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下午,北京召開第127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微生物實驗室主任李鳳琴介紹,包括海鮮在內的所有食物,不會感染冠狀病毒,但可能存在被汙染的可能。目前,還不能排除低溫冷藏食品和食品包裝材料作為病毒載體,造成新冠病毒汙染環境,引起人類傳播的可能。
零下20度新冠病毒可存活20年?
近日,一條《李蘭娟院士:「零下20℃,新冠病毒可存活20年》報導被大量轉發。報導稱,李蘭娟院士說:新冠肺炎病毒特別的「不怕冷」,在零下4攝氏度該病毒可以存活數個月,在零下20攝氏度該病毒可存活20年。這解釋了為什麼幾次病毒都在冷藏食品較多的海鮮市場被發現,病毒完全是可以被跨國轉運的。
6月20日,李蘭娟院士團隊對這一報導做出回應:
該報導信息不完全準確。當天下午(6月19日),在杭州海關舉辦的抗疫經驗交流會上,李蘭娟院士就海關如何在進出口物資檢疫檢測環節加強新冠肺炎的排查給出建議和看法。其中,在說到冷鏈運輸環節的疫情防控時,李院士表示:一般情況下,病毒在冷鏈上能較長存活。在我們已知並掌握的病毒中,處於4度左右可以存活3-6個月以上,-20度以下可以長期存活達20年左右。不同的病毒存活時間也不一樣。新冠病毒是一個新的病毒,從出現到現在才8個月,對它的認識及耐低溫能力尚需進一步研究。
結果部分媒體既沒有進一步向李蘭娟院士團隊求證,也未完全理解相關信息,發表該報導,對公眾造成較大誤解。該報導內容與李蘭娟院士本人觀點不符。
海鮮還能不能吃?
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關於現階段如何做好疫情防控網友們有不少疑問,比如海鮮還能不能吃?此前超市裡採購的新發地的蔬菜還能吃嗎?出京人員都要隔離嗎?……對此,相關權威機構作出了解答。
半島新聞綜合整理,素材來源:人民日報、中國政府網、健康中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