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縣白楊鎮:人勤村美產業豐

2021-02-13 隴南康縣發布

康縣白楊鎮

人勤村美產業豐

  康縣白楊鎮桂花莊一角

仲夏的康縣,山青水綠、百花盛開;康陽路上,翠竹挺拔、芭蕉聽雨;燕子河一路歡歌,和著啾啾鳥鳴;清澈見底的河潭裡,遊走的白雲和裝修精緻的樓房倒影相互傾訴,好似交談著那段「網紅路」的甜美故事。

每次到康南(康縣南部),都會被一段綠樹遮蔽的公路所吸引,婆娑的陽光順著麻柳樹的枝葉,把最柔美的一束照進行人的車窗。過白楊鎮區不遠,就到了著名旅遊景點桂花莊,大調號的桂花樹、排列頓挫的芭蕉樹、過渡自然的「狀元橋」、停頓有序的石臺階、高低起伏的通幽小徑,皆為秀美山水譜曲。桂花莊對面,隔燕子河,就是美麗鄉村劉家梁村。

劉家梁村轄紅旗嶺、大坪山、新房、海螺壩、劉家梁、吳家灣6社124戶376人,2019年整村脫貧。

「想都沒想到,我們的這土山梁上還能建得這麼好,多虧了黨和政府。」家住劉家梁村吳家灣社的李興孝老人高興地說,「後人們都去掙錢了,我就在屋裡看門,也享幾年清福。」今年70歲的李興孝,家裡收拾得乾淨整齊,兒子李樹文在徽縣務工,孫子跟隨兒媳在四川上學,兩個女兒都已成家,日子都過得紅紅火火。

李興孝家門前有一顆很古老的青槓樹,書上纏繞著一根100多年的紅刺藤(木香),純白色的花瓣散發著淡淡的幽香,一條仿花崗巖的繞莊路一直通向遠處。據李興孝說,那根紅刺藤已經有六、七撥人要買走,最高價都出到了12000元,但李興孝就是堅持不買。他說,「就是給10萬元也不買,我們不能破壞自然,要把好的東西留給後代子孫。」

「我們村是2019年建設的美麗鄉村,入戶路、巷道路、農戶庭院都進行了硬化,並進行了農戶風貌改造,還著力打造修建了產業廣場、活動廣場和繞村路。」該村支部書記劉成興說,「在打造活動廣場時,我們就地取材,把石頭、斷磚、瓦片、水缸、石磨、舊輪胎這些隨處可見的廢棄物收集在一起,再進行精細巧妙的擺布,讓廢物變寶,煥發勃勃生機;與此同時,我們還把舊自行車、黑白電視、收音機、木犁、鬥笠、瓦罐、扁擔等這些老物件鑲嵌在文化牆裡,時刻提醒我們要不忘艱難歲月、不忘來時的路,要珍惜現在的幸福時光,堅決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用勤勞的雙手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

  康縣白楊鎮竹園村一角

隨行的白楊鎮副鎮長張委忠告訴記者,「劉家梁村在打造美麗鄉村時,完全是按根據縣委1號文件精神,以老百姓最關心的路房廁所等基礎設施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提升鄉親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據統計,在建設過程中,劉家梁村硬化庭院38戶,入戶道路32條,圈廁改造15戶,改造危舊房屋127座,安裝太陽能路燈15盞;在建的基礎上,全力拆除危舊房屋31座71間,廢舊圈廁35座53間,從整體上改變了村容村貌,提升了群眾的居住水平。」與此同時,為了改善室內生產生活條件,該村持續開展「明窗亮灶」活動,幫助農戶摒棄陋習,樹立文明新風,刷新室內顏值,做到內外兼修,共同美麗。

近年來,康縣白楊鎮堅持不搞大拆大建、大包大攬,不搞千村一面、重複建設。通過充分挖掘利用當地資源稟賦、歷史古蹟、民俗文化、風土人情,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通過採取依村就勢、就地取材的方法,利用廢舊瓦片、磚塊石頭、樹枝竹片等當地資源精心打造小節點、小景觀,做到了不砍一棵樹、不埋一眼泉、不毀一株草、不挪一塊石,既量力而行,有效降低了建設成本,又立足實際,打造了富有康南韻味的美麗鄉村。

為民辦事、為民造福。康縣白楊鎮圍繞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的美好追求和嚮往,結合鎮情實際全面打造提升美麗鄉村,截止去年底,全鎮已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全覆蓋,群眾住上好房子的夢想已成真。

離開劉家梁村時,張委忠說,「我們鎮的竹園村挺不錯,山清水秀、村美人勤物也豐。」

沿著棕溝河(白楊鎮轄區的一條溪水)往竹園村走,隨處可見大棚、魚池,漂亮的樓房一棟緊挨一棟,一個拐彎處的牆壁上貼滿了笑臉,燦爛的笑容向世人「秀」著滿滿的幸福和快樂。

村子裡80歲高齡的陳守山,身體還很硬朗。他曾當過6年村主任,每月領取的養老保險、正常離任村幹部生活補貼等各項補助就有593元。平時他自己再種一點豆角、大蔥、土豆、包心菜等時令蔬菜,再採摘加工一些上好的綠茶,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幸福安樂。

他對村子裡這幾年的變化感慨良多。「以前外村的人都說『有女不嫁棕溝河,半夜起來推腰磨。』而如今我們村卻是馬路修得寬又長,路燈照得亮晃晃,自來水兒清涼涼,家家戶戶修樓房。現在好多外村的人都說,竹園村不像了,如果不是這山這水作證,真不敢相信竹園村會變得如此好。」陳守山老人很高興地說,「感謝黨的好政策,我們要繼續努力奔小康。」

白楊鎮在建設竹園村之初,多次召開鎮、村、社、戶協調會,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紮實做好村莊整體規劃;確定在基礎設施上,以入戶路、村莊道路、危舊房改造、庭院改造、圈廁改造、河堤、鄉村舞臺、文化廣場、公廁、垃圾房等環衛設施及電商館、村民文化館等配套建設為重點任務,先後完成村內巷道420平方米,護坎400立方米,防護欄400米,庭院硬化7000多平方米,入戶道路硬化30000多平方米……並結合實際,見縫插綠,綠化空地2500平方米,栽植各類苗木300多株,修砌青磚花園牆1000多米、排水渠200多米,通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極大提升了竹園村人居環境。

村容村貌變好了,人心也變得更美了。 「我們村以前特別落後,全村90戶人,其中54戶就是建檔立卡戶,貧困發生率高達61%;現在整村脫貧,未脫貧0戶0人;以前村裡的男青年都是出去當『上門漢』,現在都把女朋友娶回家了。」竹園村支部書記陳建軍自豪地說,「我們村民風十分淳樸,家家戶戶親如兄弟,從來沒有發生過偷盜打架的事情;而且誰家需要幫忙,大家都會爭先恐後、義無反顧,尤其是修房蓋屋時全村壯勞力都會來幫忙,我家修了三層樓,工錢還不到一萬元,全靠村裡人幫襯。還有就是近幾年我們村的產業發展很快,湧現出了好多像張小豔、陳靜、張杰、陳業江等有能力的『產業達人』。」

張守德原先在廣州務工,由於身體原因,2013年返鄉後,一直在家裡發展,2018年被康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評定為「光榮脫貧戶」,現在他家蓋起了兩層小洋樓,今年又種植了20斤種子的金色大黃,妻子在廣州務工,女婿在西藏開飯館,小日子過得蠻不錯。陳業江投資30多萬元建起了魚塘,5萬尾虹鱒魚正在育苗期。「養蜂網紅」 張小豔,大鯢養殖大戶陳靜,香菇種植模範戶張杰、陳勇等眾多的產業能人都齊聚竹園村,為實現富裕幸福的小康村努力奮鬥。

「我們村沒有懶漢、沒有閒人,家裡有產業的就好好發展產業,沒有產業的就外出務工。一般都是每年的4月份把天麻種上後,就外出務工,11月份又回家挖天麻,每家每戶的收入都不低,人均可支配收入最少是2013年的2倍。」陳建軍說,「去年中建集團幫我們創辦了扶貧車間,又給全村的食用菌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購買的新加工設備,節省了成本、提高了產量,為鄉親們脫貧致富貢獻了力量。」

  康縣白楊鎮竹園村蜂農正在查看蜂群

一個村,有了產業,就有了血液,有了活力。鄉村要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竹園村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各種特色產業,先後成立魔芋種植、土蜂養殖、中藥材種植和大鯢水產養殖等專業合作社14個,綜合實施金融扶貧、產業扶貧、科技扶貧、旅遊扶貧,通過土地林地流轉,發展土蜂養殖1500箱,魔芋種植100多畝,香菇種植大棚22座,袋料香菇73000餘袋,種植貫葉連翹、烏藥、天麻、茯苓等各種中藥材210畝;發展大鯢仿生態規模化養殖大戶6戶,分散養殖農戶11戶,培育苗木銀杏15畝,壯大了全村產業規模,形成了多種經營的良好態勢,為全村長遠穩定脫貧夯實了產業基礎。同時,按照遠抓產業,近抓勞務的思路, 組織勞務技能培訓、科技培訓120人,確保群眾持續增收穩步脫貧。

紮根深處,破土而發,這是「竹子定律」,也很符合竹園人的發展規律。「孝順、勤勞、勇敢、感恩」已深深根植於竹園人的靈魂深處,他們正在以昂揚的鬥志和不屈的拼搏精神抒寫著新時代新農人的幸福美麗篇章。

脫貧攻堅沒有旁觀者,白楊父老都是踐行人。對於今後的工作,康縣白楊鎮黨委書記王建貴說,「我們鎮將繼續緊盯『兩不愁三保障』,以『穩脫貧、促增收、防返貧』為重點,全面培育多元富民產業,積極發展鄉村旅遊,持續提升脫貧質量,堅決克服發展中的各種困難,不斷提升鄉親們的滿足感、幸福感。」

相關焦點

  • 甘肅康縣白楊鎮:人勤村美產業豐
    仲夏的甘肅隴南康縣,山青水綠、百花盛開;康陽路上,翠竹挺拔、芭蕉聽雨;燕子河一路歡歌,和著啾啾鳥鳴;清澈見底的河潭裡,遊走的白雲和裝修精緻的樓房倒影相互傾訴,好似交談著那段「網紅路」的甜美故事。康縣白楊鎮桂花莊一角。焦楊紅 攝每次到康南(康縣南部),都會被一段綠樹遮蔽的公路所吸引,婆娑的陽光順著麻柳樹的枝葉,把最柔美的一束照進行人的車窗。
  • 央視《大美中國》看康縣,竟然~
    今天,康視了話不多說,新鮮出爐的在央視《大美中國》欄目播出的宣傳片《大美中國 甘肅康縣》先為您奉上!激動的心!燕河灣民宿是中建集團總公司幫建的康縣旅遊產業扶貧示範園項目,佔地面積約36024.23㎡平米,項目投資3666萬元,建築風格以秦巴特色和康縣傳統民居相結合。燕河灣是中建集團通過幫建旅遊產業扶貧示範園助推康縣脫貧致富的重要項目之一,對康縣「全域旅遊」發展戰略具有長效帶動作用。
  • 「破舊迎新」,文明城市的康縣樣板
    、共享美好生活的新局面,形成了城鄉之間、鄉村之間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新景象。  為了徹底剷除縣城「腫瘤」,自今年4月開始,康縣城區組織開展了三次聲勢浩大的集中拆違治亂行動,總計整治土地40餘宗,累計依法收回未按要求開發利用或流失的國有土地17宗,依法補償徵收集體土地17宗,依法拆除違建36座105間。  「在拆除過程中首先講『法』,讓被拆除人首先知道自己違法了,這樣大都會主動配合我們的拆除工作。」
  • 隴南詩詞走進康縣美麗鄉村(一)
    隴南詩詞走進康縣美麗鄉村趙芳(一)美麗鄉村青山懷大夢,雲碧水流長。美麗新村舍,休閒富一方。(二)走進康城驅車茶馬道,雲裡訪康城。碧樹裝新郭,紅花照舊情。廊橋添麗色,杯影話繁榮。綠水青山在,人勤福自生。鄉村添麗景,產業助脫貧。康縣行詩詞聯十五首劉雁冰(一)康縣印象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百裡風情線,江南夢裡逢。(二)康縣即興三官桑葉家家有,陽壩毛尖處處聞。燕子河邊飛燕子,白雲山上賞白雲。
  • 「美食節」帶你開啟美食之旅 徜徉文旅盛宴 ——康縣2019·鄉村文化旅遊美食節盛大開幕
    4月29日,由中共康縣委員會、康縣人民政府主辦,縣委宣傳部、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縣商務局、縣電商中心、長壩鎮、大堡鎮、城關鎮、王壩鎮、岸門口鎮、白楊鎮、銅錢鎮、陽壩鎮等鄉鎮共同承辦的以「邂逅中國最美鄉村 品味舌尖上的鄉愁」為主題的康縣2019年鄉村文化旅遊美食節在花橋國家4A級鄉村旅遊景區盛大開幕,同時在全縣設置了10個分會場。
  • ...攻堅」一個「微心願」 美了一個村——康縣岸門口鎮楊家河村見聞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一個「微心願」 美了一個村——康縣岸門口鎮楊家河村見聞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尤婷婷記者近日來到隴南康縣岸門口鎮楊家河村,每家每戶的院子都收拾得井井有條,農具放得整整齊齊;走進村民家中,屋裡的桌子、凳子、柜子一塵不染,床上的被子疊得整整齊齊,灶臺更是乾淨整齊,處處呈現出「風景美、人更美」的新風貌。
  • 甘肅康縣長壩鎮:產業發展增「底氣」 美麗鄉村續新篇
    該村145戶540人,建檔立卡戶就有51戶211人,是個典型的山區村、貧困村。據該村第一書記、幫扶隊長夏軍回憶,他去年初剛駐村入戶走訪時,若碰到下雨天,到處都是黃泥巴。「現在好多了,尤其是去年一年,我們村的變化特別大。鄉親們不走稀泥路了,也不用挑水吃了。今年我們還要進行農網改造,改變電燈不亮、電褥子不熱的窘況。」
  • 康縣太石鄉:發展大黃產業助民致富
    中國甘肅網6月8日訊(通訊員 安維東 溫正平)近年來,康縣太石鄉搶抓精準扶貧、美麗鄉村建設歷史機遇,在大力改善村容村貌、人居環境的同時,充分挖掘資源稟賦,引導村民發展大黃種植產業,走出了適合當地實際的脫貧增收之路。
  • 隴南康縣朱家溝村:紅綠意蘊留鄉愁
    康縣朱家溝民宿本網記者 宋芳科 程健12月22日,隴南康縣朱家溝村鄉村民宿,壁爐的柴火燒著正旺,房間裡不覺得寒冷,這是冬日朱家溝村為遊客帶來的溫暖一年四季,深藏大山深溝之中的朱家溝村都有不重樣的景致,在冬季的清幽中,朱家溝村依然期待遊客的到來。朱家溝村是一座依溝而建的小村莊,坐落在兩山之間,樂享著清冽的溪流,小村莊環境優美、錯落有致。
  • 康縣朱家溝村——古村落的新生活
    冬日的清晨,站在麻柳樹下,朱家溝村的「領頭人」朱彥傑自信地說:「我認為,一棵老樹,一座古宅、一段故事,就構成了鄉村旅遊。」晨光中的康縣朱家溝村山明水秀。村前,清澈的燕子河自西向東流向嘉陵江;村口,那棵有1800年歷史的麻柳樹宛如一把撐開的巨傘靜靜守護著古老神秘的村莊。
  • 甘肅康縣鄉村旅遊漸興:「光棍村」引來「外來媳」
    (資料圖) 張平良 攝   中新網蘭州8月4日電(郭博 馮麗蓉 田野)甘肅隴南市康縣,曾經是人畜混雜、環境髒亂、房屋「高大黑空」的深度貧困村,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改善人居環境、發展富民產業等諸多措施後,村子變富、變美,使得人才回流,很多「光棍村」也引來了「外來媳」。
  • 隴南康縣:美麗鄉村建設為鄉村振興增動力添活力
    青美玉攝  初春的康縣,柳綠山青,到處煥發著勃勃生機。走進康縣王壩鎮何家莊村,乾淨整潔的村舍、蜿蜒有序的柏油路,時尚簡約的現代建築,雞鳴炊煙、沃土淺綠儼然其中,仿佛是畫卷,又好似是夢境。  「我們不僅要繼續完善各村的基礎設施,還要在『美』字上下功夫,把『形式』和『內容』完美結合,確保我們的每個村莊都是群眾的公園。
  • 【全域旅遊】隴南康縣:美麗鄉村 康養之城
    2019年,康縣350個行政村1640個自然村中97.2%的村社建成了美麗鄉村,2020年將實現全覆蓋。陽壩鎮和大水溝村等1鎮12村被評選為「中國最美村鎮」,榮獲2019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稱號,入選「2019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的候選激勵縣名單」,2019年11月被農業農村部和甘肅省委、省政府確定為「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永久會址。
  • 康縣:美麗鄉村催生「美麗經濟」
    近年來,康縣從實際出發,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持不懈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美麗鄉村、發展生態富民產業,探索走出了貧困山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結合推進的高質量發展路徑,美麗鄉村也正在催生「美麗經濟」。
  • ...生動力是做好農村工作的重要抓手——甘肅康縣岸門口鎮楊家河村...
    甘肅康縣岸門口鎮楊家河村,全村有126戶40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6戶178人,低保戶16戶45人,五保戶12戶12人,貧困發生率達到44%,屬於深度貧困村,群眾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外出務工。
  • 康縣:文明實踐遇見「醉美」何家莊, 您也是最美的景中人
    「康縣有我的學生,近幾年夏天我都帶家人過來轉一轉,感覺何家莊一年和一年不一樣,每年都有新變化。我和朋友們都明顯感受到,何家莊不僅僅是山清水秀,自然風景好,而且環境乾淨整潔,房子很洋氣,我們隨手扔個菸蒂都不好意思,村民男女老少,精氣神足,待人真誠,入住農家客棧就像回到老家探親。」一位天水師院退休老教授說。
  • 【「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隴南康縣朱家溝村:紅綠意蘊留鄉愁
    康縣朱家溝民宿  本網記者 宋芳科 程健  12月22日,隴南康縣朱家溝村鄉村民宿,壁爐的柴火燒著正旺,房間裡不覺得寒冷,這是冬日朱家溝村為遊客帶來的溫暖。  在康縣村口,有一棵1800年樹齡的麻柳樹,見證過中國共產黨康縣首次黨員會議和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這是一段光輝的歷史,也是朱家溝厚重的紅色底蘊。
  • 美麗鄉村流金淌銀——隴南市康縣王壩鎮何家莊村
    身處何家莊村,視覺、聽覺、嗅覺,無不經歷著鄉土自然氣息的薰染,這種淳樸的美,令人心曠神怡。近年來,何家莊村依託當地良好的生態優勢,通過保護綠色生態、壯大特色產業、大興鄉村旅遊,走上了一條富民興村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