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燈節」。民間正月十五鬧元宵已有悠久的歷史,它伴隨人們迎來春天,是把節日習俗體現的最為徹底和典型的傳統節日。
春節剛剛過去,年味兒還未盡散,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也即將到來啦!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做些小活動,來留住最後一抹年味,迎接歡樂元宵節吧!
快到元宵節啦,小朋友們知道元宵節是如何來的嗎?讓我們一起通過有趣的故事和繪本來了解更多關於元宵節的秘密吧!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猶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滑動查看全文
春節吃餃子、元宵吃湯圓是由來已久的習俗,現在讓我們認識一下餃子和湯圓這對好朋友吧。他們有很多不同點,比如:一個皮膚滑滑的,一個皮膚黏黏的;一個穿得薄薄的,一個裹得厚厚的;一個戴發箍,一個大光頭;一個喜歡吃肉和菜,一個喜歡吃肉和菜,一個喜歡吃甜食等等,雖然他們有很多不一樣,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小朋友們能猜到嗎?讓我們一起探秘餃子和湯圓的共同點吧!
這些和元宵節有關的詩詞,
快和孩子一起來讀!
《十五夜觀燈》
盧照鄰
錦裡開芳宴,蘭缸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
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燈》
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各家各戶都要掛起彩燈,大家期待的元宵燈謎會即將開始。
幼兒園也想請小朋友來猜一猜下面的燈謎。
謎題一:
一點一畫長,一撇到東洋,東洋兩棵樹,長在石頭上。(打一字)
謎題二:
細草兩邊生,彎彎月牙形,媽媽最愛它,天天描不停。(打一物)
謎題三:
脖兒長,頭很小,不會飛,跑得快。(打一動物)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國是由來已久的習俗。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實際上是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意思。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小朋友和爸爸媽媽一起製作美味的元宵吧!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哦!
😋原料:糯米粉、大米磨成粉,適量的白糖、麻醬、桃仁(壓碎)、芝麻、化豬油。
😋做法:
1.將白糖、麻醬、桃仁、芝麻、化豬油和麵粉混合拌勻,製成小方塊餡料待用。
2.將糯米粉與大米粉按5:1的比例混合(500克糯米粉可加100克大米粉),加入適量涼水揉和,取一小塊捏扁,放入切好的餡料封口揉圓。
3.將水燒開後放入湯圓,煮時火不宜過旺。湯圓浮上水面,稍過一會兒撈出即可。
中國燈籠又統稱為燈彩,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大家都會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小朋友們是不是正為材料不夠而煩惱呢,其實細細觀察身邊的點點滴滴,你會發現到處都是可以做燈籠的材料哦,和爸爸媽媽一起試試吧,期待你們獨一無二的創意燈籠哦!
接下來我們開始學著做做花燈吧!
預示2021年紅紅火火
不會做?我們來教你 ▽
加些裝飾,最後把做好的燈籠都串在一起吧
相信以上精彩紛呈的活動一定可以給孩子們帶去一個甜甜的元宵節回憶,並更深入的感受到我們的傳統文化魅力!
最後,祝大家元宵節快樂、闔家幸福,祝寶貝們健康快樂、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