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宮殿賦昭陽,豈信人間過夜郎。明月入江依舊好,青山埋骨至今香。不尋飯顆山頭伴,卻趁汨羅江上狂。定要騎鯨歸汗漫,故來濯足戲滄浪。」——《憶李白》辛棄疾
唐朝是一個詩歌的盛世,曾湧現過燦若星河的詩人,其中最耀眼的一顆明星,便是有著「詩仙」之稱的李白。無論你是什麼樣的身份,都會喜歡上李白,喜歡上他的詩。
杜甫誇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蘇軾贊其有:「英瑋絕世之姿」連大詞人辛棄疾都寫了一首《憶李白》,將他對李白的敬佩盡數傾賦於詩中。
李白寫下的好詩三天三夜都談不完,今天選說的是李白在人生失意時,獨自登樓寫下的一首令人美到心醉的詩。
縱觀李白的一生,多為漂泊。從18歲那年隱居在戴天大匡山時,李白便常往來旁郡,在四川境內遊歷。25歲那年的李白,更是離開了故鄉「仗劍去國,辭親遠遊」。
李白的性情雖然放蕩不羈,但卻懷有為官報國的理想,希求能在官場做出屬於自己的功績,這也是文人們的一貫理想。
不過李白卻始終鬱郁不得志,還曾窮困潦倒於長安街頭,和一些市井之徒混跡在一起。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玉真公主和賀知章向唐玄宗引薦了李白,玄宗看過李白的詩賦後,對其才華十分的欣賞,於是便召李白進宮。
據說李白進宮的時候,唐玄宗「降輦步迎」可謂是莫大的殊榮。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華橫溢的李白遭到了妒忌,被人進了讒言。唐玄宗漸漸疏遠了李白,最終將李白「賜金放還」,憤憤不平的李白離開了長安,再次踏上了遠遊的道路。
李白心中有一個很崇拜的偶像,名叫謝朓。此人是南齊有名的詩人,又在官場做出了自己的成績,然而在東昏侯永元元年(499年)卻遭到構陷,死於獄中。李白感嘆於謝朓與自己的人生命運相似,故而對其非常的推崇。
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年)與天寶十三載(754年)兩度來到宣城,登上謝脁樓吟詩作賦。《秋登宣城謝脁北樓》便是李白在754年中秋登樓時所作,我們來欣賞一下。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開篇前一段,「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是用倒裝句的手法,從大處落筆,寫登樓遠眺,總攬宣城風光的景色。可謂是遼闊壯麗,美不勝收,令人感到心曠神怡。
整首詩抒發了李白從登樓望景,到臨高懷古的思想感情。更蘊含了李白對先賢(謝朓)的追慕。這首詩的美,已經不能從辭藻上來品味,而是要從蒼涼曠遠的意境上來感悟。雖然相比較而言,這首詩在李白的詩中知名度並不高,但卻是如假包換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