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觀察言行,透過表象看本質,才是識人的智慧

2020-12-20 墨書國學

《論語》:觀察言行,透過表象看本質,才是識人的智慧。

在與人交往的時候,能準確的判斷一個人的習性非常重要,以便於你了解他。

不管是與他相處還是任用他,只有先了解一個人的習性,才能合理的安排,否則會因為自己的疏忽而給自己導致災禍。

那麼在了解一個人的過程中,首先就是要觀察他所說的話,其次更多也是更重要的就是要觀察他的言行。

從一個人做事的風格,以及他遇見事情的一個態度和表現上,可以觀察一個人真實的內心狀況,這樣更有便於幫助自己去了解他。

在儒學之中,孔子對於一個人的習性認知,也有相同的看法。

在《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孔子說,先前我對待別人,聽到他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待別人,聽到他的話,還要考察他的行為,這是由於宰予給予我的啟發,使我改變了以前的做法。

孔子說,他最初聽別人說的話就相信別人的行為,其實這個是非常忌諱的一個事情。

因為在生活中,很多人因為利慾薰心等問題,變得狡詐虛偽,善於偽裝自己丑陋不堪的一面,表現出和善溫柔的一面。如果說只聽到他所說的話,就相信了他的為人,那麼一定會因此而吃虧,最重要的,就是要考察他真正做的事情。

這個時候孔子又說:這是由於宰予給予我的啟發,使我改變了之前的看法。

那麼宰予到底做了什麼樣的事情,讓孔子改變了之前的態度呢?

原來,宰予作為孔子的一個學生,大白天的就在睡覺,也就是很多人所說的特別的懶散。

孔子看到宰予在家裡睡覺,就說:木頭爛了木質就不能雕刻了,用糞土所做的牆壁就不能粉刷,對於宰予我還能有什麼樣的要求呢?

孔子所說的這一句話,就是非常著名的: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孔子在這一章中,直接宰人批評了宰予的懶惰。孔子認為,一個人想要成就自己的一生,必須要靠自己的努力,點點滴滴所積累起來。

這對於一個人生來說,大成靠命,小成靠勤,想要成事,必須要做到勤奮。有的時候天賦其實是可以忽略的,有天賦是人生最大的一個捷徑,但是當沒有天賦的時候,勤奮就是人生最好的一個努力的狀態。

只有通過自己勤勉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實實在在的生活。但是當孔子看到宰予的這一種狀態的時候,才知道不能聽一個人說什麼,要看他怎麼去做。

因為一個人的性格,都是在平時生活中逐漸養成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一個人外在的表現都是他內心心性的一個反應。

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形成習慣,好的素質不是一天養成的,需要不斷的積累,所以說更能體現一個人的性格,這也是透過表象看本質的一個智慧。

春秋時期,秦穆公請相馬專家伯樂,來推薦他的繼承人。

伯樂就推薦了九方皋,秦穆公欣然接受了,在九方皋找尋良馬三個月之後,果然找到一匹理想中的好馬。秦穆公就問他:是什麼樣的馬?九方皋說:是黃色的木馬。

等馬牽來的時候秦穆公一看,卻發現是黑色的公馬,秦穆公很不滿意,就把伯樂找來,說:你介紹的那位相馬專家連馬的顏色都分不清楚,怎麼會分辨馬的好壞呢?

伯樂問明白原因之後,就大為讚嘆說:九方皋沒有按照書本上的教條,真比我高明千萬倍,他所注意的是根本的東西,是抓住了內在的實質,忽略了表面的事物。

後來伯樂把馬牽過來一看,果然是一匹難得的好馬,這個時候,雖然說九方皋連馬的顏色都沒有分清楚,但是這並不影響它識別事物本質的一個做法。

其實就如同孔子所說的,我們不會考慮一個人的語言,而是去看他的行為做了什麼,這才是真正識人的一個智慧。

這就是多角度透視,遇到不同的現象,遇到不同的人,不能把思維方式只停留在一個常規的表面上。要深入的去勘察內心本質的原因,就是通過一個人的行為去判斷一個人,這才是識人用人的智慧。

本文由國學人生原創,您對孔子的智慧怎麼看的呢?

相關焦點

  • 「伏羲觀象認識法」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要到這些地方去觀察客觀事物的真實情況。對此,距今2500年前的孔子(前551—前479)在他編輯整理的《周易·繫辭下傳》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他寫道:「古者包犧(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 招生信息 | 《論語》新學,帶你「識人辨理」——國學初階介紹
    招生信息 | 《論語》新學,帶你「識人辨理」——國學初階介紹 2020-09-16 1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識人術:有這兩種特徵的人,更值得信賴,若能遇上一種,也要珍惜
    因此,古人總結了許多識人、觀人的心得體會,美其名曰「識人術」,這也和現代心理學差不多。研究識人術,我們發現,有這兩種特徵的人,更值得信賴,更值得託付真感情。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俗語說:「醜人多作怪」,這也是古人經過長時間觀察而得出的一句「話粗理不粗」的真理。這句話和「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比如說,西晉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長相奇醜無比,身材短而黑,還嫉妒心強,性情兇暴。
  • 孔子智慧|認清人,才能知道如何共事,跟孔子學如何識人
    認識一個人容易,認清一個人很難。蘇軾在《論語解二首》之《觀過斯知仁矣》中說道:「人之難知也,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險,浮雲不足以比其變。」識人為什麼很難呢?就是因為人的城府很深,用江海的深度來作比都不足夠,人心的險惡用陡峭的山谷來作比都達不到,人的善變用變化莫測的天上浮雲來作比都不能,可見人是多麼地不可捉摸,識人是多麼不易。孔子一生坎坷,遇到很多的人,也經歷了很多的事,人情的冷暖他體會過,人世間的百態他領略過,因而,對人認得比較準,從他能因材施教也可以看出他識人的準確。孔子的識人術,在今天仍然具有可借鑑的意義。
  • 論語的10大識人鐵律,十拿九穩,為人處世不可不讀
    孔子的《論語》,對後世治國安邦、經學致用、與人相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直到今天,孔子的儒家思想,依然生機勃勃,滲透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論語》對於我們現在的普通人,也影響深刻;它的許多話語,依然閃耀著智慧和人性的光輝。《論語》在我們識人的過程中,也有一些經典的言論。
  • 辨才識人須拉近「距離」
    縱觀歷史,善於識人之賢達眾多,識人之法亦比比皆是,例如周文王渭水河畔得姜太公,曾國藩初會江忠源……「伯樂遇馬」的典故可謂數不勝數。首要的一條,就是要「近察」不可「遠觀」,方能不拘一格、慧眼識珠、覓得良才。
  • 揭曉龍魚鱗片中隱藏的秘密,透過表象看本質!
    因為金質是可以通過泡藥強燈光做出來的,但鱗框不行,所以挑魚只看魚的框明不明顯,而不是看所謂的金質,魚的鱗框明顯則長大後魚的金質感強。相信論壇裡有很多人上過這樣的當。但如果您細心觀察,透過鱗片底色看魚的品質也不是一件難事。
  • 《論語》:內心擁有高尚,無論外在的言行,皆為君子
    《論語》:內心擁有高尚,無論外在的言行,皆為君子。一個人無論是什麼樣的角色,無論處在什麼樣的位置,只要他內心有一種清靜和淳樸,無論他的外在能力大小,都是正屬於一種高尚的正人君子。大多數人的思維中,總會犯這樣一個誤區,總會認為一個人做事,做得很大很成功,這才算是人生追求的一個境界。其實並非如此,只要一個人能夠秉持著清靜和淳樸,那麼這樣的一個人,即便是人生持守平淡,他的人生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 不識人一生苦,牢記鬼谷子識人2大口訣,看人十有九準
    鬼谷子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的智慧不僅在兩千多年前非常受各國君王的推崇和信賴,就是拿到現代社會也能毫不過時,能夠給現代人一些指引。他的的識人術深受世人推崇,就連諸葛亮也深受其影響,借鑑鬼谷子識人經驗寫成了《識人七法》,被後世廣為傳頌。鬼谷子說過:「有心無相,相隨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 他有兩條識人口訣,看人十有九準。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鬼谷子識人術:身上有這3個特徵的人,是大富大貴命,八九不離十
    鬼谷子識人術:身上有這3個特徵的人,是大富大貴命,八九不離十   鬼谷子出生在戰國時期,主張發揮自己的才能,從而實現自己的個人抱負。他在歷史上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縱橫家的創始人,精通兵法。「一怒而諸侯俱,安居而天下息」這是人們對鬼谷子最完美的詮釋。
  • 鬼谷子識人術:熟記這二句識人口訣,看人,一看一個準
    但其實李家傳統企業的收益和底蘊才是無法估量的財富,也是李嘉誠家族真正的根基,所以李澤鉅才是真正能讓李嘉誠放心的人。有人問李嘉誠看中李澤鉅哪一點?李嘉誠說:「李澤鉅比我更懂得識人。」李嘉誠選擇繼承人的標準,並不是智慧和能力,而是會不會識人,這足見識人、用人的重要性。
  • 深度解析王爾德名言:只有膚淺的人,才不會以貌取人
    我嘗試著把這句話用肯定的語氣來修改,比如「以貌取人不是膚淺的人」或者「有內涵的人,都會以貌取人」等。但最終還是認為王爾德的這句話,就應該用「只有膚淺的人,才不會以貌取人」來翻譯才能夠真正體現這句話的含義。你的神態,會「描述」你的精氣神如果細心觀察的話,那麼你可能就會發現一個現象。
  • 三步識人法,教你一眼看透本質
    那麼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相處的這個人是不是和自己合得來的人呢?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孔子的識人三法。 這點在《論語》上的解釋是「即日所行用之事」,也就是看一個人,先看他平常都幹一些什麼事。但是這只是評價的基礎,不能就憑這個就妄下定義。古人說,「取人之善,當據其跡,不必深究其心。」就是在告訴我們評價一個人的行為好壞,應該從他做這件事情的初心開始探究,不能過分糾結在他造成的後果。
  • 莊子識人九法,看破一個人的本質
    不坦誠的人不值得深交,坦誠的人即使能力不強,但也能讓我們感到放心安妥。 2 近使之而觀其敬 去與對方進行近距離的接觸,觀察他是否還能保持應有的敬重。
  •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
    01《論語》的歷史地位有句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為什麼能治天下,這還得從歷史說起。《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誕生於春秋末期,而《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可以說《論語》是名副其實的春秋戰國時期的一部著作。
  • 論語起名全集:大富大貴的寶寶名,哪一個才是你心中的白月光?
    一、《論語》中大富大貴的寶寶名1. 周子出自《論語·為政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解釋:君子團結人而不搞勾結拉攏,小人只搞勾結拉攏而不團結人。——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寓意著孩子今後的路途中能擁有蓬勃發展的珍貴品質,做一個千裡之志的人。8. 知海知:知,識也。
  • 學習老祖宗識人術,記住這三條原則,幫你看人一看一個準
    意思就是說:僅通過外貌去識人,就如同從一根小管子裡看豹子,是看不到全貌的。不將形體分開,不拘泥於方法,從「無形」中去觀察,從「無聲」中去辨識,這才是真正的會看人!因此,我們要多從「無形無聲」中去看人,透過表象看本質,這樣才能更加準確!學習老祖宗識人術,記住這三條原則,幫你看人一看一個準!
  • 識人術:一個心機深沉的人,往往有這二個特徵,別看走眼了
    所以曾國藩才告誡世人:「寧可不識字,也要會識人。」俗話說:「老虎傷人不可怕,只怕人心兩面刀。」識人不能以貌取人,而是要看透一個人的動機,才能識破他的偽裝。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識人術:一個心機深沉的人,往往有這二個特徵,別看走眼了。
  • 用心與古人對話,揮毫書聖賢智慧《李建軍篆書論語》出版
    原標題:用心與古人對話,揮毫書聖賢智慧《李建軍篆書論語》出版   用心與古人對話,揮毫書聖賢智慧  《李建軍篆書論語》出版  大眾網濟南9月7日訊 作為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語錄的《論語》,
  • 詞約義豐,以少勝多——《論語》的語言藝術之二
    《論語》語言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詞約義豐,以少勝多。敘事,洗盡鉛華,字字珠璣;記言,肖其聲口,句句警策。正如魯迅先生所言:「略無華飾,取足達意而已。」要言不煩,決不徒費文字。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微子》)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