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智慧|認清人,才能知道如何共事,跟孔子學如何識人

2020-12-20 丁小悟典

認識一個人容易,認清一個人很難。蘇軾在《論語解二首》之《觀過斯知仁矣》中說道:「人之難知也,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險,浮雲不足以比其變。」識人為什麼很難呢?就是因為人的城府很深,用江海的深度來作比都不足夠,人心的險惡用陡峭的山谷來作比都達不到,人的善變用變化莫測的天上浮雲來作比都不能,可見人是多麼地不可捉摸,識人是多麼不易。

孔子一生坎坷,遇到很多的人,也經歷了很多的事,人情的冷暖他體會過,人世間的百態他領略過,因而,對人認得比較準,從他能因材施教也可以看出他識人的準確。孔子的識人術,在今天仍然具有可借鑑的意義。

識人不易,並不是不可識,有些人的特徵明顯,一眼就能看出來,譬如孔子所說的君子之行與小人之行,這些都是一目了然,很容易從君子與小人的做事風格上去辨識,還有一些人特徵不明朗,需要從他的一言一行中去仔細辨別,還要從他的做事動機中去考察。

一、不要被語言所迷惑

認識一個人是怎樣的人,不只是要看他怎麼說,所說的內容是不是正確的,而且還要看他做什麼,怎麼樣做人的,是否言行一致,從而判斷他是君子還是小人。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為政篇》)

言為心聲,可以從一個人說話的內容中判斷這個的為人處世的原則,知道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但是,人又不全是赤裸裸把自己裸露在眾人面前,有的人說得好聽,做人不一定就是這樣的人。常言說,聽話聽音。從一個人的說話的形態、語氣、內容中,仔細辨別,判斷這個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一個人善於察言觀色,態度總是和顏悅色,對人說話專揀好聽的說,無論是言語還是容顏,總是表現出一副討好人的虛假面孔,這些人不管話說得再漂亮,對人都不會是真心實意的,對這樣的人一定要小心。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孔子的學生宰予同學是一個能言善辯的人,語言科成績是第一名。平時能說會道,說起大道理一套一套,與孔子辯論起來也是當仁不讓其師,他的同學個都覺得他很有學問,讓孔子也產生了這個學生勤奮好學的錯覺。

有一天,宰我大白天睡懶覺,被孔子看見了,認為他學習不力,生氣地說道,腐爛的木頭是不能雕琢的,髒土做成的牆壁是無法用白粉去粉刷的,對於宰予這個人,我還有什麼好說的。

現代人白天睡個午覺很正常,孔子為什麼看到宰我大白天睡覺就生氣呢?因為古代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早早就是上床休息了,沒有現代人豐富多彩的夜生活,沒有電視可看,沒有手機可刷。睡得早,起得晚,睡眠很充足,白天就不用補午覺。

孔子經過對仔細地觀察,他發現宰我說話與做事不一樣,得出這樣的結論:「以前認識一個人,聽他說的話,就相信他做事也是這樣,說和做是一致的;現在,通過宰予這件事改變了以前的看法,不但要聽一個人說了什麼,還要看是否把說的話落實到行動上,是否做到言行為一致。」

孔子通過宰我說與做不一致的現象告訴人們,要了解一個人,不要單純地相信他的話,一定要看他說和做是否一致,說話漂亮,做事並不一定漂亮。

二、不能人云亦云

對於一個人是怎樣的人,有時候人們喜歡聽其他人對這個人的評價,從而判斷這個人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時候,兼聽則明,偏聽則信。不能只聽別人的一面之詞,還要明察秋毫,不做糊塗人。大家說這個人好或者不好,這個人可能是好或者不好,也可能不是大家所說的那樣,需要仔細辨別。

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論語·顏淵篇》

孔子的學生子張同學問孔子,怎樣做才算是明察秋毫。孔子說,「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相關焦點

  • 孔子看人也走眼?《史記》識人五法教你知微知彰
    可見他是想誇子羽,吐槽自己的以貌取人,還把宰予拎出來反襯,宰予就是被孔子評價「朽木不可雕也」的那位。各位「外貌協會」的朋友,有沒有感覺中了一槍呢?那聖人孔子在識人上都會失手,我們更要學一學了,《史記》中就有另外一個故事,清晰地講述了獨門秘方的識人五法,不聽一聽嗎?
  • 鬼谷子: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掌握這一識人技巧,看人不走眼
    來講一個歷史故事:孔子想在齊景公那邊謀一職務,以施展自個的政治遠大抱負,但齊景公並不願接受孔子。一陣子說並沒有適宜孔子的職務,一陣子又說自個年紀大了,不願再推行新規了。孔子一下看得出齊景公是在找藉口敷衍他,因此就自主離開齊國。通過這一件事後,孔子不無感慨萬千地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 孔子智慧|出門有朋友,人生才通達,跟孔子學習如何交友
    怎樣才能交到益友,避免損友,怎樣與朋友相處才能友誼長久?孔子教你正確有交友方式。一、多交好朋友,不交爛朋友朋友長期相處,相互間勢必相互薰染,交友時必須有所選擇。與益友交往,見賢思齊,使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與損友相處久了,會沾染上一些壞習氣。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
  • 孔子識人術,記住12個字,三重境界,看人再不會走眼
    中國有一句俗話「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看一個人的品行,如果沒有一套方法,很容易看走眼。古聖先賢孔子給我們提供了一套觀人的方法,一句話12個字,「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記住了,看人再不會走眼。
  • 讀了孔子這三句經典名言,讓人增智養德,不妨試一試
    孔子的《論語》是一部經典之作,有許多名言名句,讀了讓人長智慧,會使人明白許多做人的道理,我最喜歡《論語》這樣幾句名言,有論讀書的,有論做人做事,充滿著辯證法和哲學觀,讀罷對做人很有啟迪。現實中人們一談到知識的積累都知道要學習,得怎樣學習,如何讀書,還是孔子說得最清楚、最明白了,如今之所以有不少人認為「讀書無用論」,就是沒有掌握讀書學習的好方法,將讀書學習脫離開來,以為讀書就是多看、多讀,而不注要讀與思、讀與懂方面下功夫,有的人書讀得很多但沒收穫,沒有效果。正像毛澤東所說:讀書就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 孔子其人及其弟子三千,桃李爭芳
    據傳,孔子有學生三千,其中精通六藝的全才,即學得孔老先生全部知識的有七十二人。但七十二弟子,並非人人出名,其中比較有知名度的,有顏淵(顏回)、子路(仲由)、子貢和樊遲等人。當然,顏淵也有缺撼,他不注重體育鍛鍊,以至二十九歲就滿頭白髮了,三十二歲就去世。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論語》裡有好些智慧語,像「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就是。但陶淵明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也很有智慧;蘇東坡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境界也很高。如果《論語》是哲學文獻,那陶淵明詩、蘇東坡詩是不是?為什麼是、為什麼不是?
  • 你知道嗎?「狗眼看人低」來源於孔子,丐幫的打狗棍也跟孔子有關
    生活中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只在穿得闊綽的有地位人面前低頭哈腰,見了穿著破爛的人不願抬眼皮。這種只認衣衫不認人的「勢利眼」,歷來被人們所厭惡,而對於這些人,有個專門的俗語叫「狗眼看人低」,其實這個俗語跟孔子有莫大的關係,就是來源於孔子的。傳說孔子帶著七十二弟子周遊列國,來到陳國時,忽然下起傾盆大雨,眾人舉步維艱,只得擠在一棵大樹下暫時躲避大雨。
  • 為何孔子弟子賢而沒大出息?周易詭異智慧,《象傳》難達其意
    問題就出在孔子的「高大上」,孔子他不是為社會百姓講經立說的,孔子是為上層上流社會裡那些治國理政的、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君子們講經立說。孔子代表的是統治階級治國理政的智慧,而不是社會百姓謀生活的智慧。不是說孔子的智慧不對,而是不適合我們老百姓罷了,老百姓只能把孔子智慧當參考,千萬別當真,否則你得難受一生一世。
  • 讓孔子都翻爛了好幾次
    我們敬愛的周恩來作有一聯:「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有心人不囿於固定的形式,總能通過各方各面獲得思想的啟發、智慧的啟迪。如果回到公元前500年前後,在北緯25度到35度區間,是人類文明非常重要的突破時期。幾乎在同一個時間點上,印度有釋迦牟尼,古希臘有蘇格拉底,而我們中國有孔子。
  • 《論語》:觀察言行,透過表象看本質,才是識人的智慧
    《論語》:觀察言行,透過表象看本質,才是識人的智慧。在與人交往的時候,能準確的判斷一個人的習性非常重要,以便於你了解他。不管是與他相處還是任用他,只有先了解一個人的習性,才能合理的安排,否則會因為自己的疏忽而給自己導致災禍。
  • 原來孔子還有另外一面,有趣的老師,有意思的學生
    對於我來說,聖人總是高高在上的,讓人可望不可及。這樣的聖人滿足於所有人想像的形象,對於描寫孔子詩集的史書也是枯燥乏味,看不下去。當我收到這本《孔子,人生不苦旅》之後,我發現原來歷史還可以這麼有趣,一個老師,一群學生,一段歷史,無數人生。怎樣才能讓人愛上歷史,感覺不枯燥有親切感,有閱讀下去的興趣呢,這本書做到了。
  • 孔子是如何圈友的,看完你就明白了!
    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人在家庭出生及成長之後,接著要進入社會,結交朋友。思考交友問題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孔子說過:「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人生理想不同,不必互相商議。
  • 如何理解孔子的「六十耳順」?此文給你深度剖析,早看早受益
    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述。在此章中,孔子提出了非常著名的一個人生螺旋攀升式觀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是全人類的老師,老外心目中的孔子,讚賞加「嫉妒」
    他們學中文,譯儒經,獨尊孔子,置於諸子百家之上,稱孔子為「Confucius」孔夫子。耶穌會傳教士,首先以《論語》、〈大學〉、〈中庸〉部分章節,譯成《中國的智慧》。後有法文本的《中國哲學家孔子的道德》,書中描述孔子:「上天賜予的誠實正直品德,從十五歲始,便閱讀古籍,以身作則,督促人們敬畏上天,熱愛鄉鄰,抑制欲望。
  • 孔子對於《詩》的推崇究竟是為何?
    這一句闡明孔子對詩的看法,詩有很多很多篇,只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就是「思無邪」意思為思想主旨純正無邪。從這句足以看出孔子對《詩》的評價極高。也很莊重地對待詩,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這句主要指孔子講詩、書、執禮都用「雅言」,指官方用語而不是日常用語。從態度上孔子就十分重視。學詩有什麼好處呢?
  • 孔子為何姓「子」而不姓「孔」,古代的姓與氏要如何區分
    既然「姓」與「氏」的區別弄明白了,那我們就言歸正傳,回到孔子。說起孔子,我們既熟悉又陌生。在他的身上,有數不清的標籤。那麼我們該如何給他定位呢?首先他是個聖人,那麼何為聖人呢?孟子解得好,「聖人者,人倫之至也。」這就說明聖人也是個人,不是神,不像基督教的上帝,是個超越性的存在。
  • 季康子要殺不孝之子,孔子卻把人放了。孔子的孝道是騙人的嗎
    冉有問孔子總之,季康子越想越不對勁:好傢夥,這孔子平常不總拿「忠孝」那一套來勸告自己,成天在自己耳朵邊「嗶嗶嗶,叨叨叨」。可這一次,自己明明就打算行「忠孝」了,這孔子反倒跑出來,跟自己唱反調,這不是欺騙是什麼?
  • 他權傾朝野,卻對孔子忠心耿耿,曾罵詆毀孔子的人「不自量力」!
    子貢以天子、諸侯才有的宗廟、百官比喻孔子學說的博大精深。叔孫武叔在朝中對大夫們說:「子貢比他的老師有學問、有賢德。」子服景伯把這話轉告給子貢。子貢說:「不能這樣說。好比房屋的圍牆,我的只有肩膀那麼高,站在牆外很容易看見我家的好東西;但是我老師的卻有好幾個人那麼高,找不到進去的大門,就看不見宏偉的廟堂和官吏們的房舍。能找到大門而進去的人,或許很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