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看人也走眼?《史記》識人五法教你知微知彰

2020-12-10 騰訊網

文案|藝述史 主播|雅鑫

藝述史官方原創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孔子曾說過:「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可見他是想誇子羽,吐槽自己的以貌取人,還把宰予拎出來反襯,宰予就是被孔子評價「朽木不可雕也」的那位。各位「外貌協會」的朋友,有沒有感覺中了一槍呢?那聖人孔子在識人上都會失手,我們更要學一學了,《史記》中就有另外一個故事,清晰地講述了獨門秘方的識人五法,不聽一聽嗎?

這個故事記載在《魏世家》中,魏文侯詢問謀臣李克,「說先生曾經說過:「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現在我正想要一個丞相,翟黃和我弟弟魏成,哪個更好呢?」李克一番推讓之後,娓娓道來這五種觀察法則,也就是:「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

其一,要觀察他親近哪些人。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人所處的圈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應出這個人的品行和道德標準。就比如歷史上的管鮑之交。當然也要看他富有時結交哪些人,跟之前進行對比,衡量一下他的標準有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那麼接著,顯貴時就要看這個人推舉什麼樣的人,貧寒窮困時呢,就要看他不屑於做什麼事情,是不是不妄取別人的財物。

李克說陛下只要悉心觀察這幾點,就用不上為臣來推舉了。魏文侯若有所思,頓悟之後便選擇了魏成。

候選人之一的翟黃聽說了自己落選,不樂意了,聽李克講完了他的識人法,就噼裡啪啦開始細數自己舉薦的賢臣。李克卻說,人家魏成的九成俸祿都用在為國家招攬人才上了,他舉薦的三個人,君主都把他們當老師來對待,而你翟黃推舉的人,陛下只是把他們當做臣子。翟黃立刻慚愧拜謝。

故事就是這樣,其實這段記載裡不僅僅有李克善於觀察的識人法則,也有翟黃的自知之明,勇於認錯,更有魏文侯的善於聽取建議,不知道你有沒有觀察到呢?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希望《史記》中的識人方法可以給你一點幫助。

相關焦點

  • 孔子識人術,記住12個字,三重境界,看人再不會走眼
    中國有一句俗話「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看一個人的品行,如果沒有一套方法,很容易看走眼。古聖先賢孔子給我們提供了一套觀人的方法,一句話12個字,「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記住了,看人再不會走眼。
  • 《史記》:觀人有五法,是忠是奸,一目了然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史記》:考察一個人能否重用,只需看這五個方面就可以了!司馬遷的《史記·魏世家》中記載了一個「觀人五法」:話說,魏文侯不知道該選成子還是翟璜當宰相,於是就問大儒李克,李克自謙說「自己位卑權低,不適合隨便發話」,魏文侯讓李克不要推辭了,不妨直說。於是李克說出了他的「觀人五法」,以供魏文侯參考。
  • 鬼谷子:寧可不識字,也要會識人,背會三條識人術,看人不走眼!
    他教導出四大弟子龐涓、孫臏、張儀、蘇秦,出世驗證其謀略,皆封將拜相,富貴顯達,使謀略之術登上大雅之堂。謀略至深處,識人不過小術,洞察入微,直指人心。可以通過別人的言行而知其心思,雖不能萬無一失,卻也八九不離十,這才是謀略之本。
  • 識人術:一個心機深沉的人,往往有這二個特徵,別看走眼了
    所以曾國藩才告誡世人:「寧可不識字,也要會識人。」俗話說:「老虎傷人不可怕,只怕人心兩面刀。」識人不能以貌取人,而是要看透一個人的動機,才能識破他的偽裝。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識人術:一個心機深沉的人,往往有這二個特徵,別看走眼了。
  • 鬼谷子: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掌握這一識人技巧,看人不走眼
    大家都清楚,這一個世上,並沒有完完全全一樣的人,千萬蒼生千萬相。就算是一母同胞的龍鳳胎,外形長的基本上一樣,但其內心深處,也是各有差異的。俗語說「畫皮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難知心」,而在識人術中,知心卻正好是更為至關重要的。不易「知心」的人,辨人時見到的僅僅是一個人的表面現象,而看不見其真正內在,沒法精確地解析這些人的內心深處。
  • 識人術:熟背這五句口訣,讓你輕鬆識破對方是小人還是君子!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當中記載,孔子曾經說過:「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可見他是想去誇子羽,吐槽自己的以貌取人,還把宰予拿出來做反襯。宰予就是被孔子評價為:朽木不可雕的人;聖人孔子在識人上都會失手,我們就更要去學一學了。
  • 曾國藩:這3招識人術,能辯天下偽君子,教你遠離小人
    曾國藩將一生當官心得寫在書中,教我們這3招識人術。昔日他用這三招與官場小人周旋做對,今日我把這三招分享出來,教大家識破小人謊言。學會之後,定能辯天下偽君子,教你遠離小人!1.軒冕而敬,偽也理解:「軒」「冕」指名貴的衣服和帽子,這裡比作穿戴富態的人。
  • 孔子智慧|認清人,才能知道如何共事,跟孔子學如何識人
    認識一個人容易,認清一個人很難。蘇軾在《論語解二首》之《觀過斯知仁矣》中說道:「人之難知也,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險,浮雲不足以比其變。」識人為什麼很難呢?就是因為人的城府很深,用江海的深度來作比都不足夠,人心的險惡用陡峭的山谷來作比都達不到,人的善變用變化莫測的天上浮雲來作比都不能,可見人是多麼地不可捉摸,識人是多麼不易。孔子一生坎坷,遇到很多的人,也經歷了很多的事,人情的冷暖他體會過,人世間的百態他領略過,因而,對人認得比較準,從他能因材施教也可以看出他識人的準確。孔子的識人術,在今天仍然具有可借鑑的意義。
  • 《史記》裡的一個故事,告訴你獨一無二的識人術
    貴,觀其所進 一個人地位高了,要看他推薦什麼人。他提拔什麼樣的人,他就是什麼樣的人。 富,觀其所養 一個人有錢了,要看他怎麼花錢,給誰花,花在什麼地方。
  • 鬼谷子識人術:熟記這二句識人口訣,看人,一看一個準
    但其實李家傳統企業的收益和底蘊才是無法估量的財富,也是李嘉誠家族真正的根基,所以李澤鉅才是真正能讓李嘉誠放心的人。有人問李嘉誠看中李澤鉅哪一點?李嘉誠說:「李澤鉅比我更懂得識人。」李嘉誠選擇繼承人的標準,並不是智慧和能力,而是會不會識人,這足見識人、用人的重要性。
  • 曾國藩識人術:謹記這三條識人口訣,以心鑑人,看人一看一個準
    很多人其實對識人術有誤解,認為默默地觀察別人,感覺是陰險的行徑。其實不然,為人處事的時候,把跟自己打交道的人看清楚,並不是為了去算計別人,而是為了保護好自己。識人的時候,不怕自己沒有經驗,最怕的是心有偏見。如果以貌取人,僅憑自己的喜好來判斷一個人,肯定會看走眼。最高明的識人術,從一個人的言談舉止,看穿它的內心和動機。
  • 評《史記》人物:司馬遷是怎麼樣「黑」孔子的?
    大家看這個圖,這位女性身邊有好幾位男性,可見「野合」還帶有群交的色彩。桑林野合的信息,在《詩經》、《周禮》裡都有記載。後來越來越講文明,「野合」慢慢變成了不符合禮儀的交合。在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裡面,講到一個故事。僧人西行迷路,在樹下睡著了,池塘旁邊有一條小龍 ,變成小龍女來擁抱僧人。僧人驚醒以後,謝絕這種豔遇。僧人的原話是不要「凌逼野合」,就是你不要逼迫我跟你野合。
  • 老祖宗留下的「識人七法」,教你察言觀色,看穿身邊人
    老祖宗留下的「識人七法」,教你察言觀色,看穿身邊人文/歷史大講廊我們大家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遇人不淑的問題,也對這個世界上最難琢磨的恐怕就是人心了,畢竟人心隔肚皮我們怎麼能輕而易舉地就看穿了人家的真實想法呢
  • 古人教你怎樣識人不走眼
    看人看人品,交人交真心。與君子為友,會得到實實在在的情分;與小人為伍,會得到血淋淋的教訓。而如何識人,古人早有經驗之談。通則觀其所禮一個人發達了,要看他是否還謙虛謹慎、彬彬有禮、遵守規則。貴則觀其所進一個人地位高了,要看他推薦什麼人。他提拔什麼樣的人,他就是什麼樣的人。
  • 古文觀止:《史記·孔子世家贊》司馬遷
    到了魯國,參觀孔子的廟堂、孔子用過的車子、穿過的衣服以及祭祀器具,見到眾儒生按時在他家裡演習禮儀,我恭敬地徘徊留連,不肯離去。自古以來,天下的君王以及賢人太多了,一般都在當時榮顯,死後也就完了。孔子是普通的百姓,傳了十餘代,學者仍然尊崇他。從天子、王侯起,中國講說「六藝」的人,都以孔子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孔子,可以說是最了不起的聖人了。
  • 孔子問禮於老子:這個我們信了很久的《史記》故事,暗藏諸多疑點
    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辨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已;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史記·孔子世家》相比於野合而生的身世傳聞,孔子赴周都問禮於老子是《孔子世家》中一段更為撲朔迷離的懸案。
  • 司馬遷《史記》中的「野合而生孔子」是什麼意思?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什麼意思呢?司馬遷在【史記,家傳】中,有詳細記載,叔梁者,孔乙應也,顏氏顏如玉,當世美女,與叔梁世代為鄰,叔梁年長顏如玉十七歲,顏如玉愛叔梁文採蓋世,常有忘年之暗戀,每每於窗前月下,嘆息祈禱,盼明月傳情,叔梁知她心。
  • 如何準確識人?心理學家:運用這個人格理論,看人看到骨子裡
    識人是非常重要的,識人也是一門很深的藝術,因為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動物,人很會隱藏和偽裝自己。很多時候,我們眼睛裡直接看到的東西,並不一定是事物的真相;我們眼前的那個人,也並不一定是他真實的自己。道理都懂,但實際情況是,我們都習慣於憑藉感覺和表象去了解和判斷一個人,有時候甚至會帶著濾鏡和有色眼鏡去看待人,這種「粗糙」的看人方式經常讓我們看人看走眼。那麼,如何才能準確系統地識人呢?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想要成為識人的高手,我們首先要有一套非常厲害的識人工具。
  • 孔子「適周於老子問禮」考辨——讀《史記·孔子世家》心得
    位在丞相上,是我國古代官方史料的專職記錄者)著《史記》欲「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所引材料門類各異、卷帙浩繁,此類問題當不鮮見。而《孔子世家》一篇,「是為記載孔子生平首位條貫之第一篇傳記」;而所述「孔子適周於老子問禮」一事,又涉及儒道源流爭辯,牽連不可謂不大,遂成學術界一樁公案。
  • 《論語》:觀察言行,透過表象看本質,才是識人的智慧
    《論語》:觀察言行,透過表象看本質,才是識人的智慧。在與人交往的時候,能準確的判斷一個人的習性非常重要,以便於你了解他。不管是與他相處還是任用他,只有先了解一個人的習性,才能合理的安排,否則會因為自己的疏忽而給自己導致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