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孔子的儒家思想就成了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最推崇的正統思想,也成了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歷朝歷代的許多皇帝,都曾經去山東祭奠孔子,以示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尊崇,而唐玄宗李隆基還曾寫過一首關於孔子的詩歌:《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這首詩也成了唯一一首入選《唐詩三百首》的皇帝詩。
清代康熙年間編纂的《全唐詩》,一共收錄了兩千多位詩人的四萬多首詩歌,而蘅塘退士的《唐詩三百首》只是選取了唐詩中最家喻戶曉的311 首詩,連詩鬼李賀的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都沒有入選,那唐玄宗的這首詩又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
唐 李隆基
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孔子既然被歷代君王尊為孔聖人,那麼他的形象應該是光輝而偉大的,但是唐玄宗卻偏偏不這麼寫,而是另闢蹊徑。
讀第一句詩歌,映入讀者眼前的孔子,一輩子都在忙碌不安、四處奔波。唐玄宗在這裡先是發出了一個疑問,也給讀者留下了一個懸念,尊敬的孔老夫子,您這樣一生四處奔走,究竟想要做成什麼呢?
唐玄宗的這個疑問也是有出處的,《論語·憲問》: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魯國人微生畝問孔子:「孔丘,你為什麼這樣四處奔波遊說呢?你不就是要顯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語嗎?」孔子說:「我不是敢花言巧語,而是我想勸諫世人的毛病太頑固了,改不了。」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也記載了一個故事:「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東郭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在鄭國和弟子走散了,一個人站在城牆東門旁發呆,鄭國人看到了對子貢說: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孔子聽了卻說:「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啊!」
孔子為何要一生奔波勞碌,只是為了實現說服君王施行仁政,阻止天下不停的戰亂,讓黎民蒼生過上安定的生活,他的理想沒有實現令人同情,但是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鍥而不捨又令人欽佩。
「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鄹邑大夫, 如今這裡還是鄹氏人的城邑。漢魯恭王劉餘曾經為了擴建宮殿破壞孔子的舊宅,聽到金石絲竹之音,才停了下來。後人對孔子出生地和居住地的敬仰,體現的人們是對孔子一生功績的認可。
「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象徵吉祥的鳳凰不出現,孔子嗟嘆自己生不逢時,象徵太平盛世的麒麟出現了,卻被別人捕獲,孔子悲嘆自己的願望無法實現。
「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孔子曾對子貢說:「予疇昔之夜,坐奠於兩楹之間。……予殆將死也。」夢到自己坐在殿堂的兩柱中間,接受人們的祭奠,大概是要死了。
如今唐玄宗帶著文武百官經過曲阜祭奠孔子,不就是實現了孔子曾經的夢想嗎?對孔子的祭奠,不僅僅是憑弔古人,更代表的是孔子的理想在如今的大唐盛世終於得到了實現。
孔子一生孜孜追求而不能實現的仁政,在當時沒有找到認同的君王,但作為後世帝王的唐玄宗是理解的,孔子為蒼生謀福的理想正是與唐玄宗不謀而合,唐玄宗就是孔子要找的那位理解儒家仁政的賢明君王。
唐玄宗在這裡表達的意思,不僅是祭奠孔子,更是要身體力行地踐行孔子的理想,讓他一生都沒有實現的追求在大唐變成現實,這首詩是讚美孔子的盛德,其實背後也是對大唐太平盛世、大道治國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