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西遊取回了佛教真經,道教的經典又是怎樣傳承的呢?多虧有他

2021-01-08 船夫聊歷史

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魯迅(給徐壽堂的信)

玄奘取經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的故事,正是他不遠萬裡取來真經,並傾注全力翻譯成漢語,才得以讓佛教在中國興盛起來。

其實早在西漢時期,佛教便已經傳入中國,但由於當時傳到中國的佛教經書基本都已經是二手貨了,使得產生了很多誤解,成語胡說八道正是源自於此,這裡的「胡」指的便是番邦外國人,八道便是佛教八正道(見注釋1)。

由此可見,玄奘取經對佛教發展的貢獻,而在中國本土道教發展歷史中,也有一位類似玄奘的人物,他便是東晉南朝道士陸修靜。

道士下山

魏晉南北朝時,伴隨五鬥米教(早期道教)在中原地區的普及,很多上層社會開始對道教感興趣,我們熟悉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可見其影響之廣。我們故事的主人公陸修靜(406年~477年),出生於東晉,成長於南朝,從小便遍覽群書,並修煉辟穀道術,人到中年以後,便拋家舍業雲遊天下,並逐漸了解當時中原宗教的現狀。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道教開始發展,早在西漢傳入中國的佛教也不甘落後,文人雅士中也不乏出家學佛、研究佛典之人。當時人們對於道教和佛教貌似都不排斥,陸修靜便曾說過:

在佛為留秦,在道為玉皇,斯亦殊途一致耳。.

可見其對佛教和道教之間的差異並不排斥,甚至有彼此借鑑的想法,事實也的確如此,後來陸修靜在改革道教時,的確借鑑了很多佛教元素。

佛教發源於印度,並已經發展成型,屬於一個相對成熟的宗教。佛教的經典文書可以由西域去印度求取,並通過翻譯、改寫而廣為傳擴。但同時期的道教,雖然是由中國本土文化衍生而來,卻還處於成長和完善的階段。當時的道士只能假託太上老君等形象降臨誥授的形式來製作,這就有點容易亂套,因為誰撰寫經書就擁有了制定規則的權利,所以由此派生的大量道經真偽混淆,雜亂無章。即使《上清》《靈寶》《三皇》等大批新經典問世,也因各派道士在傳經過程中,以訛傳訛,互相封鎖,又使許多道經源流不明,互無統屬,流失分散。

正本清源

編寫於元代的道教傳記《玄品錄》中有一段關於陸修靜的記載:

南詣衡湘、九嶷,訪南真之遺蹟;西至峨嵋、西城,尋清虛之高躅

從中可見陸為了整理道教典籍,曾遍訪天下,並為後來勘正道教經典奠定的基礎。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他刊正《靈寶經》,撰編了《靈寶經目》。三十年後,陸修靜經過多年積累,開始修訂《上清經訣》、《大有三皇經》等道教頂級經典。

在其期間,他還得到了當時南朝宋明帝的支持,在泰始七年(471)陸奉敕撰獻《三洞經書目錄》,共著錄道家經書符圖、方技方法1228卷。同時,首創在道教史上有深遠意義的道教典籍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法(見注釋3)。陸修靜對於道教的改革,甚至連佛教文集《廣弘明集》中都有記載,可見一影響之大:

金陵道士陸修靜者,道門之望,在宋齊兩代,祖述三張,弘衍二葛(見注釋4)、郗張之士,封門受篆。遂妄加穿鑿,廣制齋儀,靡費極繁,意在王者遵奉。

從這段話中的描述,我們可以得知,如果說北朝寇謙之借用北魏太武帝、宰臣崔浩以政治的手段改革道教制度,躋身於朝廷。那麼,南朝陸修靜則從道教經典入手、通過規範教義教理使道教更加完善成熟,形成強大的宗教勢力,影響政權統治者。

在東漢時期方士于吉編撰的《太平經》中提出了道教早期的思想「承負」說,大意就是前輩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這也是道教追求長生的理論基礎,但伴隨陸修靜對道教經典的改革,逐漸融入了類似佛教的三世輪迴理論。如在《太上洞玄靈寶智慧定智通微經》說:

三界之中,三世皆空。知三世空,雖有我身,皆應歸空。明歸空理,便能忘身。能忘身者豈復愛身?

生死觀念變了,原本單純追求長生的道教,又增加了在世修善功、積功累德、捨身濟物、輪轉因果的內容。並且接受了佛教三世輪迴、因果報應教義。以度人無量為宗旨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廣為流傳開來。

兩漢到魏晉時期,道教的傳播和發展走的是底層百姓路線,其中典型的如太平道、五鬥米,都是以底層百姓為信眾基礎的,經濟來源也是依靠向教眾徵收租米。但通過南北朝的道教改革以後,道教逐漸走出市井草堂,而進入了道觀精廬,成為上流這會的座上賓,其經濟來源也改為帝王后妃、達官顯貴的施捨,以及齋醮法事的收入。

充裕的經濟基礎,以及出家道士可以免除租役的優渥條件,使得道教信徒迅速增加,成熟的道教組織也應運而生,促使道士們模仿釋氏寺院僧團,建立獨立的道院經濟體系,並逐漸與儒家、佛教鼎立,成為中國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注釋1:佛教八正道是指: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注釋2:《玄品錄》是元代茅山道士創作的道教傳記。

注釋3:三洞為《洞真上清經》、《洞玄靈寶經》和《洞神三皇經》。四輔為太玄、太平、太清和正一。十二類指三洞中又分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錄、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讚頌、表奏。

注釋4:二葛是指東漢道教靈寶派祖師葛玄及其玄孫葛洪(東晉) 。

相關焦點

  • 唐僧為什麼要去取經?取回了多少經書?這期間,又用了多少年呢?
    根據書中的描寫,我們不難發現,這個故事發生於唐朝時期,故事的主人公唐僧,曾是唐朝時期有名的得道高僧。作為一代高僧,他的首要任務除了提高自己的修行之外,剩下的就是弘揚佛法了。一直以來,他留在世人心中的形象,都是一副悲天憫人、德高望重的高僧模樣。而他之所以能在世人心中留有這麼高的地位,主要是因為他不畏艱險、歷經苦難,帶領著自己的幾個徒弟前往西天取回了多部經書。
  • 西遊中道教大還是佛教大?悟空說的這句話,如來沉默,玉帝竊喜!
    西遊故事百家談!歡迎來到小解話西遊之佛道無邊篇。西遊世界是魔道仙多方勢力共生的結果,取經五眾均來自於不同的領域,然而其構成是很有意思的,不知是否是吳承恩的有意為之:悟空雖來自野派,但師出菩提祖師,所以算道家,被放出後加入佛家;八戒、沙僧和白龍馬原先都在天庭任職,自然屬於道家,被貶後皈依佛家;唐僧自始至終都是佛家。統而言之,就是一個佛家師父帶領四個原道家弟子西天求經!
  • 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教經典之經書《道德真經》講了什麼?
    在這些傳承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知識和內涵需要我們去了解、掌握。——社群內容營銷諮詢【 白磚家】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教經典之經書——《道德真經》◎《無上秘要》《無上秘要》為目前所知最早的道教類書。北周武帝宇文邕敕纂。據載,宇文邕曾七次召集道士、名僧和文武百官量定儒、釋、道三教優劣。力主道教居儒、釋之上,因群臣、沙門反對而未果。
  • 大話西遊記唐僧為什麼要去取經?真經到底有什麼作用呢?
    我們講講唐僧為什麼要去取經,是因為唐太宗辦了一個水陸法會。唐太宗辦這個水陸法會,需要一個高僧來給他做主持,然後眾人就選舉出了誰呢?陳玄奘也就是我們的唐僧,陳玄奘出身又好德行又高,出身好是哪看出來呢?他的父親是狀元,他的母親是開國丞相的女兒,這出身絕對算好,德行高怎麼能看出來呢,我們這先不講,總之是選出來唐僧來了。然後菩薩就來了,菩薩要送給唐僧兩件寶物,「錦闌袈裟,九環錫杖」,袈裟賣五千兩, 錫杖賣二千兩, 合人民幣約700000元。
  • 這是最全的動漫「西遊」了,全是經典,你看過幾部
    1999版《西遊記》大型國產動畫片,描述了孫悟空和他的兩個師弟豬八戒和沙僧共同保護師傅唐僧,由東土大唐去西天取經的過程。師徒四人沿途歷盡千辛萬苦、鬥妖降魔、劈荊斬棘,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終於修成正果。
  • 唐僧取經為何必須在5048天完成?這個最神秘的數字有何寓意
    (西遊系列解讀第31期)文/牽著蝸牛散步一不知大家注意沒有,西遊中有很多神秘的數字,這些數字絕大多數有著特殊寓意,讀懂了它們,你就看懂了西遊於是唐僧把經書一拋(原著這個字用得經典),連人帶馬升到空中,和八大金剛回去受封去了,這水陸大會最終還是沒開成!可見,這要命的5048天,一刻也不能耽誤,空中有人卡著表呢。四5048有什麼特殊寓意?
  • 孫悟空、唐僧和豬八戒分別代表三種佛教元素,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孫悟空、唐僧和豬八戒是小說中篇幅最多的重要角色,他們身上的元素便很充分的將這些方面表現出來。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這三個角色分別代表了三種佛教的元素,他們在故事劇情中的表現也是針對這三種佛教元素的修行。小說的作者吳承恩通過這種人物角色的描寫,將自己崇佛抑道的觀念全面在小說中體現出來。從《西遊記》的整體劇情可以看出,作者吳承恩在佛教和道教文化的積澱方面頗有成就,而且對於佛教尤其偏愛。
  • 唐僧取經歸來,通關文牒上為何出現了獅駝國印?給他蓋章的是誰?
    文/小雨說西遊看過西遊記原著的朋友都知道,在西遊記最後一回,唐僧成功取得真經歸來,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刻意安排下,唐僧師徒受到了大唐人民的熱烈歡迎,收穫了人生中無數的鮮花和掌聲雖然此時唐僧站在了人生的巔峰,但他畢竟定力很好,將取回的經文交付於李世民後,整了整衣服,清了清嗓子,便向他講述了取經這十數年時間發生的劫難,包括後來阿難迦葉為了真經索要人事費一事,說到最後還拿出了證明自己功勞最有力的一個證物--通關文牒。
  • 《西遊記》裡唐僧為什麼要去西天取經?
    在西天取經的唐僧:1、佛祖觀東土大唐有大乘氣象,所以要傳大乘經給東土大唐帝國。也就是說,應該擴大佛教的影響。不要送經不若取經,這樣才顯得莊重而神聖。應該了人們常說的一句話:「上趕不上」。唐僧是如來二弟子金蟬子第十世轉世。
  • 吃唐僧肉能長生不老?那是如來的騙局,他吃了唐僧9次都沒效果
    在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問世後,後世人大多數對唐三藏師徒四人形象和事跡的了解就停留在了那個時代,知道唐僧來自東土大唐,前往西天取經,途中收徒四人乃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達西天取得真經,而這九九八十一難中,有一半多的妖精是攔在路上想吃唐僧肉,因為有傳言說吃了唐僧肉可以保長生不老
  • 西遊記中,唐僧最後到底取得了多少真經?有哪些真經?有什麼作用
    【讀西遊記,頓悟】在西遊記的邏輯體系中,唐僧師徒歷盡千辛萬苦,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的考驗,最後取得了真經。那麼很多人會問,唐僧最後到底取得了什麼真經?當唐僧師徒到達如來佛祖的大殿時,如來舉行了「孟蘭盆會「,期間,如來對眾菩薩說: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
  • 來到靈山大雷音寺參拜佛祖的唐僧和原來的唐僧是一個人嗎?
    就在這個時候,唐僧發現了一個老者駕著一條船過來,而且還喊他讓他上船,把它渡過去。唐僧高興壞了,但當唐僧到了船跟前的時候,發現這條船沒有底,是個無底的船。唐僧一看又洩氣了,無底的船,怎麼渡人啊?但這時候孫悟空已經看出那個駕船的船夫竟然是接引佛。但孫悟空並沒有說穿這件事,他知道接引佛一定是如來佛祖派來接引他們過凌雲渡的。
  • 重憶兒時西遊 73k《醉西遊》震撼開啟
    重走西遊路,重溫西遊夢,最完美的西遊元素重現,最完整的西遊背景取材,最獨特的玄幻感觀手法,帶你重溫兒時經典,化身西遊傳奇人物,1月25日14:00首服震撼開啟,夢裡西遊,你我不見不散!73K《醉西遊》官網:http://zxy.73k.com
  • 《西遊記》其實是讚揚道教,貶低佛教的
    還有一個說謊的是唐僧,大家想一想,孫悟空的金箍棒是怎麼戴上去的?還不是唐僧騙孫悟空說小花帽是自己小時候戴過的,還送給了孫悟空,孫悟空不會這麼輕易戴上緊箍咒的。唐僧取經路上可是一直說出家人不打誑語的。雖說是唐僧迫於無奈,不過撒謊就是撒謊了。這是事實。
  • 《西遊記》中的角色來到現實世界,唐僧網購真經,哮天犬竟也掉毛
    《西遊記》中的角色來到現實世界,唐僧網購真經,哮天犬竟也掉毛想必小夥伴們小時候沒有沒看過動畫版《西遊記》的吧,孫悟空從一個大鬧天空的潑猴,到後面一路上斬妖除魔成為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稱職保鏢一、取快遞我們都知道在《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是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得真經,一路上不知道遇到了多少艱難險阻。孫悟空也不知被唐僧趕走了幾次,總之西行路上非常的艱苦。但是如果他們生活在現代會發生什麼呢?
  • 唐僧取經,為什麼不能讓孫悟空背著飛到西天?
    唐僧取經實在很不容易,一路上艱難險阻不說,還經常遇到妖魔鬼怪,受了不少驚嚇,有幾次差點被吃了。可能是大家都為他心疼,所以不少人都希望唐僧能早點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甚至還有人為唐僧「出謀劃策」,給他找捷徑。比如,有讀者說,可以讓孫悟空背著唐僧去取經,唐僧一個筋鬥雲就是十萬八千裡,背著唐僧一個筋鬥就到了。
  • 樂說西遊:自從唐王從地府回來,取經就已經失去了意義!
    樂說西遊大唐皇帝李世民,曾經是一位信奉道教的人,因為涇河龍王的一次託夢,讓李世民改變了自己的觀念。曾經涇河龍王跟袁守誠打賭,為了不輸給袁守誠,他沒有按照玉帝的旨意辦事,犯了天條。一路上,判官給唐王介紹了關於地府對待靈魂的方式,唐王回到陽間之後,就改變了觀念,開始一心向善,並且開始信奉佛教。
  • 西遊記:李唐國教為道,為何卻派唐僧取佛經?原因很簡單
    西遊記中大師兄降妖除魔帶師傅取得真經,西遊世界中仙俠妖魔光怪陸離不知道隱藏了多少秘密,即使是原作者想要詳細的描述西遊世界的瑰麗博大估計最少也需要再來一本西遊記的厚度。西遊記原著中也有很多讓人不是太理解的地方。
  • 女兒國中,唐僧有沒有動心?看女王曾說過什麼,他又怎樣回答的?
    女兒國中,唐僧有沒有動心?看女王曾說過什麼,他又怎樣回答的?世間值得珍惜的事物很多,但唯有感情最是奇妙,令人慾說還休。於是古人留下一句經典: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西遊神話中,西梁女王沒有對唐僧以生死相許,卻甘心情願拿出一國之君位、一國之財富,與唐僧結為百年夫妻。《西遊記》原著中,西梁女兒國國王的原話,是這樣當著群臣的面,公開對文武大臣們說的:東土男人,乃唐朝御弟。我國中自混沌開闢之時,歷代帝王,更未曾見過一個男人至此。幸今唐王御弟下降,想是天賜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