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六年私塾」生活中,對四書之一的《孟子》自然是熟讀成誦的。少年毛澤東一段「對對子」的佳話,就涉及到《孟子》裡面的內容。 1903年的夏天,正在私塾讀書的毛澤東,見戶外天朗氣清,趁塾師不在,便與同學們一起到附近的池塘裡遊泳去了。塾師回來後惱怒地說:「孺子不可教也!」他想了一個責罰的新辦法——對對子。他出了上聯:「濯足」,學生們都在思索,才思敏捷的毛澤東卻對出來了:「修身」。塾師很滿意,就免了一場責罰。
1957年11月,毛裕新(毛澤東私塾同學)到北京對毛澤東回憶起這段趣事時,毛澤東十分高興地說:「對了,『濯足』對『修身』。這個『濯足』,就是洗腳。《孟子離婁上》講:『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楚辭漁父》中說:『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那個『修身』就是修身養性,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禮記大學》講:『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先生以『濯足』批評我們不該玩水,我們說這樣可以『修身』,可以鍛鍊身體,又提高修養,先生當然不責怪我們,拿我們沒有辦法了。」
成年後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毛澤東,對於孟子,和對待孔子一樣,也是批判的基礎上,肯定其合理、進步、積極的一面。他曾在一篇關於「人性」問題的通信上批示說: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歷史的看法。孟子是孔子以後儒家一大派,對後代的影響很大,因此被稱為「亞聖」,意即僅次於孔子的「聖人」。孟子名軻。大概生於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死於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活到八十多歲。他是鄒國人,出生於今天山東鄒縣東南郊。相傳他幼小時死了父親,他母親為著教育他,有「三遷」和「斷機」的事。孟子出生時,距離孔丘的死將近一百年,不但看不見孔丘的學生,連孔丘的孫子子思,曾孫子上都趕不上。孟子所從師的可能是一位不著名的儒者,因此他自己說:「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孟子學成以後,便出遊齊、魏、滕等國,向當時諸侯講「仁義」,講統一天下的方法,講治國的政策。可是當時諸侯只是表面尊敬他,心裡卻認為他的那一套「迂闊」,不切合實際。孟子七十多歲時,不再出外遊說,和他的學生萬章、公孫丑等著述《孟子》七篇。《孟子》是記述孟軻言行以及他和當時人或門弟子相互問答的書。《孟子》七篇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後漢趙岐作《孟子章句》,把每篇分為上、下,則七篇共十四卷。《孟子》和《論語》有很多相同處。如,《孟子》各篇,沒有有意義的題目,像《墨子》「尚賢」、「非攻」,《莊子》「逍遙遊」、「齊物論」之類,只是攝取篇首二三個字為篇題。這一點和《論語》完全相同。再如,《孟子》每篇之中有若干章,章和章之間沒有什麼邏輯聯繫,各自為章,也和《論語》完全相同。又如,《論語堯曰》篇記載堯、舜、禹、湯、文王、武王的話,最後又述孔子的政治主張,這是所謂「道統」的最早記載。《孟子》最後一章(在《盡心下》)述孟子的話也是從堯、舜至湯,再從文王到孔子,最後落到自己。這是有其緣故的,是「道統」的再申述。
孟子所倡導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思想,對毛澤東「人民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為人民服務」思想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孟子的「民本主義」在毛澤東思想中得到了高度的升華。毛澤東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以後,就一直把相信和依靠人民群眾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他從人民群眾中汲取了無窮的智慧,又依靠這些智慧去領導群眾,從勝利走向勝利。他一生熱愛人民,關心人民,相信人民,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每個中共黨員入黨的宗旨,畢生的座右銘,他理所當然地成為人民愛戴的領袖。毛澤東認為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的動力。他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他們可以組織起來,……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替自己創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業。」
毛澤東還認為,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但是它永遠只是人民群眾的一小部分,不依靠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黨的一切思想和鬥爭都會落空,都會失敗。他多次講過,黨與人民群眾的關係如魚水關係,魚兒永遠也離不開水。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一再闡述過這樣一個思想:在舊中國,人民群眾實際上處於被統治的奴隸地位。孟子所說的「民為貴」,「君為輕」,只不過是一種烏託邦式的理想,在舊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作為「奴隸的人民」不可能直接、自發地推翻舊有的統治,成為「主人的人民」。他們只有集中自身的精華,形成能與統治階級相抗衡的先進思想和階級先鋒,取得革命成功,才能完成由奴隸上升到主人的質變過程。在《整頓黨的作風》一文中,毛澤東說:為什麼要有革命黨?因為世界上有壓迫人民的敵人存在,人民要推翻敵人的壓迫,所以要有革命黨。如果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革命黨,人民要想推翻敵人的壓迫,這是不可能的。他還指出,在本源和本質的意義上,人民是歷史的主體、動力和創造者,共產黨則是人民實現自身解放與自由的階級工具。
在《愚公移山》一文中,毛澤東把人民比做上帝:我們感動了上帝,這個上帝就是人民。毛澤東這種人民群眾觀,是舊中國舊社會人民謀求解放的真理,是民族解放的時代精華。以這種人民群眾觀為指導,毛澤東在民主革命時期,組織人民群眾形成「真正的銅牆鐵壁」,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相信「群眾中蘊藏著一種極大的社會主義積極性」。當成千上萬群眾通過天安門廣場,向毛澤東高呼「毛主席萬歲」時,毛澤東俯下身來,用發自肺腑的聲音高呼:「人民萬歲!人民萬歲!」毛澤東與人民群眾的關係真正是心心相連,毛澤東總是把自己融會在人民群眾當中,而人民群眾必將世世代代愛戴和緬懷自己的偉大領袖毛澤東!
由於自幼就對《孟子》熟讀成誦,所以成年後寫文章講話過程中,毛澤東能信手拈來地運用《孟子》中的章句,恰當地闡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如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文中,毛澤東說:菩薩是農民立起來的,到了一定時期農民會用他們自己的雙手丟開這些菩薩,無須旁人過早地代庖丟菩薩。共產黨對於這些東西的宣傳政策應當是:「引而不發,躍如也。」
其中的「引而不發,躍如也」出於《孟子盡心上》。有一天,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問他:道是很高很好的,幾乎似登天一樣困難,似乎不可及,為什麼不把它變成經過努力可以攀求得到的呢?孟子回答說:「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意思是,高明的工匠不能因為拙劣工人改變或廢棄規矩,羿也不能因為拙劣射手變更拉弓的標準。善於教人射箭的人,他只張滿弓,不射出去,作出躍躍欲試的姿勢。毛澤東用此語說明共產黨應當引導農民提高政治覺悟,讓群眾自己發動起來進行革命鬥爭,而不應當對群眾發號施令或包辦代替。
再如,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中,毛澤東說: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進攻的需要。只有這樣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賣國賊打垮,這是有目共見的真理。因此,只有統一戰線的策略才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策略。關門主義的策略則是孤家寡人的策略。關門主義「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把「千千萬萬」和「浩浩蕩蕩」都趕到敵人那一邊去,只博得敵人的喝彩。毛澤東所引「為淵驅魚,為叢驅雀」,典出《孟子離婁上》。孟子說:桀紂已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故為叢驅雀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還有,在《整頓黨的作風》一文中毛澤東說:「必須反對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本位主義的傾向。……『以鄰為壑』,全不為別部、別地、別人想一想,這樣的人就叫做本位主義者,這就是完全失掉了共產主義的精神。」
「以鄰為壑」一語出自《孟子告子下》。戰國時代,有一個名叫白圭的人,善於用築堤擋水的辦法治水。有一天,他會見了孟子,稱「丹之治水也愈於禹」。孟子答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仁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白圭自稱治水的本領超過了古代的大禹。孟子反駁道:你錯了,大禹治水是按水流的規律,使水流注四海,而你卻要「以鄰為壑」,讓水流向鄰國,把鄰國當成排洩洪水的溝壑……你這樣做是為有道德的人所反對、所痛恨的,你錯了。後來用「以鄰為壑」比喻只圖自己一方的利益,而把困難或禍害轉嫁給別人。毛澤東用「以鄰為壑」這個典故,深刻揭露和批判了那些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只顧本位不顧全局的本位主義思想。號召全黨提倡和弘揚顧全大局的革命集體主義精神和共產主義風格。毛澤東對孟子所說的「心之官則思」這句話頗為欣賞。他在《學習和時局》一文中寫道:孟子說:「心之官則思。」他對腦筋的作用下了正確的定義。
「心之官則思」語出《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大意是,腦筋就是用來思考的,無論做什麼事,好好想一想,才能做得正確,達到目的;不好好想一想,就做得不正確,達不到目的。這是天賜與我們的功能。毛澤東引用此語,意在說明,凡事都要仔細觀察,善於思考,學會分析事物的方法,養成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習慣,這樣才能在一切工作中取得勝利。並且由此概括出「多想」兩個字,用以教育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