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春天的詩歌很多,但這一首28字唐詩角度很特別,入選唐詩三百首

2020-12-24 老張侃詩詞

古代的人們對於季節的變化非常敏感。所以在那些古典詩詞當中,寫到春天的題材有很多。

畢竟春天是最讓人感覺到欣喜的季節。經歷了嚴冬的寒冷,每個人都在期待著春天的到來。春天的溫暖,可以帶給人們很多的思緒。比如一年之計在於春,比如百花盛開,又比如春天的到來可以隱喻男女愛情的開放等等。

寫春天的古詩有很多,每個詩人所立足的角度也很有不同。就如前文所說,有的詩人從季節的變化開始寫,有的詩人則是從天地萬物的變化開始寫,有的詩人都是從男女愛情的角度開始寫。

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這首唐詩角度和他們都有所不同。

而這種不同主要來源於詩人長期的鄉村生活經歷。雖然這個詩人我們在學唐詩的時候了解並不多,但是他的這首古詩,因為角度比較特別,也得以入選唐詩三百首,成為其中的經典之作。

且看: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這首唐詩的題目就是《月夜》,作者是唐代一個詩人,名叫劉方平。這個詩人是匈奴族,他流傳下來的詩篇並不多,但是唐詩300首全收錄了好幾首詩歌。這首描寫春日夜晚的《月夜》,可謂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從題目當中,我們很難想像這是一首寫春天的古詩,還以為是寫月亮的一首古詩。但是從這首古詩來看,除了第一句提到了月亮,其它的詩句都沒有寫。「更深月色半人家」,第一句詩歌告訴我們,如今已經是深夜,月光照耀著半邊的庭院。

在這樣的一個夜晚,詩人也看到了北鬥星行在藍天之上,而南鬥星也已經開始西斜,這預示著夜晚已經非常深,將近到了凌晨的時候。

前兩句都是在渲染意境:夜深了,夜晚很是靜謐。詩人提到了月亮,但是並沒有花很濃重的筆墨去寫。後兩句才是真正體現這首唐詩的主題。「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就是在這個夜晚,在深夜當中,詩人非常出人意料地感覺到了春天的暖意。

他是怎麼感覺到的呢?因為這首唐詩的最後一句「蟲聲新透綠窗紗」,寫詩人透過窗紗聽到了外面小蟲的叫聲。冬天的時候是不會有這種聲音的。只有在春日的驚蟄節氣過了以後,這些大自然的小生物們才開始在溫暖的氣候當中甦醒過來,才會有這樣的叫聲。

所以由此來看,劉方平的這首古詩可謂獨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春天的夜晚,但是並沒有花筆墨去寫月亮去寫星星,而是把筆墨放在了對於春天的夜晚小蟲的叫聲當中,由此來反襯出春天的到來。

而其中的「新透綠窗紗」,更是非常敏銳地感受到了這是春天夜晚蟲子的第一次鳴叫,也更體現出了詩人內心的欣喜之情。

因為這首古詩確實角度比較特別,而且別出心裁,所以得以入選唐詩三百首,成為其中的經典之作。而且最後一句,「蟲聲新透綠窗紗」,也成為這首詩的點睛之筆。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大唐寫得最好的一首皇帝詩,短短40字,卻入選《唐詩三百首》
    歷朝歷代的許多皇帝,都曾經去山東祭奠孔子,以示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尊崇,而唐玄宗李隆基還曾寫過一首關於孔子的詩歌:《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這首詩也成了唯一一首入選《唐詩三百首》的皇帝詩。清代康熙年間編纂的《全唐詩》,一共收錄了兩千多位詩人的四萬多首詩歌,而蘅塘退士的《唐詩三百首》只是選取了唐詩中最家喻戶曉的311 首詩,連詩鬼李賀的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都沒有入選,那唐玄宗的這首詩又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 杜甫最精彩的絕句,大部分人倒背如流,卻沒入選《唐詩三百首》
    這位現實主義詩人,流傳下來的佳作是唐詩裡最多最廣泛的,對後來文學界的影響極其深遠。因此,在《唐詩三百首》中,杜甫的詩歌被選入的是最多的,一共是38首,比排名第二王維詩29首要多不少,李白詩27首位居第三。
  • 《唐詩三百首》:杜甫爺爺,唯有一首詩被選入,原來是難得的經典
    對於歷史、文化的研究都有巨大意義,《唐詩三百首》是古詩中最為經典的作品集合。其中杜甫的作品就有三十五首,但是安久今天想和大家一起欣賞的,是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唯一被選入的作品。杜審言生活在初唐時期,也曾高中進士,但是仕途並不是一帆風順,後來也遭到貶謫。在《杜審言集》中,收錄了他的詩作共計四十三首。但是為什麼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只有一首,其實也是有原因的。
  • 唐詩三百首,篇篇為情愁,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餘首。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選詩範圍相當廣泛,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在數量上以杜甫詩最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它是中小學生接觸中國古典詩歌最好的入門書籍。
  • 一首28字寫月亮的唐詩,全文無「月」字卻字字寫「月」
    我們之前品讀過李商隱和杜牧的兩首古詩,他們在古詩當中都在寫雨,但是全文當中並沒有出現一個雨字,堪稱是詩人別具匠心。古典詩詞當中有不少這樣的例子。讀起來是很有趣味的,甚至很多時候可以當做一個成語來猜,謎底就是這古詩的題目。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李嶠的《風》。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這首唐詩,就是一首寫月亮的古詩。除了題目當中有所交代以外,全文確實沒有出現任何一個「月」字。但細讀全文的28個字,雖然沒有寫月亮的月字,但是每一個字都是在寫月亮。
  • 大數據分析《唐詩三百首》發現了這五個秘密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想必這句話大家都不陌生,其出自《唐詩三百首》編者蘅塘退士所作原序。關於《唐詩三百首》,你還知道多少呢?唐朝最高產的五位詩人是哪些?《唐詩三百首》中哪種類型的詩最多?你的腦袋中是不是有很多問號?
  • 李白入選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古詩,20字短小精悍,早就成為啟蒙詩
    我們今天了解唐詩300首的啟蒙必背的一首古詩,就是李白的《靜夜思》。這首古詩是非常的簡單,全文只有20個字,看到月亮,思念故鄉。很早的時候,就在我們的心裡當中建立了這樣一種聯繫。這是獨屬於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這是獨屬於中國人的意象之美,這是獨屬於中國人情感表達方式。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這首古詩的流傳度是最高的。雖然簡單,雖然這樣的場景在普通不必再普通不過,但是在我們心中卻總能夠被這樣的時刻所打動。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唐詩三百首》誤收錄的一首詩,由於寫得太好了,一直被人誤會!
    《唐詩三百首》是大多人啟蒙的讀物,這部偉大的詩集收錄了唐朝眾多詩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而且每一首都是優中選優,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水平。 那顧名思義《唐詩三百首》自然收錄在全部都是唐朝的作品,但是裡面卻誤收錄了一首元朝詩人唐珙的作品,也就是那首著名的《題龍陽縣青草湖》,人們之所以會誤以為這首詩是唐詩,主要是它比較接近於唐詩
  • 《唐詩三百首》中標題最長的一首詩,正文56字,標題就有50字
    古詩詞的題目大多簡明扼要,往往在10字之內。短的標題僅有一二字,如李商隱的《蟬》、王維的《畫》、杜甫的《望嶽》、李白的《春思》。再長點也不過六七字,稍加交代寫作目的,如《沙丘城下寄杜甫》、《登金陵鳳凰臺》等等。但有些詩人作詩時也會取一個超長的標題,將作詩的目的、涉及的人物、時間、地點、時間等等交代清楚。
  • 唐詩三百首,是每一代中國孩子的噩夢
    《唐詩三百首》是各種古風活動的擺拍利器。/視覺中國《唐詩三百首》直到清末都很流行,直接取代了之前更流行的《千家詩》。表面上看,《三百首》的流行主要基於兩點,一方面是它的範文功能,二來則是它的通俗性和易傳播。乾隆十二年確立了試詩制度,詩歌成為當時學子仕進的敲門磚,《三百首》作為詩的習作範本一直暢銷至科舉被廢除為止。
  • 唐詩三百首最富盛名的唐詩,還流傳著一段李白才不如人的故事
    唐詩300首都是最優秀的唐代詩人的最優秀作品,李白,杜甫都各有30多首詩入選。有的詩人的作品就很少,比如本文要說到的這個詩人崔顥。崔顥在唐詩300首當中只有兩首詩歌入選。一首就是那首著名的七律《黃鶴樓》,還有一首就是他的長幹曲。尤其是他的這首七律《黃鶴樓》,堪稱唐詩三百首當中最富盛名的唐詩,還流傳著一段李白才不如人的故事。我們先來看下這首唐詩的主題內容: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 這首詩被人譽為《唐詩三百首》的壓卷之作,看看是否名副其實?
    唐詩,中華文化的璀璨星空;唐詩三百首,是璀璨星空中最耀眼的明珠;唐詩三百詩的壓卷之作,更是顆顆明珠中最為閃亮的一顆。都說壓軸出場的才是重頭好戲,那麼唐詩三百首壓卷之作,會超越其他唐詩出色作品嗎?然而,被一些人譽為唐詩三百首的壓卷之作,卻並非我們心中所想的那樣。
  • 《唐詩三百首》中最優美的一首詩,意境清幽、淡泊高雅
    唐代,詩歌文化高度繁榮,共湧現出了2536位有名有姓詩人,有像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這樣的詩歌才子,也有沈佺期、王建、皇甫冉等默默無聞的詩人,但毫無疑問,他們為唐代詩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孟浩然一首送別唐詩,句句有水,28字就是俊美的江南水鄉
    但是當我們仔細查看兩個人詩歌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雖然他們兩個人並列山水詩代表詩人,但是兩個人詩歌創作的側重點都有所不同,王維的古詩當中多描寫山林景色之美,而在孟浩然的詩歌當中,對於水有更大的興趣。王維在詩歌當中可以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行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 《唐詩三百首》為什麼是300首而不是500首,多讀才知選者用心良苦
    這是一位閨中女子,顯然是個才女,她一的方面希望讀者不要因為自己寫了注,就按照自己注的去理解詩歌,一面又將詩歌作者背景詳細注出,以便讀者知人論世,更好的理解詩歌。有這些先賢在前鋪路,詩也選好注好,就差後人一讀。隨便選一本一讀再讀,才能知道其中真味。
  • 《唐詩三百首詳註》:百年經典 不敗於歲月
    有一本詩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代代吟誦,有人說,這些詩句已經寫進了中國人的基因,這本詩集就是《唐詩三百首》。理解經典,好的註解版本如渡海之舟筏,不可或缺。40年前,陶今雁先生用數十年的光陰,著就這本《唐詩三百首詳註》,雅俗共賞深入淺出,自出版以來多次再版、重印,累計印數已逾百萬冊。
  • 《唐詩三百首》的最後一首詩,你知道是哪一首嗎?幾乎人人會背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是《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所說的一句諺語。姑且不談這句諺語的可操作性,因為當中的「吟詩」可不是背詩,而是作詩。不過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唐詩三百首》是會陪伴著他從年幼走到年長,甚至走完一生。
  • 唐朝不知名詩人寫下一首詩,短短28字,卻成唐詩三百首壓軸之作
    《唐詩三百首》是流傳最為廣泛的一本詩歌選集,編者是清朝的蘅塘退士。他在書中收錄了77位詩人的311首作品。這些詩人有鼎鼎大名的詩仙李白,也有默默無聞的小詩人,例如金昌緒,若不是他的那首「打起黃鶯兒」,恐怕我們都不知道他是誰。
  • 《唐詩三百首》中最優美的一首詩,被後人稱為「五絕第一」
    唐代,詩歌文化高度繁榮,共湧現出了2536位有名有姓詩人,有像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這樣的大咖,也有沈期、馬戴、皇甫冉等默默無聞的詩人,但毫無疑問,他們為唐代詩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都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唐代浩如煙海的詩歌中,清代的蘅塘退士編著了《唐詩三百首》,這本書,經過反覆篩選,最終選取了三百餘首唐詩,流傳千古。
  • 世人只知《唐詩三百首》,卻謂蘅塘退士是何人?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一句我們實在太熟悉不過了,其實,這句話的出處正是《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在《唐詩三百首題辭》中所寫,而且自此之後,這句「廣告詞」可謂被發揚光大,廣為流傳了。然而影響最深、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莫過於清人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了。在當時的時代,《唐詩三百首》所面向的大多是塾學子弟,其讀者階層可以說並不是很高,但是從面世以後卻非常流行,甚至遠遠超過了很多名家手編的唐詩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