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智慧|出門有朋友,人生才通達,跟孔子學習如何交友

2020-12-10 丁小悟典

常言說,在家靠親戚,出門靠朋友,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多了路好走,說明了朋友的重要性。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朋友都會助你一臂之力,這要看是什麼樣的朋友。

朋友有多種,概括起來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益友,這類人是真心實意對你好,當你遇到困境的時候,會伸出援助之手,不管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能夠給你以力量;另一類是損友,表面上相投,當有利害衝突時,馬上就翻臉。真正的朋友不是以物質利益作為交往的前提的,損友不能稱其為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應該只有一種,那就是交正能量的朋友。

怎樣才能交到益友,避免損友,怎樣與朋友相處才能友誼長久?孔子教你正確有交友方式。

一、多交好朋友,不交爛朋友

朋友長期相處,相互間勢必相互薰染,交友時必須有所選擇。與益友交往,見賢思齊,使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與損友相處久了,會沾染上一些壞習氣。交友必須謹慎,如果交友不慎,不但會帶壞你,還有可能傷害到你。

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論語·季氏篇》

孔子認為,有益的朋友有3種:

「友直」,就是與正直的人交朋友,正直的朋友就是「諍友」。這樣的朋友為人坦蕩,遇到事情不會遮遮掩掩,不迴避彼此間的分歧和不同,敢於當面指出你的缺點和不足,幫助你改正,是真正的「諍友」。

春秋時候,楚國大夫伍子胥和申包胥好朋友,伍子胥因父親含冤被楚王所殺而要逃往吳國,臨走前對申包胥說:「我一定會殺回來,滅亡楚國,為父仇報!」申包胥雖然很同情他,但不贊同他為報家仇而顛覆祖國,就說:「你能顛覆楚國,我一定要復興楚國。我們都努力吧!」

伍子胥說動吳王,帶領大軍佔領了楚國國都郢,申包胥到秦國求救,秦王不願意幫忙,他就在秦國的朝廷上7天7夜不吃不喝,日夜痛哭,終於感動了秦哀公,發兵收復了郢都。楚王要給他賞賜,申包胥說是為了楚國的百姓,拒絕接受一切賞賜,隱居了起來。

「友諒」,就是與講誠信的人交朋友。「朋友有信」,這是交友和保持友誼的前提,如果存在欺詐,互相之間不信任,就無法進行正常的交往。朋友的背叛,其傷害往往是致命的。因為朋友之間比較了解,知道你的軟肋在何處,就容易傷到痛處,而對自己的心靈打擊也是巨大的。

曾參說,他每天要從3個方面去反省自己,其中一個方面就是與朋友交往是否做到了誠實有信乎;子夏也說,與朋友交往,要做到言而有信。

「友多聞」,就是與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這類人不但知識豐富,人生經驗也豐富。與他們交往,可以開闊眼界,拓展視野;當你遇到難解的問題時,會給你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對你的人生有引領,是人生的導師。

交朋友,有好的朋友,也有不好的朋友。交朋友要有所選擇,一定要交好的朋友。孔子提出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有害的朋友也有3種:

「便闢(biàn pì)」,就是表面裝作很恭敬,內心一點也不真誠,也就是孔子所說的「色莊」,外表表現出對人恭敬。這類人為人不正直,與「友直」相反。

這樣的人對朋友從來只有表揚、誇獎,永遠順著你的意思說話,不提出建反對意見,你說什麼他都同意,你有錯他既不指出來也不批評,來贏取你的好感意。在讚揚聲中,使你看不到自身的不足,自我感覺良好,不進則退。

「善柔」,就是對人虛情假意,巴結逢迎,就是孔子所說的「令色」,不管心裡願不願意,裝著去討好人,與你稱兄道弟套近乎。

這類人名利心很重,為了達到目的,殷勤熱情,阿諛逢承,攀附富貴;當面說好話,背後卻把你當成他的一個棋子,在他私利的棋盤上移來挪去,必要的時候即使犧牲朋友也在所不惜。

唐代中書侍郎李義府,平時捍上去非常忠厚和溫和,不管和誰說話,總是笑迷迷的,和藹可親。其實,他心地刻薄,為人奸詐,常常使用陰險的計策害人。時間久了,人們認出了他是「兩面人」,就在背地裡說他「笑中有刀」。

相關焦點

  • 孔子口中的人生三樂
    (一)人生的快樂在於在學習中提升自己 孔子認為人生的第一大快樂就是學習。人生而無知,就像一張白紙,最後被畫成什麼樣子,有賴於文化的作用,化的過程其實就是自我學習自我提升的過程。
  • 孔子是如何圈友的,看完你就明白了!
    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人在家庭出生及成長之後,接著要進入社會,結交朋友。思考交友問題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孔子說過:「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人生理想不同,不必互相商議。
  • 孔子智慧|認清人,才能知道如何共事,跟孔子學如何識人
    孔子一生坎坷,遇到很多的人,也經歷了很多的事,人情的冷暖他體會過,人世間的百態他領略過,因而,對人認得比較準,從他能因材施教也可以看出他識人的準確。孔子的識人術,在今天仍然具有可借鑑的意義。識人不易,並不是不可識,有些人的特徵明顯,一眼就能看出來,譬如孔子所說的君子之行與小人之行,這些都是一目了然,很容易從君子與小人的做事風格上去辨識,還有一些人特徵不明朗,需要從他的一言一行中去仔細辨別,還要從他的做事動機中去考察。
  • 孔子倡導的一種交友之道,僅15個字,能讓你和朋友的友誼天長地久
    而在這個年代,如果想要維持朋友的關係,讓友誼天長地久,很多時候,還是需要你有錢,有實力。 你如果有錢,不是很主動聯繫一些朋友,一些朋友都很喜歡主動聯繫你,而且聯繫你很勤快。他們都想從你這裡得到利益,比如介紹工作,或是安排工作,或是給個發財的機會等等。
  • 夜讀經典|孔子的開學寄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以孔子的這三句話開篇是孔門弟子的精心選擇,亦是他們對孔子思想、智慧的心領神會。全書以「學」領銜,不僅體現孔門的為學之本、孔子對弟子求學的殷殷期許,更是他自己的人生歷練和感悟。孔子的一生好於學、樂於教,以學習成就人生,「篤信好學」「下學而上達」,登上了自己生命的巔峰。
  • 論語:孔子最無奈一句話,事業屢屢受挫,他把自己人生引向何方?
    受挫之際,他把自己的人生引向了何方?試想一個如此高智慧的非凡之人,在困難面前何去何從,如何抉擇自己的人生,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艱難跋涉從十五歲開始,孔子用15年時間,學習各種文化知識,社會知識,特別是「禮」,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至三十歲,這段時間是學而實踐、學以致用,逐步確立自己的主張和理念,至三十而立
  • 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智慧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始創人。編訂《五經》,撰寫《春秋》,《論語》是孔子的「言行錄」。儒家的核心思想為「仁」,在政治上,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他一生主要的貢獻在於奠定教育基礎,他強調教育功能,主張「有教無類」。被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和「聖人」。
  • 人生要做加法,更要做減法,減到極致就是通達!老子道德經48
    老子認為,學習知識是一個不斷增加的過程,需要人去主動的積累。當然對我們理解這個世界,增加自己的智慧是大有好處的。從這裡可以看出,老子並不反對學習。那些認為老子在鼓吹愚民的想法是不對的,都是對道德經第3章中的「常使民無知、無欲」斷章取義而產生的誤解。
  • 沒有子路,孔子還可能周遊列國嗎?是子路成就了孔子才對
    首先介紹一下孔子,大家都知道他被稱為「萬世師表」,但是他的樣子可能跟大家想的有點不一樣,他可不是佝僂老頭,《史記—孔子世家》 說「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九尺六寸」是多高? 根據吳承洛先生《中國古代度量衡史》的推定,周代的一尺相當於今天的19.91釐米,孔子的身高就當於今天的一米九!而且孔子不僅禮、樂、書、數學得好,他的射、御二藝,也很好。
  • 《論語》|孔子告訴子路,成功的人生要做到3個方面
    子路是孔子的大弟子,在眾多的弟子中,他的軍事才能比較突出,為人剛勇無比。有一次他問了孔子一個問題,如果讓孔子率領大國的軍隊去行軍打仗,他會帶誰去?子路自以為在軍事上比其他弟子優秀,心想老師一定會帶他去,誰知孔子回答大出他的意料之外,不但不帶他去,還間接批評了他。
  • 論語閱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聊聊孔子的人生簡歷
    在人的十五歲時候決定學習的方向,三十歲的時候確定一生的原則,四十歲的時候對人生的目標不在動搖,五十歲的時候明白命運是自己造就的,六十歲的時候廣泛聽取多種意見,這樣到七十歲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就絕對不會做出逾矩的事情。在和孩子聊《論語》聊到孔子的這份簡歷時,想起了世間一般人的簡歷。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學校讀書;某年某月某日到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公司任某職做某事。
  • 《孔子傳》-錢穆告訴您一個真實的孔子
    前面說過,孔子還有個殘疾哥哥。孔子三歲左右,他的父親去世了,十七歲那年,他的母親也離開了人間。孔子成了孤兒,日子過得很苦。但他畢竟屬於士族也就是知識分子家庭,親戚朋友都會提供幫助。所以孔子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關於孔子的思想和教育。在當時,士需要學習「六藝」,就是六種技藝——禮儀、音樂、射擊、駕車、識字和算術。
  • 孔子是全人類的老師,老外心目中的孔子,讚賞加「嫉妒」
    他們學中文,譯儒經,獨尊孔子,置於諸子百家之上,稱孔子為「Confucius」孔夫子。耶穌會傳教士,首先以《論語》、〈大學〉、〈中庸〉部分章節,譯成《中國的智慧》。後有法文本的《中國哲學家孔子的道德》,書中描述孔子:「上天賜予的誠實正直品德,從十五歲始,便閱讀古籍,以身作則,督促人們敬畏上天,熱愛鄉鄰,抑制欲望。
  • 為何孔子弟子賢而沒大出息?周易詭異智慧,《象傳》難達其意
    問題就出在孔子的「高大上」,孔子他不是為社會百姓講經立說的,孔子是為上層上流社會裡那些治國理政的、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君子們講經立說。孔子代表的是統治階級治國理政的智慧,而不是社會百姓謀生活的智慧。不是說孔子的智慧不對,而是不適合我們老百姓罷了,老百姓只能把孔子智慧當參考,千萬別當真,否則你得難受一生一世。
  • 10句話,讀懂孔子的「信」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孔子認為弟子為學,需要重視德行。怎麼做呢?就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修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就再去學習文獻、向書本文字上用心。謹是寡言的意思,謹而信就是雖寡言少語,但說話誠實可信。4、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 毛澤東談孔子
    1917年8月23日,他在致老師黎錦熙的長信中,將孔子視為「既得大本」的聖人,並寫道:「聖人通達天地,明貫過去現在未來,洞悉三界現象,如孔子之『百世可知』,孟子之『聖人復起,不易吾言』。」他在1919年9月1日擬定的《問題研究會章程》中,特別將「孔子問題」列為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1930年5月,他在《反對本本主義》中談到調查研究時,提倡「到你的工作範圍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
  • 老子對孔子說了兩句話,孔子30年後才領悟,懂了可免走彎路
    這個男嬰就是後世歷代稱之為「 「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這個男嬰一出生,頭頂上就有一個凹坑,他的母親因曾祈禱於丘尼山,於是為他命名為丘。叔梁紇的正室為他生下的全是女兒,有一個小妾給他生了個兒子,卻腿有殘疾,叔梁紇不喜歡他,顏徵在所生孔丘按排行算是老二,因此他還有一個名字叫做仲尼。
  • 人生道路千萬條,原來孔子一生所走過的路才是值得普通人借鑑的
    人生在世幾十年,成功與否在於幾次重要的選擇:高考、結婚等,而出身不能選擇。孔子的思想深入中國人的血液,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共識。那孔子是怎樣成為這樣的一個人呢?他的聖人之路又是怎麼樣的呢?他的人生道路對我們普通人有什麼借鑑的呢?首先,孔子剛開始是追求一種仕途。孔子剛開始被魯定公任命為大司寇位列三公。然後孔子把他們的都城治理得井井有條。
  • 孔子的思想是哲學嗎?
    至少在現有的義務教育,我們對孔子的了解主要是來自於《論語》摘錄的文章。那麼,學習《論語》就是學習哲學嗎?或者能說孔子是一位哲學家嗎?儒家權威還是儒家哲學?對一般人而言,「中國哲學」幾乎就是「中國傳統思想」的同義詞,其中又以儒家為主流。
  • 孔子承認生而知之,但更強調學而知之,一切教育的核心都是學習
    孔子所說的學習的內容包括很廣,既有關於一般的事物的知識,也有關於道的學問。但他最核心的教育理念在於,學習首先不是某種專業技能的訓練,而是關於人性的培養和塑造,也就是如何求道成仁。「學而時習之」的學習正是關於道的學習。孔子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他雖然也承認生而知之,但最主要地強調學而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