、臺商代表、省市縣領導齊聚一堂,共謀連江馬祖融合發展前景。
「在兩岸融合發展中,連江要發揮橋頭堡和先行者的作用,『連馬』融合發展的步子可以快一點、膽子大一點。」在論壇上,邱毅、劉國深、楊開煌等兩岸專家紛紛建言。
連江論壇還收穫了兩大成果:「連馬」發布十項經貿政策,包括航線票種優惠政策、環馬祖澳地區旅遊專項政策等;「連馬」籤下三類合作項目,包括漁業、醫療、民宿等合作發展項目。
2019年12月27日,福建向馬祖近期供水工程在黃岐啟用,「連馬」融合發展走出重要一步。
「希望以後,福建水可以直接通到馬祖島。」在福建向馬祖近期供水工程啟用現場,馬祖漁民代表曹長斌用「三個水」表達了他的期待:漁船缺水,這會是馬祖漁民的生活水;馬祖出現缺水情況,這會是馬祖漁民的應急水;馬祖觀光產業用水需求大,這會是發展水。
「上世紀40年代,我姑媽嫁到馬祖。每到晚上,她看到黃岐的燈亮了,便來到海邊,望穿秋水。現在,我們的第四代能共飲一江水了。」黃岐漁民代表林前應說。
記者了解到,為助推兩岸融合發展,連江一直在完善馬祖澳兩岸交流合作前沿——黃岐半島的水、電、氣、路、橋等基礎設施。連江積極打造五大基地,包括全省重要的海洋工業基地、全省最大的散貨港口海運基地、全省最大的現代漁業基地、全國知名的濱海旅遊基地、全省重要的對臺經貿合作基地。連江還以環馬祖澳旅遊區建設為重點,加深與馬祖的旅遊合作,讓「到連江走走,去馬祖逛逛」成為兩地的一張旅遊名片。連江還在打造三大國家中心漁港——黃岐中心漁港、苔菉中心漁港、筱埕中心漁港,造福兩岸漁民。
「連江將努力在兩岸融合發展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力爭打造兩岸同胞交流合作新平臺。連江馬祖一水相連,連江馬祖血濃於水,『連馬』合作細水長流,『連馬』融合也將水到渠成。」連江縣主要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