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華談孟子的民本效應

2020-12-20 中國經濟網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中國模式」已成為當今世界討論的熱門話題,贊成者有之,質疑者有之,可謂見仁見智。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地位的逐步提升,「中國模式」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遲早會得到世界認可。「中國模式」的形成和完善不僅需要企業界的貢獻,而且需要學界的努力。葉建華認為:國人在學習借鑑西方文化和管理的同時,應當煮海為鹽、採礦鍊金,從中國歷史寶庫中採拮案例,從中國歷史發展中借鑑管理,從中國歷史名人中提煉效應。本網將陸續推出葉建華從歷史名人身上學到的三十個「中國效應」。

  葉建華,研究生學歷、高級經濟師、曾任《信息早報》社總編輯、藍星文化產業總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藍星清洗上市公司監事會主席,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化工作家協會理事、中國化工企業文化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人力資源公益論壇學術指導專家、鳳凰網財經評論和《現代企業文化》、《人民公僕》雜誌專欄作者,中國化工集團公司政策法規部主任,現任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監事部主任。

  孟子的民本效應

  儒家之所以能夠長期佔據中國思想和文化的主導地位,除了創始人孔子及弟子的建樹之外,與孟子的傳承和創新是分不開的。孟子經過長期努力,維護並發展了儒家思想,建立和完善了一個龐大的涉及人性、政治、經濟、民本的思想體系,尤其是其民本思想別樹一幟,成為影響後世的一束光芒,影響深遠。

  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民貴論。歷代統治者和思想家為了鞏固統治,愚弄民眾,大都宣傳君權神授,君貴民賤的思想。孟子卻別具一格、獨樹一幟,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孟子認為,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是第一位的,君主與人民的關係是本與末的關係,誰得到了人民就可以得到天下。孟子的「民貴論」思想儘管在當時很難為當權者所接受甚至受到排擠打壓,但卻鞭辟入裡、入木三分、洞察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本質關係。「民貴論」與西方國家的「契約論」異曲同工。契約論」認為統治者的權力是由被統治者讓渡的,被統治者之所以願意讓渡權力,是因為希望統治者能夠更好地為被統治者服務,否則,即可推翻統治者。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沒有了群眾,也就沒有了幹部,群眾和幹部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復存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孟子的「民貴君賤」思想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精髓,具有科學精神,是可貴的,是有生命力的。

  二是民心論。孟子從桀、紂覆滅的歷史經驗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指出:「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天下之得失在於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於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眾真心實意的擁護。桀、紂之失國,在於失民;而失民的實際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湯、武無敵於天下,就在於「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順從了天下民眾之心。民心向背決定政權興衰,決定國家興亡。至於君王要想得到民心,就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實施仁政善策,從政治上和經濟上保障民眾權利,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使民眾安居樂業。

  三是民主論。孟子主張君王要廣泛聽取民眾的意見。他有這樣一段著名的論述:「左右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孟子認為進賢、任免和懲處等重要政事,不能只聽左右近臣和諸大夫的意見,還要聽取民眾的意見,並且還應該把國人的意見當作基本的決策依據。這個思想彰顯了民主因素,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孟子的民本思想演變為民本效應,為越來越多賢明的君王和學者所傳承弘揚。

  初唐李世民等君臣認識到「日所衣食,皆取諸民者也」,故而把「安諸黎元,各有生業」視為君主利益之所在;強調「亡隋之轍,殷鑑不遠」,深以「隋主為君,不恤民事,君臣失道,民叛國亡,公卿貴臣,暴骸原野,毒流百姓,禍及其身」為戒,故而「覽此興亡,極懷戰惕」,體悟到君舟民水的道理。還提出「貴賤廢興,莫非天命」,而天命和民意互為表達形式,民所歸者天命之,故而國以民為本。還對「民本」疏解道:「言民可親近,不習卑賤輕下,令其失分則人懷怨,則事上之心不固矣。民惟邦國之本,本固則邦寧,言在上不可使人怨也。」

  宋朝程顥任縣令時,凡坐處皆書「視民如傷」四字作為座右銘,用以鞭策自己。程頤也強調重民、報民,說:「人主所以有崇高之位者,蓋得之天下,與天下之人共戴也,必思所以報民。古之人君視民如傷,若保赤子,皆是報民也。」「二程」關心下層百姓的飢害疾苦,體恤農事稼穡艱難,重視厚生利民,滿足民眾物質生活的需要,主張「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

  明太祖朱元璋卻對孟子的「民貴君賤」思想極為不滿,怪其對君不遜,並命儒臣將《孟子》書中有關「民貴君賤」的內容盡數刪除,將有違君主絕對專制統治的言論閹割殆盡。

  大江畢竟東流去。經過閹割的民本思想猶如原野裡的野火,春風吹又生。明朝傅山的「公天下論」;顧炎武的「公僕說」;張岱的「主權在民論」;呂留良的「天子應為天下憂勤勞苦說」等蕩起了民本思想大海中的一朵朵浪花。思想家黃宗羲則奏出民本思想的最強音,他的代表作《明夷待訪錄》,堪稱中國十七世紀的「人權宣言」。提出了「國家究竟歸誰所有?」、「天下是公天下,還是私天下?」等一個個令帝王膽怯的命題,得出的結論是國家歸人民所有,天下是公天下,而非私天下。黃宗羲的民本思想給明朝沉寂的思想之海投入了一塊巨石,掀起了沖天大浪。

  遣憾的是,滿清貴族入主中原,重建王權專制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秩序,使中國剛剛起步的民主進程再次遭遇了坎坷。

  然而民本思想從未停止過思考,民本效應一直在積攢能量,清末學者譚嗣同以他的《仁學》奏響了時代的強音。譚嗣同說:「生民之初,本無所謂君臣,則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於是共舉一民為君。夫曰共舉之,則因有民而後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無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豈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舉之,則且必可共廢之。君也者,為民辦事者也;臣也者,助民辦事者也。賦稅之取於民,所以為民辦事之資也。如此而事猶不辦,事不辦則易其人,亦天下之通義也。」譚嗣同不僅大聲疾呼民本思想,弘揚民本效應,而且參與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他本可脫險求生,而他卻從容赴死,以身殉國,流芳百世。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党進一步弘揚孟子的民本效應,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鄧小平同志提出將「三個有利於」即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斷標準。江澤民同志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即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錦濤同志提出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共產黨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使孟子的民本效應與時俱進、弘揚光大。

  民本效應是指樹立以民為本,為民服務的思想,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群眾幸福指數提高的現象。

  當代啟迪

  由孟子「民本思想」演繹而來的「民本效應」已成為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和管理法寶,不僅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而且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應該從中汲取精神營養和管理智慧。

  1、發展需要依靠人民。

  孟子提出的民本思想被後世傳承光大。偉人毛澤東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他們可以組織起來,向一切可以發揮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門進軍,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替自己創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業。」

  我們任何時候都要牢固樹立民本思想和發展依靠人民的思想。中國力量的積聚,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勞動人民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結果。

  企業是從事生產、流通、服務等經濟活動,以生產或服務滿足社會需要,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依法設立的盈利性經濟組織。「企」字始於人,也止於人。企業要尊重員工的主體地位,發揮員工的首創精神,做到發展為了員工、發展依靠員工、發展成果由員工共享理念。偏離民本思想,損害員工利益的企業必定短壽早逝。

  2、渡難關需要依靠人民。

  毛澤東說:「人民中蘊藏著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期,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

  2008年由美國次貸引發的世界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嚴重衝擊,這次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的損失大於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出口萎縮、內需不足造成許多中國企業減產停產、效益下降甚至停產。企業在遇到危機和遭遇困境時,西方企業習慣採取大幅裁員以降低成本,這種方法雖可解一時之危,卻會帶來長久之困。我國政府和企業面對危機,堅持以人為本,弘揚仁政效應,善待職工群眾,團結帶領職工走出低谷、共度難關。

  德州市總工會組織44家企業聯合發出「不停產、不減員、不減薪」的倡議,全市有1015家企業積極響應。市總工會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並派出督導組深入企業與企業負責人、工會負責人、職工代表進行座談,向職工發放調查問卷,查閱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用工情況、財務部門工資發放情況。對穩定職工情緒,促進社會和諧起到了積極作用,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大反響。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在產品滯銷、價格大幅下滑的嚴峻情況下,寧夏日盛化工集團、寧夏博宇特鋼有限公司生產沒有停止,企業不裁員,不減薪,按照政府保增長、保民生、保投資、保穩定的要求,積極組織生產,保證職工的生活,同時籌措資金開工建設了變廢為寶、綜合利用的一系列新項目。

  2008年以來,特別是金融危機帶來的鋼材市場價格急劇下跌、市場競爭殘酷激烈的新挑戰,本鋼集團採取了16項應對嚴峻市場挑戰和抗拒經濟風險的軟體與硬體手段的措施,堅持品種全、質量高的發展目標不動搖、將危機造成的損失減到了最低,從而確保生產順行高產、確保市民煤氣供應、確保職工的就業和正常工資,沒有造成本溪市民和本鋼職工因為經濟危機對本鋼產生衝擊所帶來的心理恐慌。事實證明,緊緊依靠員工是企業戰勝困難的法寶。

  3、發展成果應由人民共享。

  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是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而一些政府和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迷失了方向,為了追求GDP發展速度而犧牲自然環境和人民的利益,以致造成不諧之音。

  2009年,富士康連續發生了10多起員工自殺事件,富士康的股價因此大跌,給富士康的無形資產帶來了巨大損失。據媒體報導,被人們早已詬病的把人當機器的狀況仍然在富士康上演。富士康的員工沒有感情交流,同一宿舍的員工互相不知道姓名,以「屌毛」互稱;上下班刷卡,用餐排隊稍有不當就會遭到保安的侮辱甚至毆打;員工每天緊張、簡單、重複的操作,並且擔心出現次品遭到重罰,有的員工羨慕因受傷可以公休的員工,希望自己受傷得到公休。如此等等不難看出,這家位列世界500強利潤豐厚的公司與他們當年提出的「以堅定及無私的理念貫徹謀求員工、客戶、策略夥伴、社會大眾及經營層的共同利益之高標準」的企業文化相去甚遠。孟子曰:「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當代企業應當從孟子民本效應上汲取智慧,吸取富士康的教訓,植入健康基因,以仁愛之心,關愛為企業創造財富的員工的權益,改善員工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維護員工的尊嚴,營造和諧企業。

  中國企業員工的收入不僅低於發達國家,而且低於許多發展中國家,這種狀況不僅影響了員工生活質量的改善,而且制約了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內需的擴大。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要弘揚民本效應,建立健全員工收入增長機制,逐步提高勞動者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居民收入在國民經濟的比重,讓人民分享經濟發展成果。

  許多中國企業在分享發展成果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並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海底撈領班以上的員工的父母,每月會直接收到公司發的補助。員工住所都是正規住宅,有空調和暖氣,每人的居住面積不小於6平米。不僅如此,員工宿舍距離工作地點必須在步行20分鐘之內,並且安排保潔員給員工打掃衛生、換洗被單,對員工宿舍實行公寓式管理。

  在企業發展的同時要促進員工全面發展。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的需求是分層次的,當人滿足了生存、安全等低層次需求之後,還會有追求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等中高層需求。員工素質低不是企業的責任,而員工素質長期得不到提高就是企業的責任。顧客來到麥當勞、肯德基店消費,沒有必要知道它們的老闆是誰,感受服務的是前廳員工,因此,員工素質是企業的基礎。加強員工培訓,提高員工素質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企業應當捨得投入,重視員工培訓,促進員工素質的提高。在注重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同時,還應當注重事業留人,企業應當制定員工職業生涯規劃,為每一個員工提供上升通道和空間。

相關焦點

  • 孟子最重要的「民本思想」是什麼?
    周公的一些思想對後世也有著很深的影響,尤其是「保民」思想是儒家的思想來源之一。周公保民思想直接啟迪了後世的民本思想。「保民」思想作為周公德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另外,周公利用德治思想來進行加強統治,就必須要實現「敬德」,從而實現「保民」。 《尚書·五子之歌》是現存最早記錄有民本思想的著作,它主要是通過對國家滅亡進行反思來寫的。
  • 探究亞聖孟子的民本思想究竟有何高明
    說到孟子,人們第一時間往往會想到儒學。不錯,孟子作為孔子之後的儒學第二人,用自己的力量將儒學推到了一個新高度,孔子是開創者,而孟子則是那個傳承之人。通過孟子的努力,他將儒學同其他學問相融合,使其更能適應戰國時期那個紛繁的社會。
  • 孟子論「養民」
    所以,「與民同樂」可以說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意涵。而「與民同樂」的實質就是「養民」。關於「養民」,先秦儒家有著明確的提法,如《論語·公冶長》中的「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荀子·富國》中的「垂事養民」。《孔子家語·五儀解》甚至還有著「養民之道」的說法,將「養民」提升到了政治學的高度。
  • 從四民分業重審孟子教育思想
    但卻較少將孟子教育思想涉及的教育對象區分開來,更未將其放在孟子的思想體系中進行考察,本文嘗試從四民分業的角度重新審視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四民觀  四民分業的思想是管仲輔佐齊桓公時推行的重要改革措施。
  • 孟子之學提倡民貴君輕?不必閹割,篡改,為政現實中本為帝王之術
    孟子之學是先秦諸多流派中儒家學說的第二大流派,孟子之學雖在儒學範圍之內,但是卻與孔子之儒學有著明顯的區別。孔子以仁作為天下之道,孟子則主張提倡民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核心政治理念,被很多人奉為圭臬。尤其是近代以來,以國粹派,現代新儒家,大陸新儒學為代表的各種雜門流派也把孟子的這一理論看做是孟子民主論,並誇大其貢獻和社會價值。認為孟子最先提出民主體系,提倡民貴君輕。其本身便是反對君主專制的有力武器,同時壓制皇權,而可形成近代以來的君主立憲制,從而使君主專制體系轉變為民主政治,認為文化的復興必然要回到孔孟。
  • 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
    「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原系朱熹在詮釋《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時所講。這一名句論述了「民」「社稷」與「君」三種政治主體的輕重次序,孟子對此的裁斷斬釘截鐵、力透紙背。雖然孟子在此處沒有明言天子「危社稷」該當如何,但我們完全可以推出,對此種「殘賊」人民之君,大可以「逐之」乃至「誅之」。「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道盡了民本思想這一中國政治思想的主流精神。
  • 民主:邦民為本 仁義為則
    其中,尤以民本思想、仁政學說與中正之道堪為傳統民主思想的三大淵藪。它們與西方現代民主中適合我國國情的合理部分有機結合,共同構成了今天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思想根基。  民為邦本 順天應民  民本思想是我國傳統民主思想的核心,它認為政權合法性的來源不是神授、天命或世襲,而是民之所與,強調「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要將政權的穩固建立在提出符合民情民意的政策法令基礎之上。在君民關係上,常將其比喻成舟與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與孟子思想概述
    孟子的仁政自疆界始:理想的井田制孟子講:「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這樣看來,孟子所謂的治民之產業,是以滿足奉生送死的最低生活需求為標準的。他還說:「兇年飢歲,君之民,老弱轉於溝壑,壯士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他罵暴虐百姓的夏桀為「殘賊」、「獨夫」。夏民誅夏桀,他不稱弒君,而稱誅「獨夫」。孟子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他說:「三代之得天下也,得其民也;得其民者,得其心也。
  • 2021寧夏省考申論好句:「有恆產者有恆心」,以民為本為根本!
    1.好句解讀   這句話出自戰國時期孟子的《孟子·滕文公上》,選自《孟子》卷五。原文內容為「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
  • 王耐剛丨《孟子》單疏本蠡測——以南宋越刊八行本為中心
    本文從文獻考證出發,釐清後世文獻所見《孟子》單疏本之源流,明其為註疏合刻之傳本。又進一步以版本研究為切入點,從傳世《孟子註疏》諸本的差異中尋找線索,考論《孟子》單疏本存在的可能性。[32]《校勘記》所云諸本除「閩、監、毛三本」而外,其他諸本皆是經注本。據《校勘記》可知,八行本雖與諸本皆不同,但最為接近廖本、孔本和《考文》古本。又《公孫丑上》「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矣」之注,八行本作「……則人皆樂為之民矣。氓,民也。」十行本作「……則人皆樂為之氓矣。氓者謂其民也。」
  • 《孟子》民貴君輕的真義
    孟子提出的社會政治思想。意為從天下國家的立場來看,民是基礎,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學說的核心。具有民本主義色彩,對中國後世的思想家有極大的影響。 (孟子對梁惠王問)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 孟子對孔子仁政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孟子稱之為「制民之產」。在百姓安居樂業的前提上,施以道德的教化,使百姓遵守道德規範。這些道德規範主要是指,親親、敬長、忠君、仁孝。仁政思想的主要目標是緩和階級矛盾,穩定封建統治秩序。孟子講:「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能親親敬長,自學遵守封建倫理道德,就能實現天下太平的目標了。
  • 讀《孟子》以養浩然氣
    傳統文化中,讀書、修身、立德,不僅是立身之本,更是從政之基。  《孟子》一書對中國文化史影響至深至著,尤其在獨立人格的塑造、士人氣節的培養上,恐無其他經典可與之相比。唐宋以來便有學者指出,「求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孟氏醇乎其醇也」。「孟子有功於道,為萬世師。」故作為中國人,都應該認真讀讀《孟子》。閱讀《孟子》,與其他經典一樣,都需要藉助前人的註疏。
  • 毛澤東的「三大法寶」與孟子的「三寶」有何淵源?
    可見,毛澤東的三大法寶與孔子「足食足兵民信」的思想相通是顯而易見的。再次,看看孟子的「諸侯三寶」。《孟子·盡心下》中講:「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一書許多章節都能看出以「土地」為寶。《孟子·梁惠王上》提出「明君制民之產」。這個「產」最根本的是土地。
  • 孟子談職業精神:人際交往也是一種工作姿態
    孟子(資料圖片)   孟子談職業精神——   戰國是個競爭的時代,各大諸侯國提供了許多具有競爭色彩的崗位,只要做得出色,匹夫也可以當將軍卿相,諸如蘇秦、張儀,崗位主要是為這些能開疆拓土、縱橫諸國的人士準備的,而孟子這類講究仁義的學者型人物,在各國間不是很受待見,職場有較大的局限性。那麼,這類看上去不那麼著急用的人才,是怎樣看待職場的呢?   孟子認為,出來找工作,主要是為了事業,施展儒家的策劃。然而,在紛爭的形勢中,純粹的儒家人物找工作不容易,抱負難以施展是長久的大問題,溫飽難以滿足則是眼下的大問題。
  • 「制民之產」
    白子超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
  • 民本思想與君主之私:貫穿明代發展史的君臣之爭
    其實民本思想自古有之,從戰國時代,孟子就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尚書》中也寫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自漢武帝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思想以後,儒家思想就成為了歷代的官方指導思想,於是孔孟之道中「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得以伸張,信奉儒家思想的大臣們,他們的民本觀念也更加先進,並且隨著明代進步思想的誕生而與時俱進。
  • 《孟子》15則,提出了王道、保民而王、仁者無敵、恆產恆心等思想
    《孟子·梁惠王上》主要記載了孟子於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三人的對話,是孟子政治學說的重要篇章,孟子提出了「王道」、「保民而王」、「仁者無敵」等重要思想。1、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 越原始,越深刻 – 重新理解漢字本義 │ 「民」為邦本
    民字形演變:本義溯源:甲骨文「民」,上面畫一隻眼睛,下面畫一個「十」字,於是有解釋說:周人抓獲俘虜,刺瞎其左目使其成為奴隸。所以「民」的本義是奴隸。唐漢先生的解釋更讓人信服:甲骨文「民」是在「目」下標註了一個向下的直出符號,表示被統治者見到主人不敢直視,目光緊緊盯住地上。藉以表示古代社會的農奴或下等人。金文「民」承續了甲骨文的字形,但將直出符號變成金文的直出符號:
  • 《孟子》中的九句經典語錄,經典睿智,引人深思!
    《孟子》中的九句經典語錄,經典睿智,引人深思 !一、德教溢乎四海。出自戰國·孟軻《孟子·離婁上》。德教能夠傳播到四海之內。道德是人心的準繩,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出自戰國·孟軻《孟子·公孫丑上》。德的流行,比驛站傳達政令還要迅速。國家要發展,道德是根本的基礎,失去道德,社會就會陷入混亂之中。因此,弘揚道德是極其重要的。由於人們都希望社會和諧安定,所以高尚的道德能夠快速深入人心。三、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