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能夠打進山海關,統一全中國,其中功勞最大的就是多爾袞了,那麼多爾袞既然是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的弟弟,那麼為何打下江山卻不能登基稱帝呢?原因只有兩個字,命運!
雖說只有弱者才向命運低頭,強者要與天爭命,多爾袞是強者中的強者,有實力去與天爭命,但是,再強大的實力,也終究逃不過宿命。
多爾袞的第一次機會是在努爾哈赤時期,多爾袞生母是努爾哈赤晚年最寵愛的大福晉烏拉那拉阿巴亥,按照子以母貴的說法來看,多爾袞有資格繼承汗位,不過,當時大金立國未穩,要靠軍功來積攢威望。多爾袞只有15歲,未有尺寸之功。如果努爾哈赤強行扶持多爾袞繼位,那麼就是對大金國家制度的一種挑戰。不僅得不到滿朝親貴大臣的支持,連多爾袞的命都未必保得住,所以這次多爾袞只能認輸,等待時機東山再起。皇太極繼位後,多爾袞、阿濟格、多鐸鐵桿三兄弟一起繼承了努爾哈赤的兩黃旗,這兩黃旗是八旗中最精銳的軍隊。因為正白旗旗主皇太極做了汗王,所以跟多爾袞三兄弟換了旗的顏色,多爾袞三兄弟掌握了兩白旗。因為多爾袞一天天的長大,手裡又握有八旗精銳軍隊,再加上多爾袞的聰明才智、武藝超群,很快得到了皇太極的重用,跟著皇太極東徵西討,後來獨當一面,立下赫赫戰功。到皇太極駕崩的時候,多爾袞具備了足夠的實力去爭奪皇位。但在此時,皇太極長子豪格也脫穎而出,軍功威望雖然比不了多爾袞,但是憑著皇太極長子的身份和兩黃旗的支持,絕對有實力與多爾袞一較高下了。這樣,多爾袞的身份就顯得比較尷尬了,因為歷來皇位交接都是父死子繼,如果想要兄終弟及,只有三種可能:1、老皇帝沒有兒子2、用足夠的實力和膽量殺掉老皇帝,比如宋朝的趙光義。3、老皇帝去世後發動政變。前兩點條件都不具備。只剩下發動政變了。但是,恰巧此時是大清進軍中原的關鍵時刻,內部如果亂了陣腳自相殘殺的話,就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多爾袞為了大局著想,只能犧牲自己的利益,但是也沒有讓豪格得逞,退而求其次的擁立了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登基,也就是順治皇帝,多爾袞為攝政王。然後多爾袞繼續出徵,一舉打進山海關,統一全國,定都北京。此時的多爾袞已經達到了人生巔峰,順治二年被封為皇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被封為皇父攝政王。軍政大權全部掌握在多爾袞手中,這時候任何人都阻止不了多爾袞登基稱帝。況且順治從皇太極手裡繼承的只是東北一隅的皇帝。中原可是多爾袞打下來的,如果多爾袞登基稱帝,封順治為關外王,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也算對得起皇太極了。可是多爾袞還是沒有這麼做,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因就是多爾袞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沒有子嗣。這一個致命缺陷導致多爾袞即使當上皇帝,也沒有實際意義。皇帝雖號稱萬歲爺,實際上也和正常人一樣會生老病死,自己一死,皇位由誰來繼承呢?多鐸是最親的弟弟,但是多鐸死於順治六年,比多爾袞還早呢。哥哥阿濟格呢,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武夫,根本不懂治國理政,在清朝立國不久,百廢待興的時刻,絕對擔不起這個擔子。多爾袞就算不做皇帝,也不願意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被哥哥毀掉了。這樣看來,多爾袞如果登基稱帝,只能過繼一個侄子來繼承大統。雖然多爾袞跟多鐸、阿濟格的關係比跟皇太極要親,但是跟他們的兒子也並沒有深接觸。在多爾袞眼裡,多鐸、阿濟格與皇太極的兒子都是一樣的,都是自己的侄子。誰坐江山都是一樣的。所以多爾袞也就不折騰了。反正自己不是皇帝也勝似皇帝,就不冒這個險啦。總之,多爾袞就是沒有皇帝命,再與天爭命也是徒勞無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