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地理:官場神劇《大明王朝1566》的致命硬傷

2020-12-13 網易新聞

作者|徐春偉,寧波市地方志學會會員,歷史地理及語言學愛好者。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謝絕轉載。

《大明王朝1566》雖然沒播過幾次,但是以其良好的口碑,和豆瓣高達9.6的分值,成為許多人眼裡的歷史題材神劇。《大明王朝1566》也因此被人稱作是中國歷史正劇的最高峰之一。去年初湖南衛視授權期滿,該劇在優酷獨家重播,引發了全民追劇熱潮。那麼,從史實的角度來看,本劇是不是非常完美的呢?在此,筆者拋磚引玉,起碼從區劃地名角度來看,本劇存在著大量的硬傷。


《大明王朝1566》海報

隻字未提的抗倭指揮中心定(鎮)海

《大明王朝1566》中,裕王、徐黨和嚴黨一方面博弈在廟堂之高,另一方面鬥爭在浙江之遠。劇中嚴嵩對嚴世蕃說:「朝廷不可一日無東南,東南不可一日無胡宗憲。倭寇在,胡宗憲就在,胡宗憲在,就誰也扳不倒我們。」浙江作為明朝稅賦重地,又緊鄰著南京應天府,一旦淪落到倭寇手裡,後果不堪設想。因而,浙江成為兩黨必爭之地,也是倭寇的必搶之地,寧波府則是倭患最為嚴重的區域。


遣明使來華路線及倭寇騷擾圖

為何寧波成為倭寇首要覬覦地區,首先它是日本來華最近的港口;除了地理位置上的接近,還可利用有規律的季風,通航時間大大縮短。「若海倭奉珍入貢,則風帆直指寧波,突至倏來,黠詐叵測,先事而備,其在定海乎。」這是清初《職方大一統圖》浙江分圖的文字說明,說的是寧波府定海縣又是海防重中之重。古定海縣不是今舟山市,而是鎮海縣的古名。吳越天寶二年(909年),國王錢鏐因明州望海鎮地濱海口,有漁鹽之利,置望海縣(也有古籍記為靜海縣);次年改定海縣。鎮海城是我國古代少有的將城池建在入海口的縣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因倭寇佔據昌國縣(今舟山)諸島為巢,廢昌國縣併入定海縣。所以,明朝的定海縣版圖很大,相當於今寧波市鎮海、北侖區大部和舟山全市。永樂元年(1403年),明廷又規定,寧波是日本朝貢船登陸中國的唯一口岸。日本人的朝貢船於定海接受檢查,再經水路抵達府城上岸。


《職方大一統圖》浙江分圖


寧波府(明永樂十六年後)

鑑於定海的重要性,明初即開始布置重兵防守,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定海、盤石、金鄉、海門四衛指揮使司於浙江並海之地,以防倭寇」。(《明太祖實錄》)明朝的衛所是軍民合一的特殊政區,衛相當於民政的府,所相當於縣。定海衛轄內所4所,外轄所多至有5所,共9所為全浙之最;而府城所在的寧波衛,未轄任何千戶所。其地位重要性可見一斑。


明末浙江都司衛所統轄結構圖

寧波之亂後,沿海倭患更加嚴重,定海諸島嶼被倭寇佔為巢穴,成為騷擾明朝的大本營;而衛所廢弛,其軍人不堪用。於是,嘉靖後期,衛所兵制轉為省鎮營兵制。省鎮營兵制不同於明初的衛所兵制,省鎮營兵制是文官與武官共同指揮的雙軌體制,明中後期,總兵官逐漸成為一省或數省的最高武官。負責管轄浙江的總兵駐地在哪裡呢?它既不在杭州省城,也不在寧波府城,而在定海縣城(衛城),「鎮守浙直總兵官一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設,總理浙直海防……舊駐定海縣」。(《明史·職官五》)定海既然是浙江和南直隸的第一門戶,明廷便將守衛浙直的抗倭指揮中心設在定海縣城,便於戰時指揮。


 嘉靖《寧波府志》定海縣治圖

除浙直總兵府外,早在嘉靖三十一年,寧紹臺參將署亦設於定海城。嘉靖三十五年,一個28歲的年輕人就任寧紹臺參將,他就是被後世稱作「抗倭第一名將」的戚繼光。嘉靖三十九年二月,浙江海防重新部署,寧紹臺區一分為二:設寧紹參將和臺金嚴參將,從而形成浙直總兵下設杭嘉湖、寧紹、臺金嚴及溫處四參將的防守體制。戚繼光改任臺金嚴參將,駐節台州。很顯然,《大明王朝1566》第二集剛出場的戚繼光職務為「台州總兵」,這是不符合史實的,編劇把明清的職務搞混了。此外,劇中「戚繼光」的年齡也偏大太多了,歷史上的臺金嚴參將戚繼光才30出頭而已。


《大明王朝1566》戚繼光劇照

戚繼光的上司才是總兵職務,當時的浙直總兵、副總兵分別是俞大猷和盧鏜,都是歷史上的抗倭名將。相比《大明王朝1566》而言,去年電影《蕩寇風雲》劇中主要人物的職務相對正確些,只不過把浙直誤作浙江。


《蕩寇風雲》俞大猷、盧鏜、戚繼光劇照

鎮海是俞大猷、盧鏜、戚繼光等名將戰鬥過的地方,當地留下了大量與他們有關的遺蹟或傳說。1994年,鎮海中學擴建田徑場時,發現俞大猷生祠遺址及石碑;學校泮池前至今還存有盧鏜手跡「流芳」碑。當地漁民捕魚用的泥馬船,也讓戚繼光產生靈感。他讓士兵學習駕駛泥馬,利用它在灘涂上行走,猶如馳騁在海塗上的駿馬;電影《蕩寇風雲》再現了戚家軍駕駛泥馬船追逐倭寇的場面。


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內的泥馬船


鎮海中學梓蔭山下俞大猷生祠碑·都督俞公亭

嘉靖年間的定海縣城,因浙直總兵衙署駐於此,地位已躍居寧波府城之上。可以說,其重要性在東南地區僅次於南京應天府和杭州省城。因此抗倭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後,作為抗倭最高指揮官的盧鏜在鎮海招寶山上提句「六國來王處、平倭第一關」,言明鎮海的地理位置和重要作用。而本劇隻字未提定海(或鎮海),甚至沒將明朝總兵官職和浙直總兵駐地搞明白。


 盧鏜手跡「六國來王處、平倭第一關」

提前被合併到杭州的嚴州

《大明王朝1566》第二集中,與戚繼光對峙的是杭州知府馬寧遠,他帶兵與淳安知縣常伯熙、建德知縣張知良不惜斷水、踏苗毀田,逼迫當地百姓改稻為桑。實際上,不管馬寧遠,還是後來的知府高翰文,都管不著淳安縣和建德縣。事實很簡單,因為那兩個縣不屬於明朝的杭州府,它們屬於民初消失的嚴州府。

明嚴州府前身是隋朝的睦州。隋仁壽三年(603年)置睦州,治所在新安縣(大業初改雉山縣,後改為清溪縣,在今淳安縣西南)。轄境約當今浙江省桐廬、建德、淳安等縣市地。大業初年改為遂安郡。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復為睦州。唐武德四年(621),於桐廬分置嚴州,轄桐廬、建德、分水3縣。嚴州之名自此始。武德七年(624),廢嚴州入睦州。萬歲通天二年(697年),睦州州治由雉山縣(今淳安)移建德縣,建德為州治始此。


隋江表諸郡東部


唐江南東道北部

宋屬兩浙路。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睦州青溪人方臘率眾在歙州歙縣起義。次年平定後,具有藝術修養的宋徽宗改歙州為徽州,改睦州為嚴州。南宋鹹淳元年(1265年),升嚴州為建德府,屬兩浙西路。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建德府為建德路,屬江浙行省。明初,李文忠取建德路,改為建安府,旋改建德府。洪武八年(1375年),又改為嚴州府,屬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治建德,仍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淳安、遂安6縣。


南宋兩浙西路


明浙江布政司

那明朝杭州府管哪些地域呢?杭州府下轄錢塘縣、仁和縣、餘杭縣、臨安縣、富陽縣、新城縣、於潛縣、昌化縣,以及海寧州,相當於現在的杭州市轄區和改屬嘉興的海寧。嚴州府諸縣是解放後劃入杭州的。民初,實行廢府存縣,嚴屬六縣直隸浙江省。解放初,設立建德專區,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淳安、遂安6縣。1958年,分水縣併入桐廬縣、壽昌縣併入建德縣、遂安縣併入淳安縣。同年,撤銷建德專區,劃歸金華專區。1960年和1963年,桐廬和建德、淳安先後從金華專區劃歸杭州市。至此,原嚴州府6縣都併入今杭州市。嚴州和壽昌、分水、遂安都成為了歷史地名。


浙江省(1949年)


浙江省 (1963年-1976年)

再來說本劇故事集中地淳安縣,且不說「改稻為桑」是虛構情節,淳安有的是山林可種桑樹,不需要特地去毀稻田;把故事發生地放在平原上的杭州府海寧縣不是更好麼?


古嚴州府地形復原圖(來源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

劇中還有毀堤分洪淹田的情節。不論歷史上有沒有這件事,從地理角度去看,淳安是地勢最高的地方,建德其次。如果分洪,只能淹沒建德以下的縣,淳安絕對不會被淹。新安江進入建德腹地之前,還需經過壽昌;從劇中只提建德、淳安來看,顯然編劇也不知道歷史上的壽昌。

劇中還有淳安縣民參加戚家軍的劇情;歷史上沒有「淳安兵」,戚繼光的新軍主力不是淳安兵,而是「義烏兵」。編劇為何安排這麼多淳安縣的戲份,看看《大明王朝1566》的副標題《嘉靖與海瑞》就明白了。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劇中是1561年),海瑞被任命為淳安知縣,這個山區縣也因海瑞這個著名清官而知名。但是,在浙江抗倭大局上,平心而論,和海瑞是沒有關係的。他管轄的淳安縣,作為遠離抗倭前線的內地山區縣,也是無關抗倭大局。


《大明王朝1566》海瑞出任淳安知縣劇情

順便帶一句,目前的建德城區也不是歷史上的嚴州府城和建德縣城,嚴州府城在今縣級建德市東部梅城鎮。嚴州城俗稱梅城,按民國《建德縣誌》說法,它以(城牆)臨江一段雉堞半作梅花形而得名。今建德城區白沙渡,是壽昌溪匯入新安江處,處於舊建德和壽昌交界處。1957年1月,為適應新安江水電站建設需要,在白沙渡分建德縣地置相當縣一級的新安江區,直屬建德專署。次年3月,新安江區改為新安江鎮,隸建德縣。1960年8月,縣城由梅城鎮移至白沙鎮。原淳安縣淳城和遂安縣獅城這兩座千年古城,也於1959年因建設水電站需要淹沒在新安江水庫(因旅遊故,今多稱千島湖)中了,現在的縣城排嶺也是新建的。

提前被拆分的南直隸、湖廣布政司

《大明王朝1566》有個細思恐極劇情,就是浙直總督胡宗憲向「江蘇巡撫」趙吉貞借糧食,趙吉貞有也不肯借。問題來了,熟悉明朝行政區劃的讀者一眼就能看出來,因為明朝是沒有江蘇省的,當時所謂的「江蘇」也是胡宗憲的轄地。本劇把七省總督胡宗憲硬生生「降職」成只管一省的浙江總督。


《大明王朝1566》出現了江蘇

明朝時期,今上海、江蘇、安徽兩省一市屬南京行政區;由於明朝南京也是應天府的京號,後世為避免歧義,多將廣域的南京行政區稱作「南直隸」。(按《明史》南京才是正式名)南直隸的政區管轄範圍是在明朝建國前逐步形成的,丙申(1356年)七月朱元璋已在應天府設置了江南行中書省。隨著各地的相繼平定,元未各路相繼改設為府,江南行省的管轄範圍不斷擴大,至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罷行省設南京時,周圍歸其管轄的府有17個,元代河南江北行省東半部及江浙行省北部盡歸其下。洪武十一年正月改南京為京師。京師各州府本直屬中書省,故俗稱「直隸」。洪武十三年,因胡惟庸案廢置中書省,而中書省所直轄府州改為直屬六部,但俗稱依舊為直隸。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原京師改稱「南京」,俗稱也相應變成「南直隸」。到了後期,官方也逐漸認同「直隸」「南直隸」等政區名,如《明世宗實錄》記載,嘉靖三十三年五月命南京兵部尚書張經「不妨原務,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南直隸、浙江、山東、兩廣、福建等處」。


明南京(南直隸)

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朝定鼎江南之後,在明朝南直隸故地設江南省。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從江寧府遷往安慶府。巡撫也逐步取代了布政使成為一省之長。至此,江蘇、安徽兩省官僚體系完全定型,在清代文獻中「江蘇」「安徽」出現頻率逐漸高過「江南」的頻率,因而坐實了分省的事實。可以說,江蘇、安徽分省成為既定事實是在乾隆以後。可本劇不但出現了江蘇,還出現了安徽,作為明朝的歷史劇,實在是非常低級的錯誤。


《大明王朝1566》不但出現了江蘇,還提到了安徽


江南省乾隆廿六年(1761年)主要職官分布圖

這還沒完,繼續深入劇情,嘉靖皇帝在木牌子文件架間轉悠,有一個木牌子寫著湖南。明朝的時候還沒有湖南省,只有湖廣布政司。明代的湖廣布政司是在元代河南江北行省南部和湖廣行省北部基礎上形成的,比元湖廣行省少了兩廣之地,大致相當於今日湖南、湖北二省,治武昌府。同江蘇、安徽一樣,湖南是清朝才分出來的。清初,湖廣沿用明制。康熙三年(1664年)三月,令武漢、漢陽、黃州、 安陸、德安、荊州、襄陽、邵陽8府歸湖廣巡撫管轄,以長沙、衡州、永州、寶慶、辰州、常德、嶽州7府及郴、靖2州歸偏沅巡撫管轄,湖廣的巡撫轄區一分為二。同年四月,朝廷湖廣右布政使移駐長沙。至此,湖廣布政使的轄區也是一分為二。閏六月,偏沅巡撫由沅州偏橋鎮移駐長沙府。康熙六年七月,兩布政使司分別改名為湖廣湖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湖廣湖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湖廣省分省在形式上基本完成。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偏沅巡撫改湖南巡撫。


明湖廣布政司


清湖南省

《大明王朝1566》作為湖南臺的作品,編劇不熟悉浙江省可以說是沒做足功課;但是連湖南省何時設立都沒搞清楚,這有點說不過去。作為歷史正劇,觀眾看的不單單是故事情節和劇本臺詞,如果脫離歷史的時空背景,就會淪為架空劇了。

參考文獻:

郭紅、靳潤成:《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明代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傅林祥等:《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清代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本文來源:網易歷史 責任編輯:安梁_NN2061

相關焦點

  • 《大明王朝1566》就是最好的國產歷史劇,沒有之一
    /《大明王朝1566》宅在家裡,只好看劇。無奈的是,看幾集就棄的劇太多,一集不落看下去的劇又太少,兜兜轉轉,最後還是看回老劇。而當你忍無可忍,在網際網路上敲下「劇荒」兩個字的時候,網友們密密麻麻的推薦裡,一定少不了《大明王朝1566》的名字。攝影師出身的張黎,把電視劇拍出了電影感。隆慶、嘉靖、萬曆祖孫三人,拼成一座山。神劇到底有多神?
  • 《大明王朝1566》韓國將播 黃志忠版海瑞受追捧
    由著名導演張黎執導,黃志忠、陳寶國主演的古裝歷史巨製大戲《大明王朝1566》確認引進韓國,即將於5月6日在韓國首播,作為在中國廣受好評的優秀歷史正劇走出國門與韓國觀眾見面。
  • 大明王朝1566分集劇情介紹(1-46集)大結局
    >  作為一部歷史正劇《大明王朝1566》在各方面都顯示了自己的「一身正氣」。國寶級導演張黎執導,國家一級編劇劉和平擔綱編劇,集結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王勁松等實力派演員,這樣的頂配班底也被網友贊為「國產劇的良心和門面」。  此次優酷獨家重播《大明王朝1566》,劇中江南織造局兼浙江市舶司總管太監楊金水的扮演者王勁松也激動萬分,發微博稱「終於大神再現了」。
  • ...王朝1566》成豆瓣9.7分「神劇」,7年磨一劍打造《北平無戰事》
    影視劇評分網站豆瓣上,一部2007年播出的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以9.7分摘下國產劇最高分,被許多人奉為「神劇」。《大明王朝1566》的編劇劉和平,多次獲得中國電視飛天獎、金鷹獎、白玉蘭獎的最佳編劇獎,卻至今不會用電腦打字,而以自己口述、助理打字的方式,創作了《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北平無戰事》這一部部經典。
  • 從《大明王朝1566》看明中期中央權力的變化
    2007年,一部《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衛視首播,這部劇一播出便引來廣泛好評,一度登上了豆瓣評分榜國產歷史劇第一名。劇中塑造了嘉靖皇帝、海瑞、馮保、張居正、嚴嵩的一批經典的人物形象。更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一部歷史正劇,張黎導演在最大程度上尊重了當時真實的歷史。
  • 看完《大明王朝1566》,你知道為什麼嘉靖最後到死都不殺海瑞嗎?
    看《大明王朝1566》是一種享受。《大明王朝1566》是最好的國產電視劇,沒有之一,這是我收到的粉絲的留言,可以確定很多人的都喜歡看這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現在我們來聊一聊兩個主角,嘉靖跟海瑞,兩個相見恨晚的對手。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海瑞死諫嘉靖後,最後嘉靖都沒有殺他呢?
  • 如何理解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的長江黃河論?
    回到題目,我個人很喜歡《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好就好在每個角色都很鮮活,都有自己的動機。比如題目中的這段話,乍一聽很有道理,大家也都紛紛概嘆嘉靖的通透和智慧,甚至我不乏在很多地方看到有人引用這段話。可是仔細一琢磨你就知道,這無非是另一種形式的詭辯而已。
  • 9.7高分評價,佔據豆瓣評分榜首,《大明王朝1566》你值得一看!
    《大明王朝1566》是由張黎執導,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等主演的歷史題材電視劇。本劇講述的是嘉靖與海瑞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貪官奸臣橫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大奸臣嚴嵩黨羽眾多、權傾朝野,清官海瑞不懼強權,敢於向腐朽封建的皇權發起挑戰。皇帝朱厚熜(cōng)剛愎自用、練道修玄二十載,以一己之私始終把控著大明朝的軍政、經濟大權。
  • 回顧經典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誰才是最狠的角色?
    《大明王朝1566》是2007年上映的一部絕佳的歷史劇,喜歡明朝歷史的朋友們著實過了一把癮。這部劇是國家一級編劇劉和平的作品,《雍正王朝》和《北平無戰事》這兩部優秀的電視劇也都是他的著作。這部劇的豆瓣評分高達9.7分,絕對是一部歷史良心劇。
  • 大明王朝1566豆瓣評分9.5收視率當年不到0.5:收視率慘敗真相
    在滿屏美瞳仙俠劇、無腦宮鬥劇、婆媽諜戰劇的一片霸屏下終於傳來了一個好消息,歷史題材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距離它首播的2007年元旦,剛好過去十年。這部神劇被塵封十年其實並沒有什麼傳的神乎其神的「政治隱喻」「借古諷今」的原因,追究起來只歸結為四個字——生不逢時。
  • 《大明王朝1566》裡,該如何看待和光同塵的鄭泌昌?
    在《大明王朝1566》裡,鄭泌昌與何茂才兩個人的命運感與震撼力居然也僅次於嘉靖海瑞的衝突和楊金水的佯瘋與發洩。兩位演員的出場天然帶了些喜劇色彩,誇張的肢體語言,一胖一瘦,一文一武,一個輕言細語,一個咆哮叫嚷,私下彼此也只一口一個老鄭、老何叫著,要是把那官服換成長衫,倒活脫脫是說相聲的。
  • 大明王朝1566中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的招牌賑災有什麼意圖?
    剛開始嚴嵩是想交給胡汝貞去辦,可是部堂大人深知這只是浙江官場又一次撈錢、魚肉百姓的好時機。所以胡宗憲很猶豫,而且他也放出話來,就算是改,也只能是分三年進行。可是朝廷的虧空已經等不了,小閣老又覺得胡宗憲拼命阻礙是因為他投靠了清流。這才有了毀堤淹田,淳安建德知縣以及河道監管被斬,以及胡宗憲主動請辭。
  • 電視《大明王朝1566》劇給了我們答案
    其實,還有很多真不是大家想的那樣,好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給了我們一個正面的例子。他就是嘉靖朝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呂方說呂方這個大太監很好,似乎不完全準確,說這個人很和善,也不全面,他為人處世的特點總結如下。
  • 我們為什麼再也拍不出《大明王朝》
    說到底就是我們為何再拍不出《大明王朝》呢?01中國傳統歷史劇現在為何拍不出《大明王朝》這樣的歷史劇?中國內地原本擅長的歷史劇,年代劇、商戰劇,農村劇和都市劇。也是一個影視從業者從體制導向,到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2001年左右,從清代的《三大王朝》,到《漢武大帝》《走向共和》,再到巔峰的《大明王朝1566》。這已經很清晰的勾勒出了歷史劇巔峰到衰落的過程。
  • 從《雍正王朝》到《北平無戰事》 劉和平為何能寫出部部「神劇」
    影視劇評分網站豆瓣上,一部2007年播出的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以9.7分摘下國產劇最高分,被許多人奉為「神劇」。《大明王朝1566》的編劇劉和平,多次獲得中國電視飛天獎、金鷹獎、白玉蘭獎的最佳編劇獎,卻至今不會用電腦打字,而以自己口述、助理打字的方式,創作了《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北平無戰事》這一部部經典。
  • 唯一包攬《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大明王朝》三大歷史劇的演員
    在中國影視劇中,有三部歷史劇,堪稱是中國歷史劇的巔峰之作,他們分別是《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從故事架構,到制度,典章,官場,市井,服裝,聲音等等細節,無一不精,遂成經典。能在三部劇中擔綱任意一個露臉的角色,都是影視演員的榮幸。
  • 《大明王朝1566》七位國家一級演員,第六位是《雍正王朝》的太子
    《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被稱為歷史正劇三部曲,深受大家的喜愛。前幾天大聖介紹了《雍正王朝》中的國家一級演員,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大明王朝1566》中的七位國家一級演員。3、海瑞:黃志忠《大明王朝1566》中基本上人人都有靠山,只有海瑞孤身一人。在他的眼中百姓是最重要的,之後是江山社稷,再之後才是皇帝。只要他看不順眼的地方他就去反對,哪怕撞得頭破血流也在所不惜。當今社會缺少的正是海瑞這樣孤獨的清官。
  • 美劇日劇韓劇有什麼了不起,我們一樣能拍出神劇
    有些人看了一兩部優秀的美劇日劇之後,就覺得哇,為什麼人家的劇就那麼好看,我家的劇就慘不忍睹?那是因為你看的都不是國產劇超一流實力的代表!優秀的國產劇可是多得很呢!《雍正王朝》似乎依然代表著歷史劇的最高水平,這部由胡玫導演、二月河、劉和平聯合編劇的正劇史詩,憑藉著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驚心動魄的政治風雲,以及劇中每一個角色恰如其分神完氣足的表演,使得這部《雍正王朝》在中國電視螢屏上有著屹立不倒難以企及的重要地位。
  • 在《大明王朝1566》中,你認為誰最聰明?
    若論誰最聰明,還真是不好說,在整個《大明王朝1566》中,天底下最聰明的人都聚在一起了,但這其中,卻有三個相對更為聰明的人。哪三位?錦衣衛七爺在經過調查事件原委後,明白了這些都是沈一石的設局,但又因為要顧及很多東西,不能直接說明,因此七爺才會說道,難道你要我上報大明被一個商人玩了不成?
  • 《大明王朝1566》:為何要「改稻為桑」?背後牽涉絲綢之路的命脈
    1、《大明王朝1566》:一場由國庫虧空引發的「改稻為桑」國策,暴露了大明朝的政治弊病,也引出了絲綢的地位 嘉靖三十九年是一個多事之秋,倭寇在沿海地區肆虐,六千餘人襲擊了廣東潮州等處,守衛的將士連夜向朝廷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