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孟子提高人口的方法,看儒家為什麼會敗給法家

2020-12-20 玉峰而行

梁惠王跟孟子抱怨道:「我治理國家是盡心盡力,河內遇到饑荒,就把那裡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糧食運到災區。當河東發生災荒的時候,我也一樣的救助。再看看鄰國的君主,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盡力的。可鄰國的百姓並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為什麼呢?」(《孟子·梁惠王上》)可見如何提高人口,是當時的君主亟待解決的問題。

《孟子》

只有在穩定的大一統時代,統治者才頭疼人多的問題,在各國混戰的時代,統治者關心的是如何提高人口。人口越多,相應的這個社會的生產能力也就越強,生產力強就意味著經濟能力強,經濟能力強才能組建龐大的軍隊,所以戰國時期的變法,第一步都是先進行政治和經濟方面的改革,改革成功後自然會伴隨著軍事的崛起。所以梁惠王問了孟子最為根本性的問題,如何提高人口。

孟子解決問題的法寶向來就是「仁政」和「王道」這兩樣,對待人口問題依然如此。在孟子看來,不施行仁政還想讓人口增加,簡直是妄想,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做法。只有實行仁政,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密網不下到池塘裡、按一定的季節入山伐木,讓老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不滿,然後發展種植、畜牧、興辦教育,讓七十歲的人都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這就可以了,根本不用施行什麼鼓勵人口增長的政策,鄰國的人自然會投奔而來。如果不施行仁政,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不知道開倉賑濟。也就是把人禍說成是天災,那這和拿刀把人殺死後,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麼不同?

這種「保民而王」的主張,實際就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體現。在兩千年前,孟子竟然有如此「民本」思想,不得不讓後人佩服。孟子說的沒有錯,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每個人都嚮往美好的生活,在人口可以自由遷徙的戰國時代,這樣的國家肯定對廣大的人民非常有吸引力,但是說得好聽不等於好用。因為孟子的這套方法只能在大一統的環境下才有效,在強敵林立的戰國時代,誰會給你施行「仁政」和「王道」的機會呢?所以亂世用重典,沉痾下猛藥,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肯定是要選擇療效好見效快的方法,於是鼓勵生育成為了最簡單實用的方法。

《國語》

早在春秋時期,戰敗後的越王勾踐就實施了鼓勵生育的政策,《國語·越語·勾踐滅吳篇》裡詳細記載了具體條例措施: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人,公與之餼。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於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

最終越王勾踐通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動用5萬的精兵悍將,最終滅亡了吳國,可見龐大的人口數量,對於國家的意義。在經歷過幾次大敗(石門之戰被秦國斬首6萬餘人,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兩次大敗更是盡失魏國主力魏武卒)的魏惠王,估計也是在痛定思痛之後,準備做越王勾踐第二,所以才向孟子請教如何提高人口。孟子的方法並非迂腐,只是見效太慢,畢竟戰國的環境不允許魏惠王有能像春秋時期一樣休養生息,春秋時期的戰爭還屬於稱霸戰爭,對方只要臣服於自己,沒人會像流氓一樣死纏爛打,雖然已經禮崩樂壞,但多少還有些君子風度。但是到了戰國時代,規則已經變了,稱霸戰爭已經變成了兼併戰爭,不是爭出勝負就可以,是要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狀態,各國之所以尋求變法,就是要加速自己的強大,雖然可能有副作用,但當時管用就行,已經顧不上其他了。

《韓非子》

於是見效快的法家思想在戰國時代大放異彩。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在《韓非子·五蠹》中竟然感嘆人口太多帶來了社會治安問題:「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養足,人民少而財有餘,故民不爭。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

從人口這個側面就能看出秦國必然會統一六國。從秦統一六國動用軍隊的數量就能看出來,法家已經把秦國的人變成了生殖的機器,這對國家是有「利」的,但是到了大一統的時代,法家這種赤裸裸的重「利」思想就太露骨了,而且過剩的人口會帶來系列的社會問題,關鍵什麼都講「利益」的法家思想也過於蠱惑人心,就像孟子所說「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每個人都講自己的利益,那誰來維護國家的利益呢?這句話點醒了後世的帝王,所以後世的帝王都給法家披上了一件儒家的外衣,讓自己的統治更加的好看,也就是後世的統治者為什麼都外儒內法的原因。

相關焦點

  • 為何師從儒家的韓非子和李斯,最後卻成了法家的大佬呢?
    縱觀歷史,我們發現其中儒家和法家思想對我國古代的思想影響最大。儒家與法家涇渭分明,儒家強調仁政,而法家強調法治,兩者看起來水火不容,針鋒相對。然而,翻閱歷史,我們發現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戰國末年,法家思想的大佬李斯和韓非子竟然都是儒家思想代表荀子的學生。那麼,就奇怪了:為何師從儒家大佬荀子的韓非子和李斯,沒有成為儒家大佬,反而最後卻成了法家大佬呢?
  • 儒家流變——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在諸侯只注重武力、互相攻伐的時代,儒家所宣揚的仁義和禮制是否會被戰場上的喊殺聲所淹沒呢?讓儒家思想發揚光大的重任又會落到誰的身上呢?使孟子從小就接受禮儀的薰陶養成了好學的習慣。在母親的悉心引導下,孟子勤學好問,自身修養不斷提高,終於成為繼孔子以後的又一位儒家大師,在儒家思想體系已經頗為完善的情況下,孟子又取得了哪些成就」使其獲得了「亞聖」的稱號,成為了僅次於孔子的又一位呢?
  • 儒家認為人性本善,法家認為人性本惡。誰的說法更有道理?
    第三種是和孟子同時代的思想家告子的觀點,他認為人性是「食色性也」,就是人的本能,無善惡之分。第四種是荀子提出的「性惡論」。第五種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子提出的「性自私論」。其中,孔子和孟子的關於人性的理論,與荀子的弟子韓非子提出了性自私論,構成了儒家和法家關於人性論的基本局面。
  • 儒家為法家背了多少黑鍋:法家思想的反思
    在我國正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之際,對中國古代法家思想傳統進行現代反思是有積極的時代意義的。眾所周知,先秦的儒家和法家都是塑造中華法系的主要思想力量。有學者把唐朝以前中華法律文明分為「禮治時期」、「法治時期」和「禮法調和時期」,也有學者把中國法文化傳統的總體發展歷程描述為「中國法律的儒家化」或「儒學的法家化」。儒家提倡「禮治」、「德治」或所謂「人治」,法家則崇尚「以法治國」。很明顯,法家比儒家更重視法律在政治和社會中的作用。他們對近代史以前二千年中國成文法制的影響也可能比儒家更大。
  • 曾子與子思,孔子與孟子之間的儒家傳承
    孔孟之道是儒家的正統,孔子與孟子之間的思想是如何傳承的呢?或者,從孔子思想是如何發展到孟子思想呢?嚴格說來,研究這一問題的文獻資料很不充分,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很大的主觀臆測的成分,但是它卻是哲學史研究過程中不能忽略的問題。所以,很多學者對這一問題也都進行過有益的討論。
  • 法家為什麼沒有一直傳承下來,反而是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年?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確,儒家思想為什麼能傳承下來,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春秋時期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懷揣著富國強民的大道,四處奔走、周遊列國,夢想通過說服統治者施仁政,達到天下大治。但當時各諸侯國國君,對孔子的學說根本不「感冒」。
  • 貫通道家儒家法家!排名第一的居然是這位?
    儒家理想:人與人,人與自然都很和諧多麼偉大的儒家理想啊!可是在當時去各國推廣的結果呢?幾乎沒有人信!那麼孔子為什麼會有如此高的巨大威望呢?原來他知識淵博、弟子眾多、人品又好,所以很快就聲名大噪了。後輩們在總結孔子的一生時常用「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來描述當時他創立的教育事業的輝煌。
  • 荀子為什麼在孔廟中沒牌位,是因為學說懟輸孟子嗎
    在儒家歷史人物的知名度上,孔子排老大應該是無爭議的(終於不是老二了),接下來便是孟子(老二)和荀子(老三)。作為先秦儒家三巨頭,為什麼在後期的孔廟中卻沒有荀子的牌位。是「二三之爭」懟輸了?讓我們先來看看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具體講了啥。
  • 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為何鬥不過講「仁義禮智信」的儒家?
    但兩千多年封建王朝歷史上,法家一直是站在儒家的背後,儒家主宰社會輿論,劃清思想界限,法家作為一種維持穩定的「術」存在著,比如三省六部中的刑部專司司法的刑法,「掌天下刑罰之政令......尚書侍郎率其屬以定議,大事之,小事之以肅刑之犯」,法家的功用多過教化民眾的需要,那就是儒家的事了。
  • 從儒家地位的變化看中國社會的演 進軌跡及儒家在當今社會的定位
    從儒家地位的變化看中國社會的演進軌跡以及儒家在當今社會的定位儒家思想最初產生於西周初期,代表人物是周公旦儒家的產生反映了當時人民對穩定生活的嚮往。儒家雖然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反映的卻是對西周社會的追求,體現的是大一統的思想和穩定和諧有序的社會理想。這種思想在四分五裂的時代註定不被重視,因為當時的國君關注的是國家存亡和富國強兵,需要的作戰能力和動員能力,這是法家的長項。3、秦代,秦因為法家而崛起,所以秦朝延續法家的治國方法也是必然。秦代可謂成也法家,敗也法家。
  • 秦尊法家一統天下!法家起源為何?百家思想之融匯大成
    商鞅與儒家的關係也十分緊密,而且在商鞅三說孝公過程中,商鞅也多次引用儒家的經典話語和理念。可以說,對於商鞅而言,最初的治國理念並不是純正之法家,但是秦孝公聽不進去。很多人說商鞅是為了拋磚引玉,引出自己的真正目的,用法家變法強國,而儒家只不過是他論說的工具,甚至是一個反面典型。
  • 子夏被認為是儒家轉向法家的一個源頭,給法家思潮埋下了種子!
    子夏當初講學的地方,子夏被認為是儒家轉向法家的一個源頭,雖然他本人和荀子一樣一直堅守儒家身份與原則,但畢竟給法家思潮埋下了種子。這是不是暗示了晉才是本來的第一強國。晉本來就是第一強國,不用暗示。是亂的一批還是亂的。魏國為啥不吃掉皮牢這塊飛地 ?我倒很費解為什麼秦國那麼在乎這塊地。我看了看網上的照片,給人一種扶貧山區的感覺,也許是一個重要的關隘?
  • 從儒家入世,孟子利益觀角度,分析為何儒家在戰國行不通,漢朝行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學說被推崇到封建正統是在漢武帝時期,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說並不能廣泛地推行,甚至我們可以說戰國時代的儒家學說是行不通的,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一個非常經典的學術理論,為什麼在戰國時代無法推行呢?
  • 從學術態度和思想宗旨,分析儒墨道法家流派的治世之道?天下一統
    儒墨道法家,學術態度儒家學術態度,孔子排他性,孟子獨斷性在學術態度上,儒家思想表現出來強烈的排他性和非批判性,孔子認為,自己的學說就是真理,無論在哪個時代,自己的學說都是可行的、有效的。孟子同樣以平治天下為思想宗旨,但孟子的「天下」是統一的天下,沒有諸侯割據,徵戰不斷的局面;此外,孟子認為在天下大治的社會裡,仁義之君具有絕對的權威性,民眾的生活也應該是富足的,至少應該解決溫飽問題。
  • 孔子、墨子、孟子、老子、韓非子的主張各是什麼?
    第三,關於孟子的思想。孟子是儒家學說的進一步完善者。如果說孔子打好了儒家學說的地基的話,而孟子則是基本上建立起了儒家的大廈。他在孔子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思想。在個人的道德上,他首先提出人「性善論」,並進行了詳細的論證。在人性善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養方法。
  • 霸道如「項羽」的法家,卻因1個字,輸給了溫和如「張良」的儒家
    他沒有法家、墨家紅極一時,但是卻一直有其的地位,以至於在後世成為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之一,甚至一度力壓「道家」。 法家本前途大好,最後卻被儒家吸收,斂去了鋒芒,甚至丟棄了「名字」,成為後世儒家「治國思想」中的一部分。實力超群的法家,何以被儒家「中和吸收」?與儒、法學派特質有關,也與「物極必反」的規律有關。
  • 儒家四聖,孔子、顏回、孟子、曾國藩
    有人看到這裡,會問「矛盾了!不是說家境貧寒嗎?怎麼又有地了?」古人說的寒門,不是一無所有,而是有田又有地,非貴族家庭!寒門出貴子,也是有條件的,至少是耕讀之家。孔子以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來教育學生。顏回是學霸,一生都沒有出仕,一直跟隨孔子學習和生活。
  • 儒家的忠孝觀念
    這句話在《論語》開篇,體現了儒家孝子必忠臣的倫理道德和政治思想,也就是儒家的「忠孝觀」。為何會有這樣的認為?孝敬父母是天倫,畢竟客觀的血緣關係在哪裡。但忠於君主為何也是天理呢?溯源根本眾所周知,儒家思想根植於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其中周公制訂的禮樂制度對儒家思想是根本性影響。尤其是宗法制對儒家思想的影響,也就必然會形成「孝子」必「忠臣」的倫理邏輯。
  • 儒家體系當中的隱形邏輯——孟子仁,荀子禮,尊孟而抑荀!
    所以總體看來,孟子更加堅持了孔子的人性本善的學說,將道德放在社會發展的第1位。這也很容易受到後世學者的認可,而荀子則更加強調對社會制度的構建。更加強調孔子學說當中的禮。這也是荀子為何能夠教出韓非與李斯兩個法家大才的原因。而兩者之間的地位,就因為繼承了孔子不同的思想學說方面而出現差異。在孟子以後,儒家的主導思想就是孟子學說。
  • 孔子和孟子的「仁政」之旅:孟子和孔子周遊列國為何失敗?
    公元前356年,戰國時期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開始了他一生漫長的列國演說之旅。從儒家一開始的的創始人孔子開始算起,周遊列國這件事情,孔夫子他自己當年也是沒少幹,但是卻收效甚微。儒家從一開始就把這樣的行為帶上了一層非常崇高的理想色彩。周遊列國的結果並不在他們所要考慮的範圍之內,也即「明知不可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