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15則,提出了王道、保民而王、仁者無敵、恆產恆心等思想

2020-12-20 飛仙時空

《孟子·梁惠王上》主要記載了孟子於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三人的對話,是孟子政治學說的重要篇章,孟子提出了「王道」、「保民而王」、「仁者無敵」等重要思想。

1、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釋義: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殺害其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家族;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殺害其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家族。擁有千輛兵車的家族弒殺其國君,擁有百輛兵車的家族弒殺其國君,這樣的例子不可謂不多。假若總談先利後義,他們不奪取國君之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薄待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談仁義就行了,何必談利益呢?

其實孟子並非不談利益,孟子所談的仁義是長遠的利益,只是那些鼠目寸光的諸侯君王不懂。

2、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釋義:只要不違背農時耕種,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漁網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無盡,這樣便使老百姓能夠養活家小,葬送死者而無遺憾了。老百姓養生送死沒有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

這是孟子首次提到「王道」,按時行事,根據生生不息之道,凡事不竭澤而漁,讓 老百姓富足起來,便是王道的開始。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釋義:豬狗吃人的食物而不知道節儉,路有餓死者而不知道賑濟饑民。人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是荒年失收導致的。」這和把人殺了反而說「與我無幹,是武器殺的」又有什麼區別呢?大王您要能夠不歸罪於荒年,這樣,普天下的百姓都願意當你的臣民。

4、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釋義:廚房裡有肥嫩的肉,馬房裡有健壯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飢色,野外躺者餓死的人。這等於是率領野獸吃人!野獸自相殘殺,人尚且厭惡;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政,卻不免於率領野獸來吃人,豈能當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5、仁者無敵。

釋義:施行仁政者無敵於天下。

6、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釋義:如今各國的國君,沒有不喜歡殺人的。如果有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期待他來解救。如果這樣,老百姓歸服他,就像水往低處流,譁啦譁啦誰能阻擋呢?

7、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釋義:愛護百姓,推行王道,就沒有誰能夠抵擋。

8、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釋義:君子對於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的叫聲,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

人們斷章取義,把「君子遠庖廚」說成是男人不進入廚房,使喚妻子下廚,這是玩笑話。

9、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釋義:如果要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是真做不到。如果為老年人折樹枝,這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做,並非做不到。

「做不到」是能力問題,「不做」是態度和意願問題,這是兩碼事。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釋義:尊敬自己家的老人,並由此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家的孩子,並由此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

11、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釋義:推廣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廣恩德不足以保全自己的妻子兒女。

12、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釋義:稱一下才知道輕重,量一下才知道長短。什麼東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

13、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釋義:以你的所作所為來實現你的願望,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

緣木求魚,南轅北轍,背道而馳,捨本逐末,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14、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闢,邪侈,無不為已。

釋義:沒有固定的資產而有一定的道德水準,只有士人才能做到。一般的民眾,只要沒有固定的資產,便沒有一定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一旦他們沒有固定的道德標準,便會放蕩無恥,無惡不作。

15、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

釋義:開明的君主安置民眾的產業,必然使他們上可以贍養父母,下可以養活妻子兒女;豐年時常年豐衣足食,荒年時免於死亡。

參考文獻:《孟子·梁惠王上》

【飛仙時空】傳播儒道佛國學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與孟子思想概述
    他重視勞動者的生活境遇,提出了「民為貴,君為輕」的觀點,但他從來不認為勞動者能擁有與統治者一樣富貴的資格。孟子是站在統治貴族的階級立場上來看待一切問題的。他主觀地認為,只要君主天良發現,從思想感情上關懷人民,人民就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了。他強調君主在主觀上要有惠民的思想意識,因為勞動者無恆產就無恆心,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自然不會安於被統治的地位。
  • 「王道」和「霸道」是什麼意思,孟子認為仁政的關鍵是什麼?
    「王道」表示君主以德服人,而「霸道」則表示君主屬以武力鎮壓人。「王道」與「霸道」的區別就在一個仁字。民生問題的解決,是君主施行仁政的關鍵。1、孟子思想中的的「王道」與「霸道」孟子尊崇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在孔子「仁」的基礎上,提出了「性善論」。
  • 探究亞聖孟子的民本思想究竟有何高明
    可要說孟子對儒家學說的貢獻,在我看來非他提出的「民本」思想不可。在中學語文課本裡就有摘錄孟子的一句名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我們現在身處二十一世紀,民主社會早已成為大勢所趨,是大多數國家治理國家的根本,可是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孟子就能提出這樣的理論並積極推廣之,實在是令人敬佩。不過,孟子提出民本思想也是有深刻的時代背景烙印的。
  • 「制民之產」
    ——《孟子·梁惠王上》  本文緊接前文。齊宣王請孟子輔佐、教導自己,孟子首先講了一個重要的道理:民眾沒有「恆產」——固定的產業,因而沒有「恆心」——堅定的心志。心志,指內在的道德追求,以及對人生的正確規劃。孟子對滕文公表述得更直白:「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孟子·滕文公上》)如果沒有堅定的心志,就會違法亂紀,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 仁者,真的無敵嗎?
    觀看電影《龍虎門》,細心留意,會發現龍虎門掛著一塊牌匾,上面寫著仁者無敵。打敗唐人街無敵手的石黑龍請求龍虎門掌門王降龍收自己為徒,王降龍拒絕了他。石黑龍不甘心,挑戰王降龍。王降龍應戰,靠遠勝石黑龍的武功,打得石黑龍沒了脾氣。
  • 孟子論「養民」
    《孟子》一書裡雖然沒有「養民」一詞,但《梁惠王章句》篇指出,君王應行仁政,「使民養生喪死無憾」,認為這才是「王道之始也」。這一說法正是典型的「養民」觀念,而且貫徹孟子政治哲學與政治倫理思想之始終。  那麼,君主究竟該如何「養民」?
  • 孟子對孔子仁政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所以,我認為孟子思想一方面繼承自孔子的仁政學說,同時也是現實社會政治與經濟現象的反動。思想家不滿意於現實,所以就製造種種學說來試圖改造它。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孔子以復興周道為目標,提出了「仁」的學說。它繼承了西周時代「敬德保民」的思想,提倡德政。所謂德政,其實質是要求貴族統治者對老百姓實行懷柔的政策,適當給以恩惠,並加強仁義道德的教化,反對濫用刑罰。
  • 孟子最重要的「民本思想」是什麼?
    周公的一些思想對後世也有著很深的影響,尤其是「保民」思想是儒家的思想來源之一。周公保民思想直接啟迪了後世的民本思想。「保民」思想作為周公德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另外,周公利用德治思想來進行加強統治,就必須要實現「敬德」,從而實現「保民」。 《尚書·五子之歌》是現存最早記錄有民本思想的著作,它主要是通過對國家滅亡進行反思來寫的。
  • 孟子與梁惠王的六段對話,告訴你什麼才是王道?
    孟子的基本思想是:仁慈的政治領導人 與民同樂,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樂。殘暴專制獨裁者窮奢極欲,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其結果是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樂。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齊桓晉文之事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王之不王是不為而非不能
    孟子(前 372—前 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城)人,是孔子之孫子思門人的弟子,戰國中期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他曾遊說齊宣王和梁惠王,做過齊宣王的客卿。晚年與學生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成《孟子》七篇。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張法先王,行仁政,推行王道,反對霸道,提倡孝悌忠信,宣揚人性本善。他提出了「民貴君輕」說,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 3萬多字的《孟子》,講了兩個思想精髓,讀懂了才算理解儒家思想
    孟子對於人性的解讀,在「向善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四端說」,繼承和發展了孔子以「仁義」為核心的儒家思想,發展出了:「仁義禮智」。孟子是如何發展而來的呢?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 孔子推崇的王道思想為什麼打不贏法家的霸道思想?
    「王道」一詞出於《尚書》,其言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王道最初用來代指堯舜、周公等古代聖王的治世之道,即先王之道,後來經孔子孟子等儒學大家的總結歸納,演變為君主以仁義治理天下的儒家治世思想。
  • 明德書院:被尊為「亞聖」,孟子究竟留下了何種思想?
    孟子被尊為亞聖,他的言論思想被後人整理成書,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孟子》,他繼承了孔子『仁政』的思想,並發展、延伸出一個新的學說。孟子的思想與智慧,影響了中國數千年。孟子被尊為「亞聖」,他的思想有哪些呢?讓明德書院為你分析幾處,孟子思想裡的璀璨經典。
  • 《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的王道仁政有道理嗎、對現代有借鑑嗎?
    與其說,這是是一篇王道之政的解說詞;不如說,這是一篇精彩的遊說攻略。首先,齊宣王向孟子打聽齊桓公和晉文公的歷史。春秋五霸,分別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依《史記索隱》的說法)。所以,一國之君的齊宣王打聽齊桓晉文之事的目的,不是聽故事,而是問霸道。實際就是對孟子發問:夫子有學問!
  • 每天學點國學:無恆產而有恆心者,唯士為能
    【原文】曰: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唯士為能。 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 苟無恆心,放闢邪侈,無不為已。 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 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於死亡。 此為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譯文】孟子說: 「沒有恆產而有恆心的,只有讀書明理的人才能做到。
  • 從四民分業重審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及其教育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史和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對象。學界以往關於孟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對孟子教育的目的、原則、方法、理論基礎、內在理論與邏輯等有較多、較深入的探討,形成了清晰深刻的認識。  孟子曾經向齊宣王闡述王政的美好願景,「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徵,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徵,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孟子·公孫丑上》,以下只注篇名)。
  • 孔子、墨子、孟子、老子、韓非子的主張各是什麼?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提出了「仁者愛人」的思想,並在「仁者愛人」思想的基礎上,分別提出了人的道德理想和社會政治理想。孔子認為,人的價值在於「仁者愛人」,這種愛人是有差等的,需要我們本著理性的精神,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從自己的父母愛起,這就是孝。而孝是人的道德和國家治理的邏輯起點。在「仁者愛人」、愛有差等的原則下,孔子的思想發展出了禮。
  • 從孔子德政到孟子仁政,女縣長們為民代言與民同甘,感動全國人民
    自從2000多年前孔子和孟子師徒提出「德政」「仁政」思想以來,「以德為綱,以仁為本為」的執政思想,已成為我們傳統文化的根脈。此對,胡適先生曾轉文,形象地將孔子「德政」思想比喻為「爸爸經濟」,將孟子的「仁政」思想比喻為「媽媽經濟」。
  • 孟子思想,對當今時代的價值意義
    這句話強調孔子思想的重要性。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儒家的價值理論體系。一、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性善論孟子的性善論是作為要求人們向善,成為聖賢、君子這套工夫理論的最為重要、最為基本的前提。只有人性本善,要求人們向善發展才合情合理。
  • 從孟子提高人口的方法,看儒家為什麼會敗給法家
    所以梁惠王問了孟子最為根本性的問題,如何提高人口。孟子解決問題的法寶向來就是「仁政」和「王道」這兩樣,對待人口問題依然如此。在孟子看來,不施行仁政還想讓人口增加,簡直是妄想,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做法。這種「保民而王」的主張,實際就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體現。在兩千年前,孟子竟然有如此「民本」思想,不得不讓後人佩服。孟子說的沒有錯,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每個人都嚮往美好的生活,在人口可以自由遷徙的戰國時代,這樣的國家肯定對廣大的人民非常有吸引力,但是說得好聽不等於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