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星巴克——代表著美國典型的咖啡文化,靈隱寺——承載著中國千年佛教文化的佛教寺院,當「靈隱寺」遭遇「星巴克」,網絡民意瞬間沸騰了。21日,隨著上海統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官方微博「星巴克江滬浙」發布消息稱,杭州靈隱門店將於明天(9月22日)開門迎客後,網友紛紛轉載並發表評論。縱觀各大網站新聞標題及網友微薄評論大部分都是針對「靈隱寺」,在這裡想說明兩點,其一是此次該星巴克並非是在靈隱寺內設立,而是靈隱景區中。這兩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網友微薄之評論無論是贊成,亦或是反對、質疑大部分是針對「靈隱寺」,而非「靈隱景區」;其二此次涉及到的是以宗教活動場所為主要遊覽內容的風景名勝區內設立商業服務網點的相關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26號《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以宗教活動場所為主要遊覽內容的風景名勝區,其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協調、處理宗教活動場所與園林、文物、旅遊等方面的利益關係,維護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權益。以宗教活動場所為主要遊覽內容的風景名勝區的規劃建設,應當與宗教活動場所的風格、環境相協調。」星巴克在靈隱寺景區設立,是否與宗教活動場所的風格、環境相協調,這並非是宗教活動場所本身能決定的。
【中新網】星巴克進駐杭州靈隱寺引發熱議
一夜秋雨,杭州遍地桂花香。2012年9月22日,秋分之日,往來於杭州千年古寺靈隱寺的路上依舊車水馬龍,只不過,今天的遊人既要去拜拜菩薩,又想去星巴克喝喝咖啡,享受一下「中西合璧」的感覺!
21日下午16時58分,網絡上一條微博引發熱議。上海統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官方微博「星巴克江滬浙」發布消息:杭州靈隱門店將於明天開門迎客。
消息一出,網絡一片沸騰,網友紛紛轉載並發表評論。一網友調侃說:進去這家星巴克店後,服務生會微笑地問:施主,您是大「悲」還是超「大悲」,或者是「大慈大悲」?當然,也會有顧客諮詢:「我能續悲嗎?」
22日上午11時許,杭州市民張巖和幾個同學就在靈隱的星巴克店享受了一把。他告訴記者,這家分店環境很別致,牌匾有中國寺廟的感覺,室內也是中式風格。「憑著星巴克的知名度加上靈隱寺「保佑」,一定生意興隆。」
網友「榴槤小霸王」認為,靈隱寺的香火混著咖啡,那一定是濃濃的商業氣。
據記者了解,2007年,星巴克在北京故宮開分店,一時間備受爭議,最後退出故宮。當時,星巴克全球總裁吉姆當諾針對質疑聲回信說:星巴克在故宮開分店,是抱著對紫禁城文化歷史傳統的尊重和高度敏感。
時過多年,如今星巴克在靈隱開設分店,是不是代表對中國宗教文化的尊重?網友「唐伯小虎」稱:星巴克是入不了皇城,只有遁空門。
當天,記者從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證實,星巴克所開的分店並不在靈隱寺裡面,而是在靈隱寺附近的商業區,那裡已經開設有肯德基、知味觀等餐廳。
網友「詹姆士劉」認為,星巴克在靈隱寺開分店和故宮那個性質不一樣,並沒在靈隱寺裡面開。「靈隱寺景區門口商業街都有,多一家星巴克就不合理了嗎?」
浙江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員王平分析,從商業角度看,星巴克做了一個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決定,只是星巴克和靈隱寺代表的文化意義有所衝突,使得市民一時難以接受。
但王平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市民應該用更加寬容的態度來對待這些商業行為。另外,靈隱寺景區在做商業選擇的同時也應顧忌靈隱寺本身的文化內涵,雙方應達成共贏。(文:徐樂靜)
【新華網】:星巴克「入駐」靈隱引爭議 商業開發觸痛誰神經
「施主,您是大悲還是超大悲?還是大瓷大悲?」「我能續悲麼?」22日,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店星巴克在杭州靈隱寺景區開店,引來吐槽聲一片。
2009年,在故宮九卿值房「駐紮」7年的星巴克在爭議中正式告別故宮。而此次,星巴克入駐靈隱寺景區,被網友稱為「不僅入得皇城,還入得空門。」然而,與故宮店不同,星巴克此次並未將咖啡店開進寺院。記者了解到,靈隱寺本身屬宗教場所,而寺院外的靈隱景區則歸屬杭州市園文局管理。景區開發自身的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作為業主的機構引入星巴克似乎也無可厚非。
事實上,距離星巴克不到五十米處,集結了知味觀、肯德基、超市商場、演繹餐廳等的杭州靈隱休閒旅遊購物中心已營業半年之久。由於改變了靈隱景區以往商場規模小、檔次低、布局雜亂的商業格局,該購物中心還被稱為靈隱綜保工程的「收官之作。」
讓星巴克成為「眾矢之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看簡單了它是一杯咖啡,看複雜了它是一個文化符號。」
作為「美國並不高級的飲食文化的載體和象徵」,星巴克在故宮開店也曾被認定一種「文化侵略」,侵蝕了中國傳統文化。然而,記者不禁想到故宮在趕走星巴克後,又炮製出的「故宮麵條」。在30元一碗麵條的利益驅動下,所謂驅逐星巴克的文化責任感和民族文化使命感,是否也只是自欺欺人?
如何在文化傳統和商業開發之間尋找平衡點,一直是中國許多名勝古蹟面臨的難題。反觀一些其他國家的做法:在韓國的「故宮」景福宮,當地政府規定任何破壞傳統文化氣氛的飲食店都不能在宮殿區內申請開張,僅在門口設有飲料自動售賣機;而日本對古蹟保護顯得更為保守,如擅自引入現代設備和產業,文化古蹟可能遭到「降級處理」,從公認的「國寶」「重要文化財」中除名。
名勝古蹟的傳統文化氣息之所以被衝淡,應該反思的並不是多了一家星巴克或是其他洋品牌,而是過多的商業機構是否已超過服務遊人的需要。畢竟,商業開發只是文化遺產保護的手段,如果做過了頭,只會讓名勝古蹟染上更多銅臭氣。(文:段菁菁)
【人民日報微評論】靈隱寺能否飄出咖啡香?
星巴克能否開在靈隱寺?如果可以,那麼禪茶一味,是否也能進化為禪咖一味?如果不行,上島咖啡來了行不行?我們究竟反對的是外來文化入侵,還是景區過度商業化?法國羅浮宮、英國白金漢宮沒有星巴克,因為那裡沒有鋪位出租。由此來看,「星巴克焦慮」或許在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