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確,儒家思想為什麼能傳承下來,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
春秋時期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懷揣著富國強民的大道,四處奔走、周遊列國,夢想通過說服統治者施仁政,達到天下大治。但當時各諸侯國國君,對孔子的學說根本不「感冒」。不僅如此,在孔子死後幾百年的時間內也沒有任何帝王採用他的建議。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孔子的儒家思想太過強調「民貴君輕」,強調仁政,並對統治者太過約束,這根本就是統治者無法容忍的。
那為什麼到了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又成了官方認可的唯一主流思想了呢?這是因為董仲舒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也就是「君權神授」;還為漢武帝提供了一種家國、帝國的疆土統一和思想禁錮的最高國家價值構建,即大一統思想。這些都與漢武帝真實想法不謀而合,或者說董仲舒本來就是在漢武帝的授意下提出所謂的儒家思想,但該思想,已非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摻雜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秦國以法家治國統一六國,而漢滅秦國,不可能再推崇法家。原版的儒家思想太過仁慈,不適用於馭民和帝王的霸道。
所以一種經過改編的全新儒家思想隆重登場了,這種儒家思想上得了臺面,又有實用價值。上得了臺面是因為歷朝歷代統治者都把儒家思想的「仁政」掛在嘴上,用於欺騙普通民眾,有實用價值是因為統治者真正施行的是法家集權專制馭民的那套。通俗點講就是利用儒學敦化民風,同時採用法術及刑名鞏固統治者的權威,即是所謂「表儒裡法」。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強硬推行下,這種全新的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社會的基礎思想,對中國以後歷朝歷代的政治、社會及文化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譚嗣同曾說:「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秦政之惡,在於法家,最毒商鞅馭民五術:「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 」壹民:統一思想;弱民:國強民弱,治國之道,務在弱民;疲民:為民尋事,疲於奔命,使民無暇顧及他事;辱民:一是無自尊自信;二是唆之相互檢舉揭發,終天生活於恐懼氛圍;貧民:除卻生存必須,剝奪餘糧餘財,人窮志短;五者若不靈殺之。所以說法家並不是沒有傳承下來,而是被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重新包裝後,以儒家思想的面貌示人,荼毒中國兩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