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悲不見九州同:為什麼古代稱中國為「九州」?

2020-12-15 姓氏文化的表達者

近期熱播劇《九州·海上牧雲記》裡有一個不明覺厲的設定:天下分九州,而九州是一個充滿奇幻的大陸,是按照九個星域進行劃分的,分別是:殤、瀚、寧、中、瀾、宛、越、雲、雷州。在這九州大陸上,生活著人類、羽人、無翼民、夸父、河洛、鮫人、魅六種種族。

其實,我國歷史上九州的說法由來已久:

《楚辭·離騷》:「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宋·陸遊《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郭沫若《贊雷鋒》:「二十二年成永久,九州萬姓仰英烈。」

雖然「九州」是一個古已有之的概念,但對於九州的具體分布說法也是不一樣的,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尚書·禹貢》: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

《爾雅·釋地》:冀、幽、兗、營、徐、揚、荊、豫、雍,分冀為冀、幽兩州;

《周禮·職方》:冀、幽、並、兗、青、揚、荊、豫、雍,分冀為冀、幽、並三州。

冀州(今山西省全境和河北省的西北部,河南省北部地區)

兗州(今河南省的東部、山東省的西部及河北省的南部一帶地方。)

荊州(現兩湖,兩广部分,湖南,貴州一帶)

雍州(今陝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一帶)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

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陝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許多說法。古代文獻存在不同的記載,究竟以哪一個為準?今天估計沒有誰能說的清楚了。

有人認為:《尚書》所記為夏朝九州;《爾雅》所記為商朝九州;《周禮》所記為周朝九州,這就是所謂的「三代九州」。

如果這樣理解的話,那就僅僅只是行政區劃意義上的九州了,而不是天然地理上的本來面目。

那麼中國為什麼會被叫作九州?又究竟是哪九州?

九州的說法源自大禹時代。傳說堯舜時,發大洪水,大地一片汪洋。大禹治水成功後,分天下為九州,也就是九塊可以居住的陸地。事實上,「州」從字形上看,是河流環繞著高地、山丘之形,《說文》稱:「水中可居曰州。」每一個「州」,都是一個高於水面的可以住人的陸地板塊。這樣的陸地板塊共有九個,也就是「九州」。

大禹採用「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高處鑿通,低處疏導」的治水理念,疏通河道,讓洪水快速通過,最終導之流入大海。經過13年的治理,洪水終於全部都向下遊流入海中,江河從此暢通,中華大地上也就初步形成了「九州」。

那么九州,究竟是哪九大板塊呢?

我們以黃河、長江為線,這兩大河流的上遊、中遊、下遊的臨界處就是豎著的兩條線,剛好就分成了九大板塊。

北方三大板塊

上遊:後來稱涼州,今甘肅一帶。

中遊:後來稱并州,今山西、河北一帶。

下遊:幽州,今河北以北。

南方三大板塊

上遊:後來稱益州,今四川。

中遊:古荊州,今湖北、湖南一帶。

下遊:揚州,今江浙一帶。

黃河與長江之間的三大板塊

上遊:雍州,今陝西一帶。

下遊:後來稱青州,泰山以東。

中遊:豫州,又稱中州,今河南。無論從上到下,從左到右,都居正中,故稱中原。

因此,中國(原)的中,是指居黃河、長江之中,這就是中國之所以叫中國的緣由。

同時再給大家額外科普一下五湖、四海的概念:

漢代劉向在《說苑·辨物》中說:"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據唐代訓詁學家顏師古解釋:"八荒,乃八方荒蕪極遠之地也。"那麼,四海呢?《爾雅·釋地》說:"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也有人認為,"四海"是圍繞"九州"四面的海。《禮記·祭義》則具體提到了"東海"、"西海"、"南海"、"北海"為"四海",只是沒有明確海域。宋代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則說"四海一也",認為"四海"是連為一體的。

"五湖"的說法也很多。《水經注·沔水》認為"五湖乃長蕩湖、太湖、射湖、貴湖、滆湖"。而唐司馬貞則認為"具區(即太湖)、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湖"是為"五湖"。不過,近代人卻把"洞庭湖"、"鄱陽湖"、"巢湖"、"洪澤湖"、"太湖"稱做"五湖"。

不管是歷史還是小說,「九州」這個名字都給人一種宏大浩瀚的感覺,真是壯哉我大華夏!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被稱為「九州」,那麼古代的「九州」究竟是指哪裡?
    其實對於古中國的稱呼現今為止也有很多種,比如早些時候中原就涵蓋了整個中國的名稱,那個時候就有「逐鹿中原」的說法,還有一種說法把古中國叫做神州大地,總的來說這是一種誇讚性的說法,其中含義涵蓋著自己對國土的熱愛。
  •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他是南宋愛國詩人
    陸遊的絕筆詩也是一首名詩,是《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詩是一首愛國詩,詩人陸遊一輩子致力於抗金鬥爭,一直希望南宋王朝能夠收復中原。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愛國精神,從詩句中可以體會到詩人的愛國之情非常濃厚。詩人在詩中用熱切期望的語氣表達了渴望收復失地的信念。
  • 九州的來歷 我們常說的九州指的是哪裡?
    對於我們稍微關心一點常識的人來說,都聽說過「九州」這個詞,而且知道這個詞說的是我們整個中華大地。在民歌、民謠及詩文裡,經常能見到有「九州」的稱呼,那么九州到底指的是指哪些地方呢?為什麼把中華大地稱作九州呢?
  • 中國古稱九州大地,具體是哪九州?名字熟悉,所轄地區不一定知道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與「九州」有關的詩句,比如:曹植的「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岑參的「萬裡江海通,九州天地寬」;李商隱的「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陸遊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黃遵憲的「兩帝東西爭戰國,九州大小混方書」……這些詩句中的九州所代指的正是那些詩詞大家生活的古代中國
  • 中國又被稱之為「九州」,這九州是那九州?又在什麼地方?
    一、大禹劃分九州我們常常接觸到「九州」的字眼,這也是對中國的另一種稱呼,《楚辭》中的《離騷》曰:「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宋代愛國詩人陸遊在《示兒》詩中道:「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那麼,何為九州?
  • 臺海觀瀾|老兵凋零將星落,但悲不見九州同
    來源:經濟觀察報(圖片來源:壹圖網)經濟觀察網 王義偉/文 一連兩天,兩位堅定反「臺獨」的國民革命軍將領王文燮先生、郝柏村先生先後逝世,為即將到來的清明節增添了厚重的哀愁。這也讓人不由得想起、並吟誦陸遊的名句: 「死後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詩歌最能表達一個人或一群人的痛與傷,尤其在思鄉心切卻又回鄉無路之際。兩岸分離70餘年,超過一甲子,思鄉的詩歌、佳作無數,其中有兩首最為知名。
  • 為什麼古代中國被稱為九州,九州分別指哪些州
    說到中國,常常會用華夏,來指代中國,其實中國還有另一個說法,就是九州,又名神州。經常會聽到神州大地,說的正是我們所在的土地上。根據先秦時期的古籍記載,從戰國時期開始,九州就成為了中國古代時期的代稱,到了晉朝時期成為漢族的代稱。
  •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中國分九州,你家屬於哪?
    「九州」的提法出自《尚書·禹貢》。相傳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九州最初是以地形劃分的,後來逐漸變成了行政區劃的概念。「九州」大體上對應現在的哪些地方?
  • 中國古代有九州,是哪九州?
    」九州「一詞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一些典籍中,當時的九州是華夏大地所劃分的九個區域,只不過到了戰國以後,九州中的」九「變成了一個概數,後有十二州、十三州之說,再後來州數就更多了,而所謂的九州也就成了古代中國的一個代名詞,所謂九州大地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真正的九州也就只能從先秦時期的那些典籍中尋找。
  • 中國古代有九州,是哪九州?現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是這樣的嗎?
    「九州」這個詞彙,自其產生起,直到今天,都是用來表達我們國家的疆域或領土範圍的。關於「州」的原始意義,在《說文·水部》中稱:「水中可居者曰州,水周繞其旁。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了解到州的含義,便能發現,最初「州」為水中可居住的區域,無實際邊界。
  • 古代行政區域變遷,作為古代中國的代稱,九州是哪個九州?
    中國的行政區劃相對固定。秦朝時,中國大約有一千個縣。清代中期,全國縣級行政單位約有1500至1600個。在這兩千年裡,中國增加了五六百個縣。主要原因是中國領土的擴張。清朝的疆域比秦朝大得多。其次,原有領地內的野生區域不斷開發,人口日益密集,因此增加了行政單位。
  • 中國以前叫做九州,說的是哪9個州,現在還有哪些州的地名存在?
    中國在古代也被叫做九州,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尚書·禹貢》中,是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地域概念。從戰國之後,九州就成為了古代中國的別稱,在古代的各種文學作品中經常會出現。例如陸遊的那句「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大家小時候在課本中應該都讀過。
  • 「州」和「洲」啥區別,九州是哪九州?簡單兩個字,很多人分不清
    文明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文明的形成與很多因素息息相關,不同國家或民族都有其別具一格的文明。 而擁有五千載的華夏文明,之所以始終屹立於世界之林,重點就在於華夏兒女的不斷積累,以及從未出現過文化斷層。 文明的範疇十分廣泛,包括家族、語言、文字、信仰等。
  • 廣東事業單位備考資料_古代中國的代稱:九州
    「九州」一詞在中國歷史由來已久,在先秦時期,中國就將漢地劃分為九個區域,按照《尚書 禹貢》的記載,「九州」的順序依次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後來九州就成了古代中國的代稱。下面就來聊聊古代中國的代稱「九州」。
  • 古代行政區域變遷之九州:作為古代中國的代稱,九州是哪九州?
    中國的行政區劃是比較固定的。秦朝時,中國有大約一千個縣。清朝中期,全國大概有一千五百到一千六百個縣級行政單位。在這兩千年當中,中國增加了五六百個縣。主要原因是中國版圖的擴大,清朝的版圖比秦朝的版圖要大很多。其次是原有版圖內的蠻荒地區得到了不斷開發,人煙日漸密集,就增設了行政單位。
  • 中國古代九州是哪幾個 山東省至今還有兩個名字
    中國人經常成中國的土地為神州大地,因為在先秦時期中國人就自稱九州了。九州這個概念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很多地方都頻繁出現。不過網友們知道九州都是哪九州嗎?中國古代省、縣都喜歡以州命名,所以叫州的地方實在太多,至今也有不少。
  • 九州是古代中國的代稱,那九州具體是怎麼劃分的?現在對應什麼地方?
    傳說大禹治水的時候勘察了全國的地理,根據山川河流的分布走向將全國分為九個州,並鑄造了九個鼎作為象徵,九州也從此成為了中國的一個別稱。
  • 為什麼中國被叫做九州?代表九州的九鼎如今何在?一文讓你全明白
    說起「九州」,相信大家都知道,九州,是中國的代指和別稱。甚至古代的華夏君主,還有「九牧」的別稱。那麼,中國為什麼被叫做「九州」?而且,代表九州區域的「九鼎」又去了什麼地方?這一切可謂說來話長。大禹根據天下的山川河流情況,將天下劃分出了9個板塊,這就是所謂的九州,事後的歷朝歷代君王,於是將華夏大地稱之為九州,這便是傳統歷史觀念中,九州這個概念的來歷。
  • 中國代稱「九州」,是哪九州?僅6個被保留至今,看看你住哪個州
    中國有一個成語名為「一言九鼎」,意為一句話抵得上九鼎之重,形容其說出來的話作用十分之大。而這個「九鼎」到底是有多重,才可以被人作為這個比喻呢?實際上,在古代的時候,「九鼎」即「九州」,「九州」即天下江山。
  • 為何古代中國被稱為九州?一起看看,你的家鄉在哪個州?
    在我們的生活中,說到中國,常常會用華夏、中華等詞彙來代指中國。但與此同時,中國還有著一個古風味十足的雅號,那就是「赤縣九州」,簡稱「九州」。最早關於天下被分為九州的記載,來源於《夏書·禹貢》一書,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至晉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