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
一候腐草為螢,陸生的螢火蟲在盛夏產卵在落葉與枯草之間孵化而出,腐草能化為螢火蟲是中國古代的傳統說法,古時誤認為螢火蟲是由腐爛的草變化而成,「螢火蟲」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詩意之蟲,輕羅小扇撲流螢,其實涼爽的秋天已經不遠了。
二候土潤溽暑,「溽」也是溼潤的意思,天氣開始越來越悶熱,土地的溼氣濃重。
三候大雨時行,因溼氣積聚而招致大雨滂沱,大雨時節氣溫會降低,暑溼減弱,秋季會隨著大雨來臨。
jie qi yu xi su
大暑是一年中農業活動較為繁重的時節,中國各地人民也不忘在每年的這個日子裡舉辦各種民俗活動,在炎熱的夏季中寄予對生活的美好希望。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由於神奇的消暑功效,其被譽為「仙草」,而根莖葉曬乾後還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飲伏茶,這種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供應伏茶時間一般從農曆六月初到八月末。古時候,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個習俗,就是村裡人會在村口的涼亭裡放些茶水,免費取飲。
曬伏姜,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薑切片或者榨汁後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於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後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並有溫暖保健的功效。當身體吃了寒涼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調房間裡呆久後,喝杯伏姜能及時消除因肌體寒重造成的各種不適。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區的民間傳統習俗,寄託了漁民們祛災和祈求平安的願望。送彩船出海這一獨特的活動形式,凸顯了千百年來在特定的環境中所形成的文化形態及表達方式,同時這項活動也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jie qi yu shi ge
大暑
曾幾•宋
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
經書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蘭若靜復靜,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許,那更惜分陰。
《大暑水閣聽晉卿家昭華吹笛》
黃庭堅•北宋
蘄竹能吟水底龍,玉人應在月明中。
何時為洗秋空熱,散作霜天落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