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教你怎樣識人不走眼

2020-12-20 華聲在線

看人看人品,交人交真心。與君子為友,會得到實實在在的情分;與小人為伍,會得到血淋淋的教訓。而如何識人,古人早有經驗之談。

通則觀其所禮

一個人發達了,要看他是否還謙虛謹慎、彬彬有禮、遵守規則。

貴則觀其所進

一個人地位高了,要看他推薦什麼人。他提拔什麼樣的人,他就是什麼樣的人。

富則觀其所養

一個人有錢了,要看他怎麼花錢,給誰花,花在什麼地方。人窮的時候節儉不亂花錢,那是資源和形勢造就的;人富了以後還能保持節儉,才是品行的體現。

聽則觀其所行

聽完一個人的話,要看他是不是那樣去做的。不怕說不到,就怕他說了做不到。

止則觀其所好

通過一個人的愛好,能看出這個人的本質。

窮則觀其所不受

人窮沒關係,窮人不佔小便宜,這樣的人本質便是好的。

賤則觀其所不為

人地位低沒關係,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尊嚴,這樣的人本質就是好的。

編輯:周培

—— END——

湖南日報社旗下新媒體,湖南人專屬微信號!

相關焦點

  • 鬼谷子:寧可不識字,也要會識人,背會三條識人術,看人不走眼!
    謀略至深處,識人不過小術,洞察入微,直指人心。可以通過別人的言行而知其心思,雖不能萬無一失,卻也八九不離十,這才是謀略之本。寧可不識字,也要會識人,老祖宗曾經傳下三條識人術,有心於此道者,不妨背一背,看人不走眼,一看一個準:1、若夫見可憐則流涕,將分與則吝嗇,是慈而不仁者。
  • 識人術:一個心機深沉的人,往往有這二個特徵,別看走眼了
    所以曾國藩才告誡世人:「寧可不識字,也要會識人。」俗話說:「老虎傷人不可怕,只怕人心兩面刀。」識人不能以貌取人,而是要看透一個人的動機,才能識破他的偽裝。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識人術:一個心機深沉的人,往往有這二個特徵,別看走眼了。
  • 孔子識人術,記住12個字,三重境界,看人再不會走眼
    中國有一句俗話「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看一個人的品行,如果沒有一套方法,很容易看走眼。古聖先賢孔子給我們提供了一套觀人的方法,一句話12個字,「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記住了,看人再不會走眼。
  • 孔子看人也走眼?《史記》識人五法教你知微知彰
    那聖人孔子在識人上都會失手,我們更要學一學了,《史記》中就有另外一個故事,清晰地講述了獨門秘方的識人五法,不聽一聽嗎? 這個故事記載在《魏世家》中,魏文侯詢問謀臣李克,「說先生曾經說過:「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現在我正想要一個丞相,翟黃和我弟弟魏成,哪個更好呢?」
  • 古人教你用詩句道歉,鋼鐵直男必備喲!
    1.溫然作色遷怒於汝,餘悔之不及矣!必思之改之,勤勉於業,備極護愛,不負卿之相拖,誠心切切,望汝鑑之。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不是有意要惹你生氣的。只是一時衝動才對你發火。現在想來我後悔萬分。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定會好好對你,積極進取,希望你監督我。若是平白的用我們的白話文說,平平淡淡的,但是用文言文一說,相信你的女朋友會陪你的「誠心切切」所感動的。
  • 鬼谷子: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掌握這一識人技巧,看人不走眼
    大家都清楚,這一個世上,並沒有完完全全一樣的人,千萬蒼生千萬相。就算是一母同胞的龍鳳胎,外形長的基本上一樣,但其內心深處,也是各有差異的。俗語說「畫皮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難知心」,而在識人術中,知心卻正好是更為至關重要的。不易「知心」的人,辨人時見到的僅僅是一個人的表面現象,而看不見其真正內在,沒法精確地解析這些人的內心深處。
  • 曾國藩識人術:謹記這三條識人口訣,以心鑑人,看人一看一個準
    曾國藩說過:「寧可不識字,也要會識人。」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就算不識字,但是只要勤勞肯幹,就算做力氣活,也能養家餬口。但是一個人如果不懂得識人,哪怕自己再有本事,取得了成功,也可能會因為沒有防人之心,而被壞人算計,落入別人的圈套。
  • 俗語「為人莫做千年計」,下一句非常經典,古人教你如何為人處世
    俗語「為人莫做千年計」,下一句非常經典,古人教你如何為人處世文|鄰小舒(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說起為人處世,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獨到見解,並且每個人為人處世的方法各不相同:有人志存高遠,一心一意都朝著夢想努力奮鬥;還有人穩重踏實,做事有條不紊。
  • 古人教你「體面」分手,忍住別哭!
    古人教你「體面」分手,忍住別哭! 後錦書休寄,畫樓雲雨無憑 這句話出自晏幾道的《清平樂.留人不住》,意思就是兩個人斷了聯繫後就不要再寫信給我了,像我這樣居無定所的人,你寫的東西我也收不到,也就是不想再糾纏的意思了。
  • 曾國藩:這3招識人術,能辯天下偽君子,教你遠離小人
    曾國藩將一生當官心得寫在書中,教我們這3招識人術。昔日他用這三招與官場小人周旋做對,今日我把這三招分享出來,教大家識破小人謊言。學會之後,定能辯天下偽君子,教你遠離小人!1.軒冕而敬,偽也理解:「軒」「冕」指名貴的衣服和帽子,這裡比作穿戴富態的人。
  • 如何準確識人?心理學家:運用這個人格理論,看人看到骨子裡
    識人是非常重要的,識人也是一門很深的藝術,因為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動物,人很會隱藏和偽裝自己。很多時候,我們眼睛裡直接看到的東西,並不一定是事物的真相;我們眼前的那個人,也並不一定是他真實的自己。道理都懂,但實際情況是,我們都習慣於憑藉感覺和表象去了解和判斷一個人,有時候甚至會帶著濾鏡和有色眼鏡去看待人,這種「粗糙」的看人方式經常讓我們看人看走眼。那麼,如何才能準確系統地識人呢?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想要成為識人的高手,我們首先要有一套非常厲害的識人工具。
  • 古人教你優雅分手,最後一句淚崩了
    古人教你優雅分手,最後一句淚崩了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兩個人竟然分手了,就各生歡喜吧,從此一別兩寬,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 善良十簸箕女孩婚姻大事一定要過心,一定不要看走眼相愛的人
    如鬼谷子說的:忠實無實,不能知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十簸箕女孩缺乏對人性的認知,心又太善良,總想付出自己的一切,可惜匱乏對人的真知灼見,戀愛的時候容易比較糊塗,婚姻大事上特別容易看走眼一個人。杜十娘找錯了人,看走眼了相愛的人,她以為她準備了一切,她以為李甲可以帶走她,可以給她幸福。
  • 看人,不要用眼睛去看,容易看走眼。
    看人,不要用眼睛去看,容易看走眼,更不要用耳朵去聽,因為都是謊言。只要用時間,用心去感受,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如果你還在乎別人說你什麼,那你一定是也在潛意識裡認同別人說你什麼。但是人生需要自帶希望,堅定不移地認為一切都會好,心灰了,就什麼都好不了了。天上有光,會照你身上,你心裡有光,就會照在天上。付出不後悔,失去不遺憾,沒有誰的一生十全十美,沒有誰的一生一帆風順沒有坎坷。
  • 「寧可不識字,也要會識人」,3步教你識人,看透人心
    老人常常說看一個人的品德為人處事怎麼樣,就要看這個人和什麼樣的人相處。可是這種區分的方法人們往往是分不清他到底是忠厚老實的人還是奸詐圓滑的人,特別是那些城府很深善於偽裝自己的人更是沒有辦法看清他的真實面目。《鬼谷子》告誡:「寧可不識字,也要會識人」,3步教你識人,看透人心!
  • AI識物,到底是門怎樣的生意?
    比如當旅行者面對一個不知名的文物古蹟,可以用Google Lens 來獲知相關的歷史以及文化知識;對準一瓶葡萄酒,AI可以告訴你這瓶酒的各種信息,比如年份、品飲方式、價格等等;在異國他鄉拍攝交通指示牌,AI會藉助谷歌翻譯的力量把這些信息翻譯出來。
  • 看唯唯諾諾的男孩,與剛愎自用的男人教你怎樣《聞香識女人》
    這是一部包含了酸甜苦辣人生的電影,電影不長,劇情經歷也不長,卻演繹了一段人生,生活的美好,以及意義,有時候就來自於那平凡的點滴,簡單而富有。這部電影最終也回歸到人的品質,完美人與人之間的忠誠與情誼,諷刺功利主義。
  • 古人教你人生之路的選擇
    古人教你人生之路的選擇 人生如同一場旅行,在人生的分叉口,有的人喜歡走大路,路平坦又光明,有的人喜歡小路,崎嶇泥濘但是會有不一樣的收穫,不論選擇什麼樣子的路都是自己的決定。但是有時候有些路是不應該選的,就算有沒有見過的神奇風景也不要輕易去嘗試,古人就曾說過這樣一句俗語:「大路有水,小路有鬼」,告訴我們選擇走什麼路的重要性,或許會成為我們前行的明燈,大家不妨了解一下。
  • 一個人處理問題的方式,暴露了他的特徵,看人,不會走眼
    一個人處理問題的方式,暴露了他的特徵,看人,不會走眼我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通過與他們交流,可以知道他們的性格特點是怎麼樣的。在生活中一個人是如何處理問題的方式,可以了解一個人的性格。你可以通過觀察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來看出他們是怎樣的人。1.遇到問題輕言放棄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有的人很有可能會輕易說放棄。那麼是什麼樣性格的人會更加容易放棄呢?一般而言,內向的人可能更加容易放棄他所遇到的問題。
  • 西遊記中讓孫悟空看走眼的上古洪荒不死蟲,悟空敵不過卻被毗藍婆...
    西遊記中讓孫悟空看走眼的上古洪荒不死蟲,悟空敵不過卻被毗藍婆菩薩用一根銀針收服《西遊記》中孫悟空因為大鬧天宮被太上老君用計捉住,反而陰差陽錯煉就了一對「火眼金睛」,能夠分辨仙佛妖怪等萬物。但是也有一些妖怪本事大、後臺硬、來歷不明讓孫悟空的火眼金睛看走眼,有的還給唐僧師徒四人造成了相當大的困擾。而《西遊記》中第一位讓孫悟空看走眼,沒有認出來的男妖怪就是百眼魔君,也叫多目怪。這個多目怪的本體是一隻千目蜈蚣,屬於上古洪荒至兇的生靈,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永遠不死的「不死蟲」。拜在泰山黃花洞鬥姆元君門下,修行羽士煉丹之道,自號百眼魔君,居西牛賀洲黃花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