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論伯夷,柳下惠,伊尹和孔子

2020-12-07 獨視角

孟子在《公孫丑章句上》中對古代四位大聖賢進行過境界大比較,得出的結論是孔子第一,伊尹第二,柳下惠第三,伯夷居末。為什麼呢?孟子主持的四大聖賢擂臺賽,比試主題是為官進退原則,也就是老生常談的「入世」還是「出世」。

因為這不是單單區分道家和儒家的問題,因為參賽者只有伯夷代表了純粹「出世」的道家,而其它三位都以不同的心態行了「入世」的人生哲學。所以,就算是「入世」哲學裡面,也有層次高低之分。孟子就充當了一次裁判官,給每個人都打了分。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有不友,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 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 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

意思說伯夷這個人,不是他可事奉的賢君就不去侍奉,不是他喜歡的朋友就絕對不結交;不肯站在壞人的朝廷上做官,也不肯和壞人說話;在他看來,站在壞人的朝廷上,或者和壞人說話,就好象穿戴了上朝的禮服禮帽,坐在骯髒的爛泥黑炭上一樣。把這憎惡壞人的心理推廣開來,就是偶然同一個平常人站在一起,如果那個人的帽子沒戴端正,他也要頭也不回地離開,像是將要被玷汙了似的。

柳下惠不羞汙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窮而不憫。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 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意思是柳下惠這個人不把侍奉汙穢的國君當作羞恥,也不把充任小官當作下賤。既做了官,就毫不隱藏自己的才能,凡事一定用他的直道去處理。被君遺棄,並不怨恨;遭受困窮,也不憂愁。所以他說「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露臂赤身地站在我旁邊,你哪能玷汙我呢?所以他悠然自得地和別人在一起,卻不會失掉自己的操守。他要辭退的時候,如果有人挽留他就留下;挽留他他就留下的原因,是不願意拋棄直道而離去。

孟子對伯夷和柳下惠的評語是「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意思就是:伯夷的器量太狹窄,柳下惠的為人太簡慢;狹窄和簡慢都不合中正的大道,君子是不去做的。所以,出世的伯夷以清高自許,入世的柳下惠以被動消極被孟子劃了不及格。那孟子推崇的是誰?是伊尹和孔子。

「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 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意思是:治世也出仕,亂世也出仕,這是伊尹的道。至於可以出仕就出仕,可以休止就休止,可以久留就久留,可以速去就速去,這是孔子的道。他們都是古代聖賢,我都不能行得到。但我心裡所願望的,就是要學孔子!可見,孟子對孔子是推崇備至,頂禮膜拜,無以復加。所以《公孫丑章句》有一段對孔子極盡褒譽之辭:

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泰山之於丘垤, 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也就是說,孔子先生就像麒麟對於一般走獸,像鳳凰對於一般飛鳥,像泰山對於一般丘陵,像河海對於一般溝池。孔子先生道冠古今,德培天地,固然特出於同類之上,有卓拔於眾聖之中,自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了!經過被亞聖孟子的一番教育,才深深地為自己從前象伊尹一樣的孤高自許而慚愧。想想也對啊!

一個人存在於世,不能為這個世界做點什麼有意義的事情,就那麼孤芳自賞地走了一趟,確實是沒有意義啊!所以我們要思考孟子先生的教訓,將古往先賢精神進行傳承,把自己的得失放在一邊,能為別人做點什麼就做什麼。當然,時代不同了,當不當官無所謂,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可以澤被他人,至少可以做到不遺臭萬年吧!

相關焦點

  • 孟子132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11)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12)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 斷詞取義杜撰的典故,卻使柳下惠名傳千古,堪稱最佳廣告策劃案例
    伯夷、伊尹、孔子列為古代四大聖人,並且稱柳下惠為「聖之和者」,即「和聖」,他認為像柳下惠這樣的聖人,是應該成為」百世之師「的。而孔子也對柳下惠讚譽有加,稱讚他:「孝恭慈仁,允德圖義,約貨去怨,輕財不匱,蓋柳下惠之行也。」能同時得到孔聖人及亞聖孟子的認可,足以說明柳下惠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他在當時的影響力之大。
  • 孟子早已給出了答案
    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從孟子的學說當中都能夠找得到。1.「亞聖」孟子「亞聖」孟子,繼承並發展孔子之學,是儒學學術興盛和後世流傳的關鍵人物。孟子發揚了孔子「仁」的思想,發展成完備的「仁政」學說,成為他思想的核心。此外,孟子對孔子的其他思想也有進一步的闡釋。
  • 孟子對孔子仁政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但是,這個假設建立在社會是由有感情和親情的人組成的另一假設的基礎上。父子兄弟的親親之情,是維繫社會組織穩定的有效紐帶。如果人們又能將這些道德原則推廣到所有社會成員,自然就能實現全天下和諧太平的目標了。但是組成社會的人,還具有種種欲望和自私自利的本性。情感與道德不能成為連接社會組織的核心紐帶。而孟子的性善論卻忽視人性的這些部分。
  • 孔子和孟子的「仁政」之旅:孟子和孔子周遊列國為何失敗?
    這些變法運動給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帶來了快速的變化和發展。而作為生在那個時代的孟子而言,恪守孔子禮樂思想自然是沒有錯誤,也不是不可行。但是一定不會受到統治者的賞識,所以,孟子在繼承孔子思想的同時,更為深刻、全面的禮樂思想進行了改造和深化。這個改造,不是完全拋棄,而是有所揚棄。
  • 柳下惠是不是真君子?
    其實,柳下惠所生活的年代還在孔孟之前,是那個時期有名的賢士,孔子說他是「被遺忘的賢人」,孟子也對他讚不絕口,稱他為「和聖」。但是這樣的一個人,是怎麼坐懷不亂的呢?據傳,在柳下惠居住的地方,有一片柳樹林,有一天,柳下惠外出歸家的時候,正趕上瓢潑大雨當頭澆下,他便進到柳樹林中的一個廟中避雨。
  • 新泰:新甫山下英賢輩出和聖遺風千年傳承 老井精神堅韌不拔徐家拳...
    「新泰」二字,取新甫山和泰山首字而來,表達的正是新泰人對泰山的景仰和崇拜。 和聖遺風 千年傳承 柳下惠,春秋時魯國人,柳下村曾是他的封地,也就是今天的新泰市宮裡鎮夏家隅村一帶。
  • 曾子與子思,孔子與孟子之間的儒家傳承
    了解曾子思想,比較可靠的資料來自《論語》和《孟子》。學者們普遍認為,曾子思想是孔子之後到孟子之前的一個重要環節。《論語裡仁》篇中記載: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孔子和孟子教育思想總結
    孔子和孟子教育思想總結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7-09 09:38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柳下惠之「展禽三黝」
    《左傳》、《國語》之後,不少文獻提到柳下惠「三默」,如《論語·微子》日:「柳下惠為士師,三默」,《荀子·成相》日:「展禽三細(按:細通默)」。《戰國策·燕策三》、《新片·雜事》、《列女傳·賢明》、《風俗通.別卷》等也都有「三黝」的說法。
  • 孔子和孟子是山東哪裡人 兩人都來自濟寧
    提起孔子和孟子這兩位,相信很多人都是熟悉的,畢竟,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儒學家,其孔子更是儒學的創始人,儒學文化更是直到今天都在影響著許多人。而孟子和孔子都是咱山東人,這個很多人應該都知道,但你是否又知道,孔子和孟子到底是山東哪裡人呢?
  • 【溯源甘肅】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的傳說
    伯夷也堅辭不受,說「尊父命應立三弟為君。」就這樣,兄弟二人互讓不就,眾臣左右為難。為改變這種「僵持」境況,伯夷率先偷偷離開了國都。叔齊得知兄長離去後,也固守仁義,逃離孤竹,追隨伯夷而去。眾臣無奈之下只好擁立二子公望為君。  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齊名智,字公達。「伯夷」並非姓名,伯是在兄弟間的排行,而夷則是他死後,後世為他賜的諡號。同樣,「叔齊」中的叔和齊也分別是兄弟排行和諡號。
  • 孟子四十不動心,而孔子六十才做到耳順
    除性善論外,也有一些人持性惡論,說人必須接受後天教育才能夠重新塑造自己,強調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其實,人此生之初,性惡性善是不好論的,因為生命輪迴轉世,此生一出即帶著種種執著心,其中有善良的東西,也有惡的東西,所以有人生來本性善良,也有的人生來即自帶邪惡。生命再向上推溯,超出了人類道德層次後,本無所謂善與惡,只剩下執著心多與少的問題,是純淨程度的問題。
  • 《論語》導讀之159:孔子評價伯夷叔齊「求仁而得仁」,反對破壞禮
    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岀,曰:「夫子不為也。」衛君,衛岀公輒,是衛靈公之孫,太子蒯聵之子。蒯聵得罪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逃亡晉國,衛靈公死後,輒為君。晉國想借把蒯聵送回衛國之機攻打衛國,被衛國抵禦,蒯聵也被衛國拒絕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