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阿瑟核計劃有多瘋狂?向中國投50枚原子彈,斷言蘇聯不敢參戰

2020-12-10 騰訊網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美國由於軍事上的失利,不斷叫囂要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麥克阿瑟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一個提出核威脅的人,但卻是態度最堅決的。作為「聯合國軍」最高統帥,朝鮮乃至整個東亞戰區都屬於他的一畝三分地,戰績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他個人的聲譽,而在當時核武器確實是最直接而簡單地結束戰爭的辦法。

麥克阿瑟出身在一個軍人家庭,父親擔任過美國陸軍中將、菲律賓總督,算是一個標準的「官二代」。與普通家庭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可以任性、可以胡鬧,但最後總有人給他收場,不用自己承擔後果。他人生道路幾乎一路平坦,畢業於美國頂級軍事學校——西點軍校,在一戰戰功赫赫的「彩虹師」擔任參謀長,後來又成為西點軍校最年輕的校長,50歲時已經升任四星上將、美國陸軍參謀長

即便在二戰的菲律賓戰場遭遇慘敗,羅斯福和馬歇爾數次給他發電要求其撤離,他仍然寧死不撤。美國害怕他被日軍俘虜,最終許諾讓他擔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指揮盟軍反攻,才將其勸離。這一切形成了他高傲、自負、張揚、孤注一擲、不計後果的性格。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他深信中國不敢出兵,即便是在雲山戰鬥中美軍騎兵第1師遭到志願軍迎頭痛擊,1個營被殲滅,仍然沒有使他動搖。他仍然下令部隊向鴨綠江邊推進,甚至親自來到朝鮮,帶著墨鏡、叼著標誌性的玉米菸斗,在一群記者面前說出了自己的進攻計劃,宣稱要讓士兵們回家過聖誕節。這讓常年跑軍事新聞的記者都感到震驚——古今戰史上從來沒有指揮官會公開自己進攻計劃的。

接下來的事實卻讓他非常難堪。在第二次戰役中,彭德懷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引誘美軍向北推進,然後從其右翼的南朝鮮軍打開缺口,38軍快速迂迴到美軍後方切斷了其退路。美24師被打得丟盔卸甲,要不是志願軍機動能力太弱,24師難逃全軍覆沒的慘劇。第三次戰役,志願軍更是解放了南朝鮮首都漢城,「聯合國軍」被趕到37線附近。

這讓麥克阿瑟面子上非常難堪,不過他並沒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在媒體的面前抱怨,把失敗的責任推給華盛頓——不讓我跨過38線、不讓我轟炸鴨綠江上的橋梁、不讓我封鎖中國沿海、不給我增兵,這麼多限制仗還怎麼打?等著從朝鮮敗退吧。根據美國官方的解密檔案,當初麥克阿瑟向華盛頓提出,要想獲勝就必須採取以下措施:

把戰爭擴大到中國,封鎖中國海岸線;轟炸破壞中國工業生產能力;在朝鮮使用蔣校長的國軍;利用國軍在中國開闢第三戰場;使用原子彈,在鴨綠江上設置一條放射性地帶,阻擋志願軍入朝。

關於麥克阿瑟的核計劃具體內容描述不多,但是1954年1月25日,麥克阿瑟74歲生日之際,在自己的公寓內接受了記者康斯丁的專訪,其中詳細地描述了他在朝鮮的核計劃內容。麥克阿瑟稱這是一個可以在十天以內獲得韓戰勝利的計劃。考慮到公開以後可能會引起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煩,這份採訪備忘錄直到麥克阿瑟去世後的1964年4月9日才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他的計劃總結起來分為三步。

第一步是利用原子彈打擊中國空軍和工業設施:

「敵人的空中力量和工業設施會首先被消滅。我會在安東(丹東)到琿春一線他們的空軍基地和倉庫附近投下50顆左右原子彈,它們將摧毀敵人在地面上的空軍,消滅他的維修人員和飛行員。敵人唯一的重建方法就是穿越單軌西伯利亞鐵路,運輸材料。這是一條運行得很好的鐵路,但是它無法在短時間內處理重建敵方空軍所需的材料。」

第二步是派出地面部隊:

「隨著敵人空中力量的破壞,我就可以召集50萬名蔣校長軍隊,再加上兩個美國海軍陸戰師,他們將組成兩棲部隊。其中一支,約佔總兵力的五分之四,在安東登陸,沿著與鴨綠江平行的公路向東推進。另一支將同時在輯安(吉林集安)或羅津(朝鮮東北港口)登陸,沿著同一條河道向西攻擊。這些軍隊可以在兩天內集結,在朝鮮北部邊境形成一道人力和火力牆。」

在記者問到,怎麼阻止中國繼續集結部隊增援後,他提出了更為瘋狂的第三步:

這是我的計劃,因為我們的兩棲部隊都向南移動,從日本海到黃海散布一條放射性鈷帶。它可能是從貨車、手推車、卡車和飛機上傳播的。它不是一種昂貴的材料,它的有效壽命在60到120年之間。至少60年來,敵人不可能越過那條輻射帶。(筆者註:鈷是一種輻射汙染非常嚴重的材料,會導致遭受輻射的生物滅絕。)

當記者問到,如果蘇聯參戰怎麼辦?他回答說:

「蘇聯?當我回憶起杜魯門、艾奇遜、馬歇爾、布拉德利總參謀部驚恐的模樣時,我忍不住笑了。在空中力量被摧毀後,他們僅剩下橫跨西伯利亞的一條單軌鐵路通向大海邊的半島。在這個背景下,蘇聯不可能與我們接觸,她不會為中國而戰,她已經對自己所鼓勵的巨人(中國)感到不快和不確定。

當談到實施這個計劃的必要性時,他認為朝鮮停戰給了中國一個喘息的機會,中國將會發展壯大。這也許是他諸多觀點中為數不多的幾個正確的觀點之一。

我們的停戰協定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在我們本可以獲勝的時候拒絕獲勝,這給了中國所需要的喘息時間,滿洲的原始機場已經被改造成擁有10000英尺跑道的現代化設施。在我卸任之前,中國只有一個集中的武器生產區,現在她已經或正在建造另外四個。50年後,如果她能發展自己的飛機製造設施,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軍事強國之一。

不得不說,麥克阿瑟的計劃是非常瘋狂的,不論是用原子彈轟炸中國還是用放射性鈷形成封鎖帶,都勢必對大量無辜平民造成傷害,其殘忍程度遠遠超過了二戰中的法西斯分子。這正凸顯了麥克阿瑟狂妄、不計後果的性格,他作為一個戰區司令官擔心的只是自己戰區的成敗,而華盛頓的高層則要更為全面地思考。

對於這樣一個瘋狂的計劃,美國高層當然是不會接受的。儘管杜魯門也時不時在媒體面前拋出核威脅論,但是正如美國冷戰歷史專家加迪斯所說的:「能讓原子彈產生作用的唯一途徑就是不使用它,而是將其作為一種神秘而令人敬畏的力量存在,使用它實際上會以某種方式讓其貶值。」杜魯門當然深諳其道。不僅如此,美國要擔心的因素還非常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就是蘇聯因素。實際上一旦美國對中國使用核武器,蘇聯不可能坐視不管。中國東北和朝鮮都是蘇聯東部的門戶,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們不會不懂。當時蘇聯在鴨綠江邊境部署了空軍,核武器無法避開蘇聯人,直接針對其空軍的轟炸已經是戰爭行為。此外,中蘇於1950年初已經籤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規定對任何一方的攻擊都視為對自己的攻擊,如果蘇聯不履行條約,他的威信會在東歐喪失殆盡。

其次是盟友因素。美國的盟友們是強烈反對其使用核武器的,尤其是英國反對最為激烈,他們無一例外地認為這必然會導致蘇聯參戰。當時蘇聯的核武器還無法直接對美國進行轟炸,所以他的首要目標肯定是歐洲,而百廢待興的歐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阻擋蘇聯。精明的歐洲人,不會再把自己置於戰火之下。麥克阿瑟的採訪當中,也提到對英國人的嚴重不滿,認為自己被撤職與他們有關。

原子彈爆炸過後的長崎

再次是原子彈實際效果問題。美國陸軍部曾做過研究報告,原子彈只能集中大範圍使用才能產生決定性作用。要對中朝120個師產生決定性影響需要360枚原子彈,封鎖50英裡長的防線則需要120枚原子彈。尷尬的是直到韓戰結束的1953年,美國僅有5枚MK1、120枚MK3、550枚MK4原子彈。況且朝鮮多為山地,當時的中國還算地廣人稀,中朝部隊又神龍見首不見尾,原子彈的實際作用還要大打折扣。一旦美國使用原子彈也無法左右戰局,這會對他的威信造成致命的打擊。

最後是利益問題。朝鮮半島既不是經濟中心也不是軍事要地,更沒有美國人需要的各種礦產資源,美國參與韓戰最初的想法只是希望其作為日本的安全屏障。美國自始至終只是想在這裡打一場局部性的戰爭,贏了固然好,輸了就找個體面的辦法離場。美國人的重點始終在歐洲,絕不會為了朝鮮而動用原子彈去拼命。

對於原子彈的威脅,中國在決定抗美援朝之前就有非常深刻而準確的理解——美國人的威脅都是紙老虎。所以不管是杜魯門還是艾森豪屢次提出核威脅時,中國都顯得非常淡定。毛主席很早就提出了「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的論斷。他說:

「敵 人是不可怕的,它的裝腔作勢和氣勢洶洶是嚇唬人的……無非是打第三次世界大戰, 而且打原子彈, 長期地打,要比第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得長。我們中國人民是打慣了仗的,我們的願望是不要打仗, 但你一定要打, 就只好讓你打。你打你的, 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跟著你打, 最後打敗你。 」

當然說歸說,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就要重視敵人。為此中國進行了長期的準備,包括向人民宣傳應對原子彈打擊的辦法,深挖坑道和防空洞、儲備應急物資等等。可以說,當時的中國從未怕過核威脅,不論麥克阿瑟的核計劃有多瘋狂,始終未對抗美援朝戰爭產生過任何影響。

專注近代戰爭史,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 感謝大家支持!關於本文有不同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時,為何美國寧願失敗,也沒用原子彈?美國:真不敢用了
    戰爭結束之後,美國在朝鮮戰場上又想故技重施,想對中國和朝鮮進行核打擊,核戰爭一觸即發。在韓戰中,因為中國志願軍的參戰,美國想在短時間內擊潰朝鮮的陰謀被粉碎,美軍已經被中國志願軍從鴨綠江邊趕到了三八線附近,美國甚至向外界表示必要的時候甚至可能使用最後的王牌,原子彈,但是即使到最後,美國也沒有使用原子彈。
  • 1951年麥克阿瑟演講時說:對中國投三十顆原子彈,幾小時後被免職
    而這個將軍,正是近現代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有著戰爭狂人之稱的麥克阿瑟。但千萬不要以為麥克阿瑟曾經想要廢掉靖國神社而將他當作朋友,他只是一個倨傲的「瘋子「,在韓戰時,他還曾經揚言要對中國投30-60顆原子彈,然而他這話剛說出去沒幾個小時,他就被撤職了(笑出了聲)。
  • 二戰時日本東京是不是有什麼令美國忌憚,因此才不敢投原子彈?
    1942年8月11日,美國政府在愛因斯坦的建議下,制定了「曼哈頓計劃」,此舉有2個目的:1,造出能夠結束戰爭的原子彈供軍隊直接使用;2,一定要搶在德國人之前造出。 1943年8月,英美兩國在魁北克會議上達成了共同研製原子彈的戰略合作,並成立了聯合委員會,12月,英國派出詹姆斯·查德威克為首的28位科學家,加入美國的「曼哈頓計劃」。 到1945年7月16日,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附近50公裡的一片沙漠裡試爆成功。
  • 韓戰時期麥克阿瑟竟有此想法:投26顆原子彈炸中國
    為了抗擊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支援北朝鮮人民的正義事業,10月19日,6個軍共18個師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雄糾糾地奔赴朝鮮戰場。經過一個多月的戰鬥,志願軍擊碎了麥克阿瑟「回家過聖誕節」的叫囂,「聯合國軍」傷亡達3.4萬餘人,被迫從鴨綠江邊撤至三八線附近。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大規模出兵參戰和美軍的慘敗,引起了美國的震驚和恐慌。
  • 抗美援朝時,美國為何寧可失敗,也不用原子彈?美國:真不敢用
    可以說,當時美國在日本投下的這兩顆原子彈,震懾了整個世界。那麼,美國既然有這樣的恐怖武器,在朝鮮戰場之上,為何卻沒有使用過呢?抗美援朝時期,自從我國志願軍加入戰場之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軍隊迅速敗退,直接被我軍從鴨綠江邊打到了三八線。而當時的美國人,在即將戰敗的時期,還曾經放出過要使用原子彈的狠話。
  • 也不對我國用原子彈,它不敢
    美國名將麥克阿瑟面對這種局面,心有不甘,他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叫囂要對我國志願軍使用原子彈。不過即便美軍威脅要使用原子彈,但最終還是沒敢使用。韓戰雖然是朝鮮內戰,但是隨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和我國志願軍的參戰,它的性質發生了本質轉變,由朝鮮內戰轉變成了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了。
  • 韓戰,為什麼美國寧願戰敗,也不用原子彈?美國人說出了真相
    二戰之中美國率先研製出了核武器,並在研製成功之後迅速將原子彈投入到了實戰當中。美國在二戰後期向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由此美國成為了第一個使用核武器的國家,當然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美國為了扶持韓國政府,在朝鮮半島上留下自己的勢力,所以選擇了參戰,隨著美國的參戰中國軍隊也不得不參戰。中國軍隊參戰之後,美軍被狠狠地教訓了一頓,為了勝利美軍甚至想使用核武器。但是到最後美國寧願失敗,也不用原子彈,這是為什麼?美國人對此說出了真相:真不敢用。韓戰原本只是一場內戰,是有朝鮮政府發動的統一戰爭。
  • 麥克阿瑟:準備30-60枚原子彈扔到中國!幾小時後就被白宮撤職
    導語:麥克阿瑟:準備30-60枚原子彈扔到中國!從一名戰爭指揮員的角度來看,麥克阿瑟算得上是一名優秀的將領,不管是在一戰中指揮陸軍第3師同德軍作戰,還是二戰中提出著名的「蛙跳作戰」理論,亦或是在朝鮮半島實施的仁川登陸,都可以看作是他指揮生涯中的幾次經典。只是當韓戰的前期美軍通過仁川登陸後一舉扭轉戰爭形勢,轉而開始反攻的時候,麥克阿瑟的驕傲成為了他最後一戰的敗筆。
  • 美國為什麼沒有對志願軍使用原子彈?從來不是因為心慈手軟
    早在1950年7月,麥克阿瑟就曾向五角大樓詢問是否能夠在朝鮮戰場使用原子彈。而且,麥克阿瑟還頗有預見性的建議:如果新中國真的派兵參戰,可以對中國軍隊使用原子彈。事實上,此時無論是麥克阿瑟還是美國政府,都不認為美國有使用原子彈的必要。因為,小小的朝鮮根本不可能是美軍的對手。
  • 美國原子彈搭救日本?一份檔案,揭開蘇聯針對日本瘋狂計劃
    日本的「一億玉碎」計劃確實讓美國開始擔憂,放慢了對日本本土的攻擊進度,畢竟太平洋上與日軍有著多次交手經驗,美國人知道日本人有多瘋狂。都知道美國最後選擇向日本投放兩顆原子彈造成巨大的傷亡,也加速了日本投降,事實上,美國這樣做也算是救了日本,因為當時蘇聯對日本的作戰計劃更瘋狂!
  • 當年杜魯門想對中國投原子彈,為何英國首相要極力阻撓?
    1950年6月25日,正在中國人民為新中國的發展事業奮鬥得熱火朝天時,韓戰爆發了,美國的插手使得這場民族內戰擴大為一場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在北朝鮮人民軍備打退回三八線後,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卻毫無撤兵之意,反倒不顧中方多次警告,越過三八線作戰,並將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
  • 為什麼美國向廣島投擲原子彈兩天後蘇聯就立即對日本宣戰了
    所謂南進就是在佔領中國東北後向中國關內地區、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島嶼等地擴張,事實上這就是日本在二戰實際執行的擴張路線;所謂北進是指在佔領中國東北後與德國夾擊蘇聯,從而佔領蘇聯的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日本在佔領中國東北後曾不止一次與蘇聯發生過邊境衝突:1938年7月末8月初日本與蘇聯圍繞張鼓峰、沙草峰這兩個高地爆發了一場軍事衝突。
  • 未實現的蘇聯富士山計劃
    發生在中國土地上的便是為了抗擊日本而發動的抗戰。據不完全統計,在二戰中軍民傷亡高達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對於日本來說,最初他們聲明不參加歐洲戰場,一門心思想要儘快完成侵華戰爭,因此英國自顧不暇為了日本能夠不幹涉歐洲戰場果斷拋棄了中國。但是一如上述的局面形成之後,日本決定由大陸政策轉變為海洋政策,對於中國由北進改為南進,希冀通過佔領中國西南方區域相鄰國家轉變攻勢。
  • 二戰末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想要達到什麼政治目的?
    《參考人物》為您作答二戰進入到1945年8月,同盟國勝利已經毫無懸念,德國已經投降,日本卻在垂死掙扎,同時蘇聯已經完成了對東線作戰的全部勝利,準備出兵中國東北直插日本本土,就在完全沒有必要投放核武器的時候,美國卻向日本連續投放了兩顆原子彈,這也是後來眾多歷史學家爭論的焦點
  • 如果美國沒扔原子彈,蘇聯還有絕密計劃,會保證日本徹底消失
    伴隨著廣島和長崎兩顆原子彈的爆炸,1945年8月15日本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落下帷幕。日本之所以沒有選擇負隅頑抗這和美國投下的兩顆原子彈有極大關係。不過很多人提出了疑問:如果沒有這兩顆原子彈,日本會戰敗嗎?
  • 麥克阿瑟堅信中國不會參戰,揮兵北上鴨綠江,導致中美兵戎相見
    1950年6月,美國決定出兵保衛韓國,這不能說明韓國對美國有多重要,而是在當時的冷戰背景下,美國擔心,如果自己沒有對共產主義的挑戰做出幹預和回應,那麼曾對朝鮮長期實行殖民統治而其工業潛力對美國極其重要的日本會發生什麼。也就是說,一旦朝鮮半島被朝鮮統一,那麼美國治理下的日本將會受到比較大的威脅。
  • 蘇聯絕密計劃:500枚炸彈引爆富士山,比原子彈更令人談之色變
    據不完全統計,這場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不過這場戰爭,也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其中原子彈更是成為二戰末期一錘定音的武器。二戰末期的日本,依舊擁有近百艘潛艇,2000多艘快船,200萬陸軍以及自己引以為傲的神風敢死隊,當時的日本也準備開啟「一億玉碎」計劃,同其他國家決戰本土。
  • 蘇聯海軍稍稍遲疑,四國分治計劃泡湯
    其實在一開始的盟軍計劃中,日本也是要向德國一樣被瓜分的,和美英法蘇瓜分德國稍有不同,這次瓜分日本的是美英蘇中。在最初的計劃中,盟軍佔領日本後要將日本分為四個部分,蘇聯佔據北海道和本州島被捕。英國佔領九州島和一部分南方的本州島,美國佔領包括關東、中部和近畿在內的大部分本州島和西南諸島,中國佔領的地方很小只有四國島和大阪一部分,同樣的和四國瓜分德國柏林一樣,美國、英國、中國和蘇聯通過瓜分東京。然而這個瓜分計劃並沒有落實,因為盟軍還沒有做好日本投降的心理準備!
  • 抗美援朝時,美國號稱準備好了原子彈,為何最終沒用?
    中國倒向蘇聯陣營後不久,韓戰爆發,北朝鮮向南部的韓國發動了統一戰爭,這場戰爭原本只是一場內戰,但是美國為了扶持親美的韓國就選擇了讓美軍在仁川登陸。美軍參戰之後朝鮮軍隊一路被反推到了鴨綠江邊,戰火蔓延到了中國境內。由於中國人明白唇亡齒寒的道路,所以中國知道美國佔領朝鮮半島之後中國便危險了,所以中國軍隊不得不入朝參戰。
  • 美為何沒對志願軍動用原子彈結束韓戰?這些忌憚足以掀翻美國
    麥克阿瑟美軍參謀長更是提議直接給麥克阿瑟10多枚核彈,用於迅速確立美軍在朝鮮的威懾力,後來被否決了,原因是,如果在朝鮮投放原子彈,並不會對蘇聯產生多大威脅杜魯門隨著中國志願軍的介入,5場大戰之後,美軍損失慘重的被按在三八線外,這樣不利的局面,遠東統帥麥克阿瑟重提原子彈計劃,更是建議使用26枚核彈盡數丟在鴨綠江地帶,這樣可以形成一個核輻射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