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觀察報
(圖片來源:壹圖網)
經濟觀察網 王義偉/文 一連兩天,兩位堅定反「臺獨」的國民革命軍將領王文燮先生、郝柏村先生先後逝世,為即將到來的清明節增添了厚重的哀愁。
這也讓人不由得想起、並吟誦陸遊的名句: 「死後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詩歌最能表達一個人或一群人的痛與傷,尤其在思鄉心切卻又回鄉無路之際。兩岸分離70餘年,超過一甲子,思鄉的詩歌、佳作無數,其中有兩首最為知名。
一首是詩人余光中的《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另一首是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的《望大陸》: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
只有痛哭。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
永不能忘。
天蒼蒼,
野茫茫;
山之上,
國有殤!
同餘光中的溫婉相比,于右任的情緒更加悲壯。
同于右任終老未能返回大陸相比,郝柏村顯然要幸運許多。他在有生之年還能回江蘇鹽城省親,足慰思鄉之情。
蓋棺定論。王、郝兩位將軍先後去世之後,國臺辦發表聲明,對兩人給予高度評價:「郝柏村先生、王文燮先生民族情懷深厚,堅決反對『『臺獨』,致力國家統一,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貢獻良多,贏得兩岸同胞廣泛讚譽和敬重。斯人雖逝,風範長存。」
在完全擁護、贊成國臺辦的評價之餘,筆者認為,郝柏村將軍還有一個非常鮮明的性格特質,相忍為國。
具體表現在,一忍李登輝,二忍陳水扁。
上個世紀90年代,國民黨內部分解為兩大派系。一大派係為「主流派」,是支持李登輝的;另一大派係為「非主流派」,是抗衡李登輝的。非主流派有四個代表人物,或者說四大金剛,李煥、林洋港、郝柏村、蔣緯國,他們的背後是宋美齡。
兩派鬥爭的結果,是非主流派落了下風、但影響力依然強大。李登輝為了站穩腳跟,主動邀請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郝柏村答應了。
第二次忍讓,是陳水扁贏得臺灣大選後,郝柏村同意自己的兒子郝龍斌入閣,擔任陳水扁當局的「環保署長」。
郝柏村的忍,絕對不是妥協、退讓。他的反「臺獨」立場一直非常堅定、鮮明。李登輝重用郝柏村,陳水扁延攬郝龍斌,均是出於權謀考量,顯示自己有大格局,讓外界、讓大陸看到,主張「臺獨」的人和反對「臺獨」的人可以共事。
正是由於郝柏村的忍,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延續了國民黨反「臺獨」的影響力。否則,郝柏村在兩蔣時代已經位極人臣,何必再貪戀富貴、與「臺獨」分子為伍。
由是觀之,郝柏村將軍的「忍」,善莫大焉。
郝柏村將軍留下的最後一個閃光點,是教子有方。
不久前國民黨黨主席改選,參選人郝龍斌出言莽撞,一度聲稱不惜斷掉兩岸三通,引起軒然大波。之後,郝龍斌突然改變態度,反覆強調堅定反「臺獨」,並稱這是家訓,不可違背。
筆者分析,這一定是彌留之際的郝柏村對兒子進行了耳提面命,使郝龍斌幡然醒悟。
郝龍斌是孝子,他站不穩反「臺獨」立場,無臉家祭啊。
郝將軍,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