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臺灣老榮民何辜之有?

2020-12-23 華夏經緯網

  最近,一段辱罵臺灣老榮民的視頻傳遍兩岸。老榮民指的是1949年前後自大陸去臺灣的老兵。視頻中,一女子連珠炮般謾罵老榮民是「中國難民」「為什麼要臺灣人養你們」等。這段兩分半鐘的視頻傳出後,遭到臺灣各界的一致譴責,認為其言行挑起族群對立,還有人提議要修法禁止族群歧視。

  坦白說,這段視頻中的洪姓女子在臺灣雖然屬於極少數,但若不是她言行「粗鄙惡劣」引起眾怒,她針對老榮民的論調並不新鮮。在臺灣,近十幾年,從政治人物、電視「名嘴」到某些媒體,用「臺灣寄生蟲」「滾回中國」等侮辱性言辭攻擊老榮民,都有例可查。

  人們很難理解,素以溫情著稱的臺灣社會,為何對待老榮民如此苛刻?於情來說,現在還在世的老榮民,十幾歲時被帶到臺灣,從此有家歸不得,近40年後,才用泣血的「想家」叩開返鄉探親的大門,而彼時大多數人雙親已逝。他們在臺灣生活的半個多世紀,因為沒讀過什麼書,也不懂閩南話,很多人始終生活在貧困線下、社會邊緣,多少人終身未婚、孤苦一輩子。這樣苦難的經歷,誰不會掬一把同情淚?於理而言,中橫公路等臺灣早期重大工程建設,都有老榮民的身影。他們修路、種樹,對臺灣發展貢獻良多,有人還葬身在工程爆破的路上。今天的臺灣怎能不感念他們的付出?但事實卻正好相反。如果這次不是洪姓女子太過分,對於謾罵老榮民,臺灣社會怕是司空見慣了。

  仔細思量也不難理解。洪姓女子所用的「中國難民」,不是類似奸詐狡猾、道德敗壞的普通謾罵,而是一種政治性語言。實際上,不管老榮民個人品行如何,在臺灣某些人看來,老榮民這一群體具有不可饒恕的「原罪」。老榮民們在大陸出生、成長,因內戰來到臺灣,從此紮根寶島、成為臺灣人。他們不僅有難以割捨的鄉情,更重要的是,老榮民的經歷就是活生生的證詞——證明臺灣問題源於當時中國的內戰,與所謂的「臺灣地位未定論」沒有半毛關係;證明由臺灣問題衍生出的兩岸關係,既不是國與國,也不是「一中」和「一臺」。這才是老榮民被某些人當做眼中釘的真正原因。

  對於這次洪姓女子「粗鄙惡劣」的言行,臺灣不少人譴責其「粗魯」「不文明」「不負責任」,更指出「沒有一個人應該為自己的認同受到歧視」。但老榮民被羞辱的「原罪」,顯然已經超越認同的差異,不是反對歧視、倡導尊重與包容所能解決的。要想真正彌平裂痕,最需要的是正視這一特殊群體的存在,體會他們苦難人生背後的歷史成因,誠懇地告訴臺灣民眾,兩岸本來就是一家人,生於大陸、長於臺灣的老榮民就是最生動的例證。(木 鳴)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張暉

相關焦點

  • 走進臺灣老榮民:飽受親人分離的痛苦
    在臺灣,老榮民是對1948年、1949年隨蔣介石退居臺灣的那批軍人的特定稱呼。  當初100多萬人隨國民黨遷臺,其中60多萬是軍人。政治的風雲糾葛最終卻由個體生命來承擔,老榮民這個群體的故事才有了太多的遺憾和不忍。1949年以後,臺灣戒嚴持續了38年,許多被臨時抓壯丁的年輕人都成了老兵。直到1987年,蔣經國宣布解嚴,回故裡的夢境才可以成為現實。李作明的故事同樣如此。
  • 臺灣老榮民難道有「原罪」?(觀滄海)
    最近,一段辱罵臺灣老榮民的視頻傳遍兩岸。老榮民指的是1949年前後自大陸去臺灣的老兵。視頻中,一女子連珠炮般謾罵老榮民是「中國難民」「為什麼要臺灣人養你們」等。這段兩分半鐘的視頻傳出後,遭到臺灣各界的一致譴責,認為其言行挑起族群對立,還有人提議要修法禁止族群歧視。
  • 黨報刊文析老榮民被當眼中釘的真正原因:經歷能證明兩岸關係
    2016-06-17 09:06 來源: 澎湃新聞 木鳴/人民日報海外版 最近,一段辱罵臺灣老榮民的視頻傳遍兩岸。老榮民指的是1949年前後自大陸去臺灣的老兵。視頻中,一女子連珠炮般謾罵老榮民是「中國難民」「為什麼要臺灣人養你們」等。這段兩分半鐘的視頻傳出後,遭到臺灣各界的一致譴責,認為其言行挑起族群對立,還有人提議要修法禁止族群歧視。
  • 人民日報海外版:臺灣藝人說我是中國人何錯之有
    臺灣藝人羅志祥日前在北京說了句「我們都是中國人」,臺灣網友的罵聲就刷爆了他的社交媒體。  從法理、歷史、文化和現實角度,臺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這是一個基本的事實。臺灣藝人說「我是中國人」何錯之有?
  • 人民日報海外版:臺灣觀光夜市進入「關光」時代?
    人民日報海外版:臺灣觀光夜市進入「關光」時代? 陳曉星/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7-05-29 20:04
  • 臺灣「老榮民」晚景悽涼:不止一次遭綠營侮辱
    國際先驅導報6月17日報導近日,「洪素珠之亂」引發全臺同聲譴責,亦讓「榮民」(意指跟隨國民黨敗退臺灣的大陸老兵)群體的生存狀態與家國情懷再次進入公眾視野。過去數十年,老榮民為臺灣建設與發展做出莫大貢獻,但在臺灣的媒體生態中,他們卻是最沉默最邊緣的群體。榮民在所謂臺灣多元社會中所享有的尊嚴,更與「榮民」這個名詞的最初含義判若雲泥。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年輕的榮民也已是耄耋之年,這個群體不斷凋零,晚景令人唏噓。但在臺灣當前「去中國化」流毒無窮的社會氛圍中,老榮民的外省族群背景對「獨派」勢力來說卻成了「原罪」。
  • 人民日報海外版專題片
    有一份報紙,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應運而生,在篳路藍縷的奮鬥中成長發展,記錄時代風雲,見證中國崛起;有一份報紙,始終面向海外、面向世界,傳遞祖國的消息,發出中國的聲音,成為全球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中外溝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她,就是創刊於1985年7月1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歲月輪替,三十而立;風雨兼程,春華秋實。
  • 洪素珠辱罵老榮民,臺灣族群仇恨嚴重
    有「公民記者」洪素珠,在臉書上發布了一段採訪紀錄片。洪素珠在高雄228紀念公園作訪問,對著一位老榮民咄咄逼人地說:「臺灣人不是中國人,你們為什麼要一起騙臺灣人?你們趕快回去了;難民趕快回去,平潭都蓋好了,金門馬祖都是你們的,我們會祝福你們趕快回去,你替臺灣人打過仗嗎,什麼叫榮民,難民就難民什麼叫榮民!」
  • 《人民日報海外版》張盼:港澳臺僑 同胞情深
    《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張盼除了版面採訪編輯外還參與著新媒體發布。春節假期後,《人民日報海外版》4個要聞版面的夜班如期而至。在夜班平臺上工作的值班領導、版面責編、車間組版員等人員加起來足有15人,空間不大,交流不少,當然消毒防護每天都會做好。   夜班未至,微信群先行,夜班成員在平臺分享防疫知識,討論稿件安排。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減少聚集時間,夜班上版稿件儘量提前編好,每晚9點到崗後便可進行排版,最快兩個多小時便可走完編審校流程。
  • 竹籬笆裡的黃昏——臺灣眷村的老榮民及其"老伴"
    在臺灣社會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榮民。他們指1949年前後隨著蔣介石撤退到臺灣的國民黨軍,主要是中下層軍官和士兵。從1948年開始,100多萬人隨國民黨撤到臺灣,其中有60多萬是軍人。多是十幾歲的年紀就稀裡糊塗被抓了壯丁、當了兵,渡海赴臺時,不知道這一去,將幾十年都不能再回故土,從此與家人天各一方。
  • 人民日報海外版連續刊文還原真相
    12月1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月談」欄目刊發文章《是誰讓吳寶春們進退兩難?》,揭露了「只懂烘焙,不懂政治」的吳寶春是如何一步步被島內綠營勢力逼向輿論漩渦。文章回顧了整起事件的發展經過:先是網絡上出現一些「吳寶春臺獨」的奇怪言論,「吳寶春之前說過『餓死也不會來大陸』,綠營的人把他稱為『臺灣之光』」云云。
  • 85歲老榮民原諒洪素珠:真正敵人是「臺獨」政客!
    為表達對老榮民的支持,許多民眾自發到由「退輔會」設置的16處「榮民之家」看望老榮民。    位於臺北市近郊三峽白雞山莊的榮民之家,周邊極為幽靜,許多老榮民都生活在這裡。在離榮民之家不遠的行修廟,《環球時報》記者和老榮民馬繼光談了很多。馬繼光老伯今年已85歲高齡,仍聲若洪鐘、步履輕快,他退伍後曾到企業做過「保全」(安全保衛)。
  • 環球時報專訪85歲老榮民:反「臺獨」,我們上前線
    繼續做「反臺獨」的第一線戰士辱罵老榮民的洪素珠已不敢露面。看到事情鬧大,洪素珠狡辯稱,「是老榮民先罵我,找老伯伯出來,我願意道歉」,結果又被臺灣民眾找出更多她過去發到網上辱罵老榮民的視頻。為表達對老榮民的支持,許多民眾自發到由「退輔會」設置的16處「榮民之家」看望老榮民。
  • 人民日報海外版:逼退「淘寶臺灣」 民進黨打壓陸資不擇手段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逼退「淘寶臺灣」,民進黨打壓陸資不擇手段(日月談)作者:柴逸扉距離「雙11」已不到一個月,正當大陸的電商、消費者都在摩拳擦掌時,「淘寶臺灣」卻在近日關閉平臺下單從下架愛奇藝、騰訊視頻到逼退「淘寶臺灣」,民進黨當局視陸資企業為洪水猛獸,挖空心思阻撓它們在島內的正常運營。他們這樣做,既破壞了兩岸經濟融合發展,也傷害了臺灣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淘寶在臺灣的業務,不僅方便了千萬島內老百姓,更給當地的中小電商提供了進貨渠道和良性競爭機會,繁榮了臺灣電商業,提升了島內服務業水平和經濟活力。
  • 人民日報海外版:逼退「淘寶臺灣」,民進黨打壓陸資不擇手段
    他們這樣做,既破壞了兩岸經濟融合發展,也傷害了臺灣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淘寶在臺灣的業務,不僅方便了千萬島內老百姓,更給當地的中小電商提供了進貨渠道和良性競爭機會,繁榮了臺灣電商業,提升了島內服務業水平和經濟活力。去年10月,「淘寶臺灣」在島內開站,當年「雙11」網頁總瀏覽人數就突破了1000萬人次。
  • 洪素珠辱罵老榮民第三天,臺灣開始行動了(圖)
    11日,自稱「公民記者」的洪素珠在高雄一公園辱罵老榮民(「榮民」是臺灣對服役多年的退伍軍人的稱呼,「榮譽國民」的簡稱;「老榮民」則已成為1948年、1949年隨蔣介石退居臺灣的那批軍人的特定稱呼)事件進入第三天。各方不斷譴責、輿論持續發酵之際,島內也開始了具體的行動。
  •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年版面創新的實踐
    該版位列每周評選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好新聞好版面評選」榜首。    創新提煉「重要論述」,豐富版面呈現,突出核心內容    海外版有對重大時政新聞提供內容提要的傳統。在2018年的版面創新實踐中,海外版對內容提要的呈現作了改進。
  • 人民日報海外版:「中華民國臺灣」是「新冠」遮舊顏
    「新冠」與「臺獨」扯到一起,是因為「臺獨」有了一頂新帽子——「中華民國臺灣」。於是,我們便不得不探究一下這個「新冠」遮蓋下的內裡乾坤。這是民進黨對臺灣的新定位、新包裝、新標籤,濃縮了民進黨對臺灣法理地位、政治面目、發展方向的階段性論述。剖視「中華民國臺灣」的構成,其重點當然是臺灣,「中華民國」只是其虛掩。畢竟現階段「中華民國」仍有掩飾和保護作用,對臺灣「國家化」有利用價值。但民進黨不會止步於此,一旦時機成熟,定會拋棄「中華民國」,端出「臺灣共和國」。這絕非危言聳聽。
  • 「臺獨」分子犯三罪,遭人民日報海外版點名
    11月19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文《蘇貞昌惡貫滿盈難逃歷史審判》,大標題直接點名蘇貞昌。人民日報海外版把蘇貞昌之罪歸結有三對此,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應詢說,蘇貞昌慣於顛倒黑白,刻意挑動兩岸對立,恐嚇臺灣民眾,居心險惡。
  • 臺媒:給老榮民應得的尊嚴與照顧
    自稱「公民記者」的臺灣女子洪素珠,公然怒罵老榮民的事件,引起朝野各界同聲撻伐,也使老榮民辛酸的處境再度引起重視。我們應該給與老榮民更多肯定與照顧,並提升「退輔會」的位階與功能,不可輕言裁撤。    榮民是「榮譽國民」的簡稱,也是臺灣對「中華民國」退伍軍人的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