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網師園是蘇州園林中極具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的中型古典山水宅園代表作品。網師園始建於公元1174年(宋淳熙初年),始稱「漁隱」,幾經滄桑變更,至公元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前後,定名為「網師園」,並形成現狀布局。幾易其主,園主多為文人雅士,且各有詩文碑刻遺於園內,歷經修葺整理,最終形成了這一古典園林中的精品傑作。網師園為典型的宅園合一的私家園林。住宅部分共三進,自大門至轎廳、萬卷堂、擷秀樓,沿中軸線依次展開,主廳「萬卷堂」屋宇高敞,裝飾雅致。網師園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圖/來源於網絡)
觀光指數:★★★★
推薦等級:★★★★
歷史典故
網師園的造園歷史可追溯至八百年前,南宋紹興年間,侍郎史正志因反對張浚北伐而被劾罷官,南宋淳熙初年(公元1174-1189年)退居姑蘇時築園,因府中列書42廚,藏書萬卷,故名「萬卷堂」,對門造花圃,名為漁隱,植牡丹五百株。明《姑蘇志》、隆慶《長洲縣誌》引《施氏叢鈔》云:「正志,揚州人,造帶城橋宅及花圃費一百五十萬緡。僅一傳,圃先廢。」宅售與常州丁姓,僅得一萬五千緡。後被佔為百萬倉糴場。
清乾隆時(公元1765年前後)曾官光祿寺少卿的長洲宋宗元在萬卷堂故址重治別業,作歸老計(一說為奉母養親之所),初名「網師小築」,後名「網師園」,內有十二景,沈德潛作《網師園圖記》。乾隆二十三年,彭啟豐來園參加元宵張燈宴樂並賦詩。
宗元死後園大半傾圮,至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太倉富商瞿遠村(一說瞿遠春)購得,瞿增建亭宇,疊石種樹,半易網師舊觀,有梅花鐵石山房、小山叢桂軒、月到風來亭、竹外一枝軒、雲岡諸勝。由於瞿遠春的巧為運思,使網師園「地只數畝,而有紆迴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雲水相忘之樂。」園仍舊名,人又稱瞿園、蘧園,園布局即奠定於此時,至今尚總體保持著瞿氏當年造園的結構與風格。乾隆六十年,錢大昕作記。當時園中盛植牡丹芍藥,嘉慶時範來宗有「看花車馬聲如沸」之句。但瞿氏有園不過三十年,即轉歸天都吳氏(童寯《江南園林志》謂系吳嘉道)。
同治初年為江蘇按察使李鴻裔(四川中江人)所有,七年,李辭官徙居園中,因在蘇舜欽始建的宋代名園滄浪亭之東,李氏自稱蘇鄰,名園為蘇東鄰或蘇鄰小築。李能詩畫,積書數萬卷,兼蓄金石碑版、書法名畫。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園歸退居蘇州的清光緒朝將軍達桂(長白人),再加修葺,乃復舊觀。民國元年,已有馮姓居此。1917年(民國6年),軍閥張作霖以30萬兩銀子從達桂手中購得此園,作為禮物贈予其師,前清奉天將軍張錫鑾作慶壽大禮,易名「逸園」。張為錢塘人,晚清任奉天將軍時招撫張作霖,且能詩,但未至此園。時有蘿月亭、荷花池、殿春簃諸勝,尤以十二生肖疊石形象為別處罕見。
(圖/來源於網絡)
公元1932年(民國21年)淞滬抗戰,暨南大學附中部遷蘇,部主任曹聚仁居此園。同年,張善孖張大千兄弟因與錫鑾子師黃友善,借寓於此,與葉恭綽同住一園近4年。善孖養幼虎一隻,常以虎姿入畫。園景幽雅嫻靜,但聞翠竹搖動,流鶯酬答。抗日戰爭爆發前,張氏兄弟先後離去,園主家境中落,仍賃與他人。
公元1940年(民國29年),文物收藏家何亞農(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收藏文物書畫甚富)購得此園,費時3年,對此進行全面整修,悉從舊規,並充實古玩書畫。復用「網師園」舊名。何氏一家另在南園有住宅,此園平時閉門不納遊人。公元1946年(民國35年),何病故,園由妻王季珊繼承。1950年王暴卒,其子女何怡貞、何澤明等將園獻交國家。
1957年左右曾駐軍。1958年部隊撤離,蘇州醫學院附屬醫院佔用大部,曾擬毀園辦廠。同年,國家文物局、同濟大學陳從周與市園林管理處同來調查,力主修復。4月,歸園林管理處接管,遷出醫院與8戶居民,撥款4萬元搶修。10月動工重修月到風來亭,新建梯雲室及該處庭院,以牆分隔西部內院,增闢涵碧泉、冷泉亭等,精心配置家具陳設。東鄰圓通寺法乳堂也歸該園使用。
1959年9月開放遊覽。「文化大革命」初,園被易名友誼公園並一度關閉,家具陳設、匾額對聯遭受破壞,1974年稍經修理後重又開放並復舊名。1979年市園林管理處組織討論向美國出口園林建築方案時,陳從周建議,以園中殿春簃庭院為藍本,得到美方同意。1981年將法乳堂及庭院擴建為「雲窟」。1983年受中國建築學會委託,園林局精心製作網師園宅園模型參加巴黎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展出。該園現有堂構22、磚細門樓2、匾額16、對聯10、掛屏23、磚額13、磚刻1、石刻2、書條石32,古樹名木有檜柏、白皮松、二喬玉蘭等10種11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