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民為貴"與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

2020-12-17 中安在線網站

  毛澤東在「六年私塾」生活中,對四書之一的《孟子》自然是熟讀成誦的。少年毛澤東一段「對對子」的佳話,就涉及到《孟子》裡面的內容。 1903年的夏天,正在私塾讀書的毛澤東,見戶外天朗氣清,趁塾師不在,便與同學們一起到附近的池塘裡遊泳去了。塾師回來後惱怒地說:「孺子不可教也!」他想了一個責罰的新辦法——對對子。他出了上聯:「濯足」,學生們都在思索,才思敏捷的毛澤東卻對出來了:「修身」。塾師很滿意,就免了一場責罰。

  1957年11月,毛裕新(毛澤東私塾同學)到北京對毛澤東回憶起這段趣事時,毛澤東十分高興地說:「對了,『濯足』對『修身』。這個『濯足』,就是洗腳。《孟子離婁上》講:『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楚辭漁父》中說:『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那個『修身』就是修身養性,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禮記大學》講:『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先生以『濯足』批評我們不該玩水,我們說這樣可以『修身』,可以鍛鍊身體,又提高修養,先生當然不責怪我們,拿我們沒有辦法了。」

  成年後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毛澤東,對於孟子,和對待孔子一樣,也是批判的基礎上,肯定其合理、進步、積極的一面。他曾在一篇關於「人性」問題的通信上批示說: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歷史的看法。孟子是孔子以後儒家一大派,對後代的影響很大,因此被稱為「亞聖」,意即僅次於孔子的「聖人」。孟子名軻。大概生於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死於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活到八十多歲。他是鄒國人,出生於今天山東鄒縣東南郊。相傳他幼小時死了父親,他母親為著教育他,有「三遷」和「斷機」的事。孟子出生時,距離孔丘的死將近一百年,不但看不見孔丘的學生,連孔丘的孫子子思,曾孫子上都趕不上。孟子所從師的可能是一位不著名的儒者,因此他自己說:「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孟子學成以後,便出遊齊、魏、滕等國,向當時諸侯講「仁義」,講統一天下的方法,講治國的政策。可是當時諸侯只是表面尊敬他,心裡卻認為他的那一套「迂闊」,不切合實際。孟子七十多歲時,不再出外遊說,和他的學生萬章、公孫丑等著述《孟子》七篇。《孟子》是記述孟軻言行以及他和當時人或門弟子相互問答的書。《孟子》七篇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後漢趙岐作《孟子章句》,把每篇分為上、下,則七篇共十四卷。《孟子》和《論語》有很多相同處。如,《孟子》各篇,沒有有意義的題目,像《墨子》「尚賢」、「非攻」,《莊子》「逍遙遊」、「齊物論」之類,只是攝取篇首二三個字為篇題。這一點和《論語》完全相同。再如,《孟子》每篇之中有若干章,章和章之間沒有什麼邏輯聯繫,各自為章,也和《論語》完全相同。又如,《論語堯曰》篇記載堯、舜、禹、湯、文王、武王的話,最後又述孔子的政治主張,這是所謂「道統」的最早記載。《孟子》最後一章(在《盡心下》)述孟子的話也是從堯、舜至湯,再從文王到孔子,最後落到自己。這是有其緣故的,是「道統」的再申述。

  孟子所倡導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思想,對毛澤東「人民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為人民服務」思想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孟子的「民本主義」在毛澤東思想中得到了高度的升華。毛澤東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以後,就一直把相信和依靠人民群眾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他從人民群眾中汲取了無窮的智慧,又依靠這些智慧去領導群眾,從勝利走向勝利。他一生熱愛人民,關心人民,相信人民,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每個中共黨員入黨的宗旨,畢生的座右銘,他理所當然地成為人民愛戴的領袖。毛澤東認為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的動力。他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他們可以組織起來,……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替自己創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業。」

  毛澤東還認為,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但是它永遠只是人民群眾的一小部分,不依靠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黨的一切思想和鬥爭都會落空,都會失敗。他多次講過,黨與人民群眾的關係如魚水關係,魚兒永遠也離不開水。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一再闡述過這樣一個思想:在舊中國,人民群眾實際上處於被統治的奴隸地位。孟子所說的「民為貴」,「君為輕」,只不過是一種烏託邦式的理想,在舊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作為「奴隸的人民」不可能直接、自發地推翻舊有的統治,成為「主人的人民」。他們只有集中自身的精華,形成能與統治階級相抗衡的先進思想和階級先鋒,取得革命成功,才能完成由奴隸上升到主人的質變過程。在《整頓黨的作風》一文中,毛澤東說:為什麼要有革命黨?因為世界上有壓迫人民的敵人存在,人民要推翻敵人的壓迫,所以要有革命黨。如果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革命黨,人民要想推翻敵人的壓迫,這是不可能的。他還指出,在本源和本質的意義上,人民是歷史的主體、動力和創造者,共產黨則是人民實現自身解放與自由的階級工具。

  在《愚公移山》一文中,毛澤東把人民比做上帝:我們感動了上帝,這個上帝就是人民。毛澤東這種人民群眾觀,是舊中國舊社會人民謀求解放的真理,是民族解放的時代精華。以這種人民群眾觀為指導,毛澤東在民主革命時期,組織人民群眾形成「真正的銅牆鐵壁」,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相信「群眾中蘊藏著一種極大的社會主義積極性」。當成千上萬群眾通過天安門廣場,向毛澤東高呼「毛主席萬歲」時,毛澤東俯下身來,用發自肺腑的聲音高呼:「人民萬歲!人民萬歲!」毛澤東與人民群眾的關係真正是心心相連,毛澤東總是把自己融會在人民群眾當中,而人民群眾必將世世代代愛戴和緬懷自己的偉大領袖毛澤東!

  由於自幼就對《孟子》熟讀成誦,所以成年後寫文章講話過程中,毛澤東能信手拈來地運用《孟子》中的章句,恰當地闡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如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文中,毛澤東說:菩薩是農民立起來的,到了一定時期農民會用他們自己的雙手丟開這些菩薩,無須旁人過早地代庖丟菩薩。共產黨對於這些東西的宣傳政策應當是:「引而不發,躍如也。」

  其中的「引而不發,躍如也」出於《孟子盡心上》。有一天,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問他:道是很高很好的,幾乎似登天一樣困難,似乎不可及,為什麼不把它變成經過努力可以攀求得到的呢?孟子回答說:「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意思是,高明的工匠不能因為拙劣工人改變或廢棄規矩,羿也不能因為拙劣射手變更拉弓的標準。善於教人射箭的人,他只張滿弓,不射出去,作出躍躍欲試的姿勢。毛澤東用此語說明共產黨應當引導農民提高政治覺悟,讓群眾自己發動起來進行革命鬥爭,而不應當對群眾發號施令或包辦代替。

  再如,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中,毛澤東說: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進攻的需要。只有這樣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賣國賊打垮,這是有目共見的真理。因此,只有統一戰線的策略才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策略。關門主義的策略則是孤家寡人的策略。關門主義「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把「千千萬萬」和「浩浩蕩蕩」都趕到敵人那一邊去,只博得敵人的喝彩。毛澤東所引「為淵驅魚,為叢驅雀」,典出《孟子離婁上》。孟子說:桀紂已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故為叢驅雀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還有,在《整頓黨的作風》一文中毛澤東說:「必須反對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本位主義的傾向。……『以鄰為壑』,全不為別部、別地、別人想一想,這樣的人就叫做本位主義者,這就是完全失掉了共產主義的精神。」

  「以鄰為壑」一語出自《孟子告子下》。戰國時代,有一個名叫白圭的人,善於用築堤擋水的辦法治水。有一天,他會見了孟子,稱「丹之治水也愈於禹」。孟子答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仁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白圭自稱治水的本領超過了古代的大禹。孟子反駁道:你錯了,大禹治水是按水流的規律,使水流注四海,而你卻要「以鄰為壑」,讓水流向鄰國,把鄰國當成排洩洪水的溝壑……你這樣做是為有道德的人所反對、所痛恨的,你錯了。後來用「以鄰為壑」比喻只圖自己一方的利益,而把困難或禍害轉嫁給別人。毛澤東用「以鄰為壑」這個典故,深刻揭露和批判了那些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只顧本位不顧全局的本位主義思想。號召全黨提倡和弘揚顧全大局的革命集體主義精神和共產主義風格。毛澤東對孟子所說的「心之官則思」這句話頗為欣賞。他在《學習和時局》一文中寫道:孟子說:「心之官則思。」他對腦筋的作用下了正確的定義。

  「心之官則思」語出《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大意是,腦筋就是用來思考的,無論做什麼事,好好想一想,才能做得正確,達到目的;不好好想一想,就做得不正確,達不到目的。這是天賜與我們的功能。毛澤東引用此語,意在說明,凡事都要仔細觀察,善於思考,學會分析事物的方法,養成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習慣,這樣才能在一切工作中取得勝利。並且由此概括出「多想」兩個字,用以教育幹部。

相關焦點

  • 毛澤東的「三大法寶」與孟子的「三寶」有何淵源?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這與中國共產黨要把黨建設成為廣大群眾性的與人民血肉相連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是相通的。又如:中國古人講「自強不息」「反求諸己」「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這與中國共產黨強調加強自身建設,強調獨立自主、自我批評,強調打鐵必須自身硬是相通的。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與孟子思想概述
    相傳,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但到孟子以前數代已經沒落。孟子幼年喪父,家庭貧困。孟子受學於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學於曾子。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所以,孟子是孔子的第四傳學生。據史家研究,從孔子到孟子中間間隔了107年。孟子十分推崇孔子,以孔子為聖人。自己則 以孔子的繼承者自命,他說:「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 毛澤東文採與《孟子》
    作者:原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 曹應旺  毛澤東是一位文章大家、詩詞大家,非常重視文採。他的文採受到孟子的影響。孟子文章縱橫馳騁,汪洋恣肆,經典語錄俯拾皆是,極有感染力。毛澤東寫文章也好,講話也好,常常將《孟子》章句隨手拈來。
  • 《孟子》民貴君輕的真義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孟子·盡心下》)
  • 孟子「民貴君輕」是「民主思想」嗎?
    孟子關於「民貴君輕」的言說,常被有些學者引證為先秦儒家「民主思想」的範例。此言說見於《孟子·盡心下》——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典範——毛澤東時時處處關心人民疾苦
    縱觀毛澤東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奮鬥的一生,我們會深深地感到他始終在忠實地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把為廣大人民謀利益作為最崇高的使命。無論是在戎馬倥傯的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日理萬機的和平建設時期,我們處處都能看到他傾盡心血關注人民疾苦,竭盡全力為群眾排憂解難的那一幕幕感人的情景,看到他對人民群眾無限關懷的赤子之心和深厚情誼。
  • 探究亞聖孟子的民本思想究竟有何高明
    說到孟子,人們第一時間往往會想到儒學。不錯,孟子作為孔子之後的儒學第二人,用自己的力量將儒學推到了一個新高度,孔子是開創者,而孟子則是那個傳承之人。通過孟子的努力,他將儒學同其他學問相融合,使其更能適應戰國時期那個紛繁的社會。
  • 葉建華談孟子的民本效應
    孟子的民本效應  儒家之所以能夠長期佔據中國思想和文化的主導地位,除了創始人孔子及弟子的建樹之外,與孟子的傳承和創新是分不開的。孟子卻別具一格、獨樹一幟,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孟子認為,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是第一位的,君主與人民的關係是本與末的關係,誰得到了人民就可以得到天下。孟子的「民貴論」思想儘管在當時很難為當權者所接受甚至受到排擠打壓,但卻鞭辟入裡、入木三分、洞察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本質關係。「民貴論」與西方國家的「契約論」異曲同工。
  • 【紅色經典文章誦讀】為人民服務
    【紅色經典文章誦讀】為人民服務 2019-10-02 15: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今天我們為什麼讀《孟子》
    生活豐富多彩,精力稀缺寶貴,如果不是恰好對東周歷史文化感興趣或以學術為業,我們還能找到讀《孟子》的理由嗎?答案是肯定的。    既然來世間一遭,姑且多認識人、多見識事,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通過讀《孟子》,認識一個有抱負、有才華、有脾氣的孟子。
  • 《孟子》中的九句經典語錄,經典睿智,引人深思!
    《孟子》中的九句經典語錄,經典睿智,引人深思 !一、德教溢乎四海。出自戰國·孟軻《孟子·離婁上》。德教能夠傳播到四海之內。道德是人心的準繩,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出自戰國·孟軻《孟子·公孫丑上》。德的流行,比驛站傳達政令還要迅速。國家要發展,道德是根本的基礎,失去道德,社會就會陷入混亂之中。因此,弘揚道德是極其重要的。由於人們都希望社會和諧安定,所以高尚的道德能夠快速深入人心。三、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 孟子究竟說了啥,讓朱元璋暴跳如雷,怒將他的牌位請出孔廟?
    朱元璋雖然沒文化,但卻非常喜歡學習,當了皇帝之後,也經常翻看《論語》之類的書籍,他非常敬佩孔子,也慢慢開始接觸《孟子》等其他儒家經典書籍。但就在某一天,當朱元璋在御書房翻看《孟子》時,突然大發脾氣,馬上命人將孟子的牌位逐出孔廟,不得「配享」。所謂的「配享」孔廟,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和歷代的名儒,都被請進孔廟裡,與孔子一起被後世人祭祀。
  • 3萬多字的《孟子》,講了兩個思想精髓,讀懂了才算理解儒家思想
    前面我們分享了《孟子》的全部七篇內容,《孟子》是儒家經典,是「四書」之一,那究竟《孟子》講了什麼內容呢?我今天為大家簡要回顧孟子一書的精華。孟子其實與莊子幾乎是同時代的人,但是不管是孟子,還是莊子的著作中,幾乎都很少提到對方。莊子的道家思想在《莊子》一書中表現得自由寫意,生動形象,當然也非常發人深省,是古代道家思想的經典,而相比於《莊子》,《孟子》一書就要嚴肅認真很多。《孟子》一共七篇,每一篇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一共其實是十四篇。
  • 《孟子》最經典的10句話,句句霸氣十足,影響中國千年!
    在孔子之後,最有影響力的儒家學者,就是孟子。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一路行來,我們讀過許多孟子的經典名句,今天,隱娘要分享《孟子》最經典的、流傳最廣的十句話,影響了中國人千年,希望能啟迪你的人生。1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 孟子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下一句才是精華
    孟子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下一句才是精華。[原文]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離婁上》)[注釋]離婁:相傳為古代眼神最準、與公輸般齊名的匠人。
  • 北京衛戍區某警衛師:續寫為人民服務新篇章
    北京衛戍區某警衛師:續寫為人民服務新篇章來源:新華社作者:樊永強 周景紅 藺芳帥責任編輯:高麗萍2016-10-19 20:12史館記載,這支部隊的前身可追溯到1927年10月,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部隊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當時就有了專職警衛力量。歷經血與火的考驗,守衛在黨中央身邊的警衛部隊經數十次調整改編,成為今天駐守在首都北京的北京衛戍區某警衛師。長徵時期,這支部隊緊緊跟隨毛主席和黨中央,一路披荊斬棘,浴血奮戰,圓滿完成了歷史使命。今天,這支流淌著忠誠血脈的紅色隊伍正闊步向前。
  • 讀書手抄報資料:讀《孟子》
    作為傳統文化的先祖,孟子於中國的影響是達數千年之長遠,我輩中人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攬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管錐之見,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如穿透萬裡晴空的紅日,我即使局限於視野和眼識,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覺得孟子的厲害處正在於,所提倡的「仁義」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要害。
  • 毛澤東談孔子
    學習孔子學說,培養了毛澤東「古為今用」的愛好;學習資本主義理論,奠定了毛澤東「洋為中用」的基礎;研究馬列主義,則堅定了毛澤東的共產主義信念。總體看,毛澤東對孔子既不是全部肯定,也不是全盤否定,而是集客觀評論、批判、繼承和發揚於一體。 「孔子的家鄉我去過兩次」 孔子在毛澤東心目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從他兩次專程到曲阜拜謁孔子中可見一斑。
  • 明太祖朱元璋為什麼不喜歡孟子,還把他移出孔廟?
    這一次他讀的是《孟子》。朱元璋讀著讀著就氣不打一處來,覺得孟子兼職就是一個異類,需要立馬一棍子打死。那麼朱元璋都從孟子之中讀到哪些讓他心有餘悸的話呢?這要從孟子在齊國與齊宣王的一段對話開始。齊宣王驚出一身冷汗,問孟子,那外姓卿呢?孟子說,外姓卿如果反覆勸諫君主無效,那就辭職不幹。孟子的暗示也很明顯,同姓卿為了祖宗的江山,完全可以將你廢掉,而外姓卿完全可能遠走高飛辭職不幹。齊宣王對孟子改立新君的大膽理論耿耿於懷,這絕對是大逆不道以下犯上的行為,他又問孟子,商湯流放了夏桀,周武王殺掉了紂王,有這回事嗎?
  • 毛澤東悼念張思德細節:親手獻花圈 即席做演講
    文中記述1943年4月張思德由中央警備團調到棗園,在毛澤東主席的內衛班當戰士。1944年9月5日因公殉職。毛澤東執意參加追悼會並講話。會後,毛澤東在審閱講話記錄稿時,揮毫書寫了「為人民服務」作為題目。從此,「為人民服務」的聲音傳遍全國各解放區戰場。現對該文摘編如下:  張思德隨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國共再次合作攜手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