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投資110億打造大運河文化帶 「運河之都」再現水韻風華

2020-12-12 中國江蘇網

裏運河文化長廊夜景。 邵 丹攝

大運河江蘇段大型主題採訪 ①

大運河江蘇段保護和文化傳承大型主題採訪活動,昨天走進淮安。

無論長達3000多公裡的隋唐大運河,還是從杭州直達北京的京杭大運河,在沿河城市中淮安都是當之無愧的「運河之都」。藉助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東風,推進江淮生態經濟區建設,融入南北聯動、協調發展大局,淮安做活運河文化這篇錦繡文章。

位於淮安市淮安區的總督漕運部院,如今只留一片遺址,僅存的巨大柱礎標註這裡曾有一片壯麗的建築。在明清兩代,這處佔地3萬平方米的建築掌握著帝國的命脈。淮陰師範學院黨委副書記顧建國介紹,這裡是漕運總督的駐節地,負責明清兩代每年400萬石糧食運輸,稍有不順則京師震動。漕運總督還掌管1.1萬艘漕船、12萬名漕兵,全國每年財政收入7000萬兩白銀,其中5000萬兩通過漕運實現。

不僅如此,淮安還是河道總督駐地,國家每年10%—20%的賦稅用來治理河道;淮安是全國最大的漕船製造基地,所造漕船佔全國六成;淮安是漕糧轉輸中心,常盈倉可儲糧150萬石,居運河沿線四大轉運倉之首,後世有「天下糧倉」之譽;淮安還是淮鹽集散中心,管理淮安、揚州鹽場的生產、銷售,稅收佔全國鹽稅之半。

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淮安的資源得天獨厚。2008年,中國古都學會授予淮安「運河之都」稱號。

運河淮安段的水工遺蹟,代表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最高水平,也凝聚古人改造自然的勇氣、智慧和偉力。碼頭鎮的惠濟祠遺址今天只是平地,地面有建築構件和乾隆御碑,但在明清,這裡是運河、淮河、黃河的交匯口。淮安市博物館副館長、考古部主任胡兵介紹說,為解決水位差,漕船要繞著惠濟祠這塊高地,通過三道閘門「爬」三級臺階,然後通過水流湍急的黃淮交界處,進入中運河。而為了防止黃河淤塞運河河口,明清兩代採用築洪澤湖大堤抬高水位,形成人工湖洪澤湖,再用清水衝刷黃河以保證漕運,在當地形成一整套複雜的水利工程——清口樞紐,佔地面積約50平方公裡。在大運河申遺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惠濟祠現場考察後豎起大拇指。

淮安水上立交規模為亞洲最大,東西向的淮河入海水道位於下方,南北向的京杭運河位於上方,兩條水路各行其道,互不幹擾,兩者水位差超過6米,運河上船隻往來穿梭,非常繁忙。大運河今天仍然生機勃勃,淮安船閘年船舶通過量近2.9億噸,居全國第一。淮安率先在蘇北運河開通港口貨櫃運輸,去年貨櫃年吞吐量達15萬標箱,佔全省內河的80%。淮安港年吞吐量佔江蘇內河貨櫃運輸3/4,在全國內河港口中處於領先地位。依託深厚的歷史資料,運河淮安沿線主要發展文化創意、旅遊休閒、健康養生等綠色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全力打造富有活力的運河文化經濟帶。

夜晚的清江浦流光溢彩,五彩燈光勾勒出飛簷鬥拱、枕河人家,兩岸美景在水面上蕩漾擴散,像是遙遠的舊夢,讓人想起淮安作為「運河之都」的輝煌歷史。如今,這裡是15.6公裡裏運河文化長廊的起點,也是人們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的文化勝地。坐上遊船,講解員會告訴你,自明永樂年間陳瑄開鑿清江浦,這裡就成為大運河的咽喉要地,烈火烹油般繁華500年,船行所過之處,清江大閘是運河上維護得最好的古閘,62米高國師塔因順治皇帝的國師玉琳法師在淮安圓寂而得名,地標建築清江浦樓是登高遠眺裏運河風光的絕佳地點,陳潘二公祠紀念治河名臣陳瑄與潘季馴,吳公祠的神主吳棠據傳說曾在慈禧喪父時雪中送炭,鬥姥宮供奉的鬥姥則是紫微大帝和北鬥七星的母親,常盈倉常年積聚糧食150萬石被稱為「天下糧倉」……

年接待遊客100萬人次的清江浦景區只是淮安裏運河文化長廊的縮影,整條線路上還有漕運板塊、河下古鎮板塊、洪澤湖古堰板塊等眾多景區。為打造凝聚大運河精華的文化帶,淮安計劃投資260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110億元。古老的運河在「運河之都」將重新展現屬於這個時代的新風華。 本報記者 王宏偉

相關焦點

  • 大運河文化帶| 打造最美麗最精彩最繁華的江蘇名片
    2018年6月,在省委中心組學習會議暨全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省委書記婁勤儉這樣闡釋江蘇的使命擔當;江蘇是大運河的生長原點,大運河江蘇段縱貫南北790公裡,滋養了千年繁華富庶,塑造了「吳韻漢風」「水韻書香」的人文特色,今天運河沿線仍然是江蘇的經濟重心、美麗中軸、創新高地。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江蘇理應走在全國前列。
  •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江蘇實踐」
    淮安打造「運河之都」,揚州做靚「運河原點」,蘇州再繪「姑蘇繁華圖」……大運河還為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提供了一把「鑰匙」,泰州被納入運河文化旅遊節點城市之後,「溱潼會船」「溱湖八鮮」吸引了更多遊人,文旅融合富了百姓。江蘇省發改委負責人介紹,運河不僅串聯吳文化、淮揚文化、楚漢文化和江海文化,還溝通揚子江城市群、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海經濟區三大重點功能區。
  • 江蘇用系統性思維引領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打造最美麗最精彩最...
    2018年6月,在省委中心組學習會議暨全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省委書記婁勤儉這樣闡釋江蘇的使命擔當;  江蘇是大運河的生長原點,大運河江蘇段縱貫南北790公裡,滋養了千年繁華富庶,塑造了「吳韻漢風」「水韻書香」的人文特色,今天運河沿線仍然是江蘇的經濟重心、美麗中軸、創新高地。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江蘇理應走在全國前列。
  • 江蘇文旅頭條 • 運博會|淮安:「運河之都」續寫生態文旅水城新篇章
    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將在9月3日至7日舉辦,即日起,「江蘇文旅頭條」正式推出江蘇運河沿線城市巡禮系列,聚焦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實踐成果、特色亮點和發展舉措,讓大運河這條江蘇的美麗縱軸,留住「又綠江南」的詩意,帶來「水韻江蘇」的美好。
  • 運博會|徐州:承繼楚風漢韻 續寫運河風華
    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將在9月3日至7日舉辦,江蘇運河沿線城市巡禮系列,聚焦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實踐成果、特色亮點和發展舉措,讓大運河這條江蘇的美麗縱軸,留住「又綠江南」的詩意,帶來「水韻江蘇」的美好。
  • 江河交匯 古韻今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江蘇實踐」
    淮安打造「運河之都」,揚州做靚「運河原點」,蘇州再繪「姑蘇繁華圖」……大運河還為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提供了一把「鑰匙」,泰州被納入運河文化旅遊節點城市之後,「溱潼會船」「溱湖八鮮」吸引了更多遊人,文旅融合富了百姓。江蘇省發改委負責人介紹,運河不僅串聯吳文化、淮揚文化、楚漢文化和江海文化,還溝通揚子江城市群、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海經濟區三大重點功能區。
  • 承韻千年文脈 賡續運河風華 邳州市持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3月7日,邳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曹智專題調研京杭大運河文化帶邳州段建設推進情況,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圍繞航運灌溉排澇大走廊、綠色生態涵養大長廊、文化旅遊景觀大畫廊的功能定位和目標要求,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邳州大運河文化資源,高質量推進大運河文化帶邳州段建設。
  • 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分會場暨第三屆中國(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展正式啟動
    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分會場暨第三屆中國(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展於9月5日正式啟動。來自北京、天津、河南、河北、浙江、安徽、山東等地以及江蘇省13市的110餘項非遺項目,齊聚淮安裏運河畔。這也是淮安連續第三次舉辦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展。
  • 淮安盱眙第一山歷史文化街區打造「最美運河地標」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從國家層面對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作出了戰略部署。省委、省政府把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作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重大工程,納入工作大局,擺上突出位置。淮安市委、市政府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為推動高質量跨越發展的重要抓手,主動接軌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統籌做好保護、傳承、利用三篇文章。
  • 蘇州打造「運河十景」激發大運河文化帶活力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是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大運河蘇州段自古就是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一段。蘇州是大運河沿線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遺的城市。蘇州該如何做好這「最精彩一段」?  蘇州的大運河串聯9個古典園林、6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7個遺產點段。
  • 江蘇淮安:做好保護傳承利用文章,讓「運河之都」煥發新時代風採
    大運河,穿越千年的傳奇。浩浩湯湯的運河水,流淌千年,它孕育了更見證了淮安的成長與變遷。全國漕運指揮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糧儲運中心、鹽榷稅務中心、漕船製造中心……在大運河承載中國航運主樞紐的時代,淮安因運河而興,成為運河線上的重要節點城市,被稱為「運河之都」。
  • 許昆林乘船考察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精心打造蘇州「運河十景」
    精心打造蘇州「運河十景」讓文化名片活起來火起來許昆林專題調研大運河文化帶和水環境建設工作
  • 我市精心打造「運河十景」品牌 激發大運河文化帶活力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是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大運河蘇州段自古就是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一段。蘇州是大運河沿線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遺的城市。蘇州該如何做好這「最精彩一段」?
  • 寧波積極打造大運河文化帶「地標」城市
    大運河(寧波段)橫貫東西,綿延數百裡,流經餘姚、慈谿、鄞縣和鎮海四大古縣,交匯三江,奔流入海,孕育了四明大地的千年文明,造就了三江口成為中國大運河「河海聯運」的黃金樞紐,將寧波「東出大洋、西連江淮、轉運南北、港通天下」的特殊優勢發揮地淋漓盡致,同時以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名,讓古老的中華大河文明與世界相連。  浙東運河寧波段的特別之處,還在於自然江河與人工塘河並行結合、複線運行。
  • 江蘇淮安:千年運河,奔騰煥發時代風採
    作為「運河之都」,近年來,淮安從政治的、歷史的、戰略的、全局的高度謀劃和開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聚焦「千秋淮揚」文化高地定位,紮實推進漕運文化展示區、河工文化集成區、生態文旅體驗區、運河保護示範區建設,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統籌推進沿線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 【聚焦】我區精細謀劃 集思廣益 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作為全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區統籌做好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傳承、利用工作,聚焦「兩口一高」(古清口、五河口和高家堰)發展布局,穩步推進清口樞紐核心展示園、高家堰集中展示帶建設,全力打造大運河淮陰段生態綠廊、文化長廊和經濟走廊。
  • 故城打造大運河文化帶重要節點城市
    把文化元素和點位串聯起來,規劃建設運河全域旅遊文化帶故城打造大運河文化帶重要節點城市河北新聞網訊(記者陳鳳來)今年以來,故城縣把加速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為縣域經濟「增比晉位、跨越圖強」的四大發展新引擎之一,圍繞爭列全省乃至全國大運河文化帶重要節點城市、打造周邊城市旅遊目的地的目標,全面推動大運河故城段文化帶建設高質量快速發展,加速推進文化旅遊產業破題開篇。
  • 大運河文旅融合發展進行時|江蘇:千年運河閃耀時代光彩
    同時,加強立法保護,在全國率先出臺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地方性法規《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將實行大運河文化遺產分級分類保護、舉辦大運河文化主題活動等經驗做法制度化,對打造文化長廊、旅遊長廊的方法路徑進行系統安排,用法律為千年運河「護航」。「該決定的出臺,是從制度上解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面臨突出問題的迫切需要。」江蘇省人大教科文衛委主任周琪說。
  • ...新作為 新篇章】江蘇淮安:聚焦「千秋淮揚」文化高地定位 唱響...
    作為大運河沿線重要城市,江蘇省淮安市牢記習總書記囑託,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先導段、示範段、樣本段」和「走在全國前列」的工作要求,聚焦「千秋淮揚」文化高地定位,全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標誌性城市,使大運河文化帶淮安段建設真正成為淮安打造「綠色高地、樞紐新城」的重要支撐、重要品牌。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江蘇淮安:聚焦「千秋淮揚」文化高地定位...
    作為大運河沿線重要城市,江蘇省淮安市牢記習總書記囑託,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先導段、示範段、樣本段」和「走在全國前列」的工作要求,聚焦「千秋淮揚」文化高地定位,全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標誌性城市,使大運河文化帶淮安段建設真正成為淮安打造「綠色高地、樞紐新城」的重要支撐、重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