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為什麼沒有一直傳承下來,反而是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年?

2020-12-17 蔚藍ben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確,儒家思想為什麼能傳承下來,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

春秋時期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懷揣著富國強民的大道,四處奔走、周遊列國,夢想通過說服統治者施仁政,達到天下大治。但當時各諸侯國國君,對孔子的學說根本不「感冒」。不僅如此,在孔子死後幾百年的時間內也沒有任何帝王採用他的建議。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孔子的儒家思想太過強調「民貴君輕」,強調仁政,並對統治者太過約束,這根本就是統治者無法容忍的。

那為什麼到了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又成了官方認可的唯一主流思想了呢?這是因為董仲舒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也就是「君權神授」;還為漢武帝提供了一種家國、帝國的疆土統一和思想禁錮的最高國家價值構建,即大一統思想。這些都與漢武帝真實想法不謀而合,或者說董仲舒本來就是在漢武帝的授意下提出所謂的儒家思想,但該思想,已非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摻雜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秦國以法家治國統一六國,而漢滅秦國,不可能再推崇法家。原版的儒家思想太過仁慈,不適用於馭民和帝王的霸道。

所以一種經過改編的全新儒家思想隆重登場了,這種儒家思想上得了臺面,又有實用價值。上得了臺面是因為歷朝歷代統治者都把儒家思想的「仁政」掛在嘴上,用於欺騙普通民眾,有實用價值是因為統治者真正施行的是法家集權專制馭民的那套。通俗點講就是利用儒學敦化民風,同時採用法術及刑名鞏固統治者的權威,即是所謂「表儒裡法」。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強硬推行下,這種全新的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社會的基礎思想,對中國以後歷朝歷代的政治、社會及文化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譚嗣同曾說:「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秦政之惡,在於法家,最毒商鞅馭民五術:「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 」壹民:統一思想;弱民:國強民弱,治國之道,務在弱民;疲民:為民尋事,疲於奔命,使民無暇顧及他事;辱民:一是無自尊自信;二是唆之相互檢舉揭發,終天生活於恐懼氛圍;貧民:除卻生存必須,剝奪餘糧餘財,人窮志短;五者若不靈殺之。所以說法家並不是沒有傳承下來,而是被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重新包裝後,以儒家思想的面貌示人,荼毒中國兩千多年。

相關焦點

  • 法家為什麼沒有一直傳承下來,反而是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年?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確,儒家思想為什麼能傳承下來,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春秋時期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懷揣著富國強民的大道,四處奔走、周遊列國,夢想通過說服統治者施仁政,達到天下大治。但當時各諸侯國國君,對孔子的學說根本不「感冒」。
  • 儒家為法家背了多少黑鍋:法家思想的反思
    現任香港大學法律系教授兼法律學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吉林大學、中山大學及西南政法大學客座教授。在我國正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之際,對中國古代法家思想傳統進行現代反思是有積極的時代意義的。眾所周知,先秦的儒家和法家都是塑造中華法系的主要思想力量。
  • 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為何鬥不過講「仁義禮智信」的儒家?
    不管這一整體數目如何,最終形成有影響力的學派只有十幾個(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農夫、名人、陰陽家、縱橫家、雜家、小說家、技家等等),其中儒家和法家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在秦代曾經出現過「焚書坑儒」,而在漢代則出現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種罷黜並不意味著除儒家以外的其他各派完全消失,而是選擇儒家作為封建思想文化的正統。
  • 儒家思想流行千年,幫秦朝統一天下的法家思想,沒落了嗎
    壹有人問過一個問題:儒家思想影響了千年,為啥法家思想就斷絕了呢?法家思想真的斷絕了嗎?大約問問題的人只看到了表面,在中國古代社會一直流行著兩種思想,就是法家和儒家。但是這兩種思想服務的對象是不同的,法家是君主專用,儒家是對普羅大眾的。幾千年來這兩種思想互為表裡,綿延不絕。
  • 儒家思想流行千年,幫秦朝統一天下的法家思想,沒落了嗎
    壹有人問過一個問題:儒家思想影響了千年,為啥法家思想就斷絕了呢?法家思想真的斷絕了嗎?大約問問題的人只看到了表面,在中國古代社會一直流行著兩種思想,就是法家和儒家。但是這兩種思想服務的對象是不同的,法家是君主專用,儒家是對普羅大眾的。
  • 儒家思想文化到底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
    可是法家並不是十全十美,法家最觸動的是上層的貴族階層,而且法家過於嚴酷,毫無人情。最終使得天下群起而攻之,秦朝滅亡。漢朝建立後不再學秦使用法家治國,而是採取道家「黃老之術」治國。最終的實踐證明道家並不適合治國,因為道家思想太難世俗化。  獨尊儒術  最終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登上政治舞臺,雖然董仲舒的儒家對比孔子的儒家有一定改變。但是畢竟儒家思想創始人是孔子,所以後世人都尊孔。將孔子奉為聖人,萬世師表!  漢朝覆滅以後並沒有出現其他的思想取代儒家,自此以後朝代一直在更替,可是儒家治國思想卻始終沒變。
  • 秦尊法家一統天下!法家起源為何?百家思想之融匯大成
    他們把很多儒家認為是道德方面概念的問題變成法律問題去做。將很多道德的說教宣傳的內容變成法條固定下來必須去做,這是最基礎的區分。法家的法不僅僅是刑法,還有各種規章制度法。以及國家真正興國的諸多法治理念和概念。正是因為這些問題的最終提出,才使得大統一文明能夠真正持續。漢承秦制並沒有承接秦國之暴政,而是承接了作為一個徹底的法家,商鞅在秦國一系列變法當中的政治制度建設。
  • 儒家中心論:幾千年以來的中國,為何儒家思想一直能夠屹立不倒
    從春秋時代一直到明清時期,儒家思想從產生到發展,最終成為了中國思想哲學界堪稱王者的存在。甚至到了現在,儒家思想在我們的生活中依舊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可以說,幾千年以來,儒家學說一直處於佇立在中華民族的宏大格局裡。
  • 西漢著名儒家大師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對漢王朝的影響
    董仲舒是西漢著名的哲學家和儒家大佬,他的儒家思想對漢朝以及以後的封建王朝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董仲舒的哲學理論和儒家學說在中國歷史上佔有最強的統治地位,影響中國歷史的進程達兩千多年。至今還在深深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 儒家傳承千年,法家卻早早沒了聲音?道家:極端的下一步,是衰亡
    顏小二想,或許這便是法家思想不像儒家,能在中國傳承幾千年的原因吧。1、法家為何早早沒了聲音?要說我國文化最燦爛的時代,大家要追溯的話,大抵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時代,各學派大思想家「暢所欲言」,他們的智慧,更是影響中國千年。要說春秋戰國時期哪些思想屬大紅人,墨家算一個,儒家算一個,道家算一個,法家也算一個。
  • 儒家傳承千年,法家卻早早沒了聲音?道家:極端的下一步,是衰亡
    顏小二想,或許這便是法家思想不像儒家,能在中國傳承幾千年的原因吧。1、法家為何早早沒了聲音?要說我國文化最燦爛的時代,大家要追溯的話,大抵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時代,各學派大思想家「暢所欲言」,他們的智慧,更是影響中國千年。
  • 美國總統裡根懂得「治大國若烹小鮮」,為什麼儒家是正統思想而道家...
    道家治國理念在中國歷史上也取得過輝煌的成績,舉世聞名的漢唐盛世就離不開道家治國的貢獻。有個問題就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為什麼選擇的儒家而不是道家呢?
  • 孟德斯鳩:古代中國之所以能夠繁榮穩定,主要歸功於儒家思想?
    02比起法律,中國人為什麼更重視禮儀?禮法之爭的問題由來已久,在戰國時期就出現法家對儒家的批判。而從歷史傳承來看,兩家似乎還存在著淵源,例如戰國初期的法家代表人物田子方、段幹木和吳起都是子夏或曾子的徒弟,戰國末期法家兩大代表人物韓非與李斯也曾受業於荀子。法家的基本立足點就是要用法令來取代禮義的基礎性地位,將其上升為「普遍精神」。但是自從西漢叔孫通重建禮義之後,秦朝時期短暫遵循的「以法治國」再次把「以禮治國」取代,遵循禮儀似乎是古中國不可抗拒的政治原則。
  • 法家思想的前世今生
    自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千百年來,國人都深受儒家文化影響。但有一種思想,雖然不是中國的正統思想,但一直收到封建帝王的喜愛,直到今天,它仍一直影響著國家。他就是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形成分為三個階段:1齊魯法家--法家思想初露鋒芒2秦晉法家--法家思想發揚廣大3韓非子-集法家大成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1.齊魯法家--法家學說初露鋒芒
  • 儒家流變——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儒家流變——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儒家思想自從創立之後,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它以伸張正義,倡導禮制樹立了自己的主導地位,這個產生於周朝「禮崩樂壞」之際的理論學說,為何讓後人頂禮膜拜綿延千年?孟子沒有選擇做一位守望者,而是選擇總結戰國時期各國治亂興衰的規律,發展了孔子的理智和德治思想,他提倡「王道」主張「仁政」,這裡說的「王道」是指君主以仁義治天下,以德政安撫臣民的統治方法。
  • 為什麼有很多人覺得是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你覺得呢?
    問題:為什麼有很多人覺得是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你覺得呢?儒家文化是產生君主集中制的罪魁禍首,它教導人們服從服從這服從的文化。這是典型的教導民眾為奴性的文化,我可以說如果中華幾千年沒有這個奴性思想的文化,也許我大中華早就進入了世界文明發達國家。從觀現在文明和發展的歷史進程看,凡是文明先進的國家都是退出奴性的民族。儒家思想毒害中國兩千年我是認可的,從我的心裡來說,對這個觀點的認識也是從儒生的教養慢慢開始了解的。
  • 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的統一
    的確如漢宣帝所說,西漢王朝自漢宣帝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有作為的君主,而是逐漸走向沒落衰敗。先秦諸子百家學說分別形成不同的理論體系,相互對立、辯論,甚至相互之間激烈的攻擊,體現了各個學派之間片面、極端的一面,經過社會實踐的檢驗,有的學說走向沒落,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則通過碰撞、互補、激烈的鬥爭過程,重新走向統一。
  • 封建統治者最終選擇儒家,而不是法家,儒家比法家高明在哪裡
    這裡的「黃老思想」,實際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種是「黃帝」思想,一種是「老莊」思想。 「黃帝」思想實際上是一種尋根意識,也就是當時作為從民間普通百姓成為天子的漢朝統治者(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必須要找到自己的歷史傳承關係,從而證明自己當皇位是天命所歸。因此,才根據「五德」理論,往上推到黃帝時代。越過戰國、春秋、西周、商、夏這些貴族統治者們,直接把祖先往上延續到黃帝。
  • 貫通道家儒家法家!排名第一的居然是這位?
    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教育盛況空前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理想:人與人,人與自然都很和諧多麼偉大的儒家理想啊!可是在當時去各國推廣的結果呢?幾乎沒有人信!
  • 從孔孟思想到陸王心學,儒家思想是如何貫穿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年的
    中國封建社會兩千餘年,雖然一直堅持以儒家思想治天下,但中國古代的思想其實同樣是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的。也曾發生過數次大的變革,歷經孔孟儒家至董仲舒儒學,再到宋明理學和王陽明心學,明清時期的儒家思想早已不同於孔孟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