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開辦私學,使平民子弟也能受到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賢者七十二人。孔子生前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觀點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朱熹曾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在歷史上,孔子曾被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開創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生活的時代正是春秋時期,他主張恢復周禮,維護原有的社會政治秩序,面對動蕩的變革時代,明確地站在保守、落後的一方,儘管東奔西走,周遊列國,宣講主張,卻依然四處碰壁。對於中學生來說,正是身體發育、智力成長的時期,正是學習知識、開闊視野的時期,更需要的是積極進取、探索摸索的時期,對人生、社會的認知又非常盲目,有時還很叛逆,所以會討厭孔子,這種心理是很正常的。
但是,孔子的思想,特別是積極入世精神、勇於擔當態度,體現的是對個體人格完善的追求。一方面,在強調學習和教育以獲得各種現實的知識和歷史的知識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科學價值、教育意義的普遍規律。如「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很多認識觀念屬於在歷史上第一次被充分突出。另一方面,在強調學習知識的同時,強調意志的克制和鍛鍊,自覺地嚴格約束自己要求自己,如「約之以禮」,「克己復禮」,「剛毅木訥近仁」,等等。追求知識,勤奮學習和講求控制、鍛鍊意志成為人格修養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這種刻苦的自我修養和高尚的歷史使命感,使個體人格的完善追求,與社會價值的最終實現,結合起來,融為一體。
長時以往,由孔子創立的這一套思想文化,已無孔不入地滲透在廣大人們的觀念、行為、習俗、信仰、思維方式、情感狀態等等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人們處理各種事物、關係和生活的指導原則和基本方針,也即構成了整個民族的共同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徵,由思想理論積澱和轉化為一種文化—心理結構。不管喜歡或不喜歡,都已經成為一種歷史和現實的存在。這也是到大學後越讀越覺得孔子值得尊敬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