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韻大市」究竟有多繁華?老住戶回憶舊時東四

2020-12-10 騰訊網

依「京韻大市」風格修葺的東四北大街已初具老北京的韻味,近日又開始修葺東四南大街(東四十字路南至東單路口北一段)。因工程參照老街景照片復原風貌,有「修舊如舊」的特點,自然引起了老北京人的回憶與思索。

▲2020年11月4日,東四北大街北段建築外立面修繕基本完成,重現古色古韻歷史風貌。 攝影:和冠欣

筆者曾在東四地區住了六十五年,對此地的人文歷史頗為熟悉,對其滄桑變化也略有記憶。十餘年前,筆者曾在《北京日報》上發表《消逝的老東四》、《隆福寺街的記憶》等文章,但涉及東四南、北大街的內容不多。在今日東四地區風貌、景觀等「全面啟動提升」,重建昔日大市街,恢復「京韻大市」風採之際,筆者做些補充和追憶,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四大恆」見證繁華歲月

北京俗諺中有「東四西單鼓樓前,九壇八廟頤和園」之說,其中提到的東四,主要是指以東四牌樓為中心的東西南北四條大街,而東四南、北大街則是核心地區。自明清以來,就有「大市街」之稱,是老北京內城重要的商業區。而東四南大街的繁華地段主要是從東四牌樓到燈市東口一段;東四北大街的繁華地段是從東四牌樓至錢糧胡同一段。其他地段雖也有些老字號與大店鋪,但繁華程度遜於這兩個地段,數百年來,這段「東四」才是「京韻大市」的核心。

「京韻大市」源遠流長,至少繁華了四五百年,直到清中葉之後仍有餘韻。古往今來,商業繁榮的背後都有金融的支持,「京韻大市」也不例外。老北京人有句順口溜「頭戴馬聚源,身穿瑞蚨祥,腳踩內聯升,腰纏四大恆」,形象地反映了老字號在市民心中的地位。這句順口溜中的「四大恆」常被一些人誤解為賣腰帶的,因為頭上戴的、身上穿的、腳上蹬的都有了,那麼把腰中纏的理解為腰帶也算正常。另一句諺語「四大恆、八大源、二十九家官爐房」也提到了「四大恆」,由於「四大恆」早已衰敗,知情人漸少,筆者略為述說。

「四大恆」是恆利、恆和、恆興、恆源四大錢莊,是祖籍浙江慈谿董姓人氏於清朝乾隆年間在東四牌樓擺設錢攤,兌換銀兩銅錢,逐步發展起來的。由於資本積累漸豐,遂在東四牌樓附近開設了上述四家錢莊。清人崇彝的《道鹹以來朝野雜記》就提供了詳細的「四大恆」史料:「當年京師錢莊,首稱四恆號,始於乾、嘉之際,皆浙東商人寧紹人居多,集股開設者。資本雄厚,市面繁榮蕭索與有關係。四恆號皆設東四牌樓左右,恆和號在牌樓北路西,恆興號居其北,隆福寺胡同東口,恆利號在路東,恆源號在牌樓東路北。」這「四大恆」在當年頗有「中央銀行」的作用,「凡官府往來存款,及九城富戶顯貴放款,多倚為泰山之靠」,「當年所出銀票,市民皆視為現金,故始終無擠兌之事」。

▲「四大恆」發行的銀票

四大恆成為京城經濟繁榮的支柱。庚子事變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四大恆「頗受損傷」。據傳,日本兵從錢莊中搶走的白銀就拉了好幾天。《中國金融簡史》是這樣描述的:「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沿途燒殺擄掠,京津一帶錢莊亦不能倖免,遭到侵略者的大肆搶劫,繼以焚燒,庫銀、房屋、契據蕩然無存,北京的300餘家錢莊幾乎無一倖存,其中最大的四家錢莊,亦稱所謂的『四大恆』現銀全被侵略者洗劫一空。從此北京的錢業一蹶不振,中國的金融中心也從北京移到上海。」即便如此,四大恆仍恪守信用,尊重客戶利益,「拮据支持十餘年,始次第歇業」。民國之後,在恆和號原址建了警察派出所,恆源號原址改為中美樓飯館,恆利號、恆興號原址也移作他用,「四大恆」今已無跡可尋。但是,作為昔日「京韻大市」繁華的象徵,「四大恆」留在了東四地區的史冊中,留在了老北京人的記憶中。

東四屬於京師內城,在清代不允許有戲園子等娛樂場所,但這沒有影響東四地區的商業繁榮,「京韻大市」韻味十足,是「東富西貴」看得見摸得著的形態。

大小商號生意興隆

東四地區的繁華熱鬧由來已久,雖東四北大街一度改為紅日路,東四南大街改為瑞金路,但其「大市街」或「京韻大市」的本質未變。按《北京東城地名志》(1992年版)所載,東四北大街長約1846米,東四南大街長約970米,長短不一樣,其中最熱鬧的地段繁華程度有所不同。東四北大街除歷史上的「四大恆」外,路東還有聚慶齋糕點鋪、北慶仁堂藥鋪、天源醬園(北號)、東四商業大樓、東四信託商場等等。路西商號更多些,有森春陽食品店、惠蘭芳香料鋪、德一茶莊、虎記年糕店、大興果局等。東四商業大樓雖然沒有隆福大廈那樣有名,但是「批零兼營綜合性國營企業」,據說有「十大類18000餘種商品」。1988年,東四商業大樓在原東四電器商店和東四百貨商場原址上擴建,1989年9月竣工正式營業。隨著北京城裡大型商廈、商場的興起,東四商業大樓停業,後來在原址上開過北京第一家大超市,爾後又改為了今天的朝內菜市場。

▲1963年,顧客們在東四人民市場選購塑料涼鞋。 攝影:李晞 供圖:北晚新視覺

天源醬園(北號)本是一家不大起眼的油鹽副食店,不過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中國與法國合拍兒童電影《風箏》,許多鏡頭的外景地就選在此處。天源醬園(北號)門口炒慄子的一個光頭胖老頭出現在電影中,讓他高興了好一陣子。

香料店如今已沒有了,但在1949年以前是個大行業。東四的惠蘭芳香料鋪很大,有高臺階和木柵欄外牆,遠看陰森森的,除售賣胭脂一類女性化妝品外,還賣香和燒紙冥幣等。而這些商品總給人陰森的感覺,讓人不愉快。這家店鋪的少掌柜的是個殘疾人,他的京胡拉得很好,時常給票友們伴奏。後來惠蘭芳香料鋪改為百貨店,一度是東四地區唯一的二十四小時不關門的店鋪。

在東四北大街南頭,有一個地方婦孺皆知,那就是明星電影院,專門放映二手電影。電影院門口有大興果局,賣水果和小食品,服務對象以電影院觀眾為主。

▲明星影院曾異常紅火,這是2000年秋天該影院上映《生死抉擇》的海報。 攝影:張風

東四南大街北頭也是熱鬧所在。路西當年有經營刀削麵的恆和慶;在弓箭大院東口則是小吃攤的天地,其中有一烙燒餅的張師傅燒餅烙得很好,1949年後就成了幹部,有人說他曾是地下黨,賣燒餅只是一種掩護。路西還有瑞珍厚飯莊、同盛食品店、三友紡織品商場;路東有久隆布店、華表服裝店及糧店、副食店、食品店等等。現在華表服裝店還在,至於三友紡織品商場,一直以服務上山下鄉歸來的「知青」為主,近來暫時關門,可能與「京韻大市」改造有關。

▲弓箭大院前的「聚元號」弓箭鋪(攝於1935年)。

幾家書店各有千秋

東四隆福寺街是一條歷史悠久的文化街,最盛時曾有各類書店三十餘家,自然也影響到東四南、北大街。在筆者的記憶中,有三家書店不能不提。在東四北大街,明星電影院北邊不遠的一個小胡同口有一家河北人開的曹記書店。也有人稱曹家書店。曹記書店只有一間門臉,是家庭式的買賣,只有一個店夥——一個梳著又長又黑大辮子的且有些河北棗強口音的姑娘。與隆福寺街的古舊書店不同,曹記書店以新書為主。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前,這裡成了青少年的打卡地和免費圖書館。除有小人書(連環畫)外,主打的書以蘇聯的為主,如蓋達爾、高爾基的小說,以及蘇聯的反特小說和克雷洛夫寓言等等,筆者最早見到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梅益譯)就是在曹記書店裡。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位於東四路口的隆福寺街牌樓。 攝影:張風

書店裡的那個姑娘與隆福寺街書店的營業員不大一樣,她不討厭小孩來店裡翻書,她知道小孩子們買書的可能性不大,但對來店的小孩還是很友好的。1956年公私合營,曹記書店合併到了東安市場裡,給東四周邊的孩子們留下了不少遺憾。改革開放後,筆者曾在街上遇到過那個當年梳辮子的大姑娘,不過她已成為中年婦女了。

當年在東四南大街北口有一家永盛書店,以賣舊書為主,但不賣古書。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後,這家書店的買賣雖不興隆,但買書看書的人不少。筆者記得金受申的《北京傳說故事》及《長安客話》、《宛署雜記》等就是在這裡見到的。永盛書店開的時間不長,何時關門就記不得了。此外,在東四地區最有影響的應該是北大街的東四新華書店。書店原址是源聚湧綢布店,系中西合璧的建築,在改革開放後一度改稱作家書店,以經營文學作品為主。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筆者每月都要去店裡買上一兩本,因離家很近,兩三天就去逛一回。因經常去,結識了不少賣書的售貨員,後來還成了朋友。我記得曾寫過一篇反映偷書的報導在筆者供職的報紙上發表。書店裡人多,且又受「竊書不算偷」的孔乙己哲學影響,會有個別人「順手牽羊」。當年剛剛施行開放式售書,顧客可自選自拿書,於是出現了丟書現象,作家書店自然難以避免。

作家書店一直營業到二十一世紀初,2009年東四地區拆遷修地鐵,書店,包括東四郵局等都搬走了,作家書店成了歷史長河中的一個插曲。

小攤販不可或缺

歷史上小商小販恰如晨星,烘託著大小商戶,是「京韻大市」不可或缺的內容。

在東四牌樓四周,除有眾多的商號外,還有許多擺攤的小商號,東四牌樓東三官廟前的「估衣一條街」以小攤為主,老北京都印象深刻。筆者年少時的一些同學就是穿著從那裡買的舊衣長大的。

以前婦女就業機會很小,不會有女人開酒館、開大買賣的,但是有做小買賣的。幾十年前東四牌樓有「四大寡婦」之說,除一個是開茶館的外,其餘三人都是擺攤的,一個是在牌樓下賣菸捲的;一個是在振陽樓肉鋪門口擺攤賣水果的;另一個是在和興公油鹽店門口擺攤賣關東煙菸葉的。她們因有固定的經營地點,「顧主」都是左鄰右舍的熟人,不會有以次充好、缺斤短兩的行為,與行商大不相同。在1948年,一個國民黨傷兵自以為「老子抗戰八年」,拿了賣菸捲的一條煙不給錢,一條煙對於小本經營者是個很大損失,於是她報告了巡邏憲兵。憲兵為彈壓地面,平息市民的憤怒,不分青紅皂白地把傷兵拉到馬路上處決。賣菸捲的小販除心驚肉跳外,還十分不安,後悔之極,總覺得為一條煙毀掉一條命很不值得,據說因常年絮叨此事而神經一度失常。

小販因養家餬口,或許在經營中做些手腳,但他們本質是善良的。當年東四牌樓底下一個賣餛飩的,他不像有些人自稱賣的是什麼「鴨湯餛飩」,用一個鴨子架在鍋上糊弄食客,他家的鴨子確實是在鍋裡煮著,所以他家的餛飩味道鮮美。另一個賣窩頭、花卷和家常菜的小販,外號小黑子,擺了二三十年,他的目標客戶是蹬三輪車和賣苦力的,因此他要足斤足兩,炒菜用的菜都是從菜市買來的新鮮菜,不像有人用菜市場撿來的爛菜來蒙人。

擺攤的小販算是藏龍臥虎的人群,其中有些人頗有來歷。住在弓箭大院的金氏在東四牌樓底下推車賣水果,秋天賣京白梨、沙果和爛酸梨,冬天賣「喝了蜜的」凍柿子。金氏雖其貌不揚,獨自拉扯著兩個殘疾兒子,但她曾是滿清的「福晉」之類人物,她死去的丈夫不是個王爺就是貝勒。1949年後,她被收進「合作商店」,一家大小吃飯沒問題了。

史料記載有眾多商家

東四南、北大街的繁華往日,僅僅靠個人回憶是難以全面的,畢竟人的記憶會出現誤差,尤其老年人會有記憶模糊、張冠李戴現象。遠不如一些史料記載可靠。清人李虹若所著《朝市叢載》在清代光緒年間多次再版,是廣為流傳的北京旅遊指南。書中對東四南、北大街的商業狀況有所記述。其中有帽店馬聚興、靴店內興隆、萬盛齋、祥元齋等的介紹。這些店鋪在當年生意十分興隆。舊京有「東富西貴」之說。東城的達官貴人多,買官靴的人多(平民百姓一般不穿靴的),靴店自然就多。在《朝市叢載》的藥店欄中,介紹了一家賣二龍膏的藥店叫保元堂。二龍膏是什麼樣的膏藥今已不詳,但當年則很有名氣,曾與保合堂賣的天壇益母膏齊名。

《1919年京師總商會眾號一覽表》,是北京「京師總商會」彙纂的京師會行名錄,是研究北京商業史的重要文獻。在表中有多處記錄東四南、北大街的資料,可讓人們溫故如新。在「錢業商會」中,有恆興號、恆利號、恆源號的記錄,證明「四大恆」中有三家在1919年時還在營業。除這三家外,還有義順號、寶源號、慶源號、豫豐號、永記號等錢莊,足見當時金融業很活躍。米麵糧食店有義川店、東和興、德興隆、義聚店、義昌店、義裕店、義泰店、晉隆店等。帶義字的幾家糧店可能是「連鎖店」,而晉隆店應該是山西人所開。「油鹽醋醬行商會」中所列店鋪名稱也有東四南、北大街的,如寶源湧、東天源、東天義、鴻源長等。這些店鋪除經營副食調料外,還是生產、買賣醬菜的醬園。至於賣乾果雜貨的店鋪,則有新茂永、全德昌、公昌義、公和義、源興長、公泰義、德隆昌、德義昌等。綢布店有萬聚長、義成劉、萬聚祥、錦泰湧、祥聚德、源聚湧、東升祥等,像源聚湧在北平和平解放前還在營業。古玩文物是老北京的傳統行業,1919年東四地區還在營業的有輔聚齋、珍古齋、瑞珍齋、義興和、全興信、松古齋、德信成、銘記、永和號、三和公、源聚號、椿秀山房、大洞天等。

東四牌樓東的三官廟兩側曾有估衣街之稱。據1919年的統計,在東四地區估衣店就有14家之多。東四地區的估衣店與崇文地區有所不同,它們中有專門賣洋人的估衣,如長袍馬褂、朝服、戲衣等,洋人買回去作為工藝品收藏,而不是穿用,故而估衣的規格、質量上略勝一籌。據有關史料記載,張勳復闢時,這些估衣店的前清朝服一度銷售一空,以至一些估衣店用壽衣來充數。1929年,東四還有三盛合、三義元、元順號、永聚興、永聚成、永興成、永興昌、泰順裕、泰順號、隆興號、裕順成、裕順和、新盛和、源成合等20家估衣店,不減反增,足見當時經濟之蕭條。估衣並非是人人都喜歡購買的,大多人或出於貧窮和無奈,乃至有些估衣店還兼營壽衣,東四牌樓北的永興昌就兼賣壽衣。至於專賣壽衣的東四地區有全有興、全順成等四五家;經營帽子的店鋪在1929年時還有一品齋等七八家,一品齋一直經營到1956年後,我記得這些店主姓蕭,他的後人還曾把賣不出去的清代旗兵涼帽給小孩子玩耍呢!

東四南大街今有「銀街」之稱,歷史上東四地區也是「銀樓」多的地方,曾有銀樓10餘家。銀樓主要經營首飾,自然是為有錢人服務了。銀樓的字號也充滿「珠光寶氣」,如寶源、寶元樓、增華、華寶等。老北京人因條件所限,基本上無緣於海鮮,但是京城有眾多賣魚翅海米蝦仁海參的海味店,東四地區亦不少,在1929年至少有12家之多。這些海味店主要供應東城地區的富戶和飯莊,至於平民百姓能吃到的海味就是蝦米皮了。

在民國十二年東四南、北大街上有一品香、合芳樓、東文美、芙蓉齋、瑞芳齋、瑞興齋、聚寶齋、聞馨齋幾家和「南果茶湯鋪」德順齋。經營南方風味的糕點鋪有森春陽、稻香春、稻香村;賣牛奶的永順合、百順齋、長盛軒、東盛興、泰記、源興義、福生長、雙義合等,東城地區洋商洋人及留學歸來的人員,如鐵路局的工程師、協和與同仁醫院的大夫很多,他們對牛奶需求多,東四地區牛奶店多就很正常了。老字號的茶葉店吳裕泰老店就在東四北的大街上。至於藥鋪、藥店更是數不勝數。

如此豐富的史料,印證著當年東四南、北大街的繁華熱鬧。盛世其實是盛市,「京韻大市」的重現,不只是舊城改造的功績,更是盛世的表現。亦是北京歷史與現實交相輝映的一個窗口,以及對京味文化的傳承。

相關焦點

  • 夜讀|「京韻大市」究竟有多繁華?老住戶回憶舊時東四
    攝影:和冠欣筆者曾在東四地區住了六十五年,對此地的人文歷史頗為熟悉,對其滄桑變化也略有記憶。十餘年前,筆者曾在《北京日報》上發表《消逝的老東四》、《隆福寺街的記憶》等文章,但涉及東四南、北大街的內容不多。在今日東四地區風貌、景觀等「全面啟動提升」,重建昔日大市街,恢復「京韻大市」風採之際,筆者做些補充和追憶,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 「東四」才是「京韻大市」的核心,「四大恆」見證繁華歲月
    攝影:和冠欣筆者曾在東四地區住了六十五年,對此地的人文歷史頗為熟悉,對其滄桑變化也略有記憶。十餘年前,筆者曾在《北京日報》上發表《消逝的老東四》、《隆福寺街的記憶》等文章,但涉及東四南、北大街的內容不多。在今日東四地區風貌、景觀等「全面啟動提升」,重建昔日大市街,恢復「京韻大市」風採之際,筆者做些補充和追憶,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 東四京韻大市鉤沉
    十餘年前,筆者曾在《北京日報》上發表《消逝的老東四》、《隆福寺街的記憶》等文章,但涉及東四南、北大街的內容不多。在今日東四地區風貌、景觀等「全面啟動提升」,重建昔日大市街,恢復「京韻大市」風採之際,筆者做些補充和追憶,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 漫步「東四西單鼓樓前」,當年繁華的蹤跡依然在
    前一句說的是「景兒」,後一句說的是「市」。這個「市」是市場的市,用現在的話說是繁華的商業街。「東四西單鼓樓前」說的是京城的東四、西單、鼓樓這三個地名。這三個地方,現在也是北京的繁華商業街。根據這三條街歷史發展的「 商脈」來看,「鼓樓前」應該是起於元代的繁華商業街;「東四」應該是起於明代的商業街;而「西單」能成為繁華的商業街,則是在清末民初以後的事兒了。
  • 按老照片改老胡同 北京還原市井京韻項目料年內完工
    按老照片改老胡同 北京還原市井京韻項目料年內完工 2020-07-25 04:21:08 整個提升工程力爭年底前完工,再現「京韻大市」的古都風貌。  樣式  「北古南新、多元並存」  東四北大街、東四南大街一線,北起北新橋路口,南至乾麵胡同西口,全長2.74公裡。相比雍和宮大街,其跨度長、歷史文化資源更加豐富,沿線商業比例達69%,兼具「北古南新」、市井文化、活力商街等特點。
  • 舊時回憶裡的濟南佛山街
    10月15日,記者來到濟南佛山街,還是那條不算寬敞的馬路,還是那個橫七豎八的電線籠罩下的「小巷子」,還是舊時的它即將換新顏。    對於在濟南生活的80後90後來說,佛山街和山師東路一樣,是青春期裡有故事的一條街。
  • 逛北京·東四胡同:徜徉在磚瓦裡的舊日時光[組圖]
    文/楊多傑  圖/江泳濤    張廣義老人的修表鋪每天下午3點準時開門,下午5點準時收工    東四一帶自古以來就分外繁華,無數的歷史名人、達官顯貴都在這裡留有自己的府宅。
  • 垃圾分類示範院 東四十條25號
    三管齊下「吆喝」垃圾分類東四有這麼一個院子,東四十條25號,院子裡的居民做什麼事兒都是一呼百應,垃圾分類也不例外。垃圾分類指導員孟月蘭是院子裡的老住戶了,因為經常參加各項志願活動,被院裡的居民熟悉、信任。
  • 舊時購物,居民首選南大街
    歷史上的南關社區(原南關村)比如今佔地要大得多,東至毓秀路,西至工農路,南到許由路,北至春秋廣場附近。20多年前,為建設春秋廣場,南關社區居民搬遷至六一路,成為我市第一批拆遷戶。算盤是舊時商人的算帳工具,大型算盤雕塑是舊時許昌南大街商業繁榮的象徵與符號。今年88歲的車樹申是曾屬南關社區(原南關村)的奎樓街的老住戶。他說,南大街曾是許昌老城的商業中心,每一名「老許昌」心中都有一段關於南大街的美好記憶。街道兩側滿是商鋪,不少還是百年「老字號」。在這裡你可以買到生活所需的各種商品。
  • 春節到樂多港逛廟會,重現京韻老天橋
    祝您福氣多多、幸運多多……年味小吃多:舌尖美食過年自然少不了自帶年味兒的美食,奇幻樂園廟會上美食雲集,從本地特色小吃到全國各大城市的"地方味道",那些你曾經在廟會上品嘗過的小吃這裡都有!、武漢三鮮豆皮、泰國榴槤酥、哈爾濱大紅腸……京韻文化多:老北京傳統文化重現老天橋的前世今生,歷史變遷一目了然,老北京大碗茶吆喝售賣,滿滿的懷舊氣息,再現北京市井文化,重現老北京傳統文化,逛廟會不管認識不認識,見面說聲過年好,看著舞龍舞獅、吃著糖瓜兒、舉著面人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種享受,這就叫年味!
  • 深水埗:從老音響裡飄出的新歌,繁華背後的舊時香港味道
    最近應該有很多小夥伴在做春節度假攻略了,香港應該是經常被小夥伴們寫在旅行計劃表上的一個地方。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香港是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多種文化交織,是許多人想去的購物天堂。但是就像北京有城中村,香港也有繁華背後的另一面就是深水埗。
  • 安徽又一老街走紅,投資上億改建,舊時安慶最繁華的地方
    雖然還保留著不少舊時的街名,但是卻很難覓到舊時的痕跡。今天就給大家聊聊安慶老城繁華商業老街——四牌樓。清末民初之時,如果你是初到安慶的外地人,別的地方可以不去,但是三牌樓和四牌樓是一定要去的。這兩條街,過去是老省城安慶最為繁華的地方,鼎盛時期,有胡玉美,柏兆記,數百家家喻戶曉的商戶。在這條街上,當時市面上有的東西,你都可以淘換到。
  • 長城廟會過大年:來密雲區古北水鎮感受京韻年俗
    作為北京冬季旅遊熱門打卡地,密雲區古北水鎮以長城文化為依託,在春節期間推出「長城廟會過大年」活動,還原舊時長城廟會的年味景象,京韻年俗讓遊客在家門口的「水鄉」感受濃濃年味。密雲區古北水鎮長城廟會以長城文化為依託,以廟會文化為主線,春節期間,遊客來到這裡可以趕一場充滿特色的廟會市集,景區中心位置的日月島廣場上擺滿了琳琅滿目的特色小吃,遊客可以邊逛邊吃,還能聽京劇、拉洋片兒、捏麵人兒、吹糖人兒。此外水鎮今年打造了冰雪娛樂天地,滑冰、戲雪、冰滑梯、冰上龍舟等趣味活動讓大家暢享冰雪奇趣。
  • 走進星巴克有星人的京韻星光大賞活動
    原標題:走進星巴克有星人的京韻星光大賞活動 12月18日晚上,光明網記者走進北京坊星巴克旗艦店為大家帶來「有星人的京韻星光大賞」活動的現場直播,星巴克官方一直播帳號同步對光明網的直播進行直播。
  • 北京市的街區更新計劃:重現京韻風採,既有老北京,也有繁華區域
    按照北京市的街區更新計劃,以東四四條為界:東四北大街重現京韻風採,東四南大街再現大市風貌。顯然,也就是這個地方北面是老北京,南面則體現繁華。東四大街是北京市的歷史文化保護街區,這個地方屬於北京市東城區,也是平房建築比較多的地方。
  • 《邪不壓正》老北京布景被贊,還有部老電影還原了真實的東四
    東城區史家胡同博物館內,剛剛看完電影《風箏》的東四老街坊們正對著活動組織者、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孫天培放出來的東四街景照片回憶著。觸發他們生動回憶的,正是由中法兩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合拍的故事片《風箏》。
  • 話說老北京之東四牌樓,還是被沒免被拆
    據史書載,東四牌樓與西四牌樓同時修建於明朝年間,皇城一東一西各有四座,故以「東四牌樓」、「西四牌樓」簡稱之;兩處均為三間四柱三樓式有戧柱的木牌樓,跨於路口四面的街道上。東四牌樓每座牌樓的正間上各掛一白色石匾,兩面鐫刻著同樣的字,跨南北街的牌樓為「大市街」,而東西牌樓名稱則恰與西四牌樓相反,東牌樓為「履仁」、西牌樓為「行義」。 博學多才的大學士劉庸就曾在東四牌樓迤南的驢市(後更名禮士)胡同居住過。
  • 隆福寺:繁華六百年的北京「旺地」
    原作者 | 陸波 摘編 | 李夏恩 廟市:老北京的繁華元氣 廟會起源於信眾聚集寺廟進香,唐朝既已興起,稱為「廟市」,起初以宗教活動為主,也是寺院招攬信眾擴大信眾規模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