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伏羲氏作《易八卦》的地方,總計有山東省的鳧山(八卦山)、河南省的淮陽(宛丘)和孟津、甘肅省的卦臺山和龍馬山等等。那麼,伏羲氏作《易八卦》為什麼要跑這麼多地方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要到這些地方去觀察客觀事物的真實情況。
對此,距今2500年前的孔子(前551—前479)在他編輯整理的《周易·繫辭下傳》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他寫道:「古者包犧(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在這段極為古樸而凝重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至純厚」的遠古先王伏羲氏,在為中華民族謀求生存與光明的工作中,是何等地勤勤懇懇和不知疲倦!更值得我們驕傲的是,早在上萬年乃至上百萬年以前,中華民族的傑出代表伏羲氏,就已經非常熟練地應用了當今所謂「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唯物主義反映論,這在人類歷史上該是一塊何等重要的「裡程碑」呀!
伏羲
通過認真觀察大量的客觀事物現象,廣泛搜集客觀事物的有關材料,從而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和運動規律。——這個辦法,由於最初是中華民族遠古傑出代表伏羲氏發明創造的,所以我稱之為「伏羲觀象認識法」簡稱「伏羲方法」。
春秋時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不但在整理《周易·繫辭下傳》時介紹了這個方法,而且還繼承與發揚了伏羲氏「仰觀俯察」的這個優良傳統。據《論語·為政》記載:「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隱匿)哉,人焉廋哉!」《論語·衛靈公》也有記載:「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由此可見,孔子對於如何觀察和認識事物,是有深刻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