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孔子告訴子路,成功的人生要做到3個方面

2020-12-15 丁小悟典

子路是孔子的大弟子,在眾多的弟子中,他的軍事才能比較突出,為人剛勇無比。有一次他問了孔子一個問題,如果讓孔子率領大國的軍隊去行軍打仗,他會帶誰去?

子路自以為在軍事上比其他弟子優秀,心想老師一定會帶他去,誰知孔子回答大出他的意料之外,不但不帶他去,還間接批評了他。

子路的個性特別鮮明,性子比較急,只要有幾個弟子與孔子在一起談論,第一個站起來發言的就一定是子路;他言必行,行動迅速,與人的承諾等不得過夜。

子路為人率直,一是一,二是二,從不繞彎子,敢於給孔子摔臉子。當孔子去見因淫亂出名的南子和不守君臣之禮的公山弗擾時,子路就把自己的不高興明明白白地寫在臉上,並且敢直接反問孔子,向孔子發難,是一個是非特別分明的人,不會像孔子那樣中庸的處世。

子路很剛勇,崇尚勇武,他初見孔子時,戴著雄雞雞冠形的帖子,衣服上佩戴著野豬形的飾品,意思是自己像雄雞野豬一樣好鬥。他曾問過孔子「君子尚勇乎」這樣的問題,並且把勇放在治國的第一位。子路認為,自己可以治理一個中等規模的諸侯國,即使是這個諸侯國夾在大國之間,處在內憂外患的危急之中,讓他治理,用不了三年的功夫,就可使這個國家勇猛善戰,使那裡的百姓都懂得禮義。他對孔子忠心耿耿,跟隨孔子周遊列國,一路保護孔子。

孔子告訴子路,他帥兵打仗要帶的人必須具備3個特點:

第一點,不冒險。赤手空拳與老虎搏鬥,不憑藉舟船而渡河流,在人們的眼裡,這類人看起來很勇敢,大膽冒險,勇氣可嘉,一般人做不到。孔子卻認為,這是危險的行為,弄不好會白白斷送性命,並且處於死亡的境地,卻不知道後悔,他是不會跟著這樣的人去冒險的。

第二點,臨事而懼。遇到事,不知道害怕,憨膽大。孔子主張「臨事而懼」,不是遇事就害怕,不勇敢,沒有擔當,臨陣脫逃,而是心存戒懼,小心無大錯。因為心存戒懼,才會小心謹慎對待每一個環節,才會戰戰兢兢,以如履薄冰、如履深淵的心態對待面臨的各種狀況,謹慎應對,才不會出差錯。

第三點,謀事而成。孔子認為,做事不能義氣用事,要有謀劃。有勇無謀是莽撞,不是勇敢,並且很危險,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謀劃要做到「好」與「成」,「好謀」就是說謀劃是經過深思熟慮,考慮比較周全,不是草率的,不能拍腦袋決策,要有萬全之策。做事還要成事,能夠保證事情能做成功,雖然不能做到萬無一失,起碼要有相當高的成功把握。不能頭腦發熱,一拍胸脯就衝出去了,不計成本,不計後果。

孔子也認為,勇猛是子路的個性特點,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長處。同時,孔子認為這也是子路的致命傷,過分剛勇好鬥而缺乏計謀,會危及生命,他說像子路這樣,如果不知收斂,結果會是不得好死。」因此,他時不時地敲打敲打他。

孔子認為,在子路身上一些好品質,有時候就會成為他的缺陷,他就教育子路如果不通過學習加以深化,好的品質就會走向反面,成為弊端。

孔子說,子路呀,愛好仁德卻不好學習,不分是非善惡,就容易被人愚弄;愛好智慧卻不好學習,它的弊病就是行為放蕩不羈;愛好誠實卻拘於小信,它的弊病就是傷害自己;愛好直率,說話不經過大腦思考,它的毛病就是說話尖刻刺人;愛好勇敢卻不好學習,它的弊病就是容易鬧亂闖禍;愛好剛強卻不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剛愎自用。

孔子教育子路,仁、智、信、直、勇、剛本來都是好品德,但是,如果不通過學習而明白事理,很難把握其實質,便很容易偏執一隅,造成危害,從而使六種美好的品德變成六種弊病。

子路雖然很愛學習,也聽老師的話,但他莽撞的個性卻始終很難改掉。公元前480年,衛國發生內亂,他就義無反顧地從外地趕過去,加入了討伐的戰鬥。孔子聽說後痛心地說哎呀,子路一定會死的。在混戰中,子路的帽子被打落,仍堅持「君子死,而冠不免」,在系帽纓時被斬為肉醬,不得善終,孔子特別傷心,從此不再吃肉醬。當時,倘若子路靈活一點,完全可以避免一死。

孔子告訴子路的3個方面,也是成功人生必備的3個方面,不但要勇敢,而且遇事善於謀劃,要會做事,還要能做成事,這才是成功的人生。

我讀《論語》

【原文】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述而篇【譯文】子路說:「如果讓您率領三軍,您帶誰去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過大河,即使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是不會與他共事的。我所要帶的人,一定是遇事謹慎小心,善於謀劃而且能完成任務的人。」【原文】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子路篇》)【譯文】孔子說:「仲由,你聽說過六種德行,會有六種弊病嗎?」回答:「沒有。」孔子說:「坐下!我告訴你。愛好仁德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愚蠢;愛好智慧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放蕩;愛好誠實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傷害自己和親人;愛好直率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說話尖刻刺人;愛好勇敢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容易鬧亂闖禍;愛好剛強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狂妄。」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 ,帶你領略傳統文化之美。歡迎留言,一起探討交流。

相關焦點

  • 《論語》中的子路
    據歷史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人。《論語》中提到姓名的有二十七人。這些人,思想各異,性情有別,人生追求也不一樣。《論語》記錄了他們各自的言行,為我們勾畫了他們不同的個性形象。其中以子路、子貢、冉有、顏淵、曾參、宰予、閔損、子遊、子張、子夏等人的形象最為鮮明。
  • 子路為何在戰鬥中死去,皆因孔子說的一句話
    看歷史往事,品百味人生,大家好,我是老李。孔子作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當年門生3000,最出名就有72個。在眾多弟子中,孔子最喜歡的一個就是子路,孔子也絲毫不避諱自己對子路的偏愛,在《論語》中子路被提及四十一次。
  • 子路與孔子的全部對話 這些話句句是名言
    子路,也就是仲由,仲子,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思想家,而且還是《論語》的編集者之一。有網友會問子路與孔子的全部對話 有哪些?下面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一些供大家參考。   子路見孔子   子路拜見孔子,孔子問道:「你愛好什麼?」
  • 孔子的故事:顏回、子路之死
    ,為以後講解曲阜三孔提供了更大的提升空間,為了大家多方面了解春秋戰國的歷史,峰源導服從今日起開始,每日發送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特別是跟山東齊魯大地有關係,日常講解中用的到的故事,為大家在車講、景點講解提供更廣闊。
  • 孔子的大仁與子路的小仁
    孔子學生子路(前542年―前480年)對管仲有看法,他曾對孔子說:「齊桓公殺公子糾,召忽自殺殉主,管仲卻沒有自殺,他不能算是有仁德吧?」孔子卻非常仰慕地說:「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不用武力就能做到,這都是管仲的功勞啊。這就是他的仁德。」管子這個人,非但不「忠」,而且還無「禮」。
  • 從《論語》看孔子遇到的不同思想者的質疑
    此類內容包括六章:(一)《論語·憲問》篇"微生畝謂孔子"章;(二)《論語·憲問》篇"子路宿於石門"章;(三)《論語·憲問》篇"子擊磬於衛"章;(四)《論語·微子》篇"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章;(五)《論語·微子》篇"長沮、桀溺耦而耕"章;(六)《論語·微子》篇"子路從而後"章。
  • 孔子在研究愛好,子路卻為何要去找白衣女子要答案?
    很多人認為孔子最大的愛好是喜歡當官並且想走入仕途,也有人認為孔子的愛好是教育自己的學生,讓他們也走上入仕為官的道路。但事實上孔子的最大愛好除了唱歌以外,還有另外一大興趣就是哭。孔子對哭研究得非常透徹。這並非是危言聳聽的一句話,是在《論語》中有確切記載「夫子不歌之日則哭」。
  • 紀念孔子誕辰2571周年,重溫《論語》經典
    還有,他跟自己的學生有許多經典對話,記錄在《論語》這本書裡,然後被收錄在教材裡,要求我們「理解並背誦全文」。 2020年9月28日,是孔子誕辰2571年。他的思想深刻影響了社會發展,推動世界文明的進程。當代人重讀《論語》才發現,原來我們今生的人生困惑,孔子在前世早就回答過。
  • 《論語》|做君子不難,不斷提升人生的境界,就能達到
    子路同學曾經向孔子老師問了一個問題,就是怎樣做才算君子,連著3問,孔子連續3答,就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百姓」,這3個回答是一步步的深入,層次是一步步的提升,境界一個比一個高,同時又是經過努力能夠達到的。
  • 孔子和弟子們談人生志向!我們也來聽聽!
    這是司馬遷讀完《論語》後寫出的兩句非常有名的話。讓我們在一起走進《論語》,回到兩千五百多年前,像那些值得我們尊敬的人學習!孔子的兩個弟子顏淵、子路在孔子的身邊站著,孔子說:「何不各人說說自己的志向呢?」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子路說:「我願意把車馬衣服拿來與朋友共用,壞了也不抱怨。」
  • 《論語》精華|孔子與子路、顏淵談志向 聖人講理想,學生看現實
    《公冶長》譯註:孔子評論子產說:「(子產)有四個方面符合君子的標準:他自己的行為謙恭,他侍奉君主恭敬,他養護百姓施惠,他管理百姓合於道義。」註:子產,姓公孫,名僑,字子產,鄭國大夫。解析:子產是春秋時期鄭國的賢相,鄭穆公的孫子。
  • 《論語》|人生在世,是聽天由命,還是不可為而為之?
    《論語》裡記載,看守城門的人說,「知不可為而為之」,這是聖賢安身立命的學問,一定要記住。李衛恭敬地接受了道士的教訓,後來做了官後積極作為,不做太平官。「知不可而為之」出自《論語·憲問篇》。一天,子路在城外辦事,回來晚了,城門已經關閉,他就在城門外住了一晚上。第二天,看守城門的人打開城門看到了子路,就問他從什麼地方來?子路說,來自孔子那裡。這個看門人不是一般的人,他是一個隱士,一聽子路說是孔子的弟子,就譏諷說,「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 孔子惜命,為何移民海外帶著勇猛的子路,率兵打仗卻又不帶他?
    孔子比一般人更要惜命。在他看來,活著才有實現理想的可能,所以,孔子認為,人們做事的時候儘量要謹慎周全,珍惜生命。在《論語》中,孔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 孔子與子路二三事,師徒間的相愛相殺
    想當初,子路還是個浪子,平素不愛讀書,整日裡戴著雄雞樣的帽子,掛著豬皮飾的寶劍,到處尋人打架。子路很瞧不起孔子,確切地說他瞧不起所有讀書人,而孔子的書確實讀的最好,但孔子不單單讀書,他還精通騎馬射箭,在加上那逆天的基因,少說也得有兩米了,擱現在也是個大高個,武力值絕對弱不了,所以子路很想跟孔子打一架,一方面表達一下自己的鄙視,另一方面他已經好久沒有對手了。
  • 子路曾經想加害孔子,絕不是「陵暴」那樣簡單
    《論語》中經常提到的"由"就是子路,他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子路小時候以孝道著名,所以他身上首先就貼上了"二十四孝"之一的歷史標籤。後來做了孔子的弟子,成為"孔門十哲"之一和"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有時只能靠粗糧野菜等度日。
  • 論語子路第十三13.11、13.12、13.13原文及翻譯
    論語論語子路第十三13.11原文及翻譯「原文」傳統文化論語子路第十三13.12原文及翻譯「原文」國學經典論語子路第十三13.13原文及翻譯「原文」「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如果能夠端正自身的行為,那麼從事政務還有什麼困難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為,又怎麼能糾正別人呢?」
  • 沒有子路,孔子還可能周遊列國嗎?是子路成就了孔子才對
    但是,孔子的弟子裡很少有人會反駁他,基本上都對孔子很尊敬,很聽孔子的教導,孔子說什麼就是什麼,大家都知道,這樣是不利於人的進步的,沒有那個聖人是一出生就什麼都知道的。但子路不一樣,子路是個直性子,他不只一次反駁孔子,他不但罵過還打過孔子!我認為子路的這個性子非常好,坦率,真誠。當然,我不是推崇打老師之類的,我推崇的是交流,沒有人可以不犯錯,犯錯了改就是了,改錯也是一種進步。
  • 《論語》|想在社會上吃得開,做到2個方面4個字,不通達都不行
    人生在世,在社會上能夠立足,做得風生水起才算是一個成功人士。行走江湖,怎樣才能在社會上吃得開?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困惑,孔子的學生子張也就這個問題向他進行請教。子張出身微賤,且犯過罪行,他就急於立足社會,他向孔子問的都是如何混社會的問題,是一個積極進取的人。
  • 《孔子傳》-錢穆告訴您一個真實的孔子
    孔子這輩子教了很多學生,著名的有:子路、子貢、顏回、宰我、曾參(shen)、子夏,等等。那麼,孔子都教些什麼呢?六藝,也就是禮儀、音樂、射擊、駕車、識字和計算,士人必須掌握,老師一定要教。但是一般的老師,主要教後面四項技能:射擊、駕車、識字和計算,它們是實用的,掌握這些技能,士人可以去給貴族打工了。禮儀和音樂因為不實用,就不受重視。
  • 子路作為孔子最疼愛的學生,最終結局為何是被剁成肉醬?
    我們在讀《史記-孔子世家》、《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和《論語》之時,看到子路都在其中扮演了不少角色。古人在那個年代裡,跟我們現在是截然不同的。史書記載了一些與孔子相關的事跡,有一則非常令人震撼的例子。例如:子路正冠而死,在我大學時期讀的書裡,子路之死是非常有震撼力的,這在《左傳·哀公·哀公十五年》當中有明確的記載。子路比孔子小九歲,比顏回大二十一歲。孔子的學生中,子路是批評孔子最多的人,作為回報,他也是被孔子批評最多的人。