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筆者京城密碼系列文章。這裡的京城指的是北京城,一個多民族國家傳承有序的著名歷史都市,自古北京多奇人,風雲變幻秘事多,古蹟文獻拂迷霧,圖說正史現真景,欲知如何解密3000年北京城之歷史,請看京城密碼系列連載】
春天。
丁香花。
法源寺。
這是一串解密北京文化的密碼。
下面這首丁香詩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代人所作的。
詩人的四句六言詩真切的表達了別離的有情人濃濃不化的相思之情。
《代人寄遠六言二首·其二》
繡領任垂蓬髻,
丁香閒結春梢。
剩肯新年歸否,
江南綠草迢迢。
——【唐】杜牧
靜下心來,細讀此詩。
從詩中的意境,讀詩之人可以感受到,因為所愛的人不在身邊,佳人心情惆悵,惰情難去,也不願意著裝打扮,任憑蓬鬆的髮髻垂到繡花衣領,步履沉重,內心愁結不散,猶如丁香花在樹梢扭結,一片愁腸,不知道今年心愛的人能否歸來?
心愛的人,你可知道,如今的江南,已經是遍地開著小花,綿延無盡的綠草與花相映。詩人把口語「剩肯」(真肯,真的肯於,「剩肯」是南國之音)一詞融合到詩詞當中,表達了江南女子的柔情和無限期盼。
看枝頭的一團團丁香花,有情人在情人不在時的苦似乎只有丁香花才能夠傳遞。
這首詩的作者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民族為漢族,唐朝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為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
杜牧在唐文宗大和二年,年方26歲時中進士,授為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歷任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這裡的幕是指古代將帥或行政長官辦公的地方,入幕就是擔任將帥或行政長官的輔助人員。
杜牧晚年居住在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其為「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多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眾多詩人中成就極高。人稱杜牧為「小杜」,以別於杜甫的"大杜「。同時杜牧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丁香,是木犀科丁香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是紫丁香的簡稱(木犀科丁香屬,又稱丁香、洋丁香,主要分布於從歐洲東南部到東亞的溫帶地區)。
丁香因花筒細長如釘一般且香氣濃鬱而得名,是著名的居住庭園花木之一。其花序碩大,開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環境適應性強,栽培簡易,因而在園林中廣泛栽培應用,為觀賞佳品。
丁香原產於中國華北地區,在中國境內已有1000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是中國的名貴花卉之一。
丁香的花朵纖小文弱,花筒稍長,因而給人觀賞時常有欲放未放之感。故而被文人們選擇作為人類心境的重要表達物。
歷代詩人的詠丁香詩,大多體現出典雅莊重、情味雋永的特點。
宋代的王十朋稱丁香「結愁幹緒,似憶江南主」。丁香花未開時,其花蕾密布枝頭,人稱丁香結。自從唐宋以來,詩人們常常以丁香花含苞不放,比喻愁思鬱結,難以排解,用來寫夫妻、情人或友人間深重的離愁和別恨。
丁香在北京的栽種和觀賞歷史悠久,據北京風物圖書記載,過去的京城有三大花事,一是法源寺中的丁香,二是崇效寺中的牡丹,三是極樂寺中的海棠,每到花期,都會吸引著一眾又一眾的文人雅士和城中百姓們爭相前去觀賞。後兩者已不存,只有法源寺的丁香盛景依舊。
法源寺被稱為北京城內歷史最悠久的寺廟。
唐朝貞觀年間,大唐君王唐太宗李世民決定對佔據遼東的小國高句麗親自出徵。但是這次規模浩大的出徵,卻以慘敗的結局而告終。
為悼念此次徵戰中陣亡的將士,唐太宗遂於貞觀十九年(645年)下詔,在幽州城(今北京城西南部)東南隅興修一座寺廟,歷經51年,於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建成,並賜名為「憫忠寺」。
法源寺內幾乎遍植丁香。除了種植有紫丁香和白丁香,還有南洋馬魯古所生長的丁香品種。
每年四月,丁香花兒都會應期綻放,如同一朵朵祥雲,花香四溢,透過花叢綠葉,是紅牆和青瓦,僧人們徜徉其間,一位位遊人閃過,簡直就是一幅「勝地花開香雪海」的難得美景。
杜牧詩中的有情人讓人唏噓。
法源寺的丁香之美讓人難忘。
細讀正史也輕鬆,文尚清新易懂,圖尚高清真實。 本號致力於解密歷史的細節,無私提供高清並真實的歷史圖文。敬請關注,持續解密歷史的細節中。原創作品,版權所有,已全網維權,請勿抄襲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