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美國由於軍事上的失利,不斷叫囂要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麥克阿瑟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一個提出核威脅的人,但卻是態度最堅決的。作為「聯合國軍」最高統帥,朝鮮乃至整個東亞戰區都屬於他的一畝三分地,戰績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他個人的聲譽,而在當時核武器確實是最直接而簡單地結束戰爭的辦法。
麥克阿瑟出身在一個軍人家庭,父親擔任過美國陸軍中將、菲律賓總督,算是一個標準的「官二代」。與普通家庭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可以任性、可以胡鬧,但最後總有人給他收場,不用自己承擔後果。他人生道路幾乎一路平坦,畢業於美國頂級軍事學校——西點軍校,在一戰戰功赫赫的「彩虹師」擔任參謀長,後來又成為西點軍校最年輕的校長,50歲時已經升任四星上將、美國陸軍參謀長。
即便在二戰的菲律賓戰場遭遇慘敗,羅斯福和馬歇爾數次給他發電要求其撤離,他仍然寧死不撤。美國害怕他被日軍俘虜,最終許諾讓他擔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指揮盟軍反攻,才將其勸離。這一切形成了他高傲、自負、張揚、孤注一擲、不計後果的性格。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他深信中國不敢出兵,即便是在雲山戰鬥中美軍騎兵第1師遭到志願軍迎頭痛擊,1個營被殲滅,仍然沒有使他動搖。他仍然下令部隊向鴨綠江邊推進,甚至親自來到朝鮮,帶著墨鏡、叼著標誌性的玉米菸斗,在一群記者面前說出了自己的進攻計劃,宣稱要讓士兵們回家過聖誕節。這讓常年跑軍事新聞的記者都感到震驚——古今戰史上從來沒有指揮官會公開自己進攻計劃的。
接下來的事實卻讓他非常難堪。在第二次戰役中,彭德懷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引誘美軍向北推進,然後從其右翼的南朝鮮軍打開缺口,38軍快速迂迴到美軍後方切斷了其退路。美24師被打得丟盔卸甲,要不是志願軍機動能力太弱,24師難逃全軍覆沒的慘劇。第三次戰役,志願軍更是解放了南朝鮮首都漢城,「聯合國軍」被趕到37線附近。
這讓麥克阿瑟面子上非常難堪,不過他並沒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在媒體的面前抱怨,把失敗的責任推給華盛頓——不讓我跨過38線、不讓我轟炸鴨綠江上的橋梁、不讓我封鎖中國沿海、不給我增兵,這麼多限制仗還怎麼打?等著從朝鮮敗退吧。根據美國官方的解密檔案,當初麥克阿瑟向華盛頓提出,要想獲勝就必須採取以下措施:
把戰爭擴大到中國,封鎖中國海岸線;轟炸破壞中國工業生產能力;在朝鮮使用蔣校長的國軍;利用國軍在中國開闢第三戰場;使用原子彈,在鴨綠江上設置一條放射性地帶,阻擋志願軍入朝。
關於麥克阿瑟的核計劃具體內容描述不多,但是1954年1月25日,麥克阿瑟74歲生日之際,在自己的公寓內接受了記者康斯丁的專訪,其中詳細地描述了他在朝鮮的核計劃內容。麥克阿瑟稱這是一個可以在十天以內獲得韓戰勝利的計劃。考慮到公開以後可能會引起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煩,這份採訪備忘錄直到麥克阿瑟去世後的1964年4月9日才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他的計劃總結起來分為三步。
第一步是利用原子彈打擊中國空軍和工業設施:
「敵人的空中力量和工業設施會首先被消滅。我會在安東(丹東)到琿春一線他們的空軍基地和倉庫附近投下50顆左右原子彈,它們將摧毀敵人在地面上的空軍,消滅他的維修人員和飛行員。敵人唯一的重建方法就是穿越單軌西伯利亞鐵路,運輸材料。這是一條運行得很好的鐵路,但是它無法在短時間內處理重建敵方空軍所需的材料。」
第二步是派出地面部隊:
「隨著敵人空中力量的破壞,我就可以召集50萬名蔣校長軍隊,再加上兩個美國海軍陸戰師,他們將組成兩棲部隊。其中一支,約佔總兵力的五分之四,在安東登陸,沿著與鴨綠江平行的公路向東推進。另一支將同時在輯安(吉林集安)或羅津(朝鮮東北港口)登陸,沿著同一條河道向西攻擊。這些軍隊可以在兩天內集結,在朝鮮北部邊境形成一道人力和火力牆。」
在記者問到,怎麼阻止中國繼續集結部隊增援後,他提出了更為瘋狂的第三步:
這是我的計劃,因為我們的兩棲部隊都向南移動,從日本海到黃海散布一條放射性鈷帶。它可能是從貨車、手推車、卡車和飛機上傳播的。它不是一種昂貴的材料,它的有效壽命在60到120年之間。至少60年來,敵人不可能越過那條輻射帶。(筆者註:鈷是一種輻射汙染非常嚴重的材料,會導致遭受輻射的生物滅絕。)
當記者問到,如果蘇聯參戰怎麼辦?他回答說:
「蘇聯?當我回憶起杜魯門、艾奇遜、馬歇爾、布拉德利總參謀部驚恐的模樣時,我忍不住笑了。在空中力量被摧毀後,他們僅剩下橫跨西伯利亞的一條單軌鐵路通向大海邊的半島。在這個背景下,蘇聯不可能與我們接觸,她不會為中國而戰,她已經對自己所鼓勵的巨人(中國)感到不快和不確定。
當談到實施這個計劃的必要性時,他認為朝鮮停戰給了中國一個喘息的機會,中國將會發展壯大。這也許是他諸多觀點中為數不多的幾個正確的觀點之一。
我們的停戰協定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在我們本可以獲勝的時候拒絕獲勝,這給了中國所需要的喘息時間,滿洲的原始機場已經被改造成擁有10000英尺跑道的現代化設施。在我卸任之前,中國只有一個集中的武器生產區,現在她已經或正在建造另外四個。50年後,如果她能發展自己的飛機製造設施,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軍事強國之一。
不得不說,麥克阿瑟的計劃是非常瘋狂的,不論是用原子彈轟炸中國還是用放射性鈷形成封鎖帶,都勢必對大量無辜平民造成傷害,其殘忍程度遠遠超過了二戰中的法西斯分子。這正凸顯了麥克阿瑟狂妄、不計後果的性格,他作為一個戰區司令官擔心的只是自己戰區的成敗,而華盛頓的高層則要更為全面地思考。
對於這樣一個瘋狂的計劃,美國高層當然是不會接受的。儘管杜魯門也時不時在媒體面前拋出核威脅論,但是正如美國冷戰歷史專家加迪斯所說的:「能讓原子彈產生作用的唯一途徑就是不使用它,而是將其作為一種神秘而令人敬畏的力量存在,使用它實際上會以某種方式讓其貶值。」杜魯門當然深諳其道。不僅如此,美國要擔心的因素還非常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就是蘇聯因素。實際上一旦美國對中國使用核武器,蘇聯不可能坐視不管。中國東北和朝鮮都是蘇聯東部的門戶,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們不會不懂。當時蘇聯在鴨綠江邊境部署了空軍,核武器無法避開蘇聯人,直接針對其空軍的轟炸已經是戰爭行為。此外,中蘇於1950年初已經籤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規定對任何一方的攻擊都視為對自己的攻擊,如果蘇聯不履行條約,他的威信會在東歐喪失殆盡。
其次是盟友因素。美國的盟友們是強烈反對其使用核武器的,尤其是英國反對最為激烈,他們無一例外地認為這必然會導致蘇聯參戰。當時蘇聯的核武器還無法直接對美國進行轟炸,所以他的首要目標肯定是歐洲,而百廢待興的歐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阻擋蘇聯。精明的歐洲人,不會再把自己置於戰火之下。麥克阿瑟的採訪當中,也提到對英國人的嚴重不滿,認為自己被撤職與他們有關。
原子彈爆炸過後的長崎
再次是原子彈實際效果問題。美國陸軍部曾做過研究報告,原子彈只能集中大範圍使用才能產生決定性作用。要對中朝120個師產生決定性影響需要360枚原子彈,封鎖50英裡長的防線則需要120枚原子彈。尷尬的是直到韓戰結束的1953年,美國僅有5枚MK1、120枚MK3、550枚MK4原子彈。況且朝鮮多為山地,當時的中國還算地廣人稀,中朝部隊又神龍見首不見尾,原子彈的實際作用還要大打折扣。一旦美國使用原子彈也無法左右戰局,這會對他的威信造成致命的打擊。
最後是利益問題。朝鮮半島既不是經濟中心也不是軍事要地,更沒有美國人需要的各種礦產資源,美國參與韓戰最初的想法只是希望其作為日本的安全屏障。美國自始至終只是想在這裡打一場局部性的戰爭,贏了固然好,輸了就找個體面的辦法離場。美國人的重點始終在歐洲,絕不會為了朝鮮而動用原子彈去拼命。
對於原子彈的威脅,中國在決定抗美援朝之前就有非常深刻而準確的理解——美國人的威脅都是紙老虎。所以不管是杜魯門還是艾森豪屢次提出核威脅時,中國都顯得非常淡定。毛主席很早就提出了「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的論斷。他說:
「敵 人是不可怕的,它的裝腔作勢和氣勢洶洶是嚇唬人的……無非是打第三次世界大戰, 而且打原子彈, 長期地打,要比第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得長。我們中國人民是打慣了仗的,我們的願望是不要打仗, 但你一定要打, 就只好讓你打。你打你的, 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跟著你打, 最後打敗你。 」
當然說歸說,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就要重視敵人。為此中國進行了長期的準備,包括向人民宣傳應對原子彈打擊的辦法,深挖坑道和防空洞、儲備應急物資等等。可以說,當時的中國從未怕過核威脅,不論麥克阿瑟的核計劃有多瘋狂,始終未對抗美援朝戰爭產生過任何影響。
專注近代戰爭史,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 感謝大家支持!關於本文有不同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