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132

2021-03-05 四書五經書苑

第一百三十章聖人風範光耀千古

【原文】

  10.1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⑴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⑵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汙wū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yì而不怨,厄窮而不憫mǐn。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tǎn裼tì裸luǒ裎chéng於我側,爾焉能浼měi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⑺寬,薄夫⑻敦。

  「孔子之去齊,接淅xī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可以速而⑽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11)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12)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注釋】

  (1)橫:橫暴,放縱之意。(2)頑:貪婪。(3)汙:《孟子·公孫丑上》:「智足以知聖人,汙不至阿其所好。」這裡用為貪官汙吏的汙之意。(4)遺佚:不被重用, 《公羊傳·成公二年》:「其佚獲奈何?」《荀子·宥坐》:「身不佚者志不廣。」這裡用為遺棄之意。(5)袒裼裸裎:四個字意思相近,同義復用,都是赤身露體的意思。(6)浼:汙染。(7)鄙夫:心胸狹窄的人。(8)薄夫:刻薄的人。(9)接淅:淘米。(10)而:則。以下幾句同。(11)金聲:指編鐘發出的聲音。玉 振:指玉磬收束的餘韻。古代奏樂,先以編鐘起音,結束以玉磬收尾。(11)由:通「猶」。

【譯文】  

  孟子說:「伯夷,眼睛不看醜陋的事物,耳朵不聽邪惡的聲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使喚。天下太平就出來做官,天下混亂就隱退不出。施行暴政的國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願意居住。他認為和沒有教養的鄉下人相處,就像穿戴著上朝的禮服禮帽卻坐在泥途或炭灰上一樣。當殷紂王暴虐統治的時候,他隱居在渤海邊,等待著天下太平。所以,聽到過伯夷風範的人,貪得無厭的會變得廉潔,懦弱的會變得意志堅定。

  「伊尹說:『哪個君主不可以侍奉?哪個百姓不可以使喚?』所以,他是天下太平做官,天下混亂也做官。他說;『上天生育這些百姓,就是要讓先知的人來開導後知的人,先覺的人來開導後覺的人。我就是這些人中先知先覺的人,我要開導這些後知後覺的人.』他認為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個普通男子或普通婦女沒有承受到堯舜的恩澤,就好像是他自己把別人推進山溝之中去了一 樣--這就是他以挑起天下的重擔為己任的態度。」

  「柳下惠不以侍奉壞君主為恥辱,也不因官小而不做。做官不隱藏自己的才能,堅持按自己的原則辦事。不被重用不怨恨,窮困也不憂愁。與沒有教養的鄉下人相處,也照樣很自在地不忍離去。他說:『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裸體在我旁邊,對我又有什麼汙染呢?』所以,聽到過柳下惠風範的人,心胸狹窄的會變得寬闊起來,刻薄的會變得厚道起來。」

  「孔子離開齊國的時候,不等把米淘完就走;離開魯國時卻說:『我們慢慢走吧,這是離開父母之邦的路啊!』應該快就快,應該慢就慢;應該隱居就隱居,應該做官就做官。這就是孔子。」

  孟子說:『伯夷是聖人裡面最清高的;伊尹是聖人裡面最負責任的;柳下惠是聖人裡面最隨和的;孔子是聖人裡面最識時務的。孔子可以稱為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就好比樂隊演奏,以編鐘聲開始起音,以玉磬聲結束收尾。鐘聲起音是為了有條有理地開始,玉磬聲收尾是為了有條有理地結束。有條有理地開始是智方面的事,有條有理地結束是聖方面的事。智好比是技巧,聖好比是力量。猶如在百步以外射箭,箭能射攏靶子,是靠你的力量;射中了,卻是靠技巧而不是靠力量。」

  【讀解】

  孟子在這裡羅列的,是四種聖人的典型:伯夷清高,伊尹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柳下惠隨遇而安,孔子識時務。比較而言,孟子認為前三者都還只具有某一方面的突出特點,而孔子則是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具有「智」與「聖」相結合的包容性。

  顯然,孟子給了孔子以最高讚譽。

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伯夷過於清高,清高得來有點不食人間煙火,所以他最後要與叔齊一道「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但是,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觀念也就由此生成,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或許也正是由此觀念出發,伯夷才被推崇為「聖人」之一。伊尹「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們曾經說過,「把歷史扛在肩頭」的人。其實他的這種精神,正是曾子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所以,伊尹是非常符合儒教精神的聖人之一,歷來也的確成為儒家所津津樂道的古代聖賢人物。但他的這種精神,在進入所謂「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時期後,已被視為過於沉重,過於執著的「古典意識」,與「輕輕鬆鬆過一生」的現代生活觀念有格格不入,或者說,已不那麼合時宜了。柳下惠一方面是隨遇而安,另一方面卻是堅持原則,我行我素。隨遇而安體現在他不慚於侍奉壞的君主,不羞於做低賤的小官,不被重用不抱怨,窮困不憂愁。這幾句話說來容易,做起來可就太困難了,尤其是後面兩句,的確有聖賢級的水平。所以,傳說柳下惠能夠做到「坐懷不亂」,具有超人的克制力,聖人的風範。最後說到孔聖人。事實上,到後世,尤其是到我們今天仍然家喻戶曉為聖人的四人之中,也就是孔聖人了。孟子在這裡並沒有展開對孔子的全面論述,而只是抓住他應該怎樣就怎樣的這一特點,來說明他是「聖之時者」,聖人中識時務的人。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孟子所強調的,是孔子通權達變,具有包容性的特點,所以才有「孔子之謂集大成」的說法。而且,由「集大成」的分析,又過渡到對於「智」與「聖」相結合的論述,而孔子正是這樣一個「智「聖」合一的典型。說穿了,也就是「德才兼備」的最高典範。

相關焦點

  • 孟子日課132丨天下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先想想你盡力盡責沒有
    今天是孟子日課第132節。 孟子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孟子·離婁下07》) 孟子說:道德品質好的人來教育薰陶那道德品質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來教育薰陶那沒有才能的人,所以每個人都喜歡有個好父兄。
  • 《孟子》的智慧!出自《孟子》中的寶寶名字,都是精華!
    《孟子》的智慧!《孟子》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作為孟子的集大成智慧集,用來給孩子起名怎麼樣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出自《孟子》中的寶寶名字。喜歡可以做個參考。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與孟子思想概述
    相傳,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但到孟子以前數代已經沒落。孟子幼年喪父,家庭貧困。孟子受學於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學於曾子。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所以,孟子是孔子的第四傳學生。據史家研究,從孔子到孟子中間間隔了107年。孟子十分推崇孔子,以孔子為聖人。自己則 以孔子的繼承者自命,他說:「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 孟子思想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論壇,呈現獨家孟子思想盛宴
    浙江省孟子文化促進會(以下簡稱「浙江省孟促會」)在「文物之邦、魚米之鄉」的紹興迎來了成立一周年慶典,共同開啟孟子思想在新時代下的傳承與發展論壇。10月20日,孟子思想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論壇暨浙江省孟子文化促進會成立一周年慶典在紹興開元名都大酒店舉辦。
  • 孟子卷一:梁惠王問孟子何以利國?
    孟子卷一:梁惠王上(1)01梁惠王問孟子何以利國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開口問道:「老先生,您千裡迢迢趕來,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嗎?」孟子回答說:「大王!為什麼要說利呢?我看只要說義就夠了。大王說『怎樣做有利於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利於我的封地』,士人與百姓說『怎樣對我自身有利』,結果從上到下都在爭奪利益,那麼國家就危險了!
  • 讀《孟子》以養浩然氣
    《孟子》一書對中國文化史影響至深至著,尤其在獨立人格的塑造、士人氣節的培養上,恐無其他經典可與之相比。唐宋以來便有學者指出,「求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孟氏醇乎其醇也」。「孟子有功於道,為萬世師。」故作為中國人,都應該認真讀讀《孟子》。閱讀《孟子》,與其他經典一樣,都需要藉助前人的註疏。
  • 毛澤東文採與《孟子》
    他的文採受到孟子的影響。孟子文章縱橫馳騁,汪洋恣肆,經典語錄俯拾皆是,極有感染力。毛澤東寫文章也好,講話也好,常常將《孟子》章句隨手拈來。下面舉幾個例子:  1937年、1938年,到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的學生從四面八方源源不斷地湧向延安。毛澤東給他們三天一小講,五天一大講。其中總要講這樣一句:「同志們從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雲南、貴州、綏遠、新疆,『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 孟子修身觀念的源頭
    早期儒家中,尤其重視和強調修身的是孟子。孟子提出:「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孟子看來,正身、修身至關重要,不受窮達貧富等各種環境的影響。  孟子的修身觀念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是其哲學觀點的具體體現。探討孟子修身觀念的形上學基礎,考察孟子修身觀念的理論淵源,亦有助於深化對孟子整體思想的理解與體悟。
  • 《孟子》民貴君輕的真義
    孟子提出的社會政治思想。意為從天下國家的立場來看,民是基礎,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學說的核心。具有民本主義色彩,對中國後世的思想家有極大的影響。 (孟子對梁惠王問)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 孔子和孟子的「仁政」之旅:孟子和孔子周遊列國為何失敗?
    但是孟子在《孟子》一書中所展現的形象角色卻遠遠不同於春秋時期的孔子,在帶有諸多理想色彩的映襯下,孟子有更多不一樣的氣質,展現了更多不一樣的側面。孟子一生曾經兩次到過齊國進行演說,第一次還是齊威王當政期間,但孟子僅僅在齊國受到了最高規格的禮遇,卻沒有受到他所認為的那種重視。所以不久之後,他就離開了齊國。
  • 孟子哲學,成就偉業
    孟子哲學是儒家思想的一座高峰;孟子哲學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有目共睹。兩千多年來,他的「義利之辨」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然而,「義利之辯」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對於當今企業家有著怎樣的重要啟示?《孟子·梁惠王》載: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對於「先義後利」,人們眾說紛紜。孟子的本意到底如何?
  • 梁惠王比孟子大28歲,為什麼稱呼孟子為「叟」呢?
    《孟子》一書開篇就是: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孟子去拜見梁惠王。值得注意的是,梁惠王稱呼孟子為「叟」。這樣一來,給我們的感覺就是:梁惠王是個小年輕兒,而孟子是一位白鬍子老頭兒。可假如我們看一看二人的生卒年,會有一個有趣的發現:梁惠王居然比孟子足足大了28歲!梁惠王也被稱為魏惠王,是魏文侯的孫子,魏武侯的兒子。
  • 《孟子》的"民為貴"與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
    孟子出生時,距離孔丘的死將近一百年,不但看不見孔丘的學生,連孔丘的孫子子思,曾孫子上都趕不上。孟子所從師的可能是一位不著名的儒者,因此他自己說:「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孟子學成以後,便出遊齊、魏、滕等國,向當時諸侯講「仁義」,講統一天下的方法,講治國的政策。可是當時諸侯只是表面尊敬他,心裡卻認為他的那一套「迂闊」,不切合實際。
  • 弘揚儒家文化 孟子書城形成「孟子書香」特色文化地標
    孟子書城整棟大樓共有負一樓至四樓,共計閱讀場所7個。一樓設置新華書店各樓層圖書分布圖。
  • 孟子論「養民」
    《孟子》一書裡雖然沒有「養民」一詞,但《梁惠王章句》篇指出,君王應行仁政,「使民養生喪死無憾」,認為這才是「王道之始也」。這一說法正是典型的「養民」觀念,而且貫徹孟子政治哲學與政治倫理思想之始終。  那麼,君主究竟該如何「養民」?
  • 《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也
    《孟子》主要記錄了孟子的談話,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著作,共有七篇。這本書呢,是繼孔子之後最重要的儒學大師孟子對儒家學說的繼承與發展,表現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論。遊說諸侯,進行政治活動,宣傳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張,記載了孟子一生的主要內容。
  • 《孟子·離婁下》簡記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從此句,不能斷定孟子更看重「君」。但,可以知道,孟子的論說的對象中,「君」,是重要的一個。這是孟子對「君」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那麼,怎樣才算「大人」呢?無疑,「大人」是與「小人」結合而來的。孟子說「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如此,君子是為「禮之禮」「義之義」的。「大人」,重視「惟義所在」。
  • 讀書手抄報資料:讀《孟子》
    作為傳統文化的先祖,孟子於中國的影響是達數千年之長遠,我輩中人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攬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管錐之見,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如穿透萬裡晴空的紅日,我即使局限於視野和眼識,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覺得孟子的厲害處正在於,所提倡的「仁義」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要害。
  • 今天我們為什麼讀《孟子》
    生活豐富多彩,精力稀缺寶貴,如果不是恰好對東周歷史文化感興趣或以學術為業,我們還能找到讀《孟子》的理由嗎?答案是肯定的。    既然來世間一遭,姑且多認識人、多見識事,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通過讀《孟子》,認識一個有抱負、有才華、有脾氣的孟子。
  • 從《孟子》中悟出的紅木哲理
    《孟子》是中國儒家四書之一,裡面記載孟子及其主要弟子的政治、社會、哲學、教育等方面的思想觀點和相關活動事跡。書中表達的精神思想與我們日常所用的紅木常有相通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浩然之氣與紅木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身在於養,《孟子》一書提到「養」的方面有養氣、養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