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讀論語,發現孔子對於《詩》十分推崇,那因為什麼如此推崇《詩》呢?先明確下,如今一說詩,我們首先想到的詩是唐詩宋詞。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他說的詩主要指在他之前的詩經。百度解釋詩是指把心中思想用語言表達出來。
第二章為政中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一句闡明孔子對詩的看法,詩有很多很多篇,只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就是「思無邪」意思為思想主旨純正無邪。從這句足以看出孔子對《詩》的評價極高。也很莊重地對待詩,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這句主要指孔子講詩、書、執禮都用「雅言」,指官方用語而不是日常用語。從態度上孔子就十分重視。
學詩有什麼好處呢?論語十七章陽貨中孔子提到,學習《詩》除了可以了解些基本常識類似於鳥獸草木的名稱,還可以觀察風俗民情、政治得失。可以用來和朋友交往,諷刺不公道的事。既可以用詩侍奉父母,也可以侍奉君主。由於詩的啟發意義極大,所以在對弟子的教學中,經常會看到他對詩的褒獎,以詩中的實際例子教授學生相應道理。
孔子弟子子貢曾和孔子探討,說人貧窮不諂媚,富有不驕縱的高尚品德如何做到,就像詩經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樣,打造器物,不斷對器物進行切割,雕琢,打磨,不斷進行修正。人格就像一件經過琢磨的器物一般。聽了弟子的理解,孔子很高興,弟子能從《詩》中器物琢磨推出人格的修正。
另一個弟子子夏說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一句,子夏詢問孔子此詩句的意思的時候,孔子解惑說,此詩句主要指先有素色底子,才能在上面進行繪畫。於是子夏提出疑問「禮是不是產生在美之後」,聽了弟子的話,孔子得到啟發,將有了白紙然後有人在白紙上畫畫,與因為食物豐盈後產生美,而後在美的基礎上人類社會產生禮相聯繫。可見,孔子具有很強的聯想理解能力。
孔子的弟子陳亢擔心孔子藏私,就問孔子兒子伯魚,他爹有沒有額外教他點什麼。伯魚回答孔子只是讓兒子學詩學禮。了解到該情況的陳亢退而喜,知道孔子沒有藏私,學詩學禮很重要,也看出孔子對兒子要求嚴格。
經過千年傳承的文字,不單單是語言的合轍押韻,還有文字中承載的前人的經驗教訓,感情抒發。智慧的人始終會從一切事物中汲取自己成長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