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說盡了杜牧心中的委屈與不服

2020-12-21 談藝錄

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還會順帶著說說杜牧的生平事跡。

升調池州

杜牧在黃州待得不開心,因為他想家,更確切地說,他想念長安,想念朝堂,一心一念地想以自己的有用之身(剛過四十歲的他竟然發自己已經滿頭白髮)替國家做點事,所以他更加著急。甚至不在其位也要為國分憂,他無數次地寫信給李德裕,替他出主意,對回鶻用兵時,他上書,對澤潞用兵時,他又上書。

(杜牧像)

歷史上沒有李德裕採納杜牧謀略的記載,因為歸根到底,杜牧是「牛黨」的人(至少不是「李黨」),這一點,他在牛僧孺幕府裡任判官時就已經定了下來,在黨爭為禍甚烈的時期,這樣有「牛黨」背景的人,李德裕是不會讓他冒頭的,即使他有經天緯地之才。

杜牧在黃州「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的喊聲終究是喊給了空氣,他只能一邊思念故鄉,一邊在黃州的曠野裡做點閒詩,他的匡扶社稷之心,只能在日升月落中消磨。他甚至感嘆說自己「閒人似我世間無」(《重送絕句》),但臨風灑淚也好,對月長籲也罷,「消磨」是他這一段時期生活的主旋律,他什麼也做不了,只能等著。

(池州杜牧像)

844年九月,秋風已起時,杜牧的職位發生了變化:好友李方玄的池州刺史任滿,杜牧奉詔去接任。前面說過,兩地相距不遠,池州在長江沿線,下轄四縣,比黃州多管一縣,分別是秋浦、青陽、至德、石埭,秋浦是池州治所所在,就是現在的安徽池州,這個地方也是文化名城,李白曾在這裡寫過《秋浦歌》十七首,最有名的是其中的第十五首:「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其實這首詩所寫的李白的狀態,正是杜牧在池州時的狀態。

(白髮三千丈)

他來池州他不情願,因為這仍然是京外官。但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池州與黃州的城市級別,就會發現,這並不是刺史到刺史的平調。前文我們說過,唐時的州是分等級的,不同級別的州,刺史的官品也不一樣(上州刺史是從三品,中州刺史是正四品上,下州刺史是正四品下)。黃州是下州,而據《唐會要》記載,到會昌四年五月(就是杜牧接任前幾個月),池州已經升為上州(原因很可能是因為這裡盛產銅鐵,朝廷要在這裡鑄錢),也就是說,杜牧其實被提拔了。

原因可能有三個:1、杜牧不停地給李德裕上書,雖然李德裕未加理睬,但很顯然,他看到了杜牧的態度(杜牧的態度當然不是為了靠近「李黨」,他就是想做點事),覺得這個人並非無可救藥的「牛黨」;2、杜牧的堂兄杜悰剛剛從淮南入相,他一定起了一定的作用,雖然不能把杜牧召回朝中,但多少改善一下杜牧的現狀,把他換到條件好、熟悉的地方,還是可以出點力的;3、杜牧曾經兩次在宣歙幕中,他熟悉這裡的風土人情,有利於工作(這是官面上的理由)。

(立在池州的杜牧詩意牧童像)

無論如何,杜牧的官品由正四品下升到了從三品,他也不得不沿著驛路,態度消極地趕往池州任上。雖然驛站提高了他的待遇,但他仍然不高興,集中體現在《秋浦途中》:「蕭蕭山路窮秋雨,淅淅溪風一岸蒲。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還下杜陵無?」看似只是想家,其實很明顯,他想回長安,對於他來說,家鄉也意味著朝堂。

對白居易的評價

杜牧曾經在洛陽擔任過一段時期的監察御史。在此期間曾經交過一個朋友,名字叫李戡。

李戡這個人很有個性,依照唐時科舉考試規定,參加進士試的士子在進場時,都要搜身檢查,李戡認為這簡直就是人格侮辱,堅決反對,最後索性打包回家,不參加考試了,稱寧願終身布衣也不受此辱。

(白居易像)

其他士子雖然忍辱參加了考試,獲得了功名,但對李戡卻十分敬重,杜牧也敬其德性,結交為友,這是很正常的事。但李戡死得較早,託杜牧寫了墓志銘,問題來了。

墓志銘中有這樣一段話:「嘗痛自元和已來有元、白詩者,纖豔不逞,非莊人雅士,多為其所破壞。流於民間,疏於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語,冬寒夏熱,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無位,不得用法以治之。」

銘中所記,可能是李戡的話,但墓志銘卻是杜牧所作,且全文也不長,這段話佔了很大的比重,大意是說:元稹、白居易的詩實在不好,是纖豔不逞之作,是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作品,流毒危害世間,意志力不強的人容易被教壞。他自己是沒有能力,如果有,一定「用法以治之」。幸虧他沒能力,要不然元、白的詩要毀於另一種「文字獄」了。

對於杜牧來說,白居易、元稹都算是詩壇前輩。但杜牧卻在替朋友寫的墓志銘中寫上了這樣一段話,就算這些不是杜牧的原話,至少他該是認同這種說法的。這實在讓元白的擁躉看不過眼,最讓人不服氣的是,杜牧自己也經常寫男女豔情的詩,跟元、白有什麼差別呢?五十步笑百步嗎?

(杜牧的風流詩意)

元白有元白的地位,杜牧有杜牧的地位,詩與詩之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人讚美,就會有人批評,我們無法準確的評判二者的筆墨官司,但至少,這段舊事,也對杜牧的仕途產生了些微的負面影響。

繼續在刺史任上窩著

會昌六年,唐武宗病死,憲宗之子李忱(初名李怡)繼位,是為唐宣宗。

唐宣宗不喜歡李德裕,覺得在他跟前不自在,於是讓李德裕出鎮荊南,白敏中(白居易的從弟)接過了相印,牛黨的牛僧孺、李宗閔、楊嗣復等五人同日北遷,回朝任官,牛黨要執政了。

(唐宣宗像)

杜牧當然覺得高興,總算換天了,看著被李德裕打壓的舊人們一個一個回到朝堂。他也滿心歡喜地等著詔令的到來,可等來卻是讓他調任睦州刺史,睦州雖然也是上州,但距長安更遠了。

牛李換政,並沒有給杜牧帶來立刻的好處,表面看似不對,其實深層原因很清楚:1、杜牧算是牛黨的人,但牛黨失勢時,他不斷地上書給李德裕,牛黨失勢的人都看在眼裡,這一次風水輪流轉,牛黨也不喜歡他了,黨爭很慘烈,杜牧正好夾在縫中(文人總是不喜黨爭的,後來的蘇軾也是,他跟兩邊都不對付);2、此時秉政的是白敏中,他與白居易感深甚殷。白敏中自幼喪父,基本是在白居易的照料下成長起來的,對白居易如此不敬的杜牧怎麼可能獲得重用。

更何況,就在這一年,白居易去世了,時間也是九月,就是杜牧調任的時候。所以,他這次調任多半是他自己「作」出來的,怪不得別人。

(《清明》詩意)

人是要受點委屈的,特別是文人,杜牧有兩首傑出的詩,一首是《清明》大致寫於黃州或池州任上(肯定不是山西杏花村,杜牧沒有去過那裡);另一首《泊秦淮》寫於從池州向睦州轉徙的途中。如果不是這前後連三趕四的「挫折」,這樣的好詩,恐怕就不會誕生了。

(《泊秦淮》詩意)

倘若真是沒有這兩首詩,怕是杜牧的詩壇地位都會受影響吧。

一首五絕小詩

杜牧的代表作多是七絕,《山行》、《泊秦淮》、《清明》,首首叫得響,但這並不代表他的其他詩體寫得不好,今天我們就來讀一首他在睦州寫的五絕,詩的標題是《盆池》,全詩如下:

(石頭上的《盆池》詩)

鑿破蒼苔地,偷他一片天。白雲生鏡裡,明月落階前。

所謂「盆池」,即埋盆於地或挖地成池,引水灌溉而成小池,用以種植可供觀賞的魚類與水生花草等。唐詩中寫到盆池的詩很多,一個人被扔在邊州過平常日子的杜牧,心裡不甘,但也沒有辦法,他只能委屈著打發日子,他在自家的階前空地上挖了一個池子,裝了水,或者是為了澆花卉菜蔬什麼,總之,他有了一個類似盆子大小的一池水。

但妙就妙在這盆子大小的池沼,讓詩人用20個字創造出了另一番天地:

鑿破蒼苔地,偷他一片天。這是平淡淺易的寫法,當然,也只有大師級的詩人才能寫出這樣平淡卻又雋永的的句子,這首詩的創作年代文集中沒有記載,但放在睦州的心境與條件,十分契合。門前遍鋪蒼苔(為什麼是蒼苔呢,或者就是實寫,或者就是人跡罕至,詩人孤獨得緊),的地上,被詩人鑿了一個盆池,這是很平常的小事,但到了詩人筆下,卻用來表達心志,池水中映出的青天白雲是屬於我的,誰也奪不走,這是我的一片天,是「偷」來的。雖然也落落寡歡,但終歸併未屈服,還敢「偷」,願意「偷」,細思語氣,又象個調皮倔強的孩子,真真妙不可言。

(池水映白雲)

白雲生鏡裡,明月落階前。池水如鏡,映出青天白雲,到了晚上,天邊的明月也似乎一下子來到了我的階前。這是字面意思,但我們相信一定還有深層的隱喻,杜牧通過這樣的語句調適自己的心態,雖然江湖之遠,但處在一種平和的心態之下,天下所有的事,不都在我的眼前嗎?你看,他有多麼想回到朝堂上去。

詩的好處就是意思都在字面之外,我們相信杜牧借這首小詩有更多的話想說,但也可能他就是想寫一寫門前的一池水,可能是我們過度解讀了?

有人認為這是杜牧恬淡自然生活樂趣的體現,說他超然物外,說他熱愛自然云云,我們並不贊同,此時,他還遠沒有到那種生活狀況。至少我們認為,這一首五言絕句,只有短短的20個字,卻說盡了杜牧心中所有的委屈與不服。當然了,「詩無達詁」,各自按自己的理解就是了。

歷史無法假設,我們無法說假設杜牧真在朝堂之上,晚唐的氣象會不會為之一新,但真正一個向上強力發展的國度,需要一大批正能量滿滿、身懷濟世安邦之才的人,這是肯定的,

可惜了,有才華的杜牧沒有趕上適合他的好時代。

(【唐詩閒讀】之203,圖片引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杜牧的《山行》是千古名篇,有位小詩人不服,於是也模仿了一首!
    杜牧是晚唐時期可以和李商隱齊名的詩人,而且他大部分的作品也都很經典,尤其是他的一首《山行》,更是美得令人心醉,整首詩就是一幅畫,詩人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把所見所聞娓娓道來,從而也是營造出了一種唯美的意境,通篇只是那麼短短的四句,一共十八個字,卻是無人能夠超越。
  • 杜牧很經典的一首詩,僅僅二十個字,卻是寫得氣勢恢宏!
    個人是非常的喜歡杜牧,每次讀到他的詩作,內心總是會感慨萬千,杜牧的一生好似都在遊浪,從來也沒有安定下來,正如他自己在詩句中所寫的那樣,「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這是對於自身的無奈,也是對於人生的無奈。對於我們的詩人來說,他儘管有著遠大的理想,以及抱負,可是由於自己並不受人重視,所以一輩子,也沒有受到重用,一直是鬱郁不得志。
  • 杜牧最經典的一首詩,僅僅二十八個字,卻美得讓人心醉!
    杜牧,唐代著名詩人,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杜牧的詩以七言絕句著稱,並在晚唐時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又以杜牧的寫景抒情詩為一絕,其語言含蓄精煉,情景交融,意境幽美,宛如一幅雋永的畫卷。如杜牧的一首七言絕句《江南春》。
  • 杜牧韓愈用這兩首詩把以小見大寫到極致
    有人說,一粒沙裡見世界。在詩詞裡,詩人們常常用小中見大這種手法讓短短的詩歌雋永有趣,極富魅力。杜牧就是箇中高手,他曾有一首五言絕句,短短20個字,把天光雲影寫得精緻巧妙,讓人讀後不禁拍案叫絕。曾說:「談及此『偷天』賊高於偷花、偷酒、偷書、偷畫,又勝於偷閒。可謂賊中最高尚者。」德國漢學家顧彬先生也曾高度讚譽這首詩,這「偷天」的想像實在高雅又妙不可言。我真佩服中國古典詩人的意象創造藝術,唐詩中的意象世界是一個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的藝術世界。
  • 杜牧登樓遠眺,寫下一首千古名作,最後7字驚豔世人!
    而在眾多思鄉的古詩中,杜牧的《題齊安城樓》最為特別。《題齊安城樓》是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它是唐武宗會昌四年(844年)杜牧登上齊安(今湖北武漢)城樓思念故鄉時所作。這首詩主要通過對杜牧登樓遠眺的所見,來表現他離家之遠,從而抒發他的思鄉之情。至於這首詩在眾多思鄉古詩中的特別之處,便在於它最後7字對數字別出心裁的運用。
  • 晚唐杜牧一首送別唐詩鮮有人知,但是最後14個字卻讓人印象深刻
    一提到晚唐詩人杜牧,我們就會想起他的「霜葉紅於二月花」、「春風十裡揚州路」、「豆蔻梢頭二月初」、「玉人何處教吹簫」。上述的這些古詩是杜牧最為出彩的七絕。作為晚唐和李商隱相提並論的重要詩人,杜牧的詩詞成就是很突出的。尤其是他的那些膾炙人口的七絕唐詩,不精雕琢卻散發著獨特的意境之美。
  • 杜牧一首經典唐詩,通過一首歌,借古諷今,短短28字,成唐詩精品
    晚唐時,杜牧一首《泊秦淮》橫空出世,讓這個本來籍籍無名的河流瞬間名揚天下,家喻戶曉。從此,秦淮河再也沒有換過名字,成了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 杜牧回憶江南的一首唐詩,其中寫到了一個著名景點
    當我們在題目當中把杜牧和江南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就會想到揚州。對於晚唐的杜牧來說。揚州代表了太多的內容。那裡有他生命當中最美好的時光,也有他生命當中最落魄的時光。因為得不到重用一身落魄,他才會到揚州城。但是在這裡,他過著沒心沒肺、倚紅偎翠的生活,人生倒也瀟灑了幾年。
  • 杜牧:我是全村的希望
    到了南宋末年,這一年的科舉考試,金榜上出現三個名字,一個叫文天祥,一個叫陸秀夫,都是如雷貫耳。其實還有一個,顯得默默無聞,他的名字叫謝枋得 【那個字讀bìng】。南宋滅亡後,謝枋得也被俘到元大都,他寧死不降,在北京法源寺絕食五天而死。這氣節一點也不差,後世之所以名氣小,可能跟他的死法一樣,無聲而決絕。
  • 李商隱和杜牧的《登樂遊原》,千百年來高下難分,你更喜歡哪一首
    前幾天有人問筆者李商隱與杜牧都寫過《登樂遊原》,哪一首的水平最高?這樣的問題是很無聊,要知道李商隱和杜牧是晚唐最著名的詩人,兩個人才華相當,還被後人稱為「小李杜」,意思是他們的成就可以媲美盛唐時期的李白和杜甫。
  • 杜牧與煙花女子相戀,分別時依依不捨,寫下一首空靈清妙的詩
    所以,詩人們只好沉醉於其中,其中的代表便是杜牧。出生顯赫之家的杜牧。他的家族中曾經出過貞觀名臣杜如晦。杜牧的爺爺是一位名臣,曾經官至宰相。杜牧出生在這樣的官宦之家。自然是眼界高又有才氣,很年輕的時候就憑藉一篇《阿房宮賦》名震文壇。但是,出生於晚唐的杜牧,就像晚唐的國事一樣,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他只能沉醉於溫柔鄉中,在青樓楚館中寄託自己的詩情。
  • 杜牧一首詩寫月,全文無一個月字,卻令人無限遐思
    是啊,月光總是給人無限的遐想,讓留戀秦樓酒巷的杜牧也常常感傷。長安夜月 唐代:杜牧寒光垂靜夜,皓彩滿重城。萬國盡分照,誰家無此明。古槐疏影薄,仙桂動秋聲。獨有長門裡,蛾眉對曉晴。晚唐有位詩人劉皂寫了一首《長門怨》:「雨滴長門秋夜長,愁心和雨到昭陽。淚痕不學君恩斷,拭卻千行更萬行。」劉皂這首詩借長門宮裡失寵妃嬪的口吻來寫,全篇不著一怨字,但句句在寫怨,情景交融,用字精工,將抽象的感情寫得十分具體、形象,是宮怨詩中的佳篇。
  • 在看過這麼多smart杜牧之後,我將給你一個真實的歷史杜牧
    杜牧是晚唐偉大的詩人、政治家、戰略家和畫家,他是一位感情豐富、文雅典雅、志存高遠的知縣(後人又稱「風流賢太守」)。藉助於五絕的短系統,杜牧可以表達出豐富的思想情感內涵,包括理想、崇高的情懷、挫折、迷茫與孤獨、閒暇與高潔情懷,展現出一個有志有情的學者世界的整體精神風貌。
  • 如果說詩人杜牧是位蘿莉控,你相信嗎?
    當你誦讀「清明時節雨紛紛」、「南朝四百八十寺」、「霜葉紅於二月花」、「商女不知亡國恨」這些詩句的時候,如果有人對你說:作者杜牧其實是個風流成性的詩人,他非常喜歡年輕漂亮的小女孩,是個蘿莉控,你相信嗎?還是先從揚州說起。文宗大和七年(公元八三三年),三十一歲的杜牧投奔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在其幕府中擔任掌書記。
  • 杜牧正話反說的一首詩:道盡人生苦短的辛酸,句句精彩字字沉重!
    要說唐朝最風流的詩人,那當然是非杜牧莫屬,無論是他「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的深情,還是「二七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嚮往,都無不體現著他多情的風流性格。不過這些人生中的一幕幕往事,最終也使得杜牧發出了「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的深深嘆息。
  • 杜牧最有詩意思鄉詩,中間20字乃孤獨名句,得以入選唐詩三百首
    今天我們讀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這一首古詩,其中就有非常深厚的情感,而中間的20個字更是寫自己因為思鄉而孤獨,堪稱千古名句。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
  • 杜牧最動人的一首詩,句句發自肺腑,感人至深!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唐代著名詩人。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在晚唐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杜牧的詩尤以絕句和律詩為最,其中律詩現存約160餘首,存於《樊川文集》、《樊川外集》與《樊川別集》中。其詩的風格主要以俊爽峭健為主,當然也不乏有一些含蓄蘊藉的抒情詩。如他的五言律詩《旅宿》。
  • 杜牧很經典的一首詩,短短28字極盡浪漫,最後1句成千古名句
    晚唐詩人中,則首推杜牧與李商隱,這是唐詩走向末路時,迸發出來的最後的光芒。李商隱和杜牧,雖然同屬晚唐,其不同之處則甚多。在生平上的差別這裡不再細舉,在文學創作上,李商隱開闢了唐詩新的題材,以一系列的《無題》詩著稱於世。而杜牧的作品,多是吸取前輩的經驗技巧加以自己的理解和創作,所作多詠史抒懷,以及表現自身生活的題材。
  • 杜牧爬山寫了一首詩,28字寫出秋天醉美的感覺,後一句成為經典
    見山生意,見水生情,水是眼波媚,山如眉峰聚,只有心中有這許多詩意,才會有細水長流的情意綿長。只有那天高海闊的心胸才會有碧海情空。杜牧這個唐代的大詩人,與張好好的一段情緣讓人稱道,詩工絕句,十年一夢揚州路,卻又贏得卿卿薄倖名。
  • 江南春.杜牧
    南朝修建了許許多多的廟宇,遺留到至今的有四百八十座寺廟,有多少亭臺樓閣都滄桑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注釋1、郭:古代在城外修築的一種外牆。2、山郭:依山的城鎮。3、南朝:東晉滅亡後,先後在南方地區建立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合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