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觀察言行,透過表象看本質,才是識人的智慧。
在與人交往的時候,能準確的判斷一個人的習性非常重要,以便於你了解他。
不管是與他相處還是任用他,只有先了解一個人的習性,才能合理的安排,否則會因為自己的疏忽而給自己導致災禍。
那麼在了解一個人的過程中,首先就是要觀察他所說的話,其次更多也是更重要的就是要觀察他的言行。
從一個人做事的風格,以及他遇見事情的一個態度和表現上,可以觀察一個人真實的內心狀況,這樣更有便於幫助自己去了解他。
在儒學之中,孔子對於一個人的習性認知,也有相同的看法。
在《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孔子說,先前我對待別人,聽到他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待別人,聽到他的話,還要考察他的行為,這是由於宰予給予我的啟發,使我改變了以前的做法。
孔子說,他最初聽別人說的話就相信別人的行為,其實這個是非常忌諱的一個事情。
因為在生活中,很多人因為利慾薰心等問題,變得狡詐虛偽,善於偽裝自己丑陋不堪的一面,表現出和善溫柔的一面。如果說只聽到他所說的話,就相信了他的為人,那麼一定會因此而吃虧,最重要的,就是要考察他真正做的事情。
這個時候孔子又說:這是由於宰予給予我的啟發,使我改變了之前的看法。
那麼宰予到底做了什麼樣的事情,讓孔子改變了之前的態度呢?
原來,宰予作為孔子的一個學生,大白天的就在睡覺,也就是很多人所說的特別的懶散。
孔子看到宰予在家裡睡覺,就說:木頭爛了木質就不能雕刻了,用糞土所做的牆壁就不能粉刷,對於宰予我還能有什麼樣的要求呢?
孔子所說的這一句話,就是非常著名的: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孔子在這一章中,直接宰人批評了宰予的懶惰。孔子認為,一個人想要成就自己的一生,必須要靠自己的努力,點點滴滴所積累起來。
這對於一個人生來說,大成靠命,小成靠勤,想要成事,必須要做到勤奮。有的時候天賦其實是可以忽略的,有天賦是人生最大的一個捷徑,但是當沒有天賦的時候,勤奮就是人生最好的一個努力的狀態。
只有通過自己勤勉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實實在在的生活。但是當孔子看到宰予的這一種狀態的時候,才知道不能聽一個人說什麼,要看他怎麼去做。
因為一個人的性格,都是在平時生活中逐漸養成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一個人外在的表現都是他內心心性的一個反應。
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形成習慣,好的素質不是一天養成的,需要不斷的積累,所以說更能體現一個人的性格,這也是透過表象看本質的一個智慧。
春秋時期,秦穆公請相馬專家伯樂,來推薦他的繼承人。
伯樂就推薦了九方皋,秦穆公欣然接受了,在九方皋找尋良馬三個月之後,果然找到一匹理想中的好馬。秦穆公就問他:是什麼樣的馬?九方皋說:是黃色的木馬。
等馬牽來的時候秦穆公一看,卻發現是黑色的公馬,秦穆公很不滿意,就把伯樂找來,說:你介紹的那位相馬專家連馬的顏色都分不清楚,怎麼會分辨馬的好壞呢?
伯樂問明白原因之後,就大為讚嘆說:九方皋沒有按照書本上的教條,真比我高明千萬倍,他所注意的是根本的東西,是抓住了內在的實質,忽略了表面的事物。
後來伯樂把馬牽過來一看,果然是一匹難得的好馬,這個時候,雖然說九方皋連馬的顏色都沒有分清楚,但是這並不影響它識別事物本質的一個做法。
其實就如同孔子所說的,我們不會考慮一個人的語言,而是去看他的行為做了什麼,這才是真正識人的一個智慧。
這就是多角度透視,遇到不同的現象,遇到不同的人,不能把思維方式只停留在一個常規的表面上。要深入的去勘察內心本質的原因,就是通過一個人的行為去判斷一個人,這才是識人用人的智慧。
本文由國學人生原創,您對孔子的智慧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