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上午,在合肥新站高新區智慧產業園內,除了正在忙碌的兩臺塔吊,整個工地顯得格外安靜。我們蓋樓房,就跟搭積木一樣。將統一製作好的樓房配件,用塔吊進行安裝。正在現場施工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作為全市首 個EPC(設計-施工總承包)模式的住宅產業化項目合肥智慧產業園項目於2017年2月開工建設,工期僅450天,採用裝配整體式剪力牆結構體系。未來,將為到新站創業創新的年輕人們解決後顧之憂。
工地除塔吊沒有其他大型機械
在施工現場,記者發現,與傳統的建築工地不同。智能工地內除了塔吊,幾乎看不到其他大型機械。工地旁的一塊電子顯示屏上,則實時顯示目前工地的噪音和PM2.5指數。與市區的指數基本一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於採用裝配式建造,就像搭積木一樣,把預製好的樓梯、陽臺、牆板、疊合板,甚至還有整體廚房、整體衛生間,一件一件搭起來。不僅可以縮短工期約30%,節水約50%,節約木材約80%,而且減少建築垃圾、噪音和粉塵汙染80%以上。此次合肥智慧產業園的兩棟宿舍樓的建造,總建築面積約4.2萬平方米,工程主體施工階段投入現場勞動力70人,而以往同等規模傳統工藝建造需要約200人。
你可以用手機掃下這個二維碼。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記者看到已經完工的牆面上都留下了一個二維碼。這個二維碼詳細記錄了這面牆的施工時間,牆面數據,方便後期房屋裝修和管線的安裝。
隨著裝配式建築等綠色建築的發展,如今工地上的農民工也要學習專業知識,成為產業工人。因為採用工廠預製、現場拼裝的建造模式,工地現場流動工人減少約70%,從根本上提高了農民工各項權益的保障水平,有利於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化。
合肥作為國家建築產業現代化綜合試點城市,在建築產業現代化方面已經走在全國前列。位於文忠路上的合肥智慧產業園項目也成為新站高新區率先啟動的裝配式住宅產業化項目。
產業化住宅使用壽命更長久
不僅僅是合肥智慧產業園,新站高新區也在積極推廣住宅產業化。就在今年上半年,合肥新站區首 個住宅產業化民生工程項目也正式開工建設,也就是位於大眾路與學府路交口的磨店家園一期棚戶區改造項目。
新站高新區建設發展局建設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項目佔地264.23畝,總建築面積45.6萬平方米,住宅容積率為1.8,綠化率34%,項目總投 資約13.8億元,採用住宅產業化的方式進行建設。
磨店家園一期規劃建設21棟住宅樓,總建設套數2616套,四層以上採用裝配式結構,其餘均為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配套建設多層商業樓及風情街10棟、社區服務中心1個、12班幼兒園、36班小學、公交首末站等設施。
該負責人表示,與傳統的鋼筋混凝土住宅建造方式不同,產業化住宅整體框架結構的主要構配件,將由工廠生產線按標準批量生產,克服了傳統一次性設計、非標準化生產帶來的質量通病,使用壽命將延長至100年以上。
(獲取更多合肥樓市最新信息請關注:合肥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