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唐縣】《唐縣地名文化》——北店頭鄉所轄村落

2021-02-14 美麗唐縣

北店頭鄉所轄村落

 

北店頭鄉所轄村落

(自然村25設23村委會)

 

180、北店頭[Běidiàntóu]

 

北店頭鄉人民政府駐地。北店頭鄉轄自然村。土地總面積3.65平方千米。人口2800人。此地處中山國城西,商周時就有先民居住。唐大(太)和四年(830年)在香山下建香山寺,後曹姓在寺南建村名曹家莊。不久因故東遷至縣城進山官馬大道,為第一處店鋪聚集之地,又靠近香山,遂改稱香山店頭。民國年間因對應西店頭,改名北店頭。1917年,原清末唐縣勸學總董事賈裴卿(賈老裴)在本村創辦第一所女子小學。1937年11月,中共地下黨員臧樹堂(又名臧伯平)遵照中共晉察冀臨時省委組織部長劉秀峰的指示,在該村建立了中共唐縣工作委員會,後經中共晉察冀省委三地委決定,更名為中共唐縣委員會,臧伯平任書記。同月,又在這裡成立唐縣抗日民主政府並駐該村領導抗日工作,首任縣長張衝(原名張林池)。年底,在這裡的唐縣軍用代辦所發行唐縣臨時郵票2枚,面額5分、2分。在抗日戰爭的最艱苦階段,聶榮臻和楊成武、呂正操、孫毅將軍等,曾在這裡指揮抗擊日寇的戰役、戰鬥,村中現存有將軍住過的房子。村西北有北店頭遺址,東西長350米,寬260米。文化層距地表2米左右,地表曾裸露有大量的繩紋泥質灰陶片,有夾砂灰陶、夾砂紅陶等,器物有豆把、鼎足等,根據器物殘片判定為商周至漢代的遺址。1984年,該遺址被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村西南有賈氏墓群,墓區內北部有兩座清代墓葬,有清代不同時期賈邦彥、賈克學、賈履至、賈燮理等墓碑數通。其中一通碑文記載墓主人曾經參加過康熙或乾隆年間的千叟宴。村南山坡上有革命烈士碑塔,為紀念在抗日戰爭中光榮犧牲的革命烈士及遇難同胞而建,碑身鑲嵌在塔形的碑樓內,塔高2.74米,六角形,邊長0.68米。原坐落在村委會大門西側,後遷移到此。1984年,被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村西南部有抗日民主政府婦女代表張春雲墓,墓前有唐縣人民政府於1984年為其所立的紀念碑。2006年在小南坡上修建「留雲亭」,將紀念碑移立亭中。亭為六角仿古建築,由河北大學教授、著名書法家熊任望題名;碑為漢白玉材質,碑下為蓮花座。歷史上曾有村劇團、細樂會、爬杆會等民間文藝團體,爬杆會經常在廟會上演出《上寶瓶》《掛腳面》《掛後腦勺》《二人成仙》《一串球》等節目,演員技藝精湛,徒手攀爬過保定總督署門前大旗杆,時稱「保定府的玩意兒鮮,惹不起唐縣北店頭的猴兒(像)爬杆。」農業以旱作為主。產業以石子加工、園林古建業為特色。保阜公路穿村而過。

5-180北店頭村烈士紀念亭 (宗健 攝)

5-180賈庭三(右)與朱德委員長合影

村中人物

賈庭三(1912—1984),又名賈槐,歷任唐縣抗日民主政府教育科長、定唐縣縣長、張家口市建設局長、冀熱察行署財政局長、北平市公用局長、北京市副市長、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貴州省委第二書記、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賈泉河(1923—2015),1937年參加革命,歷任唐縣民眾教育館館員、唐縣教育科科長、唐縣一區區長、河北省教育廳科長、保定師範和保定三中黨委書記、河北大學副校長、保定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唐堯文化研究中心和唐縣唐堯文化研究會顧問,著有《丹鳳山史話》《北店頭賈姓族史》《泉河小吟》《泉河文集》《泉河往事》等,2015年評定為新中國保定文化名人。

賈淮洲(1921—1984),1937年參加革命,歷任晉察冀軍區獨立團政委、師參謀長、基建工程兵第二十二指揮部政委、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揮部副主任。

賈喻(1921—2012),又名劉輝,1938年參加革命,阜平縣委民運部部長、冀東區農會組織部部長、遷西縣委書記兼縣長、唐山市六區區委書記、開灤煤礦黨委書記兼礦長、唐山市委書記處書記、煤炭工業部司長、副部長。

賈素娥(1924—),1940年參加晉察冀軍區第三軍分區衝鋒劇社,1949年後為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演員,曾參加拍攝《槐樹莊》等多部電影,其夫晨耕,為中國著名作曲家。

賈九霄(1931—),1945年參加衝鋒劇社,當年合併為前衛劇社。後供職於華北人民大學文工團、華北人民話劇團、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曾任青海話劇團副團長、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黨委成員兼演出隊隊長。其夫為著名演員李丁。

賈小池(1929—),又名肖馳,1944年參加八路軍,1953年至1957年在中央戲劇學院學習,先後為中央實驗話劇團、中國話劇院演員,參與拍攝過多部影視劇。

賈林(1928—2012),又名賈福林,曾參加西北戰地服務團和唐縣縣委組織的武裝宣傳隊,歷任唐縣中蘇友好協會副會長、縣供銷社副主任、鄉黨委書記、縣商業局副局長、縣科委副主任。以祖傳中醫正骨享譽縣內外,曾任唐縣骨科研究所中醫正骨副主任醫師、省政協委員。從醫40多年,救治了包括國家領導人在內的全國各地骨傷病人幾十萬,被譽為「老賈神手」。1988年,田紀雲副總理到河北視察防汛工作時,「膝關節脛骨頭移位」久治不愈。賈林由副省長張潤身接到任丘油田為他看病,手到病除,傳為佳話。1990年曾聘為北京「亞運會」運動場正骨醫師。著有《賈林正骨》。其兩個女兒賈向輝、賈曉輝均為正骨高手,田紀雲副總理曾親筆「妙手回春—書贈曉輝同志」。

賈國嚴(1952—),唐縣文化館館員,以演唱快板書、京東大鼓最為擅長,曾任唐縣文化館館長。現為河北省曲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代表作品有快板書《連隊頌》《西沙之戰》《太行情》《洞房淚》《三更喜慶》《理髮姑娘》《保定名產贊》《贊唐縣》《白求恩》《雪夜救兒童》等。2009年出版的長篇快板書《碧血灑中華—說唱白求恩》由著名評書說唱藝術家劉蘭芳作序。2015年評定為新中國保定文化名人。

賈玖琳(1967—),歷任武警天津市總隊宣傳處長、第二支隊政委。創作有武警天津總隊隊歌《津門衛士向前進》。

賈雙才(?),曾任解放軍總參謀部某局副局長(軍職)。

於老條(約1810—1870),清道光年間曾引入曲種「詩賦弦」並在本縣內演出,後失傳。

5-180張春雲紀念亭 (郭寶倉 攝)



碑文石刻

張春雲女士紀念碑

碑陽:張春雲女士紀念碑

碑陰:著名愛國人士張春雲女士,生於一八八九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衝破黑暗的封建勢力,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為建立唐縣抗日政府做出貢獻。一九四零年當選為晉察冀邊區唐縣縣議員,成為當時婦女界的楷模。一九五九年逝世於北京。

河北省唐縣人民政府立,一九八四年三月十五日

碑座刻《修建留雲亭簡記》:唐縣人民政府所建張春雲女士紀念碑,歷經二十餘載風雨剝蝕,局部已開始損壞。經縣鄉村批准,將原碑遷至店頭村烈士亭西側;同時為使她避烈日、免風雨,特修留雲亭。時有各級政府支持,賈國群、賈坤林、王戰友、韓海山諸鄉親協助,賈章來、賈紅建精心施工,我們謹致謝意。

張春雲女士兒子: 賈泉河、賈秋河 女兒:賈韻桐 鞠躬

  公元二○○六年孟夏

北店頭村革命烈士紀念碑碑文

為弘揚民族正氣,光大革命傳統,茲將唐縣北店頭村村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捐軀的革命烈士名單刻石立碑,永志紀念。

革命烈士英名錄   (共32人,名單略)

唐縣北店頭全體村民敬立   賈姓族史編寫組承辦   公元二○○六年春

北店頭村革命烈士紀念碑碑記

唐縣北店頭村具有光榮革命傳統。八年抗戰期間,聲名顯赫,威震敵膽。村落背靠太行深山,是唐縣政府建政之地,抗日中心,地位特殊。侵華日軍調集重兵,三面包圍,構築碉堡,妄圖攻佔。然村民同仇敵愾,在共產黨領導下,與子弟兵和遊擊隊一道,每每挫敗來犯之敵,用鮮血和生命誓死保衛家鄉,直至戰鬥取得最後勝利。可謂感天地泣鬼神。抗戰勝利後,北店頭村民全力支持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並做出重大犧牲。烈士英名彪炳史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時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之際,為緬懷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壯烈犧牲的村民,激勵後人勿忘歷史,光大革命傳統,特立此碑永志紀念。前此立舊碑時烈士名單徵集未盡,此次補足,更立新碑新亭,則盡善盡美矣。

唐縣北店頭全體村民敬立  賈姓族史編寫組承辦

   公元二○○六年春  呂志毅撰文

註:撰文者為河北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181、新長店[Xīnchángdiàn]

 

在北店頭鄉人民政府駐地西北1.3千米處。北店頭鄉轄自然村。土地總面積0.47平方千米。人口1000人。北宋石姓建村,因臨大道並設有貨攤、店鋪供行人食宿購貨,得名長店,後分村,按方位該村原地居西故名西長店。因村多「卜」姓(卜作姓讀bǚ),俗稱薄(bǎo)兒長店。1958年西大洋水庫修建時,該村作為移民村於1959年第一次在原址處向北側上遷至今大洋鄉人民政府駐地處;第二次於1966年搬遷到北店頭村西,更名新長店。新址村南有新長店遺址,地勢平坦,北部有一高約1.5米的斷崖,暴露文化層,有夾雲母紅陶、夾砂灰陶等殘片,紋飾以繩紋為主,時代為戰漢時期,應為中山國文化遺存。

村中人物

卜根旺(1954—),曾任軍城鄉黨委書記、唐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常務副縣長、保定市園林局局長、河北省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河北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愛好書法,著有《踏遍青山人未老》《園林躬耕錄》,與人合作主編有《古邑擷英—唐縣抗戰文化和民俗文化初探》等,2015年評定為新中國保定文化名人。

 

182、野莊[Yězhuāng]

 

在北店頭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北1千米處。北店頭鄉轄自然村。土地總面積3.69平方千米。人口1400人。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村民從山西遷此立莊,因此地處古中山國西門外,原為一片荒野,得名野莊。村東有野莊遺址,區域呈階梯狀分布,地表散落大量的夾雲母紅陶、夾砂紅陶、泥質灰陶等殘片,文物測定年代為商、漢。村人從山西帶來傳統的制醋工藝,味美價廉、品質優良、經年不衰。西臨唐川公路,交通便捷。

村中人物

聶軍生(1961—),供職於北京市豐臺區園林綠化局,書法家,執教於多所大學及北京市書協培訓機構。現為中國書法家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北京市豐臺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北京海峽兩岸書畫家聯誼會理事、民建北京弘華藝術社理事。書法作品以楷書見長,編著有《經典碑帖輔導叢書·九成宮醴泉銘》《「經典書法 書家經典」系列叢書<歐陽詢> 》《歐陽詢化度寺碑》。

聶增銀(?),說書藝人,民國初年從外地引入曲種「梅花大鼓」並說唱多年,後失傳。

183、封莊[Fēngzhuāng]

 

在北店頭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北2千米處。北店頭鄉轄自然村。土地總面積2.54平方千米。人口1900人。夏商時建村,因地處封山腳下得名。相傳封山是唐堯受封之地,故名封山。村有近三分之一人口姓「封」,封姓一直是這裡的「土著居民」,歷史上曾建有堯廟,現存有封臺、廟臺、趙母靈井、飲馬槽等遺存物,並有唐堯受封唐侯的傳說。據北宋時的《太平寰宇記》載:「『靈井』,隋圖經云:唐縣中山城西北隅有一大井,俗名趙母井。昔雲,醇酎千日,即是此井所醞,後以石蓋之,人不敢開。齊刺史博陵王濟欲開之,即有雲霧隱蔽,懼不開。」至今仍有一山泉湧水一縷,四季不斷。泉下有一水池,約10米方圓,今名「水圈」。該水甘冽清流,甘甜可口,是釀酒上等水質。此處即《太平寰宇記》所記之趙母井,春秋名酒「千日醉」即用該處之水所釀。「醇酎千日」之酒,即「千日醉」。據定州出土的古碑記載,宋代曾更名為趙母村,並設為趙母鄉。村有兩處不同時代的遺址,村西遺址呈階梯狀分布,地表散落大量的夾雲母紅陶、夾砂紅陶、泥質紅陶和夾砂灰陶殘片,年代為商。村東北角臺地上的遺址呈階梯形狀,地表散落大量的夾蚌紅陶、泥質灰陶及少量白釉、醬釉瓷片等,年代為戰漢、宋金。古代曾有程柱國、李少輔墓。

村中人物

馮建興(1967—),歷任保定電視臺記者、新聞部主任、黨辦室主任、《保定廣播電視報》社長。

民間傳說

中山古酒「千日醉」

春秋時代,地處唐縣的中山國裡,出產一種烈酒叫「千日醉」,說是酒師狄希用趙母靈井的水釀造的,飲後能醉人千日。

那時,古中山國有一位叫劉玄石的酒客,自詡善飲,百杯不醉。一日,他找到酒師狄希,一定要先飲一杯,試試酒力。狄希說:「我的酒尚未發好,不敢讓君飲用。」玄石說:「縱然未熟,讓我先飲一杯何妨?」酒師經不住再三糾纏,只好給他一杯。當玄石一杯酒下肚,驚呼:「美哉!能否再給一杯?」酒師忙勸之:「此酒名千日醉,只飲一杯,即可眠千日也。你且回家,改日再來。」玄石到家後即昏沉睡去。家人見玄石几日不醒,以為醉死,哭哭啼啼地將他埋葬了。

3年後,酒師狄希想起玄石已到醒酒之時,即到玄石家討酒錢,進門問道:「玄石在家嗎?」家人驚奇、愕然,不解地答道:「他3年前就死了,埋葬墳中,如今屍骨已爛,哪裡還能見他!」

酒師驚嘆道:「我酒之美哉,一杯而致眠千日,今日當醒矣。」說罷,忙指派玄石的家人,趕到墳地掘墳破棺。只見躺在棺內的玄石,雙目睜開,張著嘴,引聲長嘆曰:「快哉,美酒醉我!」當看到狄希亦在場,便朗聲指責說:「你做的什麼酒,竟醉我數日,今日方醒,現在幾時幾刻?」掘墳人捧腹大笑。而後,玄石在棺內打了個哈欠,吐出一口酒氣,竟使周圍十數人全部醉倒,一睡又是3個月,只有酒師安然無恙。

   (張孝琳)搜集整理

184、西楊莊[Xīyángzhuāng]

 

在北店頭鄉人民政府駐地西南2.2千米處。北店頭鄉轄自然村。土地總面積1.68平方千米。人口1300人。明永樂二年(1404年),楊姓家族從山西遷來此地立莊,始名楊莊,後建2莊,該村居西,故名西楊莊。村東有曹莊河。因地處北店頭、白合、大洋3鄉交界地帶,楊莊附近村流傳有地名歌,曰:「明伏河頭張合莊,上莊上頭是西昌(赤)。遠看店頭東楊莊,南北城子靠宋莊。封莊西邊是野莊,南魏莊、北安莊。中間夾的是馬莊,西楊莊崗北掛蔡莊。萬裡長店到大洋,裡裡拉拉河沿上。」

 

185、安莊[ānzhuāng]

 

在北店頭鄉人民政府駐地西南1.2千米處。北店頭鄉轄自然村。土地總面積0.67平方千米。人口700人。村南側原有村曰宰莊,臨近的馬莊認為北有曹莊,中有宰莊,馬要臥槽先遭宰,遂屢滋事,至宰姓整村遷往外地。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安姓村民從山西遷來此地立莊,故名,遂安居。村西寬約50米的南北向衝溝處有安莊遺址,在衝溝西側斷壁與地表散落有零星夾蚌紅陶、夾砂紅陶、夾砂灰陶殘片,紋飾以繩紋為主,遺址斷面處暴露文化層,內含紅燒土顆粒、灰陶殘片、紅陶殘片等。時代為西周、戰漢時期。村傳承的民間鼓樂隊歷史久遠,較有規模,活躍至今,笙胡合奏,鼓聲震天,八大鑔齊鳴,特色十分鮮明。

5-185中山戰鼓(旅遊局提供)

安莊村委會制定的村規民約亦特色鮮明:

1、要愛黨愛國誠實守信,不要背離人民見利忘義。2、要遵紀守法健康娛樂,不要損人利己賭博嗜黃。3、要移風易俗反對迷信,不要奢侈浪費崇拜邪教。4、要尊師重教敬老愛幼,不要貽誤教育虐待老人。5、要關心集體團結友愛,不要損公肥私恃強凌弱。6、要艱苦創業光榮脫貧,不要好逸惡勞愚昧落後。7、要民主管理和諧建設,不要非法上訪滋生鬧事。8、要美化家園服從規劃,不要亂砍濫伐違章搭建。9、要保護環境講究衛生,不要亂堆亂倒散養畜禽。10、要公平正義秉公辦事,不要宗派活動家族主義。

 

186、東楊莊[Dōngyángzhuāng]

 

在北店頭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南2.5千米處。北店頭鄉轄自然村。土地總面積4.18平方千米。人口2200人。明永樂二年(1404年),楊姓村民從山西遷來此地定居,始名楊莊,後分2村,按方位該村居東,故名東楊莊。村為園林古建基地。村南有青龍山,開發為香山生態園,重建有唐帝廟,元代郝經撰創建唐帝廟碑原立南側坡下舊廟址,現存唐縣文保所。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軍區在該村集會歡迎王溥率領的起義部隊,聶榮臻司令員親臨會場講話,正式命名該部隊為晉察冀軍區遊擊軍。此為小說和電影《野火春風鬥古城》的原型。1938年9月,遊擊軍在此打了著名的楊莊嶺阻擊戰,取得了對日作戰的首場勝利。

村中人物

邵鴻儒(1949—),民間工藝美術師,喜好美術,對油畫、國畫、版畫均有研究,現為河北美術家協會會員。代表作品有《冬趣》《春笛》等,曾參加中國首屆農民書畫展、中國藏書票展、中國近代版畫展和河北省版畫展。1994年被評為河北省(版畫類)民間工藝美術大師。2015年評定為新中國保定文化名人。

5-186邵鴻儒畫作

 

187、馬莊[Mǎzhuāng]

 

在北店頭鄉人民政府駐地西南1.8千米處。北店頭鄉轄自然村。土地總面積4.74平方千米。人口3400人。明洪武三年(1370年)兩戶馬姓人家從山西遷來此地定居,故名馬莊。清末分馬莊前、馬莊後2村。村中原有富戶馬老法,以敗家聞名,現存多處舊宅遺址,有四合院、門鼓石、磚雕月亮門、長條石飲馬槽等;村原有關帝廟,現存殘碑一通,字跡清晰可辨,上刻「大明嘉靖三十五年重修」字樣。村西塔拉坡上有馬善修烈士紀念碑,該碑是1983年唐縣縣委、縣政府為紀念1932年7月6日在震驚華北的二師學潮護校鬥爭中與國民黨反動軍警英勇搏鬥而當場犧牲的馬善修烈士而立。碑為漢白玉材質,高1.90米,寬0.67米。1984年被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村中人物

馬保茹(1954—), 女, 河北師範大學外語系畢業。曾任保定地區外事辦公室副科長、保定市旅遊局副局長、保定市旅遊局正處級調研員。現為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工合國際委員會委員、南太平洋—中國友好協會理事。多年從事外事接待翻譯,多次帶團或隨團出國訪問,組織拍攝了大型紀錄片《天使戰士·中國情》。著有《跨越赤道的橋—獻給用生命鑄造中新友誼的人們》。

馬建勳(1925-1983),歷任唐縣五區青救會主任、河北盧龍縣七區區委書記、盧龍縣武裝部長、冀東軍區後勤部副科長、河北省委組織部幹部處處長、河北省旅遊事業管理局局長兼省外辦副主任、對外友好協會會長,為開創河北省旅遊事業做出貢獻。

馬志松(1966—),畢業於石家莊陸軍學院,博士研究生,大校軍銜。歷任連長、師作訓參謀、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合同戰術教研室主任。作為中國中青年軍官代表團成員訪問哥倫比亞、西班牙、法國等。主編有《論戰術設計》《資訊時代的戰術變革》《通道突擊戰》等專著10餘部。

馬聞天(1911—1997),我國獸醫生物製品奠基人之一。畢業於北平中法大學理學院生物系並赴法國國立裡昂獸醫學校獸醫學專業學習,獲巴黎阿爾夫爾獸醫學校獸醫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央畜牧實驗所華北工作站站長、農業部獸醫生物藥品監察所第一副所長,曾為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微生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獸藥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編有《獸醫生物製品》。

馬建民(1933—),主任法醫師、教授,就職於河北聯合大學。從事法醫檢驗、鑑定和教學工作多年來,編著有《醫療糾紛與法》《百起重大命案》《法醫學》,與人合編教材《法醫解讀典型命案》《大眾醫療美容選編》。

馬連鎖(1939—),供職於包頭鋼鐵集團公司。自幼愛好文學,喜習書法,作品常見於省、市級報刊,多次在全國書畫出版評審活動中獲獎並收入《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家作品典庫》《翰墨名家精品大觀》《共和國書畫藝術寶鑑》等書刊或被雷鋒紀念館、紀曉嵐紀念館等單位收藏。

馬繼武(?),曾任北京衛戍區政治部主任。

5-187馬善修紀念碑

碑文石刻

馬善修烈士碑文

馬善修烈士,男,河北省唐縣馬莊村人,河北省保定第二師範學校第十四班學生。中國共產黨黨員。曾參加該校共青團的領導工作。

一九三二年七月六日,國民黨反動派出動大批軍警,武裝鎮壓二師護校鬥爭,槍殺抗日救亡的青年學生,造成震撼華北的流血大慘案。馬善修同志,在護校鬥爭中,果敢頑強,臨危不懼,曾參與衝出學校買回麵粉的鬥爭。粉碎了敵人妄想斷糧迫我屈服的陰謀。當敵人衝進學校,用步槍機槍向我愛國同學猛烈射擊時,馬善修同志和敵人英勇博鬥,當場壯烈犧牲。時年十八歲。[七·六]殉難的馬善修烈士,離開我們已半個世紀了,他為共產主義理想而獻身的精神,不屈不撓的革命意志和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將永垂青史。經生前戰友楊士傑、臧伯平、王知行、申煥林及保師歷任校長林文瀾、賈泉河等同志倡議,中共唐縣縣委決定,建立這座紀念碑,以資旌表烈士的歷史功績,更為教育我們的後代,繼承先烈遺志,完成他們的未竟事業,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到底。

馬善修烈士,安息吧!你的浩然正氣,偉大精神,將照耀千古,永垂不朽!

中共河北省唐縣委員會、河北省唐縣人民政府敬立

一九八三年五月二十五日

註:此碑不知何故已毀,是無知人為,還是對英烈不敬,尚不得知。

 

188、宋莊[Sòngzhuāng]

 

在北店頭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北3千米處。北店頭鄉轄自然村。土地總面積3.50平方千米。人口1200人。明永樂十年(1412年),宋姓3戶村民從山西遷此立莊,故名宋莊。村東有宋莊遺址,呈階梯狀分布,遺址上散落大量的夾砂灰陶、泥質灰陶殘片,年代為商、戰漢,應為中山國文化遺存。

 

189、北城子[Běichéngzǐ]

 

在北店頭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南3.2千米處。北店頭鄉轄自然村。土地總面積3.00平方千米。人口1100人。相傳唐堯時為唐侯國治所。春秋戰國時白狄族與鮮虞族聯合,在唐侯國遺址上建國築城,因城內有一小山名粟山,形成城中有山而名「中山國」。中國歷史上的千乘之國「中山國」即源於此。後為中山國古長城之委粟關,東晉太元十年(385年),後燕慕容垂在此建中山城自立中山王,城址亦傳稱慕容城。後遷都定州(今定州),再後為民居,唐代以後城廢,居民分兩片,該村居北,故名北城子。現存有一段長約500米的古城牆。整個村子連同南城子一帶稱「北城子遺址」,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970年,遺址區內出土大批戰國時期青銅器,有力證明了古中山國在先秦時期的重要地位。根據出土文物和文化層推斷,慕容垂在此所建中山國都城之前應為春秋戰國時期中山國和古唐侯國古城遺址。1984年5月至1986年9月,縣文保所在普查和複查中,又發現了遺址上的殘豆盤和城牆夯土層中帶繩紋的灰陶器物殘片等,大部分屬於龍山文化時期的器物,為史志所載這裡是帝堯唐侯國遺址的有力佐證。農業以旱作為主。經濟產業以從事園林古建和輸出勞務為主。鄉間路南通保阜公路。

5-189北城子出土的戰國鳳首流銅匜 (苑永濤 攝)

 

190、南城子[Nánchéngzǐ]

 

在北店頭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南3.7千米處。北店頭鄉轄自然村。土地總面積3.08平方千米。人口900人。建村同北城子,該村居南,得名南城子。村學校院內現存唐法果寺碑,絞龍碑首,碑首刻有「大唐定州中山法果寺之碑□」字樣,碑身4面皆刻有文字,由於腐蝕磨損嚴重,字跡無法辨識。碑通高320釐米、長90釐米、寬25釐米。贔屓碑座被壘砌在一段南北向石頭矮牆下,碎裂為兩塊。據清光緒《唐縣誌》載:「法果寺在縣北嶺上中山城外,唐垂拱二年(686年)建,寺前有浮圖,高數百尺,登之可遠眺定州。」該寺建在古唐侯國遺址上,佛塔為7層,寺廟毀於何時不詳。現遺址的南半部分已闢為民居,北半部分建為村小學。校園東側有碑座,教室後有兩座民間小廟,基石大都是利用古中山城或法果寺遺址殘碑,上面的文字還比較清晰。1964年,該寺遺址出土了27件石造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東郭先生和狼」「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等寓言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村中人物

馬耀驥(1922—2013),1938年參加革命,曾任唐縣區委書記,縣委組織部部長、宣傳部部長、縣委副書記、北嶽區黨委研究室主任、察哈爾省省委秘書長、中央交通工作部局長、中央組織部研究室主任、交通部常務副部長、北京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馬秀紅(1948—),馬耀驥之女,具有豐富的對外經貿工作經驗,曾任外經貿部外國投資管理司處長、副司長、司長、外經貿部部長助理、吳儀副總理秘書、外經貿部副部長、商務部副部長。現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對外貿易中心理事長。

 

191、魏莊[Wèizhuāng]

 

在北店頭鄉人民政府駐地南2.5千米處。北店頭鄉轄自然村。土地總面積4.02平方千米。人口2100人。明永樂年間,魏姓居民從山西省遷來此地定居,故名魏莊。

 

192、東峝巃[Dōngtónglóng]

 

在北店頭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北6.8千米處。北店頭鄉轄自然村。土地總面積2.48平方千米。人口1300人。隋開皇二十年(600年)建村,因村址沿山的地方原有一道長長的土龍脈,人稱「土龍」,傳有帝生之象,後天機洩露,上遊兩道水溝的洪水將土龍衝為3段,龍頭在東,龍尾在西,龍脊在中。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按方位分為3村,因同為一條龍脈,又依山建村,遂改稱「峝巃」。該村居東,名東峝巃。

村中人物

尹海波(1942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政法系。曾任唐山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唐山市委政法委書記、唐山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河北省法學會理事、中國法學會會員、唐山市檢察學會會長。主編《唐山檢察經驗》。

穆振武(?),曾任廣州軍區後勤部政委。

 

193、中峝巃[Zhōngtónglóng]

 

在北店頭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北6.2千米處。北店頭鄉轄自然村。土地總面積3.89平方千米。人口1000人。亦稱店子上,建村同東峝巃,該村居中故名中峝巃。原有南、北2峝,後合一村。村委會駐中峝,另有北寺上1個小自然村。北寺上即為甘露寺(亦稱石臼寺)遺址,始建於唐代,規模較大,建有浮圖,有古碑多通。寺西側有「龍泉」,西南角兩水會合處有圓形水塘,西岸山崖斜影水中,恰如船舶於此,歷史上有「石臼停舟」景致,為唐縣古八景之一。原廟門懸掛一匾,長180釐米,寬60釐米,厚5釐米,上書「澤潤堯封」,為清光緒知唐縣事、并州(山西陽曲)柳樹勳敬書,黑底金字,邊刻紋飾,此匾在大隊部存放多年,1980年修龍王廟改做了門板。村內中部偏東有一清代民居,現為村民任銀佔所有。現僅存門樓和前院正房,其他建築均為重建。門樓為前平頂後坡頂建築,面闊1間,進深1間,後出廊,門樓正立面上方開一龕,有字曰「供奉關聖帝君之神位」,上下兩聯為「志在春秋功在漢,心□日月意□天」,橫批「亙古一人」。前院正房面闊7間,進深1間,因年久失修,民房出現局部坍塌,牆體酥鹼,椽頭朽爛,瓦壟鬆動漏雨。

 

194、西峝巃[Xītónglóng]

 

在北店頭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北6.5千米處。北店頭鄉轄自然村。土地總面積6.68平方千米。人口1900人。亦稱廟底下,建村同東峝巃,該村居西故名西峝巃。村老調劇團組建於1930年,村民張萬順、葛三元、張鳳、劉計堂等人都得望都縣崔莊老調藝人崔來鳳真傳,唱念做打,樣樣精通。劇團頗具規模,高峰時期達70多人,行頭道具齊全,較有名氣。目前依然演出活躍,獻藝於廣大農村廟會和紅白喜事。傳承藝人有葛望順、劉秋長、趙全福、葛鳳茹等。

5-194西峝巃故民居 (韓海山 攝)

村中人物

葛根元(1924—1993),1942年參加八路軍,歷任晉察冀軍區排長、連長、營長,64軍191師團長、師長,黑龍江省軍區副司令員。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

趙英(1928—2002),曾任唐縣文化館館長,新中國成立後至改革開放期間為唐縣主要攝影者,作品常發表於《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河北日報》等報刊,代表作品有《秋收時節》《豐收場上》《興旺的樹林》《秋收》等。逝後家中仍存有其生前因公拍攝的唐縣大躍進、「文革」等不同時期主要活動、工作的影像資料底片約二三百張。

 

195、西顯口[Xīxiǎnkǒu]

 

在北店頭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北5.1千米處。北店頭鄉轄自然村。土地總面積5.09平方千米。人口1800人。唐貞觀十四年(640年)門姓家族遷此立莊,因地處黑山、峪山之間的明顯入口處,始名顯口,清末按方位得名西顯口。村委會駐西顯口,另有黑山溝1個小自然村。

村中人物

韓士保(?),民國年間人士,小學教師,喜歡美術,善作工筆人物畫。

門章新(1919—1941),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唐縣第六區青救會主任兼青抗先大隊指導員。1941年4月,到定縣掩護運糧隊,遭日軍包圍,突圍時身受重傷,他毅然拉響手榴彈,和幾名日本兵同歸於盡。縣委、縣政府為他召開追悼大會,《晉察冀日報》報導了他的事跡。

 

196、東顯口[Dōngxiǎnkǒu]

 

在北店頭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北5.8千米處。北店頭鄉轄自然村。土地總面積3.89平方千米。人口1900人。隋開皇二十年(600年)韓姓家族遷此立莊,因地處黑山、峪山之間的明顯入口處,始名顯口,清末按方位該村居東得名東顯口、亦稱韓顯口。村南有石佛寺(俗稱三尊佛寺)。寺遺址北側石壁有東魏武定年間開鑿的「厙狄太傅公石窟」,又名「賽思顛石窟」,為河北省最早的石窟寺。村東南有韓氏墓地,墓群現存清代石碑11通,皆為青石質。墓碑年代自清乾隆年間至宣統年間,南北向分布,皆倒伏在地上,其中兩通石碑斷裂為兩截。根據碑文記載,為清代墓群。村南原有韓母墳,流傳有《韓信在韓顯口》《韓信孝母》等民間傳說。地屬丘陵地帶,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等。有豐富的花崗巖資源,石料開採加工為該村特色產業。有縣級公路穿村而過。

唐縣籍文化名人、中國著名表演藝術家韓善續(網絡照片)

村中人物

韓善續(1937—2016),祖籍唐縣東顯口,出生於北京市東城區大經廠胡同。資深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從1958年進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50多年裡在60多部話劇、50多部電影、電視劇中塑造了一系列藝術形象,是中國影、視、劇3棲名家。話劇作品有《天下第一樓》《小井胡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好人潤五》《雷雨》等;參演的電視劇有《甄三》《西遊記》《三國演義》《八旗子弟》《東周列國·春秋篇》《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摯愛》《古董王爺》《英雄》《敵後武工隊》《別拿豆包不當乾糧》《幸福來了你就喊》《棉花兒盛開》《派出所的故事》《我的糟糠之妻》等;參演的電影有《盛夏和她的未婚夫》《月牙兒》《血淚情仇》《黑白人間》《找樂》等。演出的小品有與蔡明、牛振華合作的《牛記包子鋪》,與侯躍文合作的《拉洋車》,與趙子嶽合作的《開石頭》等。20世紀80年代末,在韓海山陪同下,曾回東顯口老家認祖探親。 

李漢(1924—1997),原名韓銀增,1938年參加革命,1940年進入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戲劇系學習。1944年轉入延安軍政大學自然科學機械工程系學習。1945年參軍入伍,1946年7月被選調東北航空學校飛行隊學習,同年11月正式入列空軍戰鬥機飛行員。1950年6月任空軍航空兵第四混成旅10團28大隊大隊長。同年12月率領飛行大隊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一個多月的實戰中,首創志願軍擊落擊傷敵機四架,為新中國人民空軍擊落敵機的第一人。榮立兩個一等功,被授予「二級戰鬥英雄」「一等功臣」的榮譽稱號。1951年5月參加了在柏林召開的第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1954年後歷任空軍第六師師長、空軍第十二航空學校副參謀長、第四飛行學院副參謀長等職。先後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解放勳章」「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勳章」「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授予三級紅旗勳章」。他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駕駛的戰鬥機現存中國航空博物館,立功證書等存北京軍事博物館。

韓金坡 (1938—1998),畢業於河北大學,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研究員,大校軍銜,從事國際形勢以及國家安全戰略研究,兩次榮獲全軍科技成果獎。著有《二戰全景紀實》《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百戰奇略》譯註、《古代名人少年時代故事》《紅旗譜注釋》等。

韓登營(1965—),現任華夏正合智慧財產權代理事務所所長、專利代理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代理人協會會員、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專利商標事務所駐日本代表。著有《中國智慧財產權百問百答》《中國設計相關法律》。 

 

197、中顯口[Zhōngxiǎnkǒu]

 

在北店頭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北4.7千米處。北店頭鄉轄自然村。土地總面積2.80平方千米。人口1500人。隋開皇二十年(600年)劉福一家遷此立莊,村名來歷同西顯口,始名劉顯口,後按方位名中顯口。

 

198、張顯口[Zhāngxiǎnkǒu]

 

在北店頭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北6.7千米處。北店頭鄉轄自然村。土地總面積1.86平方千米。人口1400人。隋開皇二十年(600年)張姓一家遷此立莊,村名來歷同西顯口,按姓氏得名張顯口。1961年,該村創造的「分配大包幹」經驗,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肯定,並在保定地區、河北省乃至全國推廣。此區域有地名歌曰:「六峝,四顯口,東北角兒上連水頭。」

重大事件

毛澤東與峝巃分配大包幹

1961年,唐縣峝巃公社張顯口大隊創造的「分配大包幹」經驗,得到毛澤東主席的肯定,並批示在全國推行,中央依此制訂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基本經濟模式。

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後不久,唐縣張顯口村農民暗中實行分配「砸估堆」或稱「大包幹」,即大隊包到生產隊,生產隊生產的農副產品,除按規定上交國家和大隊外,統由生產隊支配,按照勞動工分分給社員,牲畜分戶餵養。這一辦法使當地糧食連年增產,農民能吃得好,牲畜也養得壯,在經濟困難時期群眾生活安排較好,沒有發生浮腫病。

1961年3月,當時在保定地委工作的張榮回鄉調查了這種情況,向第一書記李悅農作了匯報,引起李悅農注意,親自與唐縣縣委領導一起到張顯口大隊做調查研究。1961年6月,中共唐縣縣委認真總結了張顯口大隊「分配大包幹」經驗,得到保定地委的肯定,先在峝公社全面推開,後在全縣其他48個公社中各選擇1—2個大隊搞了「分配大包幹」試點。

是年,毛主席和黨中央提出「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號召。時任團中央書記的胡耀邦多次到唐縣下鄉調研,聽說峝公社張顯口大隊悄悄地實行著另一種生產、分配方法,使糧食增產,生產不斷提高,親自到村了解情況,十分欣賞該村的做法。回京後,將調研材料面呈毛澤東,主席看後說這個辦法好,雖沒有當即作批示,可對唐縣峝巃公社有了初步印象。

7月,唐縣縣委專題向河北省委打了報告,省委在召開的三級幹部會議上專門討論了「分配大包幹」問題,但由於意見分歧,沒有定論。正在這個時候,毛主席到河北省會天津調研,省委向主席匯報了唐縣峝公社各生產大隊實行「分配大包幹」的情況,主席認為「分配大包幹」是個好辦法,指示省委繼續試行下去。

9月26至27日,毛澤東主席視察邯鄲,找山東省委、河北省委和李悅農等河北5位地委責同志談話,毛主席先問河北省委代理書記劉子厚:「你們想談什麼問題?」

劉子厚說:「還是上次說過的『分配大包幹』問題。」

毛主席說:「這是一個大問題。不以腳為基礎,以腰為基礎,鬧平均主義,腳去生產,腰在分配。」

毛主席對峝巃公社的分配辦法很感興趣,並且說:「『三包一獎』算帳算不清,最後還是強迫命令定局。」

劉子厚說:「『三包一獎』太麻煩,幾個地委對這個問題都有調查。一年至少吵四次,吵得一塌糊塗,搞得複雜的有37道工序,49個百分比,要算1128筆帳,簡單的也要算800多筆帳,只能會計搞,許多大隊幹部文化水平低,弄不懂。」

說到這,毛主席說:「這是煩瑣哲學嘛!『三包一獎』不適應目前農村幹部的文化程度。為適應農村幹部的文化水平,也得實行『大包幹』。」毛主席接著說:「什麼叫隊為基礎,就是以現在生產隊為基礎,也就是過去的小隊。三級所有,基礎在隊,在腳。這樣搞上十年八年,生產發展了就好辦了。」毛主席研究這個問題非常細緻,反覆核對情況,並詢問了不同看法和反對意見,親自作了記錄。最後,毛主席十分讚許峝公社的經驗,說:「六十條(指《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就是缺少這一條。你們把那個公社(指峝巃公社)的『大包幹』情況寫個四五千字的報告,我批給省、地兩級去試一試。」

這次談話會後,河北省委立即召開了地委第一書記會議,傳達了邯鄲談話會精神,研究了在全省普遍推廣唐縣峝巃公社「分配大包幹」的問題。保定地委也聞風而動,研究討論改變「三包一獎」,推行「大包幹」和實物按勞分配問題。隨後,中央擬定了三級所有、生產隊為基礎的文件,其中那些具體措施有不少就是峝的「大包幹」辦法,在全國推行後,經濟形勢大有好轉。「分配大包幹」的經驗也載入唐縣史冊。

  (宗健)

村中人物

張榮(1924—2012),曾任保定地委辦公室主任、秘書長、宣傳部長、地委副書記、河北省農研室副主任,最早發現總結峝巃分配大包幹經驗。

張明(1968—),唐縣一中高級音樂教師,藝術造詣深厚,創作有歌曲《幹一杯大紅棗兒酒》《顯口小學之歌》《故鄉的江水》《唐縣中醫院院歌》等,並拍攝成MV視頻進行傳唱。為唐縣較受歡迎的婚禮主持人和綜藝類節目主持人。

張德恩(1949—),供職於望都縣勞人局,現為河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著有長篇小說《緣分》,主編有民間文學集成《保定地區諺語卷》。2015年評定為新中國保定文化名人。

張雙富(1950—),筆名張亦馳,退休於唐縣教育局,現為唐縣戲劇藝術協會副會長,唐縣書法、美術家協會會員。愛好戲劇,尤喜詩詞國畫,著有《邀月齋詩話》。

 

199、遊家佐[Yóujiāzuǒ]

 

在北店頭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北4.5千米處。北店頭鄉轄自然村。土地總面積5.18平方千米。人口900人。明永樂二年(1404年),遊姓幾家從山西遷此立莊,以姓氏治理之意得名遊家佐。村委會駐遊家佐,另有西溝裡1個小自然村。

村中人物

遊振鐸(1942—),字政通,曾任唐縣司法局副局長,喜歡詩詞寫作,著有《政通詩集》。

遊京錄(1972—),振鐸之子,畢業於河北師範學院,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學院教員、教研室副主任、宣傳處幹事、副處長、處長、基礎部副主任。現為解放軍紅葉詩社會員。主編有《風雅國魂—中華詩教精品導讀》《石鷹頌—防化指揮工程學院校園文化集萃》,詩詞作品有四言長賦《中華奧運賦》、律詩《赤手狼穴降敵頑》,歌詞《長城之戀》等。

 

200、馬家佐[Mǎjiāzuǒ]

 

在北店頭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北4千米處。北店頭鄉轄自然村。土地總面積1.52平方千米。人口400人。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馬姓一家從定州遷此立莊,冠以姓氏得名馬家佐。村內南部有馬家佐閣,橫跨在一條南北街上。該閣原由上部建築和下部券洞組成,現上部建築無存(保留原建築柱礎1個),僅剩券洞。券洞除南北最外側拱券為條石砌築外,其他部分均為毛石壘砌,券洞內東側石壁刻「馬計全」字樣。根據券洞形制判斷,為清代建築。

5-200馬家佐村閣樓門洞 (郭寶倉 攝)

村中人物

馬海臣(1924—),曾任唐縣三區區委書記、晉察冀野戰軍第十一旅政治部軍法幹事、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九兵團64軍191師政治部敵工科科長、第十九兵團補訓師第二團政委、64軍191師572團政委、191師政委、北京電影製片廠黨委書記、總後勤部第三十一基地副政委。著有《歲月如歌—馬海臣回憶錄》。

馬志獻(1972—),現任望都縣農行副行長,喜好文學創作,代表作品有《金土》《阿九》,《金土》(原名洪道河)曾在《唐河文學》上連載。

古人誦詠

庚午三月十九日因公下鄉詩

馬家佐外駐行輿,新柳成行葉乍舒。中有桃梨三五樹,荊關好手畫難如。

水繞山環石徑斜,三仙洞口少人家。桃花柳葉爭紅翠,惹得詩人手欲叉。

   (清) 唐縣知縣 陳詠

 

201、麼家佐[Yāojiāzuǒ]

 

在北店頭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北5.9千米處。北店頭鄉轄自然村。土地總面積4.23平方千米。人口600人。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么姓一家遷此立莊,以姓氏得名麼家佐。村現存古碑一通,為清嘉慶庚午年重修金寶山廟宇碑記。

村中人物

麼彥魁(?),抗戰初期,牽頭組建唐縣第一支抗日武裝,稱抗日武裝義勇軍,1937年8月,隊伍擴大到270多人,有槍200多支。9月,隊伍更名為唐縣抗日義勇軍第一大隊,其任副大隊長,大隊長由八路軍騎兵營委派的幹部李金才擔任。年底編入晉察冀軍區三分區第十一大隊,其擔任十一大隊二營五連指導員。1938年2月,十一大隊同三分區其他部隊一起,參加了攻擊石保鐵路線之敵的戰役,打出了八路軍新建部隊的聲威。

麼文愛(1962—),女,唐縣印刷廠退休職工,喜歡書法繪畫,猶善篆刻,以小楷見長,作品多次獲獎,現為河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202、水頭[Shǔitóu]

 

在北店頭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北7.5千米處。北店頭鄉轄自然村。土地總面積5.05平方千米。人口1900人。唐貞觀四年(630年)建村,因地處北山根泉水源頭得名水頭。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軍區曾於此地組織大規模水頭阻擊戰。保阜高速公路在村北東西向跨越,並在此建有唐縣停車區。

水頭桃花 張松濤攝

航拍水頭村  王明山攝

村中人物

張來順(1933—2007),曾任唐縣文化館館長、望都縣政府辦副主任、望都縣文聯主席。擅長小說創作,首創望都文學刊物《九龍河》,大躍進時代創作的《穆書記的故事》曾刊於《人民日報》。

安建邦(1962—),供職於唐縣公安局,喜好攝影,拍攝有大量風光、景物等作品,並利用微信等現代化手段宣傳唐縣人文歷史和美好河山。現為中國數碼攝影家協會會員、中華全國攝影工作者協會會員、保定市攝影家協會會員。代表作品有《名吃碗肉》《古韻》等。

相關焦點

  • 【文化唐縣】《唐縣地名文化》——石門鄉所轄村落
    石門鄉所轄村落 石門鄉所轄村落(自然村42設10村委會) 92、石門[Shímén] 石門鄉人民政府駐地。石門鄉轄自然村。土地總面積14.32平方千米。人口2600人。石門鄉轄自然村。土地總面積8.14平方千米。人口400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建村,因此地原為一高臺,荒草遍野,立莊後得名草莊臺。所轄大嶺口,亦稱嶽嶺口,明代為軍事口隘,隸屬倒馬關,曾置巡檢司,清末始為民居。村委會駐草莊臺,另有大嶺口、石人溝2個小自然村。村東南通天河東岸石壁上有大茂山石刻,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為摩崖坐像和摩崖刻字。摩崖坐像位於一南北向山間峽谷中,為一坐佛龕,佛龕四周無題記。
  • 唐縣食用菌飲料俏銷京津
    唐縣食用菌飲料加工基地負責人安德全興奮地說。12月23日,在位於唐縣北店頭鄉水頭村的食用菌飲料加工基地,工人們正忙著生產、包裝、裝運食用菌飲料,運往京津等地。    唐縣是河北省食用菌之鄉,杏鮑菇種植面積3000畝,年產量2萬噸,具有發展食用菌深加工產業的基礎條件。
  • 【文化唐縣】西雹水村的語言文化(一)(西雹水地名史話)
    西雹水村的語言文化(一)西雹水村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厚重。在與周邊縣交流中兼容並蓄,不斷吸納先進的語言文化,時刻在豐富著自身的語言文化。在村語言文化中語音中的「誤讀、改變聲母、增加聲母、丟掉韻母韻頭、尖音、特殊讀音」等,形成了自己的語言特點。西雹水村的語言文化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方言土語及俚語豐富了唐縣的語言文化。西雹水方言中的語音具有誤讀、改換增加聲母、尖音、增加聲母、改換聲母、丟掉韻母韻頭等特點。一、誤讀西雹水方言中,一些特殊的固定詞讀音與普通話讀音不同。這些語音是因為境內人代代口頭相傳,受訛讀影響,習慣使用而形成。
  • 您好,我的名字叫唐縣這是我的名片,歡迎您來我家裡做客
    >這裡是河北唐縣,地理坐標為東經114°28′—115°03′,北緯38°38′—39°10′全縣轄20個鄉鎮,345個行政村,54.67萬人口,總面積1417平方公裡唐縣面積最小鄉——南店頭鄉,南店頭鄉面積僅有18平方公裡,是全縣20個鄉鎮中面積最小的。
  • 宗姓起源於河北唐縣
    據《河北唐縣宗高和村宗氏家譜》記載,唐堯為上古五帝之一,他誕生、封侯、踐帝位、建都城均在唐縣。時帝派羲和掌管時令,制定曆法。受命後,羲和便選址在距帝都二十多裡的磨巖山(古時亦稱簸箕山、箕山)下,築臺立柱、測影觀天、始分四季,羲和及四子攜全家和同僚均居住在磨巖山流域多年衝刷而成的小平原,種有良田,吃有山果,喝有長年不斷的溪水(淇兒河水)。這一群居地古時叫羲和裡,至今此地名猶存。
  • 河北唐縣發現唐代墓誌 佐證古中山國都城所在
    河北唐縣發現唐代墓誌 佐證古中山國都城所在 新近發現並被文保所收藏的表明苑永濤 攝   中新網保定3月1日電(呂子豪 李紅葉)河北省唐縣縣委宣傳部1日透露,該縣文保所新收藏的一塊唐代墓誌,再次為古中山國都城曾在唐縣提供了佐證。文保專家稱,這對研究古中山國歷史和唐縣歷史沿革具有重要意義。
  • 走進唐縣非遺文化
    旅發倒計時(14):走進唐縣非遺文化百年古樂迴響——唐縣灌城西樂會位於保定西南部唐縣半山區羅莊鄉的灌城村相傳早在清代就活躍在唐縣、曲陽、定州、行唐、阜平、山西五臺山一帶。直至今天,其它地區已經失傳,難覓蹤跡,唯有唐縣灌城西樂會還有比較完整的曲目,還在演奏。在當地民間,婚喪嫁娶、節日吹歌都有它的身影,它屬於中國民間傳統音樂冀中笙管樂的一種。
  • 河北省保定市唐縣鄉村名錄+各鄉鎮集市廟會擺攤時間表
    唐縣歷史悠久,為古唐侯堯之封地,其名肇於上古,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唐縣位於太行山東麓,隸屬於河北省保定市,轄20個鄉鎮,345個行政村,總人口60萬(2017年)。總面積1417平方公裡。其中山地丘陵總面積82%;唐河、通天河由西向東南縱貫全境,匯入華北明珠——西大洋水庫。
  • 唐縣丹鳳山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紀實
    歷史悠久的唐縣是堯母之鄉、堯帝受封之地,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柯棣華工作、戰鬥的地方,舉世聞名的「白求恩精神」發源地,是革命老區,目前也是國家級貧困縣。伴隨唐縣現代農業園區管委會成立,唐縣丹鳳山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已火熱拉開。
  • 保定唐縣的三座名山
    北亙雲蔚,南連正定,為河東(山西)、河北之捍蔽。緣山有村曰石門。」《太平御覽》說:「大茂山,恆嶽之別名。」《畿輔通志》載:「山勢嵸,登其巔,俯視河北、雲中,諸山羅列兒孫。山陰冰雪,盛夏不消。黃帝問道太乙於大茂山,即此。」《神農本草經》載,神農向太乙求教本草,大茂山為太乙大帝所居。道教《神仙傳》稱,北嶽大帝為黃帝之孫顓頊大帝。
  • 河北保定唐縣:唐堯故裡 傳承千年的堯帝文化
    唐縣,史稱「唐地」,為堯封唐侯之所,亦為堯建唐國之處,歷代承襲這個「唐」字,至漢初置縣時,取名唐縣,成為傳承千年的唐堯故裡、唐堯文化發祥地、中華文明源頭之一。2014年,該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唐堯文化之鄉」。
  • 唐縣開工建設丹鳳山現代蘋果示範基地
    長城網保定3月31日電(記者劉世檸 通訊員李紅葉 於玉芬)3月31日,從唐縣縣委宣傳部獲悉,該縣丹鳳山現代蘋果示範基地正式啟動建設。  丹鳳山現代蘋果示範基地坐落於該縣北店頭鄉馬家佐村,由河北丹鳳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開發建設,將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現代產業發展模式,通過土地流轉盤活土地資源,實施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在栽培管理上以河北農業大學蘋果研究所為技術支撐。  目前,該基地一期工程500畝,已完成土地流轉、機械整地、蓄水池建設,滴灌鋪設、栽植等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中。
  • 唐縣古中山文化亟需研究傳承
    委粟山小廟唐縣靈源寺大殿遠望中山城北城牆唐縣中山古城牆,一頭沉睡的雄獅忠勇仁厚是中山文化的精髓
  • 河北省唐縣,堯帝故裡,縣名曾為和親、中山、博陵
    唐縣歷史悠久,為古唐侯堯之封地,其名肇於上古,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一、歷史沿革1、公元前2360年,帝堯放勳被封為唐侯,治所陽邑,亦稱唐,在今唐縣境內,稱古唐侯國。2、春秋時期,屬燕地、中山地。屬冀州刺史部中山國所轄。4、北齊撤消唐縣併入安喜縣(今定州城東南)。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復置唐縣,屬定州博陵郡。唐代屬河北道定州。5、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改唐縣為中山縣。後唐同光初復為唐縣。
  • 唐縣縣委組織部駐馬家佐村工作隊扶貧記:栽下蘋果樹 脫貧結碩果
    □通訊員李紅葉、韓浩克 記者徐華近日,在唐縣北店頭鄉馬家佐村丹鳳山蘋果基地,筆者看到蘋果樹長勢喜人,充滿生機和希望。據介紹,這是唐縣縣委組織部駐村工作隊幫助該村引進的扶貧產業項目,為該村95戶貧困戶帶來穩定收入。
  • 唐縣建設京津冀特色文化旅遊基地
    本報訊(通訊員李紅葉、馬躍坤 記者徐華)近年來,唐縣立足區位、交通和資源優勢,圍繞全域旅遊建設理念,以「三山兩河一區」(大茂山、青虛山、慶都山,唐河、通天河,紅色旅遊區)為重點,建設精品景區,努力把唐縣打造成京津冀特色文化旅遊基地。
  • 河北省唐縣,堯帝故裡,縣名曾為和親、中山、博陵
    唐縣歷史悠久,為古唐侯堯之封地,其名肇於上古,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一、歷史沿革1、公元前2360年,帝堯放勳被封為唐侯,治所陽邑,亦稱唐,在今唐縣境內,稱古唐侯國。2、春秋時期,屬燕地、中山地。屬冀州刺史部中山國所轄。4、北齊撤消唐縣併入安喜縣(今定州城東南)。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復置唐縣,屬定州博陵郡。唐代屬河北道定州。5、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改唐縣為中山縣。後唐同光初復為唐縣。
  • 宗姓起源於河北省唐縣
    這塊地方,北倚太行山,南臨沼澤平川,坡緩土厚,西近唐河(滱水)出山口,河水滾流不斷,磨巖山懷抱其間,蒼松翠柏棗林滿山,先人不受覓食之難。據最近在此地出土的古人類化石和石斧、石鐮、石錘及繩紋黑陶罐殘片考證,這裡早在遠古時就有人類活動,至少在四五千年的龍山文化時期就有先人生存、生活、居住。堯時,這裡的磨巖山已很有名,傳說中的唐堯訪賢拜許由就發生在這兒。
  • 太行山東麓民居——唐縣民居冠絕保定
    ,中南部邢臺縣、沙河為代表,中部以井陘為代表,中北部以唐縣為代表,北部以蔚縣為代表,這幾個區域的村落完整,建築風格鮮明,文化基因保留相對完整,是燕趙區域的太行高峰,與之對照的山西的五臺、陽泉、長治區域太行西部又呈現出一番特有的民居文脈,需要我們去開拓和整理呈現。
  • 唐縣圍繞「三山兩河一區」建京津冀文化旅遊基地
    長城網保定9月19日訊(通訊員 李紅葉 記者 李艮春 孟捷)以「三山兩河一區」(大茂山、青虛山、慶都山、唐河、通天河、紅色旅遊區)為重點,唐縣圍繞全域旅遊建設理念,廣宣傳,建精品,強管理,京津冀特色文化旅遊基地建設成效明顯。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