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科學12月19日消息】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稱,科學工作者在去年一年間,科學家們在婆羅洲島新發現了至少52個動植物新物種。
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編纂的報告顯示,這些新物種包括30種魚類,2種樹蛙,16種姜類,3個樹種以及1種大葉植物。
WWF表示,這些發現進一步顯示了保護這座世界第三大島上的物種及其棲息地的必要性。
「我們開展的工作越多,發現也越多,」WWF「婆羅洲之心」項目國際協調員斯圖爾特·查普曼(Stuart Chapman)說:「這些發現再次證明了婆羅洲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集中地之一。
」這些新發現的生物十分神奇:一種微型魚——世界上排名第二小的脊椎動物,體長小於1釐米,生活在島上高酸性的泥炭黑沼澤之中;六種暹羅鬥魚,其中一種長著美麗的藍綠閃光斑紋;一種鯰魚,長著突出的牙齒和有黏性的腹部,使其能夠緊緊地吸附著巖石;還有一種樹蛙,長著驚人的翠綠色的眼睛。
在植物上的發現也是驚人的:新發現的姜類物種比迄今為止發現的整個姜科茴香砂仁屬(Etlingera)的數目還要多一倍,新發現的三種瓊南屬植物(Beilschmiedia)讓婆羅島上的樹類植物群家族又擴大了。
有些物種是在位於婆羅洲島中部、綿延22,000平方公裡的山區熱帶雨林中被找到的,該地區被譽為「婆羅洲之心」。但是WWF警告說,隨著橡膠、棕櫚油以及紙漿的生產,該地區森林正在大規模地減少。這個全球性環保組織稱,從1996年以來,印度尼西亞每年約有2 百萬公頃的森林被砍伐,如今,婆羅洲島上的原始森林植被只剩下一半。
「婆羅洲之心的森林地處偏遠,杳無人煙,是科學尚未開發的處女地,許多新物種不斷地被發現,我們只需等待下一個驚喜。」 斯圖爾特·查普曼補充說道,「這些森林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它們是島內多條河流的發源地,是天然的『防火牆』,有效防禦了今年在該島低地多次肆虐的火災。」
今年三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在巴西庫裡提巴召開。會上,來自婆羅洲的三方政府——汶萊、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宣布了他們支持 「婆羅洲之心」項目、並確保其持續發展的決心和動力。希望他們能夠正式達成聯合宣言,儘快將婆羅洲之心作為全球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
背景:
52種物種是在2005年7月到2006年9月間發現的。
報告《研究還在繼續》請見: www.panda.org/heart_of_borneo/publications
婆羅洲島是紅毛猩猩、大象和犀牛等瀕危物種共同棲息的僅有的兩個地方之一,另一地是蘇門答臘島。其他生活在婆羅洲島上的稀有野生動物有:雲豹、馬來熊,以及婆羅長臂猿。婆羅洲島也是10種靈長類動物、350種鳥類、150種爬行及兩棲類動物和1萬5千種植物的家園。
WWF去年發布的報告——《婆羅洲島,失落的世界:婆羅洲島上新發現的物種》(2005年4月)顯示,在1994年至2004年之間,該島上至少發現和記錄了361種新物種,包括260種昆蟲、50種植物、30種淡水魚、7種蛙類、6種蜥蜴、5種蟹類、2種蛇類及1種蟾蜍。在這片面積只比2個德國大一點的土地上,平均每個月就要發現3個物種,還有上千個物種尚未得到研究。
(責任編輯:史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