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觀瀾|老兵凋零將星落,但悲不見九州同

2020-12-15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觀察報

(圖片來源:壹圖網)

經濟觀察網 王義偉/文 一連兩天,兩位堅定反「臺獨」的國民革命軍將領王文燮先生、郝柏村先生先後逝世,為即將到來的清明節增添了厚重的哀愁。

這也讓人不由得想起、並吟誦陸遊的名句: 「死後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詩歌最能表達一個人或一群人的痛與傷,尤其在思鄉心切卻又回鄉無路之際。兩岸分離70餘年,超過一甲子,思鄉的詩歌、佳作無數,其中有兩首最為知名。

一首是詩人余光中的《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另一首是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的《望大陸》: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

只有痛哭。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

永不能忘。

天蒼蒼,

野茫茫;

山之上,

國有殤!

同餘光中的溫婉相比,于右任的情緒更加悲壯。

同于右任終老未能返回大陸相比,郝柏村顯然要幸運許多。他在有生之年還能回江蘇鹽城省親,足慰思鄉之情。

蓋棺定論。王、郝兩位將軍先後去世之後,國臺辦發表聲明,對兩人給予高度評價:「郝柏村先生、王文燮先生民族情懷深厚,堅決反對『『臺獨』,致力國家統一,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貢獻良多,贏得兩岸同胞廣泛讚譽和敬重。斯人雖逝,風範長存。」

在完全擁護、贊成國臺辦的評價之餘,筆者認為,郝柏村將軍還有一個非常鮮明的性格特質,相忍為國。

具體表現在,一忍李登輝,二忍陳水扁。

上個世紀90年代,國民黨內部分解為兩大派系。一大派係為「主流派」,是支持李登輝的;另一大派係為「非主流派」,是抗衡李登輝的。非主流派有四個代表人物,或者說四大金剛,李煥、林洋港、郝柏村、蔣緯國,他們的背後是宋美齡。

兩派鬥爭的結果,是非主流派落了下風、但影響力依然強大。李登輝為了站穩腳跟,主動邀請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郝柏村答應了。

第二次忍讓,是陳水扁贏得臺灣大選後,郝柏村同意自己的兒子郝龍斌入閣,擔任陳水扁當局的「環保署長」。

郝柏村的忍,絕對不是妥協、退讓。他的反「臺獨」立場一直非常堅定、鮮明。李登輝重用郝柏村,陳水扁延攬郝龍斌,均是出於權謀考量,顯示自己有大格局,讓外界、讓大陸看到,主張「臺獨」的人和反對「臺獨」的人可以共事。

正是由於郝柏村的忍,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延續了國民黨反「臺獨」的影響力。否則,郝柏村在兩蔣時代已經位極人臣,何必再貪戀富貴、與「臺獨」分子為伍。

由是觀之,郝柏村將軍的「忍」,善莫大焉。

郝柏村將軍留下的最後一個閃光點,是教子有方。

不久前國民黨黨主席改選,參選人郝龍斌出言莽撞,一度聲稱不惜斷掉兩岸三通,引起軒然大波。之後,郝龍斌突然改變態度,反覆強調堅定反「臺獨」,並稱這是家訓,不可違背。

筆者分析,這一定是彌留之際的郝柏村對兒子進行了耳提面命,使郝龍斌幡然醒悟。

郝龍斌是孝子,他站不穩反「臺獨」立場,無臉家祭啊。

郝將軍,一路走好!

相關焦點

  •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他是南宋愛國詩人
    陸遊的絕筆詩也是一首名詩,是《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詩是一首愛國詩,詩人陸遊一輩子致力於抗金鬥爭,一直希望南宋王朝能夠收復中原。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愛國精神,從詩句中可以體會到詩人的愛國之情非常濃厚。詩人在詩中用熱切期望的語氣表達了渴望收復失地的信念。
  • 但悲不見九州同:為什麼古代稱中國為「九州」?
    近期熱播劇《九州·海上牧雲記》裡有一個不明覺厲的設定:天下分九州,而九州是一個充滿奇幻的大陸,是按照九個星域進行劃分的,分別是:殤、瀚、寧、中、瀾、宛、越、雲、雷州。在這九州大陸上,生活著人類、羽人、無翼民、夸父、河洛、鮫人、魅六種種族。
  •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中國分九州,你家屬於哪?
    「九州」的提法出自《尚書·禹貢》。相傳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九州最初是以地形劃分的,後來逐漸變成了行政區劃的概念。「九州」大體上對應現在的哪些地方?
  • 臺海觀瀾:閩建設對臺郵件處理中心
    臺海觀瀾:閩建設對臺郵件處理中心
  • 九州的來歷 我們常說的九州指的是哪裡?
    對於我們稍微關心一點常識的人來說,都聽說過「九州」這個詞,而且知道這個詞說的是我們整個中華大地。在民歌、民謠及詩文裡,經常能見到有「九州」的稱呼,那么九州到底指的是指哪些地方呢?為什麼把中華大地稱作九州呢?
  • 「州」和「洲」啥區別,九州是哪九州?簡單兩個字,很多人分不清
    文明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文明的形成與很多因素息息相關,不同國家或民族都有其別具一格的文明。 而擁有五千載的華夏文明,之所以始終屹立於世界之林,重點就在於華夏兒女的不斷積累,以及從未出現過文化斷層。 文明的範疇十分廣泛,包括家族、語言、文字、信仰等。
  • 臺海觀瀾:向金門供電 兩岸再拓民生合作
    臺海觀瀾:向金門供電 兩岸再拓民生合作 2015-07-24 14:17:5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臺海滇雲》在臺研討
    據新華社臺北電 (記者吳濟海、胡龍江)長篇紀實文學作品《臺海滇雲》分享會近日起在臺灣南投、臺北、桃園接連舉辦三場,兩岸作家、文學愛好者、臺灣雲南籍同鄉參加,共敘兩岸親情,共話文化傳承。
  • 彰化縣長:臺海要和平 不要再發生臺海危機
    彰化縣八二三戰役戰友協會今天舉辦62周年紀念大會,中國國民黨籍彰化縣長王惠美出席關懷參戰老兵,並感謝八二三戰役的官兵們恪守疆域,守護臺灣安全。她也特別提到,近期兩岸關係緊張,以古鑑今,沒人希望引發戰事,希望臺海和平,不要再發生臺海危機。
  • 趙士紅詞選:落盡繁華不是悲,只是相思瘦
    落盡繁華不是悲,只是相思瘦。 攤破浣溪沙.榆葉梅(白香詞譜) 牆角籬邊也是家,風中獨自釀新芽。香臉半開笑猶淺,嫩嬌娃。 旖旎枝頭還記否?腰身嫋嫋勝群花。只待雨絲輕吻後,燦如霞。
  • 【聆聽】來世,我們見,還是不見
    若三世的痴纏,也只如桃花凋零在你的指尖。如此,來世,我們見還是不見? 題記 行走在夜色的河邊,燈火闌珊處,唯一點含煙凝固住了過往。前世五百次的擦肩,才換來今生一場美麗的遇見。說好了緣定今生,花語未落,便已是滄海桑田。琉璃月,埋香塋。曾經素紗勾勒的一綹春色,唯有,青竹流雲嘆迷離,朦朧處,任多少情思未央。
  • 中國又被稱之為「九州」,這九州是那九州?又在什麼地方?
    一、大禹劃分九州我們常常接觸到「九州」的字眼,這也是對中國的另一種稱呼,《楚辭》中的《離騷》曰:「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宋代愛國詩人陸遊在《示兒》詩中道:「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那麼,何為九州?
  • 中國古代被稱為「九州」,那麼古代的「九州」究竟是指哪裡?
    但是在古代中國,還有一種稱呼古中國的叫法叫做「九州」,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尚書·禹貢》中,這個就說明了早在先秦時期乃至更早的時候,古人對古中國就有這種稱呼了。到了戰國時期,「九州」一詞就已經意味著古中國的名稱,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通常也會用「九州」這個詞來描繪中國。
  • 如何判定命理學中的「將星」及「金輿」?
    22、將星: 將星詩訣如下: 寅午戌見午,巳酉醜見酉,申子辰見子,亥卯未見卯。 將星是統治領導才能權力之星。將星的查詢是按照人所生之年支或日支對應命盤其他地支即可。
  • 臺灣統派李俊清: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實在沒必要走上幹戈之路
    針對「美國在臺協會(AIT)」理事主席莫健提出的臺海情勢警訊,臺灣退役校官、中國老兵統一黨黨主席李俊清表示,臺海動蕩不無可能,假如民進黨當局刻意淡忘美國失信於臺灣的歷史,過去向美方靠攏,兩岸漸行漸遠,臺海就可能出現危機。
  • 但悲那年那事,又聞「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八佰先烈,寫下遺書的那刻,其實都知道:「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但他們一定有所期望:「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今天,我們終於莊嚴的告慰先烈:八百勇士捍衛了中國的脊梁,中華兒女接力了國家的強盛!
  • 臺海觀瀾|臺海風雲40年(三)
    在同一份函電中,大陸方面告知臺灣方面,大陸確定的方案為:「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對於大陸的來函,臺灣海基會在稍後的兩會信函往來中,沒有予以否認,等於是默認了。「九二共識」就這樣以一種特殊的形式誕生了。不過這個時候的共識還沒有「九二共識」的帽子。
  • 九州的神奇在於,這裡是櫻花最先開始綻放的地方,也是紅葉最後凋零的地方.
    日本作為世界上紅葉最美的國家之一從現在到十二月都是它「燃燒」的季節這一抹火紅的秋色由北海道一路向南直至九州星火燎原般地「燒」遍日本的每一個角落根據日本氣象協會(tenki.jp)公布的最新2018「紅葉前線」預測,10月-12月,日本紅葉將由北海道南下直至九州~
  • 海賊王:為什麼大福和歐文不是將星?結果太意外了
    在海賊王中,魔王君有一個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大福和歐文他們兩人那麼強,卻連個將星都沒有混上去,這是什麼原因呢?魔王在漫畫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雖然而戰鬥力都是爆棚,但是二人的各自的缺陷,很明顯因為缺陷,使得他們剔除了大媽海賊團的三將星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