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宮殿是長沙的旅遊網紅打卡地,成就其名聲的諸多因素中,下列幾項是大頭:長沙著名的各類小吃,晚清的殿堂式廟宇建築,毛澤東偏好的湖湘美食,地處本城核心地段,交通便捷等,因而成為「吃貨的天堂」。
火宮殿的麻石牌坊和塔式門樓
其實,長沙老幫子是把火宮殿喊成「火宮廟」的。
以前,火宮殿歷來是供奉火宮菩薩(即祝融)的廟宇,香火紅旺,香客終日不絕。民國初年,動用廟產辦了一所小學「麗澤學堂」,是長沙的名校,用今天的話講,是做慈善,興教育,但收費不菲,學童多來自富宦人家。所謂廟產,一是地盤,二是房舍,三是資財,簡言之,就是在廟堂裡辦學校。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麗澤學堂改名火后街小學。我在這裡讀了六年書,也就有了一段交集。
這張照片大約攝於1980年代中期以前。現在,進店的道路加寬了,麻石牌坊也是新建的(本照片源自網絡)。
那時節的火宮殿是一座好大的廟宇,大殿橫排三開間,供人燒香拜佛。廟前的一大塊平地,就是給小販們做生意的,儘是些攤攤擔擔,冇得樓房。一副炸臭豆腐的擔子,一個餛飩挑子,或者是米粉擔子……再加幾張矮桌板凳,擺開來約有橫豎丈餘的地盤,就是一個攤位,四路裡排著,擠擠挨挨。夏天裡再支起幾根細竹篙,扯起一塊白細布,就是一個蠻好的遮太陽的涼棚。
如今,進店的塔式門樓修建得富麗堂皇、古香古色,有一份傲視群雄的氣概。
隨便講幾件事,「故事長沙」的粉絲們一定是聞所未聞。
火宮殿有兩口水井,冇得幾個人曉得吧?
一口在火后街小學的大禮堂前面的天井裡,天井裡有個青黛色的放生池,水井就在旁邊。井口小而圓,不足一尺,井水清冽透亮,味道甘甜,夏日,是細伢子細妹子解渴的飲料,也是洗手洗腳的處所。
還有一口井,就在學校食堂裡面,隱藏在牆角的暗處,不容易被人看到。井口為長方型,長約一尺五,寬約二次餘。為防意外,井口有一個很雜實的木圍欄。探頭一望,黑咕隆咚,深不見底。
細想也是必然。廟裡的和尚要生活,哪裡能離得開水呢?
有次上網,看到一則轉載的史料:1920年代初,毛澤東在第一師範辦了工人夜校,而李立三則在安源從事工人運動;兩人曾在火宮殿邊吃邊聊,討論工運的現狀和商議工運的走向……
我讀火后街小學時,所有的教室和辦公室都是火宮殿的廟堂或廟舍。禮堂是一個廟宇殿堂,唱歌教室就在禮堂的二樓,老師的辦公室和東側的幾間教室是僧舍改成的。大操坪和小操坪也都是廟產。
最有趣的莫過南側的兩間教室,乃正經八百的廟堂,未做改動,只是搬進課桌椅,掛上黑板而已。課桌邊頂著廟堂的木頭大立柱,小座椅旁邊就是廟堂的鼓型石墩,廟堂的頂很高,橫梁、豎梁和椽皮都看得清清楚楚,擠密吖密的毛瓦排列得齊齊整整,兩組玻璃明瓦只能透過一點點光線……幸好,每個班級只坐一年。
早幾年,這處廟堂恢復了原貌,成了「火神廟」。
依稀記起,當年的教室是單簷的,而眼前的火神廟卻是重簷的。大約是修復時改成這個樣式的吧。
最為有趣的是:火后街小學大門口的側邊,有一條通火宮殿前坪的窄長夾道。伢崽子要是冇吃早飯,就會在做課間操時溜號,躥到火宮殿去,買兩個包子,或是米粑粑,邊吃邊往回趕,狼吞虎咽,踩著「廣播操」曲子的尾巴,進教室上課。下午放學早,我們就從夾道躥到火宮殿去玩耍,或是聽書。
以前封閉了多年的夾道和小門,如今改成了火宮殿的東門。
大約在1950年代中期,各色小攤點搭棚支架的獨自售賣方式就都改成了進店合營的集體營業的方式。
1958年4月12日下午,毛澤東再次來到火宮殿,品嘗小吃,還講:「火宮殿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此事立即轟動長沙,亦成為火宮殿最為出彩的時刻。
那做教室的廟堂,實際是三間一橫排,兩頭的兩間給麗澤學堂做了教室,中間的一間留給了民間救火會。
民國時,長沙平民的房屋多為木結構,木柱、木樑、木椽,甚或是木板間壁,很容易著火,民間救火會應運而生。我小時候,看到過好幾處,如火宮殿內,文化電影院前坪(現長郡中學大門)西側,太平街,長治路,都有救火會。救火會門外,通常擺著一長溜木桶,大底小口的木桶裡裝滿了水;救火會內,牆壁上掛著一長溜鬥笠型的黑漆消防帽,牆角落的木架子上插著一線水槍。這種銅管竹殼的水槍插在木桶裡,上下擠壓,就能讓水噴出很遠、飈起好高——對細伢子有著無比的吸引力。一輛全身漆著火漆的簡易消防車也停在門外,兩個鐵輪用於行走,兩個水箱用於裝水,一個鐵壓杆可在兩邊水箱裡上下移動,兩個人左右壓下鐵壓杆,再通過閥門和管道能把水送出很遠、射得很高……講起來也有味,他們洗水槍、試壓水車、手工噴水我都看見過,唯獨用這幾樣把戲救火我冇看見過。
「119」啟用後,現代消防隊就取代了救火會。但火宮殿的那處救火會一直保留著,那間房子裡住的是一個戴姓家庭,直到1980年代好像還住在那裡面。
火宮殿還一直保留著民國救火會的人工水壓救火車,實屬難得。
1973年,我成了「中國新聞社」的特約通訊員。當年夏天,經由該社駐湘記者站的預約,我們三人來火宮殿採訪當年毛主席來視察的事。我的工作是採寫文稿,另有一人拍攝照片。此時的火宮殿,分東西兩院,西院還是平層的,東院已蓋起了一棟南方院落式的二層樓。
當年接待毛澤東用餐的廚師(好像是姓黃)向我們介紹情況:毛主席走下汽車,向圍在店子外的群眾招手致意……他穿著中山裝,高大魁梧,神採奕奕,笑容滿面,健步走進店子裡……我們高興得使勁拍手,忘記了自己要做么子才好。
我邊做記錄,心裡邊打小鼓,「有點像背書啊……」
文字採訪結束,廚師抽空去廚灶間,端來了兩三樣小吃,臭豆腐,姊妹糰子,水煮饊子,還詳細講解了臭水罈子的配方和做法——臭豆腐就是那裡面浸泡出來的。
隨即,到幾處內景拍照。一番忙碌下來,到晚飯點了。廚師做了幾樣接待毛主席的菜,如春筍炒臘肉、紅燒肉、煎豆腐、炒冬莧菜、豆豉大蒜炒白辣椒等家常菜,也請我們品嘗。
本店的領導也忙其他的事去了,我們邊吃邊聊。
「我陪毛嗲嗲吃飯,」廚師很開心的講,「嘿嘿……他郎家,他郎家一口巴黏的湘潭話咧……毛嗲嗲問我,每個月的糧食定量是好多斤?夠不夠吃?我講,大人子還是差不多,細伢子吃長飯,不夠;又問我,一年的布票是好多?夠不夠?我講,伢崽子糙衣褲,也不夠……毛嗲嗲講,再過幾年,我們的糧食和棉花多種一些,就會好一點;又講,我進門的時候,看到門外頭有好幾個賣香菸的、做雜事的……我曉得,都是公安局的便衣。我講過,不要咯樣搞……」
火宮殿前坪有一尊毛澤東塑像。眾多遊客和食客願意在此拍一張留影。
我聽了,就明白了,那餐飯,毛嗲嗲是跟他閒聊,他此刻就是和我們閒聊了。1949年,毛嗲嗲進北京城後,直接和平頭百姓聊天的機會怕是少咖噠。
2018年春節,我和家人去廣州,在遊覽了「黃埔軍校舊址」後,去「黃埔古村」。家人進了一間「伴手禮」店,我在門口遊蕩,看到店子對面居然有一個賣「正宗火宮殿臭豆腐」的攤點,忍不住笑了。
我講起在火宮殿的日子,那年輕女攤主倒是好學,立馬細問泡臭豆腐滷汁的做法。
其實,在我細時候,到火宮殿去聽書,更讓人心裡發癢。
那書場就是在攤擔的中間闢一塊地搞起來的。
火宮殿前坪熱鬧非凡。以前,則是搭建書場,讓人們休閒聽書的場地。
一進了陽曆五月,火宮殿就架場搭書場噠。去皮的原枝杉木是搭建書場的主材,先在地上用杉木框起一個長方形的地框,又在地框上豎起六根杉木,並釘起天框,搭起人字形的房頂架子,書場的架子就起來了;又寬又粗的篾墊子就顯神通啦,先鋪幾塊到房頂架子上做頂棚,再圍幾塊在那六根杉木架外頭,就是書場的牆壁;朝南的那頭還留了一個三尺寬、一人高的口子,供人出進。
那時節看電影、看戲都有蠻貴,聽書就成了苦力馬子(拖板車的、拖黃包車的、挑夫、賣沙水賣黃泥巴的……)和一般市民最喜歡的消遣方式。吃完晚飯,搖一把蒲扇,打個赤膊,穿條扎頭子短褲(類似如今的沙灘褲),躥到書場裡去,泡一杯茶,往竹靠椅上一坐,就只等開場聽書。
「啪!」的一聲,醒堂木一響,「昨晚講到楊志等人在黃泥崗被梁山好漢用蒙汗藥麻翻,丟咖噠生辰綱……列位,聽好噠啊,今天就接噠講『青面獸楊志賣刀』……」
從門口往裡頭看一眼,啊呀咧,裡頭坐得啪滿的,儘是人腦殼咧!去遲了的就沒有座位,只能找個站位了。
一群細伢子和幾個冇得錢聽書、又癮重超過體重的大人子,只好在外頭聽「壁腳子」。那也是幾多開心的事哦,不要錢啦。那篾墊子只隔住了人影子,隔不住聲音。笑聲、叫好聲、喝茶聲……那真是「聲聲入耳」啦。平日裡扯起喉嚨吆喝的遊走小販,此時也壓低了嗓門。
2005年和2012年,火宮殿重修古戲臺,並新建「湘菜首府」時,挖掘出一批燒制於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的「金磚」;此磚亦用於明朝早年都城南京城垣的修築。如今,這些「金磚」被玻璃罩保護起來(見左側橫列部分)。
書場通常是收茶水費,兩三分錢一位,坐的位子是竹靠椅。你要是出了五分錢,那你就坐在前五排的中間位子上去噠,還是竹躺椅,舒服些,泡的茶也好點吖子。咯些座位八九不離十都是固定的。一場書,通常是要聽到晚十一點左右才散棚。此刻,「火爐」的暑氣也消散了六七分。
書場門外吊一塊水牌,上面寫了每晚說書的名稱:《孔明接借東風》,《薛剛反唐》,《七俠五義》……
也有下午場,聽書的人就只能坐個四五成,那看門人就會網開一面,讓我們咯些躥熟噠的細伢子免費進去聽一場。
火宮殿的這種熱鬧場合一直要到陽曆十一月間才收場。
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火宮殿的書場就不開了。什麼原因呢,我細伢子一個,搞不清。八十年代初,我還在倉后街中段看到過一個家庭書場,內部格局和火宮殿的大致相同,聽書人就不大多了;廣播電臺每天中午和晚上也在播出劉蘭芳、單田芳等人的說書,都是些武俠類章回小說,或朝代更迭、風雲戰亂的演義類小說。
早幾年,央視的「百家講壇」走俏,我也多少看了一點,只是在我眼中,隨何什也脫不了火宮殿書場的影子,看來看去,就是少噠一塊醒堂木,多噠一個小麥克風,內容倒還是說舊事,講古人,「濤聲依舊」。當然囉,用現代傳媒方式來傳承中華文化,與時俱進,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如今長沙老城的街頭巷腦,還有老茶館的「尾巴」;而雄踞一方的火宮殿,終日食客不斷,卻也讓小吃廳供老茶客喝茶(上午十一點以前),但那書場,是再也找不到噠。
修復的古戲臺前,坐滿了四方來客。每逢節假日,古戲臺上便有民間戲劇或歌舞節目的演出。
大約在進入新千年前後,火宮殿已經名聲大震了。火后街小學撤併,地皮和建築一併歸還火宮殿。隨即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和擴建,除了教室廟堂整體恢復為「火神廟」外,還新建了「湘菜大樓」,是為對湖湘餐飲文化進行整理與創新的中心。1980年代以前的店面建築都被拆除,緊鄰的大部分民居類建築亦被購併,重建後以全新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並在前坪新修一個戲臺,不定期的演出湘劇、花鼓戲和其他地方戲劇,這也對書場文脈的一種傳承吧。
民國時期,火宮殿塔式門樓的背面。儘管已經因年代久遠而顯得陳舊,但「乾元宮」三字還清晰,據記載,此三字為清朝書法家黃自元書寫(此圖源自《老照片中的長沙》)。
當年,老幫子有一個口口相傳的說法,「進去火宮殿,出來乾元宮(錢圓功)。」當然是稱讚店子裡的美食繁多,口味獨特。還有一層暗含的意思,就是「荷包裡錢(乾)都用完了」,「圓功」在長沙方言中,有:歸圓、完結之意——兩者正巧諧音。
以前,「乾元宮」牆面的裝飾,以本白和青黛二色為主,簡潔而明快。如今的裝飾,五顏六色,煞是好看;只可惜「乾元宮」三字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日進鬥金」的浮雕。
眼下,塔式門樓的主圖改成了「金色大鼎收納了無數金幣和元寶」。
只是,知曉和使用「錢圓功」方言一詞的人,越來越少了。
沙子
作者介紹:
曾到洞庭湖平原作田,也曾在紙媒捉「蚊子」(文字)。想當「拍客」,不料機不如人,技不如人;想當個「鍵盤俠」,哪曉得字不如人,智不如人……怕懶得,好玩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