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1000字,閱讀時長約3分鐘】
推薦語
快節奏的都市生活切割了我們的閱讀時間,碎片化閱讀成了常態。好在高質量的文字不會受到篇幅長短的限制,董橋的《英華沉浮錄》就是這樣的作品。本書是作者於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報》撰寫的專欄文章合集,篇篇短小精悍。在專欄中,董橋聊文人風骨、聊文物、聊文學、聊翻譯、聊時政,不慍不火,亦雅亦俗。其中,作者對日常生活中所遇翻譯現象的調侃尤其有趣。通勤路上、入睡之前,隨手翻開就能讀,三五分鐘足以讀完一篇。本期推送所摘錄的《瀏覽這樣的中英文》就出自此書。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董橋眼裡,什麼樣的中英文才值得細細品味。
作者資料
董橋,福建晉江人,1942年生,臺灣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從事研究工作多年。歷任《今日世界》叢書部編輯、英國國家廣播公司製作人及時事評論、《明報月刊》總編輯、《讀者文摘》總編輯、《蘋果日報》社長。他的文筆雄深雅健,兼有英國散文之淵博雋永與明清小品之情趣靈動,為當代中文書寫另闢蹊徑。出版文集《雙城雜筆》和《這一代的事》等三十餘種,深受讀者歡迎。
瀏覽這樣的中英文
我愛讀張岱的《陶庵夢憶》。臺靜農先生生前為此書所寫的序也是上好文章。序裡有一段話說:
「一場熱鬧的夢,醒過來時,總想將虛幻變為實有。於是而有《夢憶》之作。也許明朝不亡,他不會為珍惜眼前生活而著筆﹔即使著筆,也許不免鋪張豪華,點綴承平,而不會有《夢憶》中的種種境界。至於《夢憶》文章的高處,是無從說出的,如看雪箇和瞎尊者的畫,總覺水墨滃鬱中,有一種悲涼的意味,卻又捉摸不著。餘澹心的《板橋雜記》也有同樣的手法,但清麗有餘,而冷雋沉重不足。」
臺先生的文章文白收放總是這樣恰到好處。徐復觀先生的文字,功力也深厚得驚人。當代有情致的大筆真的不多了。英國作家V S Pritchett 的文章我也偏愛。此公小說、評論都寫,每一出手,句句乾淨,教人欽羨不已。
他的 Man of letters 一書,序文開筆是這樣寫的:
「If, as they say, I am a Man of Letters I come, like my fellows, at the tail-end of a long and once esteemed tradition in English and American writing. We have no captive audience. We do not teach. We are rarely academics though we owe a great debt to scholars. We earn our bread and butter by writing for the periodicals that have survived.」
信筆寫來,圓渾而不致爛熟傷雅。這是最難得的境界。《板橋雜記》裡說:「南曲衣裳妝束,四方取以為式。大約以淡雅樸素為主,不以鮮華綺麗為工也」;文章之道,當也如此。書是要讀的﹔遇到高手之作,更不可不流覽低徊。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豆瓣
(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