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引力波探聽宇宙的起源,在世界屋脊傾聽宇宙的初啼

2020-12-12 中科院格致論道講壇

宇宙的誕生一直吸引著人類探索的目光,引力波的發現終於拼好了廣義相對論的版圖。與此同時,科學家的腳步從未停下,他們登上了世界屋脊,用引力波探聽宇宙的起源,傾聽宇宙的初啼…

出品:"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以下內容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李虹演講實錄:

大家下午好!我是李虹,來自中科院高等物理研究所,今天非常榮幸在SELF講壇與大家一起分享我在宇宙學和原初引力波探測方面的研究和體會。我今天給自己的任務就是用最接地氣的語言給大家傳遞你們想要的最好的信息。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站在世界屋脊聆聽宇宙的初啼」。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個題目,因為它告訴我們,我們要探索的這個神秘的信號來自宇宙,這個信號是在宇宙誕生的時刻就發出的,它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什麼是初啼呢?顧名思義,孩子在降生的時候哇哇啼哭,在門外焦急等待的父親聽到啼哭聲,就知道孩子出生了。宇宙也一樣,一旦我們聽見了宇宙的初啼,聽見了宇宙的第一串聲音,我們就會知道宇宙在誕生時刻的奧妙。

我們的宇宙已經138億年了,138億年前發出了一個聲音,今天我們要想去探聽到它,一定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事情。俗話說,「站得高,望得遠」,同樣,站得高我們也能聽得更遠,所以我們要登上世界屋脊去探聽來自浩瀚宇宙當中最遙遠、最神秘的聲音。

宇宙的初啼到底是什麼?我們怎麼去探聽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重點內容——探索原初引力波。

下面我們一起開啟原初引力波的探索之旅。原初引力波,顧名思義是引力波的一種,所以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引力波,大家都知道引力是自然界中一種基本的相互作用力。牛頓力學告訴我們地球圍繞著太陽轉是因為地球受到了來自太陽的萬有引力的相互作用。但我們知道牛頓力學並非是描述宇宙的終極理論。

100年前,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是更為基礎的理論,在廣義相對論中並不存在絕對的萬有引力,地球為什麼繞著太陽轉?因為太陽相對於地球來說是一個大質量的天體,由於這個大質量天體的存在,我們的宇宙、時空發生了彎曲,地球在這樣一個彎曲的時空當中走了一條最經濟的道路,沿著側地線運動,就形成了我們看到的地球繞著太陽轉的引力體系,引力波就起源於引力相互作用。

到底什麼是引力波?如果宇宙中發生了一些引力擾動事件,比如說兩個大質量的天體,兩個黑洞或兩個中子星發生了相互的繞轉,並且越轉越快,最後它們要併合,在這個過程中大質量天體會導致時空的扭曲,當它們加速運動時,扭曲的時空會以波動的形式向外傳遞。

這個動圖告訴我們扭曲的時空以波動的形式向外傳遞,一份能量以波動的形式向外拋射便產生了引力波。愛因斯坦在提出廣義相對論的時候,就給出了一個理論預言:引力波存在。但是當時基於這個理論計算出它非常小,所以愛因斯坦本人也認為我們可能無法探測到它。

在過去的一百年中,人類科學探索的腳步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很多預言都得到了證實,比如光線的彎曲、水星近日點的進動、引力紅移現象等等,可以說廣義相對論得到了很全面的驗證,唯獨引力波一直停留在科學家的視線之外。

雖然從上世紀50年代末期,人們已經開始嘗試用工具去探索引力波,但是一直沒有成功。一直到2016年初,位於美國的LIGO合作組宣布他們探測到了兩個黑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震動了全世界,因為廣義相對論的最後一片拼圖終於被拼上了。

LIGO是怎樣探測到引力波的?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引力波到來的時候,我們的時空以及時空上的物質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大家請看這個動圖,當一束引力波穿過時空的時候,時空會怎樣改變。它會在一個方向拉伸,另外一個方向壓縮。

我們知道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都是依附於時空存在的,當時空被壓縮和拉伸的時候,物體也會跟著發生形變。所以形象地說,如果引力波向你迎面傳來,你想變瘦、變高就不再是夢想了。但是緊接著你又會變矮、變胖。

LIGO正是利用這個效應探測到了引力波,LIGO用了兩個四千米長的垂直的懸臂,在懸臂中間有兩束由分光鏡分開的雷射,它們是處於幹涉狀態的,如果沒有引力波存在,雷射會一直在懸臂的鏡子裡反射,接觸面板上並不會接收到任何的信號,但當引力波到來的時候,引力波會在一個懸臂拉伸,另外一個懸臂壓縮,懸臂當中的雷射會隨之發生變化,本來兩束幹涉相消的雷射不再幹涉相消,我們就探測到了引力波的信號。

在視頻我們以兩顆中子星的併合為例,向大家展示。兩個中子星繞轉了,將有引力波釋放出來。這些網格就是形象地描述時空的結構,引力波出來之後,大家會看到它們越轉越快,最後併合了,引力波被拋射出來。

這是LIGO的兩個相互垂直的懸臂,懸臂中間有兩束雷射,由於雷射幹涉相消,右邊的面板上看不到信號。一旦出現了引力波,面板上將會出現雷射幹涉不相消的信號,於是我們就探測到了它。

根據LIGO探測到的信號,我們地球的形變到底有多少呢?質子直徑的萬分之一。這就是為什麼人類探索了60年,才得以探測到它,它太微小了。LIGO因為這件重大的科學發現被授予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世界為之而歡呼。

但我們要看到它的背後到底蘊含著什麼意義,LIGO探測到引力波為什麼這麼重要?原因就是人類又重新掌握了一種全新的認識宇宙的手段和方法。

掌握了電磁波的技術以後,人類又從光學波段一直把望遠鏡推廣到紅外、紫外、射電X-Ray Gamma-Ray波段等等,我們可以在電磁波所有的波段探測我們的宇宙。電磁波的掌握就好比人類生出了一雙眼睛,我們開始看宇宙,而且看得越來越清楚。

引力波技術的發現,是完全獨立於電磁波之外的一種新型的技術,好像人類又生出了一雙耳朵,我們已經有了眼睛,再生出兩個耳朵,我們可以聽到更多來自宇宙深處的信號,可以更好地探究我們的世界。

既然人們探索到了引力波,聽到了第一串聲音,人們就想,怎樣才能聽得更遠,聽得最遠的聲音會是什麼樣子的?最遠的聲音來自於哪兒呢?在宇宙誕生的那一瞬間,在暴脹的過程當中,就會發出一種引力波,我們稱之為原初引力波。這起源於當代宇宙學的熱爆炸理論,人們認為宇宙起源於一個很小的體積,暴脹的過程就是一個時空劇烈增長的過程,在圖的左邊用黃色區域標出來的。

在暴脹的過程當中,時空會產生擾動,時空自身的漲落就會產生引力波,這就是我們要探聽的宇宙的初啼,即原初引力波。形象地說,原初引力波就是宇宙在誕生的時候突然喊了一聲,這個聲音一直消之不去,就像人們在大山裡發出聲音,回聲一直在山谷中間迴蕩一樣,宇宙的第一聲啼哭也會形成一個背景的聲音,一直在我們的宇宙中存在,隨著宇宙的演化不斷在紅移,越來越微弱,但是它一直存在。

我們一旦探索到了原初引力波,就能反推到宇宙誕生的時候,到底是怎樣一個動力學,就可以研究宇宙的起源。

到今天宇宙的初啼的信號已經變得非常地微弱,再用LIGO那種懸臂的方式探測已經遠遠不夠了,因為我們的宇宙已經演化了138億年,到今天這個信號已經非常地微弱,如果我們再用懸臂的方法探測它,可能這個懸臂要長到宇宙這麼大的尺度。

所以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探測手段,我們需要到宇宙中尋找一種古老的化石,這種古老的化石在空間中有一種特殊的分布,這個分布可能是由原初引力波造成的。因此我們去精確地測量化石在宇宙中的分布,就可以尋找原初引力波的蛛絲馬跡。

這種神秘的化石是什麼呢?它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光子,我們稱之為CMB光子。到底什麼是CMB?它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說它是宇宙留下來的神秘的化石?

這要從宇宙的熱力史說起,這個圖描述了宇宙的演化,是從小到大的一個過程。早期的宇宙是非常炙熱的,它並不像我們今天看到的很有序的樣子,因為我們現在看到的宇宙已經是冷卻下來的狀態。早期的宇宙就像一鍋沸騰的開水一樣,宇宙的演化過程就是這鍋開水逐漸降溫的過程。

這鍋開水特別神奇,在宇宙不同的時間,它的溫度或能標不一樣的時候,它裡面的成分也不一樣,宇宙有一個特殊的時刻,就是宇宙在38萬歲的時候,會迎來一個再複合時期,就是圖上用紅色的線標出來的時期。

在再複合時期到來之前,宇宙中主要的成分是光子、電子、質子、中子,這些成分頻繁地發生散射,它們緊密地耦合在一起,電子和光子每天形影不離。但隨著再複合時期的到來,意味著當時的宇宙要開始形成中性的原子,大家都學過物理,知道原子中間有原子核,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質子構成,原子核外面是繞著它轉的電子。

中性原子核的形成就導致電子被中性的原子束縛起來了,光子和電子本來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但是電子突然消失了,它被中性的原子抓走了,光子就失去了它的好朋友,它沒有碰撞對象了,沒有耦合對象了,於是它就一直在宇宙當中孤獨地存在下去、自由傳遞,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想要的這樣一種神秘的化石。

也就是說宇宙在再複合時期,38萬歲的時候會給我們留下這樣一種剩餘的熱輻射,我們就是要觀測這種熱輻射,所以我們可以一直追溯到電子和光子在最後一次發生散射的那一時刻。

我們用白色的圈表示宇宙當中光子和電子最後一次發生散射的那一時刻,我們把它叫自由散射面。

在最後散射面上,我們以電子為中心去看,如果宇宙中不存在原初引力波,所有的就都是均勻的,那麼在電子周圍的四個方向可以用四個黃圈描述,這四個黃圈分布的光子是完全一樣的。

但我們知道有原初引力波的存在,原初引力波的存在會使時空當中形成引力勢阱,會改變時空的結構,就會使得某一個方向的光子分布多一些,我們用紅色來表示,這個地方的溫度顯得高一些,在垂直的方向,這個顏色會變藍,就是溫度顯得低一些。

在這種特殊分布的光子的情況下,電子和光子發生了一次散射,就會在CMB的光子上留下印跡,CMB光子就是我們要找的化石,我們的化石上出現了一個特殊的印跡,我們去找這個印跡,我們就可以追尋到原初引力波。

我們現在要開始追尋這種化石,那首先我們要了解這個化石到底是什麼樣子,多不多?好不好探測?圖中我們用紅色的箭頭來描述我們周圍這種化石的分布情況。

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地球幾乎生活在CMB的光子海洋裡面,大家會感覺好像很多,伸手就能抓到它,每立方釐米有400-500個,確實很多。但這個光子並不像想像中那麼容易抓住,因為它非常冷。

在退耦的時候,它的能量只有1eV(電子伏特),演化到今天,這種光子平均的溫度是2.73K(開爾文),即零下270度,是很冷的一種光子。我們去探測它的熱輻射的時候,要觀測它的輻射強度,它的輻射強度在地球上探測大概是每平方米3.3微瓦。

對一個正常的人類來說,我們的體溫是37度,我們的身體不停地向外發生熱輻射,輻射強度是每平方米500瓦特,跟3.3微瓦比的話,你會發現這種化石的輻射強度只有人體輻射強度的一億分之一,非常地微弱,很難探測到它。

因此我們需要一種非常敏感的探測器,它有多敏感呢?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我們要探測的化石是一個熱輻射,大家知道一個火堆會不停地往外發生熱輻射,如果有一個火堆,把你的眼睛蒙上,你的手就是一個非常靈敏的探測器,你一伸手就能知道火在哪兒,探測到它。

但如果用你的手再去感知你身體的溫度的時候,比如說有人發燒的時候,用手去測量體溫已經不夠了,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用溫度計來測量身體體溫的漲落。所以對於零下270度微弱的熱輻射,我們需要超級靈敏的探測器。

幸運的是,通過對超導材料的研究我們已經掌握了一種超導邊緣相變探測器,我們稱之為TES探測器。這種探測器非常敏感,它可以探測到毫開爾文量級甚至以下的溫度的漲落,所以我們把它放在望遠鏡裡面做成微波望遠鏡,我們就可以用它來測量這種剩餘的輻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CMB光子。

來自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克裡格文理學院

我們的項目組叫作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測計劃,正是要在阿里地區放置一臺靈敏的望遠鏡來探測原初引力波。動圖裡是我們的望遠鏡工作的過程,就像電視調頻一樣,它經過一系列的尋找,最終會集中到微波波段。它的眼睛裡面看到的都是CMB波段的信號,然後它會進行掃描,測量出這種化石在空間中的分布,我們再在這個分布圖上去尋找原初引力波的蛛絲馬跡。

現有的地面原初引力波探測基本都分布在南半球,在智利的阿塔卡馬沙漠、美國南極極點就有幾個。我們的阿里計劃是北半球第一個地面原初引力波探測實驗,也是我國的第一個地面原初引力波探測實驗,我們的目標是實現北半球第一次對天空的掃描,給出最精確的測量。

在地球上開展這種原初引力波探測會受地球附近大氣層的影響,所以它對臺址條件的要求非常苛刻,我們需要臺址足夠高,大氣層足夠稀薄,而且大氣要足夠乾燥,使得它在微波波段的透射率非常強,讓信號能夠投射過來,同時要使空氣產生的噪聲足夠小。所以我們一定要上到高處去,西藏阿里地區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大氣又很乾燥,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觀測條件。所以我們一定要登上世界屋脊,才有可能探測到原初引力波。

這是我們整個計劃的科學目標,2018年年底,位於海拔5250米高度的觀測艙將建好,2020年底,我們的望遠鏡就會被研製出來,開始對天空的第一次觀測。

這是我們對實驗的一個前期預言,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觀測能使現有的探測精度提高10倍左右的量級,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和我們課題組的所有成員付出了非常艱辛的努力,從前期臺址的選取到中後期實驗儀器的擺放等等,每一次工作都讓人記憶猶新。

我們曾經登到海拔近6000米的山峰,在那裡積雪是終年不化的,我們經常穿梭在無人區,去尋找臺址的時候,經常要爬到非常高的地方,有很多同事渴的時候要吃地上的積雪來解渴。雖然很艱苦,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喜馬拉雅山脈上最險和最峻的風景,所以我們覺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謝謝大家對我們阿里計劃的關注。

「SELF格致論道講壇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致力於精英思想的跨界傳播,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SELF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縮寫,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關注微信公眾號SELFtalks獲取更多信息。

本文出品自「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在世界屋脊聆聽宇宙的初啼
    主講人:李虹 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講座題目:《在世界屋脊聆聽宇宙的初啼》 主講人簡介: 2006年高能所獲博士學位,2008年北京大學天文系博士後
  • 挖掘引力波的化石,能找到被埋藏在黑暗中的宇宙真相嗎?
    近年來黑洞、引力波當屬前沿熱點研究。可是人們很容易發現,目前探測到的引力波信號總是來源於雙黑洞合併或中子星合併這類極端的天體事件,並未探測到更為常見的雙星運動所輻射出的引力波;而更吸引科學家的,甚至可以解釋宇宙起源問題的原初引力波也不見蹤影,主要原因就在於觀測能力的限制。
  • 宇宙微波背景下測量微小的變化,將有助於發現宇宙起源的重大發現
    在宇宙微波背景下測量微小的變化,將有助於發現宇宙起源的重大發現。有可能對近140億年前發生的事情有詳細的了解嗎?值得注意的是,答案可能來自於對宇宙微波輻射的新測量,這種輻射如今瀰漫在所有的空間中,但在宇宙形成後不久就會釋放出來。
  • 【明州資訊】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著名科學家李傑信教授將做主題為「宇宙起源」的講座
    、《生命的起始點》、《別讓地球再挨撞》、《天外天》、《宇宙起源》以及《宇宙的顫抖》。他並為《中國時報》「浮士繪」和《中國科技財富雜誌》專欄作家。相對論中的預測,神奇詭異,如光因引力場作用而彎曲、光譜引力紅移、宇宙黑洞天體的存在、引力場透鏡、四維時空渦流和引力波的存在等。證實這些預測所需的科技,來之不易,得凝聚全人類的力量,盡世紀之功,才能一窺究竟。
  • 極簡宇宙史:認知邊界的擴張
    如果把同樣的技術拿來應用到天文學觀測,大家會發現戴著偏振片去觀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看到的不止是溫度漣漪,這上面還存在著偏振的圖像。把整個的圖像用偏振信息展開以後會發現,原來那些紅紅藍藍的斑點,變成了非常優美的這張圖。這張圖中的偏振圖像還隱藏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寶藏,也是宇宙揭秘的一把鑰匙——原初引力波。
  • 目前,科學家在宇宙中共發現50次引力波事件,這些數據有什麼用?
    不斷觀測到引力波數據,正在幫助天文學家天文學家在2019年的6個月內共觀測到39個宇宙事件,這些事件釋放出的引力波的頻率,每周超過一次。自2015年首次識別以來,被檢測到的這些引力波,通常由兩個黑洞合併所成的漣漪,這些不斷增長積累的數據,正在幫助天文學家們繪製出此類事件在宇宙歷史上發生的頻率。發現引力波的重要性引力波是時空結構中的漣漪,它是由質量加速而釋放的,尤其是當兩個巨大的物體相互螺旋融合時。
  • 現代自然科學重要概念連載六——大爆炸宇宙論
    爆炸之初,物質只能以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態存在。宇宙爆炸之後的不斷膨脹,導致溫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隨著溫度降低、冷卻,逐步形成了原子、原子核、分子,並複合成為通常的氣體。氣體逐漸凝結成星雲,星雲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和星系,最終形成如今的宇宙。
  • 宇宙有多少個維度?「聽」1.3億光年外傳來的引力波怎麼說
    如果真的存在更多的維度,那麼關於宇宙的一些最撲朔迷離的謎題就很容易破解了。比如,暗物質和暗能量。暗物質構成了宇宙的23%,我們看不見這些物質,也不知道它們是什麼,但我們可以感知它們的引力效應,所以我們相信它們確實存在。暗能量構成了宇宙的73%,它推動整個宇宙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飛快地膨脹。
  • 中國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太極」各進一步 與國外競爭白熱化
    「太極計劃」由3顆以太陽為中心的衛星組成,呈正三角形編隊,每顆衛星間距300萬公裡1916年,愛因斯坦基於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就是時空彎曲中的漣漪,當引力波通過的時候,物體之間的距離就會發生有節奏的增加和減少,引力波探測對於研究宇宙的起源、發展、演變意義重大。
  • 宇宙起源 | 世界最初是什麼樣的?
    接下來,我將作為你的導遊,帶你開始一場腦洞大開的宇宙起源之旅。「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世界最初是怎樣的?」亙古恆今,這些問題一直存在於人類的腦海裡。《幼學瓊林 天文卷》中說:「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
  • 脈衝星與引力波,宇宙的盡頭還有什麼?
    未來,「天眼」還將承擔漂移掃描巡天、銀河系偏振巡天、脈衝星測時、中性氫星系巡天、快速射電暴觀測等多個優先和重大項目,並有望捕捉到宇宙大爆炸時期的原初引力波。 這裡我們需要提到一個概念——脈衝星。脈衝星是近現代天文學、物理學領域的前沿研究課題。
  • 全球各大天文機構預警將曝重磅消息 或有引力波新發現
    有媒體報導說,美國和歐洲多個科學機構日前宣布,將於16日發布「此前從未觀測到的」引力波新發現。自2016年2月位於大洋彼岸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宣布,2015年9月14日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至今,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裡,引力波這個物理學界的「高冷」詞彙,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本月初,三位因引力波探測而聲名遠播的科學家剛剛摘得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宇宙起源究竟是怎樣的?科學家推翻宇宙大爆炸理論,各執己見
    地殼由宇宙中的氣體和塵埃組成。那宇宙是怎麼形成的呢?那是最根本的問題所在。關於宇宙的起源問題,經過無數次的研究和猜測,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最具說服力的理論,即大爆炸理論。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最初只是一個點,這個點在科學上稱為奇點,它具有無限的密度和質量,由於某種未知的原因,奇點發生了爆炸,從那一刻起,時空就產生了,宇宙隨之誕生了,自從奇點爆炸以來,宇宙一直在不斷地膨脹,而且膨脹的速度毫無疑問超過了光速。順帶一提,光速極限論就是對宇宙中物質的運動速度的研究,而空間的擴張並不局限於此。
  • 掃把立起來和引力波有啥關係?
    這讓人不禁想到那個還未經論證的假設......宇宙創始之處有一個大爆炸,我們現在仍然受到大爆炸的影響,也就是說,那一次時空波動產生的引力波還在,於是,我們可以通過引力波來挖掘宇宙誕生的秘密。通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測量這種方法主要是用於探測原初引力波。原初引力波是宇宙誕生之初產生的一種時空波動。微波背景輻射(CMB,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是由瀰漫在宇宙空間中的微波背景光子形成的。
  • 引力波是本源物質信息的傳播方式
    這種描述,很想宗教裡面的一些描述,一動念就形成了整個世界,一動念產生了一個宇宙,從這個角度上講,我們生存的宇宙空間,很可能是更加高層生命的思維產物。我們理一理引力波的在天文學的進程,首先,觀察天體,觀察世界,利用的是可見光,用望遠鏡;再次,進一步擴展到不可見的波段,因為可見光只是佔有電磁波譜上的一小段,這個時候就用射電望遠鏡,於是人們開始利用伽馬射線,X射線,紫外,和紅外觀測天體,因此人類在觀察天體方面,取得很大的進步,也重新認識了天文。
  • 世界是怎麼來的-宇宙大爆炸理論與宇宙起源
    它引發了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研究。 為什麼會有「都卜勒效應」呢?都卜勒解釋說聲音實際上是一系列的聲波,它是通過空氣來傳播的。聲波在聲源趨近時被壓縮,音調相應地升高;相反,隨著聲波舒展遠去,音調也隨之降低。都卜勒證實,光波也存在「都卜勒效應」。當光源與觀測者反方向運動,光源的光波發生譜線紅移,波長變長;相反,當光源向著觀測者運動時,譜線就向紫端位移,光波也隨之變短。
  • 霍金談宇宙起源:我們從何而來,人類正接近答案
    《宇宙的起源》的演講,之後回答預先選定的問題。這個結果顯示,在早期宇宙中的非常強大的引力場中,廣義相對論崩潰了,必須用一個更完備的理論來取代它。因為廣義相對論沒有注意到物質小尺度結構,而後者是由量子理論制約的,所以人們預料總要進行這種取代。在通常情況下,因為宇宙的尺度和量子理論的微觀尺度相比較極為巨大,所以是否取代無所謂。但是當宇宙處於普朗克尺度,也就是 1千億億億億分之一米時,這兩個尺度變成相同,必須考慮量子理論。
  • 認知引力宇宙!中科院啟動「太極二號」雙星計劃 空間引力波探測...
    科學家在2016年確定了引力波的存在,從而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另一個假設,同時開啟了引力波天文學的新紀元。近年來,在引力波探測方面,我國也取得了諸多成果。
  • 地球是可觀測宇宙的中心?科學家:宇宙一直在膨脹,它沒有中心
    當我們知道可觀測宇宙的直徑是930億光年的時候,心中不禁有了一個疑問,這是怎麼計算出來的?答案和地球有關,地球的位置恰好處於可觀測宇宙的中心區域,從地球到可觀測宇宙的邊緣地帶的距離是465億光年,可觀測宇宙自然就是930億光年。還有個不能忽視的因素,宇宙一直在膨脹。
  • 宇宙十大悖論真相|你知道幾個?
    宇宙間有很多令人難解的事物,人類也正在一步步探求,宇宙還有很多的秘密等著我們去研討去發現,小編給大家帶來宇宙十大悖論真相盤點,希望能添加朋友們對宇宙的認識。下面就跟著小編一同來看看宇宙十大悖論真相:宇宙大爆炸黑洞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